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查看囚犯名單,對錦衣衛感嘆:解縉還在啊,解縉:卒

2020-12-10 騰訊網

古代君王富有四海,說一不二,但有些問題依然會讓他們非常困擾,就比如立嗣。我國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立嗣歷來立嫡立長,只有清代主張立賢,清代以前,很多朝代都是嫡長子繼位,但也有些君王會面對長子不成器,或是格外喜愛幼子的問題。這樣一來,立長吧,心有不甘,立幼子,滿朝文武就會馬上跳出來反對,實在令皇帝們頭疼不已。

明成祖朱棣晚年,同樣面臨了這樣的兩難,當時的太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體格柔弱,朱棣可能是個外貌協會,非常不喜歡長子。他喜歡的是次子朱高煦,這個二兒子生的孔武有力,當年隨自己靖難,立下了大功,朱棣覺得還是二兒子像自己,就有了廢長立幼的打算。但廢長立幼,事關重大,還是要徵求一下大臣們的意見。當他向大臣們拋出這個問題時,滿朝文武馬上瘋了一樣的反對自己,朱棣非常無奈,又找到了自己非常信任的大臣解縉。

當朱棣對解縉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解縉想了想,並未表態支持誰,只是說了三個字:好聖孫!好聖孫指的是太子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幼年的朱瞻基深得祖父朱棣的寵愛和賞識,如果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制,那麼明朝的帝位遲早會落到自己的愛孫頭上。朱棣聽了解縉的話,笑了笑,只好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解縉是朱棣非常寵信的大臣,朱棣曾說過「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但解縉最終還是死在了他的老闆手裡。怎麼回事呢?

只怪解縉太聰明,並且恃才傲物,常有不恭之語。這些朱棣都能忍,處罰解縉也只是貶官了事,但解縉最不該做的就是和太子朱高熾走的太近。他用一句好聖孫,幫朱高熾穩定了太子位,然後就該和太子保持距離,因為皇帝尚在,你就投靠太子,這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了。但解縉偏不在意,經常登門拜訪朱高熾。這樣一來,就觸到了朱棣的逆鱗。最終解縉被下獄問罪,下獄之後,朱棣好像從此忘了他的存在,解縉在監獄中一住就是五年,直到有一天,錦衣衛指揮拿著監獄要犯的名單去給朱棣看,詢問如何處理。朱棣看了看名單,一個扎眼的名字又映入了眼帘,然後朱棣隨口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

錦衣衛指揮聽了皇帝的話,頓時心領神會,回到監獄後,就去請解縉喝酒,解縉不知其中緣故,只顧著開懷痛飲,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人已經在雪地裡幫他掘好了一個大坑。酒過三巡,解縉醉倒在地,幾個錦衣衛走進牢門,將其拖出,埋進了雪中,一代才子,就這樣送了卿卿性命,死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解縉是個大才子,曾經很受寵信,但最後又死在了信任自己的老闆手中,只能說他智商太高,情商太低,中國人做事歷來講究一個度,這個度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需要每個人好好把握!

