膽經之浮白 頭竅陰 | 每日一穴

2021-02-12 北京針聯臨床醫案

浮 白

足少陽膽經 之  十

浮即浮淺,白指明白,此穴位於體表浮淺部位,有清頭明目之功,故名浮白。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

【取穴】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之分支。

【穴性】清頭活絡,理氣散結。

【主治】頸項強痛,臂痛不舉,足痿不行,下肢癱瘓,胸中滿,喘息,咳逆,多痰,耳鳴,耳聾,頭痛,牙痛,瘰癧,癭氣。

【配穴】

配風池、太陽、百會,有疏風止痛,治頭痛。

配頰車、下關、合谷,有活絡止痛,治齒痛。

配天牖、天容、天突,有理氣,軟堅散結,治瘰癧。

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

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

配腎俞、太溪、耳門,治耳鳴、耳聾。

配完骨,治齲齒。

【刺灸法】

1. 平刺0.5-0.8寸,局部有脹重感。

2.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頭 竅 陰

足少陽膽經 之 十一

頭即頭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髒,此穴在頭部耳後,善治耳目諸病,故名頭竅陰。別名竅陰,首竅陰,枕骨。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

【取穴】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會合支。

【穴性】清頭聰耳,洩熱散結。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配穴】

配聽宮、聽會、翳風,開竅聰耳,治耳鳴,耳聾。

配內關、支溝、陽陵泉,疏肝理氣,治胸脅痛。

配風池、足臨泣、俠溪、太衝,平肝潛陽,清火熄風,治眩暈。

配強間,治頭痛。

配只支溝、太衝、風池,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刺灸法】

1. 平刺0.5-0.8寸,局部有脹重感。

2.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醫同路人一起討論學習,共同進步,歡迎加入針灸醫案群。加群步驟:

