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衷於歐洲文藝復興文化的,當屬清末民初那一批文化人

2020-12-21 北小窗

歐洲文藝復興,一直被認為是整個歐洲與西方世界的最重要的時期,為何近現代以來,西方文化席捲全球,勢不可擋,除了文化,經濟科技等等,也成為西方標榜高貴的優越籌碼。就算到得2020年的這個時候,西方的文化、經濟、科技等,依然是全球最重要拔尖的。

這便與歐洲文藝復興密不可分。當然,這裡主要只談單一個面向:繪畫藝術。

文藝復興指的是一個較廣的時代時期,大約在14世紀和16世紀之前。前後不到兩百年。往大了說,相當於一個二百年王朝的統治時間。文藝復興出現了但丁,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等傑出藝術大師,這一批人,是歐洲藝術的奠基者與開創者。

相信只要上過中學的人,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對但丁和莎士比亞熟悉,因為他們早已成為必修課。幾乎是權威的存在。如果一個人想要了解西方歐洲文化,必須學習和了解莎士比亞、但丁。否則你去歐洲,有可能鬧笑話。就好像想要了解中國,必須了解孔子文化一樣。

最熱衷於歐洲文藝復興文化的,當屬清末民初那一批文化人,譬如魯迅,周作人,朱自清,梁實秋等等,他們的文章裡,出現西方文化的符號非常多,這帶動了幾乎所有知識分子嚮往西方,所以民國文人的作品,無論誰的,幾乎都有歐洲文化的影子。朱光潛先生還專門寫了很多談論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的文章。

由此可見,歐洲文藝復興對中國文化人的影響。

在繪畫方面,同樣如此。諸如黃胄,徐悲鴻等現代畫家,都是學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技法的,尤其是在素描上,幾乎都是取法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繪畫就多了一個樣式,或者說流派吧。所以上美術學院的,學習素描成必修課。

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等作品,皆是世界頂尖藝術。學習模仿他們的人實在太多,歐洲後來的畫家無不是頂禮膜拜。但是,越到現代,帶有古典藝術味道的繪畫越少了。尤其是近現代的歐洲繪畫,朝狂亂怪誕、極力表現自我自由方面走,失去了文藝復興繪畫藝術的重要元素。

許多歐洲畫家丟掉了文藝復興純正的藝術基因,追求爽快,奪眼球,刺激,狂亂等等。所以某些畫家的畫展,你去看,看不懂,不是畫圈圈,就是潑灑一片,或黑咚咚像末日一樣。全都是「狂亂怪」。如果你去看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得到的是心靈的安靜,不管是貴婦,還是田園,和中國古山水畫一樣,絕對沒有俗氣。

筆者相信,喜歡西方油畫的人,大多都喜歡古一點的繪畫,因為時間越往後退,藝術越天真越淳樸。藝術不是純熟而有頂峰,藝術是天真淳樸。可惜歐洲藝術家,很多都只追求表面的東西了,並宣稱是自由。

