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青青草地的「生命天書」 我國首次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

2020-12-23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消息(張喆 記者 李丹)在我國西南地區海拔1600-3100m的森林邊緣地帶及山坡草地上,有一種其貌不揚的草,名叫「鴨茅」,它是世界四大廣泛栽培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不僅可用於青飼、青貯或調製乾草,還因適應能力強,抗旱,耐瘠薄,在邊際土地及石漠化深度貧困區草牧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年來,四川農業大學張新全教授團隊把研究對象聚焦這小小的鴨茅草。

1月9日,記者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經過不懈努力,日前張新全團隊完成了鴨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我國首次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將為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

20年磨一劍

長期以來,科研工作者主要運用傳統育種方法改良鴨茅的產量、品質和抗性,但效率較低,一個新品種的培養大概需要15年時間。隨著科技的進步,藉助分子育種的新技術,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MAS)和基因編輯技術可大大加快育種進程,把育種周期縮短為8-10年。這都需要鴨茅的基因組信息庫作為支撐才能實現。

「一切從零開始!」2000年,即使當時在傳統育種領域已經是國內領先水平,但張新全教授毅然帶領團隊投身構建鴨茅基因組信息庫的新領域中。

由於牧草基因組大、重複序列及雜合度都較高,這增加了基因組序列構建的難度,且我國尚未有牧草基因組的相關報導,無成功經驗可借鑑。「風裡來雨裡去,已是家常便飯。」要構建基因組信息庫,必須收集到豐富的種質資源。除了在全球範圍內徵集,野外採集也必不可少。鴨茅成熟期一般在7月份,冒著烈日、狂風、大雨採集也是常事,甚至還曾遇到毒蛇、迷路、汽車拋錨等不可預知的危險。

珍貴的材料來之不易。2017年7月,張新全教授帶領團隊前往泥巴山採集鴨茅材料,路上突遇暴雨,山洪爆發,一些山路被衝垮。來不及多想,一行人立馬下車,穿上雨衣,徒步向深山進發,只為不耽誤研究進程。在深山裡走了3個多小時,最終憑藉張新全教授豐富的野外採集經驗,終於找到泥巴山二倍體野生鴨茅材料,為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重要材料。

經過長期不斷試驗,採用測序新技術,融合生物信息學,鴨茅的全部40088個基因終於如同一幅畫卷在團隊眼前徐徐展開。

質量提高50倍

2019年6月,張新全教授團隊在植物學權威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鴨茅參考基因組組裝為其系統進化和開花分子機制提供新的見解》的研究論文,首次公布了鴨茅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是我國第一個公布的牧草參考基因組。

「這是一個質量較好的鴨茅基因組資料庫,其相關質量指標是黑麥草基因組的50倍以上。」該論文第一作者黃琳凱教授表示,此前牧草領域全球範圍內僅有三葉草和黑麥草基因組資料庫。

鴨茅基因組包含了40088個基因,其中有1173個基因家族是鴨茅特有基因。這些特有基因大多和草類植物適應能力強、抗旱耐寒相關。通過比較發現,鴨茅和小麥較為近緣。因此,這些基因資源也可用於近緣作物小麥抗寒、抗旱等品質的遺傳改良技術中。

如今,鴨茅基因組資料庫已經開始在科研工作中發揮作用。資料庫網站已於2019年8月上線,訪問量近5000次。目前已有包括復旦大學、紐西蘭皇家科學院農業研究所等在內的中外學者訪問網站,進行相關基因位置及表達的查找。