1. 掃描(長按)下方群主微信號二維碼,加群主為好友。

2. 發送信息「入群學習」給群主。

3. 等群主發給你入群邀請,加入群。


中醫臨床技術學習交流平臺 

微信號:zljxjp

一個堅持分享中醫臨床醫案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十二正經之:足少陽膽經
    十二正經之:足少陽膽經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展開足少陽膽經及其腧穴的學習。與我們之前學過的足厥陰肝經一樣,足少陽膽經也是和春季同屬木的經絡。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為表裡。屬膽,絡肝。五行屬木。足少陽膽經的腧穴起於瞳子髎,終於竅陰。
  • 時間醫學-----足少陽膽經
    各個經絡裡運行的經氣各有特徵,象膽經裡運行的就是猶如最炎熱的夏天的火氣,所以叫足少陽膽經。足,描述了經絡循行部位;少陽,描述了經絡中經氣的特徵;膽,描述了經絡經過的臟腑。這樣一來大家看名字大致就能想像經絡的特徵了。大家可以準備一本《針灸大成》,我們講課以《針灸大成》為底本。膽經的具體的循行位置從哪裡到哪裡?是什麼呢?
  • 足少陽膽經之 光明 | 每日一穴
    光 明足少陽膽經 之 卅七
  • 看經典穴位圖畫版:膽經(上),學食療養生,大家都能當醫生
    10.浮白:淺表為浮,色白應肺。該穴主治肺疾。11.頭竅陰:竅指孔。五臟屬陰,皆開竅於頭。本穴在頭部三行五穴之中,能為腦正確地輸送營氣,故名之。系膽經與陽維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之功。20.風池:池為淺意,本穴為風氣入腦之要衝,池喻為經氣通過表淺之處,為風之所匯,故名之。
  • 每日一穴【陰市穴】,降血糖要穴
    【取穴方法】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取穴。在髕骨外上緣上3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匯聚本穴後循胃經下行梁丘穴,氣化之氣則上行天部。
  • 每日一穴之 陰郄
    陰郄穴的名詞解釋1、陰郄穴:經穴名。出《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外臺秘要》作少陰郄。屬手少陰心經。手少陰之郄穴。穴名之意指本穴經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陰郄名解。郄穴之意與本名解同。6、石宮:石,腎之所主也,水也。宮,宮殿也,出入的門戶小而內部寬大也。石宮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場所。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是從地之天部流入腎骨所處的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細小水流匯入了腎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宮。
  • 每日一穴之 陰郄
    陰郄穴的名詞解釋1、陰郄穴:經穴名。出《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外臺秘要》作少陰郄。屬手少陰心經。手少陰之郄穴。穴名之意指本穴經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陰郄名解。郄穴之意與本名解同。6、石宮:石,腎之所主也,水也。宮,宮殿也,出入的門戶小而內部寬大也。石宮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場所。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是從地之天部流入腎骨所處的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細小水流匯入了腎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宮。
  • 中醫基礎知識·經絡{足少陽膽經}
    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行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乃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穴,足少陽經止於此);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指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別行入大指,循岐骨內,出大指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而接乎足厥陰經也)。
  • 穴名考辨 | 膽足少陽之脈
    浮白浮,漂浮,《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陽之至大而浮。」白為金氣,收斂之功,治諸眩暈如醉神氣浮越之症,故名浮白。 頭竅陰竅,孔竅也,五臟為陰,開竅於頭,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通於咽,肺開竅於鼻通於喉,治諸頭竅之病,故名頭竅陰。
  • ​【十二經絡】足少陽膽經養生知識
    膽經木氣的疏洩作用,由上而下,自頭走足,絡肝,主降。秉陽木之氣,兼秉相火之氣。《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 【每日一穴】瞳子髎:降濁去溼
    取穴方法:位於面部,眼睛外側一釐米處。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取穴時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穴名解說】    瞳子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    穴位含義: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在此匯集穴內後冷降歸地。
  • 每日一穴 · 中瀆穴
    中瀆穴簡易取穴:在大腿外側中線,距離膕窩橫紋5橫指,再加1個拇指寬度。
  • 針灸講座18—足少陽膽經1
    3.上關【穴名由來】上,上方;關,機關。穴在下頜關節前上方,牙關為開闔之機關,又與下關相對,故名。【定位】在耳前,下關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別稱「客主人」。【取法】1、正坐仰靠或側伏位,取耳前顴弓上緣,張口時有孔處取穴。2、正坐位,從耳屏向前量2橫指,耳前顴弓上側可觸及一凹陷,張口時凹陷更明顯,按壓有酸脹感。
  • 【每日一穴】翳風穴:益氣補陽
    翳風為經穴名(yìfēng)。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翳風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翳即遮蔽,風即風邪,此穴當耳垂後方,為遮蔽風邪之處,故名翳風。特異性:翳風穴為交會穴之一,是手足少陽之會《針灸甲乙經》。【腧穴釋義】翳風。翳:用羽毛做的華蓋穴也,為遮蔽之物,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衛外陽氣。風:穴內之氣為風行之狀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為天部的陽氣。
  • 手少陰心經 之 陰郄 | 每日一穴
    陰 郄手少陰心經 之 六
  • 足少陽膽經之膝陽關 | 穴位常識
    【中醫寶典App】中醫經典書籍在線/離線閱讀 >>>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浮白
  • 每日一穴:絲竹空
    穴名解絲竹即細小竹,空即空竅,此穴在眉梢,狀如細竹,局部呈淺表凹陷,故名絲竹空。絲竹,細小之竹。又為樂器之統稱。空,《說文》:「竅也,從穴巧聲。」謂眉形有如細小之竹葉,穴當眉梢之空隙中,故名。所屬部位眉梢絲竹空穴的定位標準定位:絲竹空穴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絲竹空穴位於眉毛外側端凹陷處。
  • 膽經 肝經 兩大經絡治病絕密手法
    說到膽經,先得說一下膽。如果膽有了問題,通常就是膽汁上溢,那早上起來一般會嘴苦。有的人面色看起來好像蒙有一層塵土,這就是膽經堵塞了;經常偏頭痛、坐骨神經痛或乳線方面有問題,都是膽經有了毛病;另外,婦科疾病都是膽經所主。有的人一會兒冷一會兒熱,也是膽經不調造成的;有的人心裡有愁苦的事,經常需要嘆氣才能緩解;還有的人經常兩肋疼痛,這些都是與膽經淤堵有關。這些症狀怎麼去治呢?
  • 每日一穴【陰都穴】,散水氣、消腹脹
    【陰都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取穴方法】仰臥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脈)旁開0.5寸處取穴。    【快速取穴】仰臥位,在胸劍聯合與肚臍連線的中點,從前正中線再旁開0.5寸處(半橫指),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本穴。
  • 【經絡課堂】十二經穴起止表,十二經穴起止歌
    一、十二經穴起止表  【十二時辰】【十二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