有一點值得肯定,可貴。那就是歐洲對古代藝術保護得比較好,讓世人得以目睹真跡。而我國就有點汗顏了,古老東西多,卻都損毀了,尤其是城鄉大發展這二三十年,毀了很多古蹟,現在很多地方復古,不過都是複製品,反而掉了美感。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01日本由於同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關係以及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自古以來就十分關注中國的國情變化,屢屢遣使進入中國已盡了解之事。但明治前囿於國力,這種了解主要集中在大陸沿海地帶,而川渝屬僻遠地區,蜀道難於上青天,日人鮮有踏足。
  • 清末民初新粉彩方形提梁壺
    清末民初新粉彩方形提梁壺 2019年09月19日 11:26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劉燃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關於歐洲文藝復興
    關於文藝復興的定義文藝復興是一場以再生古典文化為旗幟,以創造資本主義精神和資產階級新文化為目的的偉大社會運動。關於文藝復興傳播14世紀發生在歐洲地中海地區的義大利,15世紀傳播到歐洲各地。關於文藝復興的做法對湮沒千年的希臘文化的大規模發掘、整理、研究,一時成為風尚,後人將這一切稱為「文藝復興」。
  • 清末民初「海派服裝」蚌埠登場,你喜歡哪一件?
    近日,一位女士來到蚌埠博物館捐贈22件清末民初服裝其中女服有旗袍、大襟褂子、襖袍、馬褲等民國初期至四十年代的中式服裝,保留了清末風格無一不代表那個年代的社會風尚她是原蚌埠二空機廠廠辦學校李婉貞女士一起看下那個時期的流行服飾吧▼▼▼在民國初期
  • 清末民初的家庭革命如何重塑社會生態?
    清末民初的家庭革命,是為學界熟知且已有「定論」的話題,其中討論的問題多已「解決」,詮釋的取向趨於「穩定」,總體上來看似已挖掘甚深,剩義無多。趙妍傑博士的最新力作《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讀書人的憧憬》,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以時人言說為重心,剖析處於大變革時期的中國家庭由舊轉新過程中湧現的種種問題,以相當全面的視角再論清末民初的這場家庭革命,揭示了其中長期為人所忽略的複雜性和深刻性。書中展現的研究視角、整體思路、學術關懷亦極富啟發性。這是一本正本清源、重審家庭革命的著作。
  • 12世紀文藝復興,一個沒有軍權的教皇為什麼能輕易控制歐洲
    而今天所要介紹的,是三次文藝復興中的第二次,也就是所謂的12世紀文藝復興。這場文藝復興可以說是黑暗的中世紀歷史上難得的一縷光明,也為後面的第三次文藝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2世紀文藝復興實際上來源於根植中世紀歐洲的一個根本矛盾,也就是教權與世俗政權之間的矛盾。
  • 桂林市資訊|廣西最熱鬧的步行街,位於桂林,感覺就像清末民初電影...
    桂林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廣西最熱鬧的步行街,位於桂林,感覺就像清末民初電影片場!相信每一個城市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步行街的存在吧,而每次到了夜晚的時候,步行街就成為了全城市最熱鬧的地方,非常適合情侶們在此散步。這條步行街就是東西巷,這條街道之所以出名,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與當地的古建築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在這條街道上保留著大量清末民初時期的古建築,遊客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之中,仿佛就置身於民國世界一樣,十分的文藝。
  • 清末民初,上海棋盤街中市有「文化街」之美稱
    最流行的說法是,舊時將河南路(福州路至廣東路段)兩側街市喚作棋盤街,後來把它向北延伸至南京路(今南京東路),向南延伸至三茅閣橋(今延安東路河南中路口)。那麼棋盤街到底是路名還是街區名?為此,筆者找來不同年份的老地圖,再參考《申報》記載,總算對棋盤街有了定位。
  • 清末民初土豪眼鏡:玳瑁鱗片為材質能治病
    百年前眼鏡不僅用來「扮靚」還可治眼病  如果你對動輒上千元的眼鏡覺得奢侈,那麼再看看東莞冠和博物館近期展出的清末民初的「土豪」眼鏡吧!  清末民初,眼鏡被看作為極度奢侈品,其價格非常昂貴,常有「一匹馬換一副眼鏡」的說法。記者從展出的這批眼鏡中看到,以玳瑁鱗片為材質的眼鏡最為突出,因為眼鏡鑲有兩片硬度極高,不易磨損的水晶鏡片,佩戴時會有涼爽的感覺,而且還有護目的效果,在民間有「水晶養目」之說。在我國西北地區,傳聞害「火眼」、「紅眼」的患者戴上水晶眼鏡以後自然痊癒。
  • 《細讀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一個被命名、被創造的概念
    3月11日下午,《細讀文藝復興》新書發布在北京舉行,該書作者楊好,與作家邱華棟、詩人歐陽江河和雕塑家隋建國以「文藝復興」為話題進行了對談。《細讀文藝復興》作者楊好為藝術史學者,收藏家,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講師。
