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一個被命名、被創造的概念

2021-01-11 澎湃新聞

3月11日下午,《細讀文藝復興》新書發布在北京舉行,該書作者楊好,與作家邱華棟、詩人歐陽江河和雕塑家隋建國以「文藝復興」為話題進行了對談。

《細讀文藝復興》作者楊好為藝術史學者,收藏家,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講師。《細讀文藝復興》涵蓋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藝術流派,即佛羅倫斯畫派、威尼斯畫派、北方文藝復興畫派,寫作涉及29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及思想、作品內涵等,同時也精選145幅藝術品圖片。該書的框架基於楊好2016年至2017年在中央美院的授課內容。

楊好

關於「文藝復興」這個概念,楊好在現場做了闡釋。她說:「我覺得文藝復興是一個被命名的、被創造的概念。如果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最先給它起名字的人是19世紀的一位學者布克哈特。我看他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時發現他寫到,是瑞士人拿德語寫了一個詞——Versuch。在出英文版本的時候這個詞被去掉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詞,德語裡suchen是「尋找」的意思,而ver有一種主動性,布克哈特的文藝復興有種主動尋找的意味。當我們在看文藝復興時,其實都是站到一個尋找過程中,找到有可能是自己、可能是永遠也不得而知的真相,或者可能就是一堆零碎的視覺資料。」

在人們的常識中,通常會認為「文藝復興」這個詞是相對古希臘、羅馬文化而講的,其中包含「民主的復興」的意味。楊好認為:「文藝復興時期其實是非常專制、君王制的時期,一點都不民主。它是有意在古希臘羅馬文化裡面摘取一些說得通的概念,其實是在給新的義大利政權奠定道路。所以文藝復興這個詞產生本身就含有強烈政治目的性。」

歐陽江河談到:1453年,土耳其把君士坦丁堡給佔領了,佔領的後果是導致很多希臘的智者、學者、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逃離那個地方,跑到西方去,促成了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家知道的都是視覺藝術(繪畫),但是在之前更早一點有過像我們都知道的但丁的《神曲》,他為後來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視覺邏輯、視覺敘事奠定了一個至高的基礎,促成了這樣一個轉化——從神聖到世俗、從集體的東西、幻想的東西一直到個人的東西。」

《聖母哀悼基督》

現場,邱華棟談到奧爾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書中講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四個細密畫藝術大師,他們受到了文藝復興藝術觀念的影響,而細密畫的一個最主要的風格就是畫裡邊不能有影子,因為在安拉的世界裡藝術作品不能有陰影,但是文藝復興藝術的影響力太巨大了,藝術家扛不住就出現了陰影,這個畫家被處死了。這個故事也引發了大家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技巧的討論。

隋建國談到,在文藝復興之前是沒有光影的,人的臉都是跟蘋果一樣的,高的地方顏色最淺,越低的顏色深一些,但是並不體現光影,這跟中國傳統的繪畫是一樣的,細密畫也是這樣。咱們中國人的理解是咱們沒有電燈,一般的光影下大家認為是固有色,在陽光下是特殊的情況。所以在中國的繪畫裡是不表現光影的,也沒有透視的。歐洲的繪畫方式在18、19世紀進入中國,文藝復興在藝術上有兩個東西改變了中國的散點或者是無滅點的繪畫形式。一個是透視的出現,出現所謂滅點;一個是光影。」

「因為文藝復興對於光影的強調,一個形體更有立體感。當然中國其實從拓畫之前開始嘗試接受光影,真正接受光影是徐悲鴻先生他們甚至是更早留日的那幫人,他們把歐洲的學院方法帶進來,學會了怎麼樣描繪光影。」隋建國說。

隋建國也從雕塑的角度談到文藝復興的貢獻:文藝復興中的雕塑開始強調S形、曲線和運動感。這個運動感是文藝復興時期,特別是米開朗基羅的創造,米開朗基羅非常年輕的時候去了羅馬,在那研究了古希臘的東西。古風時期的希臘人像和木偶一樣,到了古典時期的希臘化雕塑非常端莊,有一個美學家的定義為靜穆的偉大。到了泛希臘化時期,運動感很強。米開朗基羅吸取了運動感進來,他在羅馬大教堂裡刻了《聖母哀悼基督》,那個時候他24歲,他把他的名字刻在聖母衣服的一個袋子上——「米開朗基羅24歲完成」。他也對他的弟子說立體空間S形的這種運動性是雕刻最核心的東西。

