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咖啡店遍布大街小巷。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星巴克所用的咖啡豆,有相當一部分採購自雲南。事實上,雲南有長達近百年的咖啡種植歷史,其中產自大理州保山市的保山小粒咖啡豆是公認的上品。
然而,咖啡店裡動輒數十元一杯的咖啡固然利潤率極高,但卻與咖農關係不大。長久以來,雲南咖啡豆的收購價格被大型咖啡品牌所把持,當地咖農幾無話語權。如何實現「利益留在農村」,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始終是橫亙在當地脫貧道路上的難題之一。
農民專業合作社正成為破局的關鍵。在上海援滇力量的推動下,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上海對口支援地區次第湧現。未來,這些合作社將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也有望成為產業扶貧的新路徑。
近日,上海攜手奔小康村企結對暨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現場會在雲南省大理州舉行。繼去年8月在雲南勐海縣舉行現場會後,上海各援外團隊在彩雲之南再次「聚首」,實地考察和研討農民合作社的可能性。
目光回到保山的咖啡。依託「村企結對」,上海把電商新銳拼多多引到了大理州保山市,「多多農園」正是他們在保山開展的企業結對扶貧合作項目。記者看到,設在保山市潞江鎮的「多多農園」聚焦當地咖啡產業,覆蓋該鎮下轄的赧亢村、叢崗村2個貧困村、79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力圖協助當地打造產、銷、研、加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鏈。
然而,保山的「咖啡脫貧」,真正的主角卻並非拼多多,而是由當地1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組建的「赧叢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
根據計劃,拼多多方面投入資金,並聯合雲南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在當地開闢精品咖啡核心試驗田和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待3年培育成熟後,兩方同時退出,項目管理和收益讓渡給赧叢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未來,由合作社進行精品咖啡品牌的打造,並通過電商等渠道進行銷售,從而讓貧困戶真正享受咖啡品牌化及精加工帶來的紅利。
合作社帶頭人楊良清是土生土長的保山潞江鎮人,家中已經種了近30年的咖啡豆,從最初的7畝咖啡豆田「縮水」至現在的4畝,楊良清坦言種咖啡實在賺不到錢:「以前一直不知道該怎樣提升咖啡豆的市場價值,只能等人上門收購。收購價格也是別人定,說多少就是多少。」楊良清告訴記者,他們家每年靠賣咖啡豆的收入不足萬元。而上海精準扶貧項目的到來與咖啡種植合作社的成立,則讓他看到了打破並重塑現有產業鏈的希望。今年10月左右,待到新一季的咖啡豆成熟,合作社工作的成效就將首次顯現。
今年4月,這一「咖啡扶貧」項目就有了第一個動作:為提升咖農的積極性,「多多農園」聯合拼多多平臺上的咖啡商家,從當地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手中溢價收購了61.3噸咖啡豆原料,讓貧困戶得到了實惠。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為貧困村鎮、貧困戶的脫貧及長遠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時也極大提升了受援地區貧困人口的參與度。2018年,作為上海浦東新區深化攜手奔小康行動落實鄉鎮結對幫扶的首批鄉鎮,浦東新區大團鎮與雲龍縣下轄的4個貧困鄉鎮之一的檢槽鄉結為「親家」。檢槽鄉的「十方福」農村電商平臺,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
「十方福」的前身是檢槽鄉哨上村的四方福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上海援滇力量的牽頭推動下,合作社整合了其他各村畜禽、蔬菜、藥材等相關產業的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了如今的十方福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新組建的「十方福」下轄6個成員社、18名農村經紀人,吸納733戶農戶參與入股經營,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46戶。目前,「十方福」的官網和淘寶店均已上線試運營,京東店和阿里巴巴批發網店正在備案搭建中,各類微商渠道也已相繼開通。通過電商渠道,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將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作為結對幫扶鄉鎮,大團鎮也明確將按照三年幫扶協議,全力支持「十方福」的運營,並在上海市美麗鄉村示範村趙橋遊客接待中心同步打造檢槽特產館,深入推進攜手奔小康鄉鎮對接及消費扶貧,為檢槽鄉乃至雲龍縣的高原綠色農產品「出滇入滬」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