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朱棣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工程量巨大,完本卻不知蹤影

2020-12-23 藍天說歷史

說起明成祖朱棣,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歷史上的評價也大多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暴君,繼位之初對建文餘黨的大清洗,可以說臭名昭著;也有人說他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做了一系列大事。五次徵討蒙古,收復安南等歷史功績足以彪炳青史。更難能可貴的是其在位22年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通宵達旦的處理朝政以及一生多病,史書記載到了27歲他便停止了生育。死之後定的廟號是「太宗,」明世宗統治時期改為「成祖」。諡號叫「文」皇帝。

第一:編修古今第一奇書「永樂大典」,耗費工作量巨大,嘉靖重新抄寫

1:朱棣是個文武雙全的皇帝,諡號叫「武」可以,叫「文」也不錯

中國歷史上數以百計的帝王當中,朱棣論才能跟軍事實力絕對能名列前茅。廣為人知的事件就是五次徵討蒙古,在他的連續打擊努力下,換來邊境幾十年的和平。可能有人回感覺到奇怪,他幾乎一生都在徵戰,為什麼死後給他定的諡號為「文」?這跟他在位期間做的一件事情有密切的聯繫,「永樂大典」便是在永樂一朝編修的輝煌巨著。可能是因為他得位不正,自己心裡心虛。不過「永樂大典」的誕生也代表著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個符號,值得不少歷史學家去研究。

2:耗費工作量巨大,成為明代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朱棣登基之後,日思夜想決定編修文化史上一本巨著。解縉作為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才子,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最初一共大約有170多人同時編纂,深受儒家經典影響的解縉深受困擾,思想觀念有很大的局限性。歷時一年多終於修成,取名為「文獻大成」。朱棣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通過鄭和下西洋這一事件便可得知他的雄心萬丈以及非凡遠見。朱棣看見眼前編修的這一本書,不是很滿意。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跟儒家有關,和朱棣實際上的想法背道而馳。

朱棣是個倔脾氣一條路走到黑的人,晚年不顧大臣反對執意北徵。解縉主持編修的書不滿意,於是他安排手下第一謀士「黑衣宰相」姚廣孝跟著解縉一起編纂。姚廣孝也叫道衍和尚,他是朱棣心裡的蛔蟲,當然知道朱棣心裡在想什麼。把從三皇五帝各種系列的有關書籍全部匯集到一塊,編纂隊伍一度達到了三千多人。到了永樂五年的時候開始定稿,第二年才正式抄寫完畢。「永樂大典」包含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學術等,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知識財富。

3:嘉靖沉迷道教抄寫「永樂大典」副本,是否被帶進陵墓存爭議

我們都知道明朝後期的皇帝基本上都不務正業,其中嘉靖皇帝以沉迷道教而出名。他在位四十多年,為了追尋長生不老沉迷道教,做了許多荒唐的事情。有一天嘉靖皇帝閒著沒事翻看了永樂大典,對裡面的部分內容大加讚賞。於此同時他做出一個決定,晚年讓人抄寫永樂大典副本,由於工程量巨大等種種因素限制,隆慶朝才正式修繕完畢。有人就懷疑「永樂大典」副本被嘉靖皇帝帶到自己的陵墓「永陵」。史學家對於這個說法存在爭議,不管真相如何,「永樂大典」被抄寫兩本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四庫全書跟「永樂大典」比不著,去向成謎,世界文明寶貴遺產

1:四庫全書在毀書,「永樂大典」公認的中國最大百科全書

明朝這個備受爭議的朝代,有一部分人純粹為了黑而黑。竟然把四庫全書跟「永樂大典」聯繫在一起,一個在永樂朝完成的,另外一個在乾隆朝完成的。眾所周知永樂大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而乾隆到了晚期昏聵自大,經常以天朝上國自居。面對英國使臣的到來,完全不理不睬。如果按照工程量來說,四庫全書遠遠超過了永樂大典。

清朝一向施行的政策的便是閉關鎖國,文化方面在明朝文字獄上大大加深。乾隆一朝的文字獄多達一百多起,對於以前文化史上的一些著作大量刪改,無限美化清朝諸多皇帝的貢獻。把明朝皇帝描繪的昏庸無能,殘暴不仁。辱罵清朝以及描繪明末清初歷史事實的一些著作給予焚毀打擊,即使是這樣,依然有很多著作廣泛流傳下來。「永樂大典」的影響更為廣泛,一度暢享全世界。朱棣個人的遠見胸懷也不是清朝皇帝能夠比擬的,有很多人也許不服氣,但這是歷史事實。