相關焦點

  • 解縉之死,是情商低,還是性格剛直
    解縉是明初的大才子,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樣一位才高八鬥的文學大儒,最終卻被凍死在雪中。解縉的一生充滿起伏,有人說他是情商太低,不懂得如何與同僚搞好關係,取悅皇帝,也有人說他繼承了魏晉風骨,剛直不彎,率真灑脫。不管何種說法都承認了一個事實,解縉說話太直,不懂得迴避和繞彎子,這也成為他死亡的根源。
  • 解縉:說話太直,得罪人而不自知,最後被埋在雪堆裡凍成冰塊而死
    但是,解縉卻偏偏不這麼做,此時的他居然直接跪倒在地,不斷地叩頭說:「好聖孫」,言外之意就是皇長子的兒子也很好,可保朱家江山至少兩代昌盛。試想,第一次說,或許別人也就認為你只是提一個意見,但是你第二次說,性質可就不一樣了,這就是擺明了,你就是朱高熾一黨的啊!是極力想將朱高熾扶上帝位,而與朱高煦為敵啊!
  • 大才子解縉為何被凍成「冰棍」而死?他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上詔獄被關押人員花名冊,朱棣在其中看到了解縉的名字,而此時解縉大致已經被關了四、五年。朱棣很自然地說道:「解縉還在啊?」朱棣的話模稜兩可,而紀綱辦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上面怪罪下來,紀綱可以推卸責任,畢竟他們沒有用刑,解縉身上也沒有致命傷。那麼為何解縉死得如此悽慘?他究竟犯了什麼錯?
  • 明代三大才子之死:徐渭悽涼,解縉哀傷,楊慎終老南荒
    《明史·列傳·卷三十五·解縉傳》記載,朱元璋對解縉非常喜愛,曾經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解縉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到了明成祖朱棣經過「靖難之役」登基後,也非常重用解縉,擢升為翰林侍讀,隨後建立文淵閣,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七人進文淵閣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可以說解縉是明代第一位內閣首輔,時年才34歲。
  • 東南五才子,三掌文衡: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本年農曆十一月,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等進呈其所纂錄的韻書,朱棣賜名為《文獻大成》,並賜予解縉等一百四十七人錢鈔不等,還於禮部賜宴。很快,朱棣閱覽所進之書,發現並不完備,遂命重修。敕令太子少保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箎、及解縉總領其事。侍讀學士王達為總裁之一。此書修成,賜名《永樂大典》。
  • 錦衣衛:曾讓人談虎色變的特務機構,昭獄臭名昭著,明朝一大弊政
    因此錦衣衛的官員往往囂張跋扈,當地官員看到身穿飛魚服的官員往往避之唯恐不及。刑部有大牢,錦衣衛也就自己的監獄,就是臭名昭著的昭獄。進去的人往往九死一生,很少有人能活著離開。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覺得錦衣衛權力過大,有仗勢欺人的意思,從中收回了一些權利;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結束不久,朱元璋徹底廢除了錦衣衛。覺得他們濫殺無辜,實在有點不妥。再者說這些開國功臣基本上到此已經被屠戮殆盡,給老朱帶來的威脅禍患也逐漸減小。朱元璋晚年跟朱棣晚年不一樣,經歷人生三大悲痛之後,朱元璋的心態從兇狠逐漸轉化為平和。
  • 明朝錦衣衛
    藍玉案中的指揮使:蔣獻毛驤死了,錦衣衛還在,還要繼續為朱元璋屠戮功臣的事業發光發熱,這種情況下,蔣獻成為了第二任錦衣衛指揮使。但朱元璋不需要不代表他子孫不需要,特別是朱棣靖難成功,一登大統之後懷念建文帝質疑他得位不正的舊臣大有人在,迫切需要有人幫他幹上一些不甚光彩,見不得光的事,重設他老子曾經用得得心應手的快刀錦衣衛實在是大有必要,於是,紀綱成為了第三任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是山東臨邑縣人,建文二年投北軍,被朱棣收為帳下親軍,因功授千戶,同毛驤一樣,是職業軍人出身。
  • 永樂大典:朱棣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工程量巨大,完本卻不知蹤影
    說起明成祖朱棣,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歷史上的評價也大多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暴君,繼位之初對建文餘黨的大清洗,可以說臭名昭著;也有人說他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做了一系列大事。五次徵討蒙古,收復安南等歷史功績足以彪炳青史。
  • 曾經想過易儲,後來放棄,朱棣為何會把皇位傳給朱高熾?
    朱棣很早就覬覦皇位,朱允炆的登基讓他懷恨在心,當時朱允炆剛剛上位根基不穩,不久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政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靖難之役」。朱棣成功推翻了自己的侄子,登上了皇位,開啟了永樂朝。當初朱棣就不是正常繼位,因此他更要在後期維護正統的力量。若輕易推翻,就相當於推崇造反,因此即使他心系朱高煦,也不敢違背老一輩的傳統之道。所以,朱高熾繼位,可以說是一件名正言順的事情。相傳當初靖難之役的時候,在雙方作戰關鍵時刻,對方拿出了朱元璋的靈位,朱棣立馬認慫逃跑了。
  •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根據『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說法,攻入南京,建文自焚以後朱棣就不再被認為是叛亂的藩王,而是繼承了朱元璋的皇統,這裡也就不把朱棣包括進去,雖然實際上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在河北白溝河之戰,朱棣幾乎被政府軍的大將瞿能刺中,朱高煦率領數千精銳的騎兵,前往決戰,在陣上殺了瞿能父子。接著朱棣在山東東昌府大敗,靖難軍的主將張玉戰死,朱棣單身敗逃,朱高煦剛好帶部隊趕到,擊退政府軍,救了朱棣一命。燕兵打到長江邊,徐輝祖率政府軍在浦口阻擊,大敗燕兵。朱高煦帶領外族僱傭騎兵來接應,朱棣大喜,說:「我已經精疲力盡了,兒子,你快鼓起勇氣再戰吧!」高煦率兵奮戰,終於擊退政府軍。
  • 抗倭戰爭中的錦衣衛:用密寫技術傳送情報,幫李如松燒掉敵人糧倉
    在這場戰爭中,大明錦衣衛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應用密寫技術傳送的重要情報,幫李如松成功燒掉敵人糧倉,徹底改變了戰場形勢。錦衣衛參戰,是在萬曆二十年祖承訓戰敗之後。結果三千明軍一戰損失兩千以上,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龍顏大怒,在嚴厲斥責石星並急調李如松統兵入朝的同時,還在皇宮裡秘密召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讀者諸君可能對駱思恭這個人不太熟悉,這也難怪,要是提起用雪埋掉解縉的紀綱、跟嚴嵩關係不錯的陸炳,讀過那本暢銷書的都知道,這二位都是壞特務。
  • 執掌國學,終未升遷: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作者:史遇春 續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 吳溥——建文臣子,迎附朱棣;執掌國學,終未升遷 吳溥,字德潤,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 吳溥少時,曾跟從渭南縣令鄧伯恭學習。
  • 明朝的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六扇門,哪個最厲害?
    也就是說,刑部為最高司法機關,主管天下刑政,審定和執行刑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大理寺為司法覆核部門,主要掌管「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即對各地和刑部審理的案件進行覆核;都察院則為最高監察機關,不僅負有「糾劾百官,辨明冤枉」之責,而且有權對刑部和大理寺審理過的案件進行糾察,還對各地司法衙門履職情況有監察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