相關焦點

  • 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第一個基因組測序
    這種不起眼的小草,卻是世界四大廣泛栽培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不僅可用於青飼、青貯或調製乾草,還因適應能力強、抗旱、耐瘠薄等,在邊際土地及石漠化深度貧困區草牧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月9日,記者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新全教授團隊已完成了鴨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將為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
  • 解鎖自然的力量|恢復草地健康
    作為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植被類型,草地像「皮膚」一樣呵護著地球上的生命。然而,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利用致使全球草地面積萎縮、質量下降,嚴重威脅著草地健康和人類福祉。本期解鎖自然的力量系列長文將帶你重新認識草地,並將重點解讀:如何運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恢復草地健康。
  • 保護青青草地,做好環保小衛士
    但爸爸媽媽在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別忘了提醒孩子做一個環保小衛士,愛護草地,愛護環境,方便更多的人郊遊。 一個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下午,歡歡約小夥伴們去郊遊。 他們來到草地上,看到清潔工阿姨將青青草地打掃得非常乾淨。 這樣美麗的草地,空氣真好,不由人深吸一口氣,一股青草香味混著泥土的芳香,直沁心脾。他們在草地上奔跑、追逐、打滾兒,真開心啊!
  • 我國科學家破譯芝麻抗衰老功能密碼
    原標題:我科學家破譯芝麻抗衰老功能密碼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與深圳華大基因聯合開展的芝麻基因組破譯工作近日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分析了芝麻高含油量和特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性成分芝麻素的形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已在線發表在國際專業刊物《基因組生物學》上。
  • 破譯棉花的基因密碼(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他設計合成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蘇雲金芽孢桿菌單價、雙價、融合抗蟲基因,並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適合產業化應用的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引領我國棉花育種領域不斷突破;他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前段時間,我國北方產棉區迎來了豐收季,一朵朵潔白的棉鈴結滿枝頭。「海南基地的棉花長勢不錯,過段時間就要準備授粉、選種了。」安排完下個階段的工作,郭三堆才安下心來。
  • 《易經》成功破譯生命密碼:生命到底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生命的秘密,可以說被一致認為是地球上最大的秘密!生命到底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九億年前的前寒武紀,地球上開始出現原始生命;到了七千萬年前的時候,天空開始出現了飛鳥,地面上也有野獸也奔跑了;算過來人類出現僅僅也就兩百萬年,只能算是後生小子。
  • 遺傳諮詢師:解讀基因天書的人
    在介紹遺傳諮詢師之前,我們先說一下基因檢測。近幾年,隨著基因檢測與分析技術的迅猛發展,基因行業的發展如火如荼,「基因檢測」一詞逐漸深入民心。基因檢測我知道啊,就是檢測您的基因咯。親,您有回答問題嗎?這就是基因圖譜,是基因檢測的依據。基因檢測就是檢測基因圖譜上的基因位點,從而得到一份您獨一無二的檢測報告。不用多說都知道,基因檢測報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這本天書只有遺傳諮詢師能為您解讀。遺傳諮詢師就是為人們解讀基因檢測報告,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基因風險的專業人員。報告解讀和遺傳諮詢服務位於基因檢測產業鏈的下遊,是直接面對終端受試者的一項服務,也是傳遞基因檢測價值的關鍵一步。
  • 營造學社:中國古建大師的「黃埔軍校」,破譯古建築的歷史密碼
    營造學社奠定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基礎,令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原則和發展譜系首次擁有了讓人信服的系統解釋。更為重要的是,營造學社歷經內憂外患的洗濯,邁出的每一步都以忠貞的家國情懷作為底色。「天書」現世,中國人要研究自己的建築史營造學社的創立,當然要從《營造法式》這本書說起。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可延緩衰老「基因療法」
    1月7日,《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大學聯合研究團隊歷時6年多的研究發現,他們通過全基因組基因編輯篩選平臺,最終鎖定一個強大的關鍵基因(KAT7)——影響年輕OR衰老的、能觸及細胞核內本質的「RESET鍵」。靶向單因子延緩衰老,這是首次!「為開發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療法明確了路徑。」同行專家如是評價這項關於衰老的研究工作。
  • 在太空種糧種菜開花結果 我國首次在天宮二號完成植物生長全過程實驗
