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晴開在與星巴克農藝師王萬東在咖啡園中交流。新華社發 王冠森 攝
新華社昆明10月4日電(記者張雯、王婧媛、王冠森)在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那瀾村的一處咖啡田間,44歲的咖農蔡晴開拉著一車水泥,走向正在建設中的新家:一棟兩層小樓。
雲南普洱氣候宜人、環境優越,有著逾百年的咖啡種植歷史。根據上一產季的統計,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達78.5萬畝,產量達5.7萬噸,居雲南第一位。
目前,普洱咖農20餘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929戶3.2萬人。和當地的很多咖農一樣,蔡晴開的生活因咖啡而改變。
「咖啡果看起來紅彤彤的,一下子就心動了。」2006年,還是貨車司機的蔡晴開來這裡探親,與咖啡結緣。
對咖啡的喜愛和行業的發展潛力,讓他放下方向盤,開始種咖啡。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僅用半個月時間,就決定籤下長達50年的租賃協議,租下80畝種植咖啡的土地,並請人在這邊照看咖啡。
「別人畢竟不是自己,照看還是不夠細心,咖啡樹長得不太好。」2009年,變賣了老家昭通的房子和貨車,蔡晴開開著小麵包車,帶著一家人和積蓄來到普洱,全身心地投入到咖啡種植當中。
因咖啡需要3年到5年的成長期,這讓蔡晴開的資金遇到了問題:第一年「硬體」投入大,他幾乎花光積蓄。
為節省開支,夫妻倆在麵包車中放上生活必需品,二人擠在車上生活,每月的生活費400餘元。這樣的生活持續了近兩年。
蔡晴開向記者展示未成熟的咖啡果。新華社發 王冠森 攝
他的妻子董鳳蓮說:「你們如果看見當時我倆的樣子,肯定要笑話我們。每天工作到晚上,滿臉黑乎乎的,只能看見眼珠子在轉。」
除了資金問題,還有病蟲害。「有一年,銹病很嚴重,咖啡樹病倒了一片。」蔡晴開說,銹病會導致咖啡漿果乾枯,對產量影響大。
他介紹,咖啡樹其實很「嬌氣」,除了銹病外,褐斑病等各式各樣的病蟲害,困擾著咖農。同時,咖啡價格在低位徘徊也對咖農的生產造成影響。
如何幫助咖農克服困難?相關研究機構落戶普洱,當地也為咖農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培訓,助力普洱咖啡走精品化發展道路。
在經過蟲害預防、肥料使用、杯測等一系列培訓後,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蔡晴開茅塞頓開。他從日曬法和水洗法中總結經驗,自己又反覆嘗試,經過星巴克在雲南的種植中心提供的培訓輔導,他嘗試突破當地傳統的咖啡豆處理方法,採用了乾燥機處理法工藝,解決了採摘季與雨季重疊產生的咖啡豆黴變難題。
「將成熟的鮮果清洗乾淨,無水加工去掉果皮,上烘床快速烘乾。」蔡晴開說,這套無水洗烘乾方法和蜜處理方式,不僅能減少水汙染,還能確保表皮的糖分滲入咖啡豆中,讓咖啡口感更佳。
蔡晴開在咖啡園內手持星巴克臻選咖啡認證留影。新華社發 王冠森 攝
經過努力,2019年,以蔡晴開名字命名的「晴開咖啡」被星巴克公司選為當年的臻選咖啡,並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亮相。
2020年,蔡晴開的咖啡事業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由於找不到採摘鮮果的工人,雖然全家上陣,但還是損失了三四噸鮮果。
儘管困難重重,2020年「晴開咖啡」再次入選星巴克臻選系列。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他的咖啡種植也逐漸回到正軌,目前正籌劃建立咖啡專業合作社。
現在,蔡晴開成了當地的名人,許多人向他請教,希望自己的咖啡豆也能走上精品的道路,換取更可觀的收入。
如「晴開咖啡」一般,越來越多的普洱咖啡走向國際。記者從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了解到,目前80%以上的普洱咖啡出口到美國、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普洱市出口貿易量1.92萬噸,出口貿易總值3960萬美元。
「種咖啡真的很辛苦,幾天都講不完!」蔡晴開說,但是咖啡給他們帶來了生活上的改善,也可以說是精神上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