歐陽江河談到,我們不要認為文藝復興是幾百年前的事,其實就是當下現實,它建構了我們每個人對當代的定義。

「當我們界定我們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人時,我們身上很多東西是藉助於莊子、老子甚至是孔子,藉助於李白、杜甫、屈原、陶潛。屈原不僅僅是端午節吃粽子一個風俗,他的很多精神,比如現在用的哀楚、傷楚、痛楚等,所有這種詞彙在詞源學上都跟楚國和屈原高級文化的消亡有關係,它帶來的痛楚是永久的,已經進入我們中華文明的記憶中。」歐陽江河說。

「文藝復興比我們一百年前中國的花卉畫、水墨畫更當代,因為它處理的東西是知識、解剖學、透視法、科學、數學等的一個綜合。我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參觀過一個很小的但是非常精緻的展廳,裡面全是達·文西發明的飛行器、機械結構等,他是一個科學家、是一個工程師,畫家只是他的諸多身份中的一個。這就是文藝復興的綜合性,以及在構成我們當代性上所作的指引。」歐陽江河說。

楊好說:「文藝復興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拘泥於在單一學科。為什麼布克哈特這樣命名文藝復興,其實是從馬基雅維利政治學領域找到的突破口,文藝復興一開始跟政治、文學、詩歌、拉丁語系相關,包括賦格、對位、互文、拉丁語等,這些全部都構成了文藝復興一個特別廣泛的文本和跨越性歷史概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史學沙龍︱陳建守:文藝復興在中國,還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歷史分期其實是將過去「結構化」,對過去進行一個「命名」,將現在的「過去」向「過去」投射。但「過去」是多樣的,我們在對「過去」「命名」時,不免會消減「過去」的多樣性。比如提起文藝復興,我們會想起方言的興起與「回到古希臘、古羅馬去」,這兩點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大公約數,但絕不是全貌。
  • 一個月巨虧20%!文藝復興基金跌下神壇
    管理規模約5000億、收益率曾經一度打敗巴菲特的文藝復興基金,被曝出旗下三支產品10月巨虧20%。10月三隻基金虧超20%  據彭博報導,文藝復興基金(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旗下的幾隻基金今年業績表現不佳。
  • 關於歐洲文藝復興
    關於文藝復興的定義文藝復興是一場以再生古典文化為旗幟,以創造資本主義精神和資產階級新文化為目的的偉大社會運動。關於文藝復興的推動者思想家,藝術家。關於文藝復興的主要成果歐洲文藝復興直接導致了思想解放和觀念啟蒙。
  • 文藝復興為什麼是「Renaissance」?
    義大利語文藝復興「Rinascimento」,是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合併構成的詞。文藝復興這個詞由於瓦薩裡的創造與使用,後來在歐洲逐漸流行起來。可惜該書的中譯本《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築家傳》(劉明毅譯)有所刪減:「本書僅選今日讀者最感興趣的藝術家和作品,其他的則從略。」故上述義大利文原文與英譯文所在段落並未收錄入中譯本,甚為可惜。
  • (中華文藝復興)新華詩學創立說
    讓我們一起傳播新華詩學,創作咱中國人的現代詩歌,讓中華新生文化影響世界,實現民族文藝偉大復興,開啟新華詩時代。 自成一體的新華體詩 眼下中國文壇「牛排」眾多。幾個詩人走到一起,搞一個團體合作,達成幾點共識,提出幾點主張,就形成寫詩一派。或自封詩壇某一流派。
  • 12世紀文藝復興,一個沒有軍權的教皇為什麼能輕易控制歐洲
    中世紀起源於羅馬帝國的覆滅,結束的標誌一般認為是從14到16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但鮮有人知,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上,一共發生過三次文藝復興。查理曼大帝(撲克牌紅桃K人物原型)其中,第一次是由查理曼大帝所主導的加洛林文藝復興,第三次是14到16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
  • 最熱衷於歐洲文藝復興文化的,當屬清末民初那一批文化人
    歐洲文藝復興,一直被認為是整個歐洲與西方世界的最重要的時期,為何近現代以來,西方文化席捲全球,勢不可擋,除了文化,經濟科技等等,也成為西方標榜高貴的優越籌碼。就算到得2020年的這個時候,西方的文化、經濟、科技等,依然是全球最重要拔尖的。
  • 文藝復興是歐洲獨有的嗎?
    如果歐洲人文主義者宣稱通過回顧之前被冷落的古典文學而「重塑了世界」,這對於文藝復興或世界又是什麼意思?在復興早先文學的意義上,文藝復興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人文主義也不是。這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發生,是文字的功用之一。在歐洲存在一些早先的例證,它們事實上被命名為「文藝復興」或「復興」。
  • 文藝復興對歐洲的意義
    答案可能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13世紀末興起於義大利,16世紀開始蔓延至歐洲各國。對起源的解釋是這樣的,義大利人生活在古羅馬帝國的土地上,熟知拉丁語,可以從歷史典籍中汲取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其次教皇本人在義大利羅馬。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概念:文藝復興是一個歐洲的歷史時期,這個歷史時期覆蓋了15-16世紀、造就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轉變。除了標準的時間劃分,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會把文藝復興的時間範圍拉長。開始於14世紀、結束於17世紀。
  •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旗下基金遭遇虧損,一個月巨虧20%