    據新華社9月29日報導,天宮二號在軌運行兩年多來,開展了眾多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其中包括完成我國首次高等植物「從種子到種子」的空間長周期培養實驗,為發展空間植物培養技術、探索保障人類長期空間生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 醫生字跡潦草如天書?原來藥方是這樣寫的
    不少小夥伴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醫生開的處方單字跡非常潦草,就像是天書一樣,患者使出渾身解數卻連一個字都認不出來。而抓藥的人卻自帶破譯功能,三下兩下就把藥抓好了。那麼,醫生開的處方單到底是怎麼寫的呢?今天#原來藥方是這樣寫的#登上微博熱搜,讓我們對這一玄學領域管中窺豹。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發布 吳言攝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
  • 密碼界聖杯,百年無人解的天書,破譯後是中世紀婦女衛生保健手冊
    一戰時期,曾破解德國密碼的「美國密碼破譯之父」亞德裡研究過手稿之後也表示束手無策,二戰末期,破解了日本海軍密碼的美軍破譯人員,也對伏尼契手稿同樣可奈何但最終都無法破解。一直到2014年,終於迎來了伏尼契手稿破譯的重大突破!!英國貝德福德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史蒂芬·巴克斯Stephen Bax教授,參考了中世紀各類手稿,並運用阿拉伯語來破譯《伏尼契手稿》的神秘含義。
  • 嫦娥五號任務即將完成,十年探月之旅,我國到底在追求什麼?
    這是我國第6次探月任務,嫦娥五號已完成土壤樣本轉移,12月12日將開始返回地球,這將是這場月球接力賽中關鍵的一個步驟,自此除美國和蘇聯之外,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取回土壤樣本的國家。月球作為離地球最近的星球,自然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第一個起點,我國的探月計劃從2009年實施到現在已經有10多個年頭,此次嫦娥五號被稱為我國至今為止最複雜、最具難度的任務之一,也是我國航天技術的一大突破,1嫦娥五號12月1日完成月球著陸,到3日便將土壤樣品通過上升器送入到了預定環月軌道,並在6號完成對接樣本轉移,這6天時間裡突破了我國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從地球之外的地面起飛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
    科研人員對這條大黃魚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進行了破譯和注釋。相關成果於2014年在權威期刊《自然-通訊》發表,這也讓世界上第一個石首科魚類基因組圖譜得以面世。「當年是利用二代測序技術,構建了大黃魚基因組草圖。」浙江海洋大學呂振明教授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升,有關大黃魚全基因組的圖譜有了更精密的呈現。
  • 來自國外的優良草種-地毯草,不但可以做草坪草,還是優質的牧草
    簡介地毯草不是我國的品種,它的原產地在熱帶美洲,世界各熱帶、亞熱帶地區均有引種栽培。分布於中國臺灣、廣東、廣西、雲南;在荒野、路旁較潮溼處也有生長。因其匍匐枝蔓延迅速,每節上都生根和抽出新植株,植物體平鋪地面成毯狀,所以人們將其取名為地毯草。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各國在生物科技領域的競爭也日益加劇。本文梳理了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發布的生物經濟戰略、實施路線圖和相關的項目部署;介紹了全球生物科技領域的重要進展;並針對研發現狀和生物技術與其他技術之間交叉融合的大趨勢,對我國相關領域發展提出4點建議。
  • 將「致富草」種在世界屋脊——記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牧草...
    【解碼「新動力人群」】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放牧,青藏高原東部的川西高原草地美景不再,草地嚴重退化、沙化,當年紅軍走過的草原溼地面積也逐漸萎縮。由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教授周青平領銜的牧草團隊,常年活躍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他們把高寒脆弱生態區適生草種的選育和退化沙化草地改良等研究作為攻關方向,將「致富草」種在牧民家,為草原生態恢復和牧民脫貧奔小康作出突出貢獻。
  • Science:非洲爪蟾(Xenopus tropicalis)基因組測序完成
    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4月30日報告說,他們成功完成對一種非洲青蛙的基因組測序,這項成果有助於理解一些人類基因的基本功能。非洲爪蟾的基因組有約17億個鹼基對,包含2萬至2.1萬個基因,其中約1700個基因與人類相應的基因非常相似,而這些基因與癌症、哮喘、心臟病等疾病的發病有關。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成果有助於理解一些人類基因的基本功能,從而更好地將其應用在人類健康領域。此外,它還可以幫助科學家找到兩棲動物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消亡的原因。
  • 今年秋冬種植什麼牧草好?看完這裡就知道了。利用優質高產牧草增加...
    下面就將幾個當前超高產牧草新品種介紹如下: 一、適合秋冬季節種植牧草品種的選擇 草種的選擇牧草一般分為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及葉菜類飼草。多年草地建設的實踐證明,只有在科學引種試驗的基礎上,考慮到各地的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的草種,牧草種植才能成功。 播種量的確定一般栽培牧草都有規定的播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