2:朱棣繼位之初的想法便是為後世做出傑出貢獻,打消得位不正的懷疑

我們都知道朱棣是歷史上地位最不正的皇帝,把自己侄子建文趕下臺自己關起門來當皇帝。為了證明自己當皇帝比侄子當得要好,繼位之後頒發了一道聖旨:「天下所有的古今事物都包含在各種書籍裡面,這些書籍類目品種多。想要從中查詢到有關的線索非常困難,如果把各種書籍記載的事物全部發放到一起,那麼查閱起來也就更加方便。你們一定要貫徹我的想法,把自三皇五帝以來的所有類目的書籍全部合攏到一起。分類全部裝訂成冊,這樣也算為後世做出一點貢獻。」

3:「永樂大典」是世界文明寶貴遺產,真正去向成謎團,很難找到原本

「永樂大典」是中國文化史上做出的一個傑出貢獻,得到明朝皇帝的高度重視。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成為一部分人覬覦的對象。明朝往後200多年江山的歷代皇帝都看重這個寶貴書籍,一直到嘉靖皇帝執政後期發現「永樂大典」其中的奧妙,道教修仙之道在裡面。當即下令讓人主持抄寫「永樂大典」副本,明史學家就有人認為「永樂大典」的副本被陪葬到永陵一說,這個說法有待考察。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四起,內憂外患的局面最終在1644年崇禎帝煤山自盡,明朝的統治宣布告終。李自成是個典型的短命皇帝,沒能處理好跟吳三桂之間的關係。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逃跑之際出於不給滿清留東西的想法,把北京宮門燒毀,其中「永樂大典」未能倖免,據說在這場大火中被燒毀。本來是兩三萬卷的內容,到現在流傳下來的不足百分之一,還是歷經磨難保存下來的,實在不容易。