    據KlipC報導,隨著瘋狂的市場拋棄了它們的投資模式,今年有量化基金巨頭文藝復興(Renaissance)陷入了困境。據公開信息顯示,文藝復興基金由Jim Simons於1982年創立,後來因多年來收益穩健,文藝復興基金業內被稱為「量化之王」,旗下的大獎章基金年華收益遠超巴菲特,不過今年文藝復興遭到了虧損。
  • 「歐洲文藝復興大師」書系,一套可傳家的藝術經典|好書推薦
    經歷了黑暗愚昧、戰火頻仍的中世紀,歐洲終於在14世紀迎來了曙光——文藝復興到來了。這是一個肯定人類自身價值,同時開眼看世界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藝術家,他們為繪畫、雕塑和建築等各個學科的獨立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取得了全世界的矚目。
  • 怎麼上世界近代史的《文藝復興》?一位歷史教師是這樣上的
    ◎ 文/編 烏江上周五,上了九年級上冊的世界史的近代史部分的《文藝復興》。這一課按理說,還是好上的,但實際上起來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第三, 通過四則材料探究文藝復興的原因。教師引導讀材料題的方法,找出關鍵句子,並劃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其原因,最後教師重點講解。第四,學生思考課文材料研讀,文藝復興就是對古希臘、古羅馬的複製嗎?
  • 白先勇:中國的「文藝復興」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找靈感
    白先勇先生就是一位身披多重矛盾的奇人:父親白崇禧曾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是桂系軍閥重要人物,他卻一生從文;以中文小說、散文聞名,大學讀的卻是外文系;定居美國,卻終身立志於推廣中華文化,在大學裡教授《紅樓夢》三十年;他身上最大的矛盾,是在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依舊努力著要實現他的「中華文藝復興夢」。
  • 什麼是「文藝復興」,中國出現過文藝復興嗎?
    什麼是「文藝復興」呢?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文藝」,相對比較好理解,就是「文學和藝術」,或者說是「文化和藝術」。現在不是有許多所謂「文藝青年」嗎?那就是愛文學、愛藝術的青年。那「復興」又是什麼意思呢?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再次興起。
  • 中國服裝文化的「文藝復興」| 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2018春夏有感
    衣公園一件衣服,一場發布,都遠不止於表現一個潮流的單品,一個時尚命題,或是一個感官享受,它是一個設計師超越語言的思想陳述,它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醜的,可以荒誕怪異,也可以經典純粹,而這都只是表象,重要的是表象之下的獨特思想和創新概念
  • 猶太人在文藝復興時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猶太人在文藝復興時期作為義大利社會的群體對整個文藝復興過程產生了巨大積極影響。他們將這一時期的大量資料進行翻譯,推動文藝復興在不同國家的發展;研究及復興希伯來文化,參與這一時期的文化創作,增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繁榮。
  • 文藝復興「復興」了什麼?它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義大利?
    文藝復興發生在14至16世紀的歐洲。它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被看作中世紀與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的主要特徵是倡導人文主義思想,強調古典文化的研習,肯定人的價值,故又被稱為「人的發現」的時代。「文藝復興」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藝術史家喬治奧·瓦薩裡在其《義大利藝苑名人錄》的序言中提出的。該詞源自義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寫為法文「Renaissance」,意為再生、復興,中文譯作「文藝復興」。這裡所說的復興主要是指復興古典文化,即古希臘羅馬文化。當時一些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提出「回到希臘去」的口號,聲稱要重新振興已湮沒的古典文化,使之「再生」。
  • 文藝復興的興起原因
    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種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達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十四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與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線,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一。
  • 「真理乃時間之女」: 「時間」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宣傳形式(上)
    、威尼斯繪畫、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動物象徵和時間描繪相關的書籍。英國劍橋大學客座講師,哈佛大學義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和威尼斯國際大學講師。印度藝術史是她的第二個研究和教學領域。翻譯內容第九章「真理乃時間之女」:「時間」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宣傳形式文藝復興早期的先例文藝復興時期統治者宣傳時間意象的復興是受到羅馬帝國圖像學範式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