  • 歐洲那麼多國家,為什麼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這3點原因很重要
    文藝復興的重要性對於歐洲大陸乃至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則是古羅馬的故鄉——義大利亞平寧半島。而文藝復興發自義大利亞平寧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義大利在文藝復興策源地競爭上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而佔據這三大要素的原因卻也是必然之中帶有偶然的。
  • 古籍收藏之清末民初的石印本
    早在19世紀初,石印技術就已在歐洲普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中國廣州也出現了外國人張貼的用石版印刷的布告。可惜,石印技術僅火了半個多世紀就被後來居上的鉛印技術所替代。不過,石印技術對中國印刷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 「史話」清末民初,老北京飯店最出名的「八大樓」,七家是山東菜
    清末民初時的北京,出名的飯店就有「八大樓」、「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居」之多。大家注意到,這裡的名稱都帶個「八」字,為什麼呢?清末民初時,北京的飯店、民間最為稱道的,要數「八大樓」,按名氣大小依次為: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和春華樓。這八個著名飯莊中,七個都是經營山東菜,店傢伙計也都是山東人。這是因為山東物產豐富,山東人又能吃苦耐勞,善於經商,加之為北方口味,故深得老北京喜愛、名滿京城。
  • 「歐洲文藝復興大師」書系,一套可傳家的藝術經典|好書推薦
    「歐洲文藝復興大師」書系的出版立意即在於此。書系由五部著作組成:《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卡拉瓦喬》和《博斯》。五本書不僅是藝術家本人的傳記,更是盡數收錄幾位藝術家名作的畫冊。三傑的成就雖然突出,但不能代表整個文藝復興,而書系包括《卡拉瓦喬》和《博斯》,是為了更好地反映歐洲文藝復興的全貌。時間上,博斯生活於文藝復興早期,三傑是盛期的代表,而卡拉瓦喬則是文藝復興晚期巴洛克藝術的奠基人;在地點上,歐洲除了義大利,北歐也有文藝復興階段,它興起的時間比義大利還要早,而博斯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
  • 研討會︱清末民初實業家、政治活動家湯壽潛和他的時代
    清末民初著名的改革家、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是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人物,因爭路權、修鐵路而名重一時。湯壽潛像張謇和湯壽潛並稱「張湯」,但學界及民眾大多只見「張」不見「湯」。有鑑於此,12月12-13日,蕭山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編輯部等機構舉辦「湯壽潛和他的時代暨辛亥革命110周年學術研討會」。
  • 清末民初,這些女子「顏值逆天」,卻被滿清難看的服飾給耽誤了!
    這是一組清末民初罕見的女性照片,每一位的容貌都是非常好看的,五官精緻。可惜毀在了服裝上。
  • 民國最有文化的胡同:魯迅不為人知的一面,蔡鍔在此初遇小鳳仙
    ####初夏好風景#引子:與「五道營」是上世紀末才賦予的文化氣息不同的是;前門外的楊梅竹斜街,自打清末民初就自帶濃濃的「文藝範兒」:它曾是北京的「出版社一條街」,往來的淨是記者、學者、文化人,其中不乏康有為、梁啓超、魯迅、沈從文…,這樣的大咖。
  • 清末民初的《探清水河》,究竟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探清水河》是清末民初時期從北京市海澱區火器營村流傳出來的一首民俗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說悽美,就是因為這是一齣悲劇。而這悲劇放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到清末民初,又是很正常的,在那樣一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之言」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環境下,兩個自由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
  • 什麼叫做有文化和文化人
    心學家 王陽明有文化和文化人,社會上對這兩個概念如今是十分的混亂和模糊。其實這兩個詞的概念意思是相同的,比如說某某有文化,他是個文化人。以前讀書的人少,社會上通常把認識些字的人統稱成文化人,這些稱呼其實誰也不敢當,文化人,這是個多麼崇高的稱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智者。
  • ...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 四川省...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