相關焦點

  • 曠世瑰寶永樂大典之謎
    沒錯,《永樂大典》全書均系手抄本,無刊本,邊欄框架也都是手繪、而不是印刷出來的,每頁八列,頁邊以"魚尾"式記載書名和卷數,下方記載頁數,框架筆畫粗細均勻,畫得一絲不苟。   《永樂大典》分為明朝永樂年間的正本和嘉靖年間的副本兩版。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他遷都北京,通運河、修故宮,伐蒙古、開貴州,徵越南、下西洋……新系列開啟,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朱棣乃明朝最出色的天子,康熙乃清朝最優秀的皇帝,誰的成就更高
    而永樂皇帝的成就要更勝一籌,他修建了北京城並遷都北京,讓北京的政治地位得以穩固。何況設立了內閣制度,這樣皇帝才會在處理政務之時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後來還設立了東廠機構專門來限制內閣,讓兩邊互相約束。於是朱棣在這一方面就已經勝出了。再看一下軍事方面。
  • 臺北故宮藏62冊《永樂大典》高仿本授權籤約(圖)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有11095冊。  《永樂大典》  高仿本將現大陸  開幕式後,6項兩岸出版合作項目現場籤約,分別是:《明清以來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經典與文獻資料總彙編》授權籤字、《歷代寶案》復刻本獨家代理籤約、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62冊《永樂大典》高仿真本大陸館配授權、北京版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與臺灣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籤署合作協議
  • 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更有魄力
    就說朱棣,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很有建樹的皇帝,有人說他殘忍,殺了那麼多人,連宮女都不放過。至於說他為什麼連宮女都不放過?這是有原因的。從心理學角度去剖析就會明白朱棣這樣做很正常。首先他沒瘋,精神正常,頭腦清醒。
  • 朱棣麾下名將張輔,紙糊「獅子」,將攻擊力巨大的敵軍打得團團轉
    朱棣是怎麼發現安南出了問題呢,原來,永樂元年,安南國王照樣和往常一樣向大明進貢,但是,在進貢的文書上,朱棣驚奇的發現安南國王不再姓陳,而是姓胡,在這份文書中,安南國王解釋說自己是陳氏的外甥,因為陳氏無後,所以被百姓擁立為王,希望明朝能冊封他。
  • 朱棣稱帝時才42歲,後宮佳麗三千,為什麼沒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明成祖朱棣從他侄兒建文帝手裡奪取了江山,在1402年登基稱帝,當年的他已經42歲了。正是男人一枝共的年齡,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徵的回師的途中。永樂皇帝共在位22年,他在位期間卻沒有生下一兒半的,全是登基之前,生下的4子5女。
  • 鄭雲豔丨民國以來《永樂大典》海內外流通價格變遷考
    關鍵詞:書價;《永樂大典》;物價史;中外交流史;匯率《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始纂於永樂元年(1403),成書於永樂五年(1407),共22937卷,分裝為11095冊。其纂於南京,僅抄定一部正本,後被運往北京。嘉靖四十一年(1562)至隆慶元年(1567)錄副一部[1]。其正本在清朝已不知所蹤,副本之後則陸續流落到民間及海外,清末是其流散最為迅速之期。
  • 執掌國學,終未升遷: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作者:史遇春 續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 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對抗。 南京城破之後,吳溥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之一。 永樂時,吳溥為翰林院修撰。 吳溥曾參與纂修《高祖(朱元璋)實錄》。 《太祖實錄》修成之後,朝廷賜予吳溥等白金、文綺及金織衣等。
  • 大明十六帝齊聚陰間,朱棣當眾瘋狂秀功績,卻遭朱允炆無情揭短
    朱棣(突然變臉):不是,爸爸,我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想告訴朱允炆,我是懂得文化建設的,您看,我派人編纂的《永樂大典》匯集了古今圖書,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顯示了咱們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 東南五才子,三掌文衡: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作者:史遇春 續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朱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北京國子監設置二員,後來增設不常;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遷都北京,遂有南、北國子監助教之別,南監設置六員。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38年)革除二員;北監十五員,後革除二員。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又革除四員。中都(鳳陽)國子監亦曾設置,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罷除。
  • 「永樂」這個年號在朱棣之前已經被使用過三次
    朱棣經過四年靖難之戰終於坐上了皇位,新朝建立一切都是新氣象,翰林院提議擬年號為「永清」,可是這個「清」字朱棣不太喜歡,他害怕寂寞,這個「清」字無疑體現了冷清的感覺。最後在商議下把「清」字改為了「樂」字,這就是朱棣的年號永樂。
  • 皇位正統:永樂帝朱棣為了闡明他的皇位合法性而採取的措施
    明代的永樂皇帝在以前通常被人們稱為明王朝的第二位創立者,這個稱號暗指他恢復了祖先的制度,否定前一代也就是建文帝的統治。朱棣從即位後一直關心鞏固他的權力,他傾注全力來使他受命的統治合法性。早在靖難之役時,還沒有登上皇位的永樂帝,對於他的侄兒建文帝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控,來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義的。他打著「撥亂反正」的旗號,處死了許多建文帝時期的「奸臣」,恢復了被建文帝所違背祖宗制度。以此來證明永樂帝繼承皇位是合法的。
  • 中國買家6427萬元拍下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最終以812.8萬歐元成交的二冊《永樂大典》由現場的一位中國女士競得(圖片來源於網絡)巴黎當地時間7月7日下午4時47分,二冊《永樂大典》在法國知名Beaussant Lefèvre 拍賣行二號拍賣廳舉拍,其中一件被標註《永樂大典
  • 兩冊《永樂大典》拍出640萬歐元,南京圖書館館藏一頁堪稱鎮館之寶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文 趙傑/攝)法國一家拍賣行在北京時間7月7日晚落槌,萬眾矚目的拍品Lot 231號《永樂大典》,最終以640萬歐元落槌,連佣金折合人民幣約6500萬元,比估價約漲出1000倍。△ 館藏《永樂大典》殘頁書影 南京圖書館供圖《永樂大典》為什麼這麼貴?
  • 【杏林文化漫談】《永樂大典》中的經典中醫美容方
    在目前存世的《永樂大典》殘卷中,於「花」、「妝」、「油」 等條目下保留了相當一部分美容用醫方。
  • 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生母建30噸水晶屏,朱棣生母成歷史之謎
    觀音閣大石壁重約30噸,曾是朱棣為紀念生母而建。(李倫 攝影)(李倫 攝影)在江蘇省南京市下馬坊遺址公園內,有一塊來歷不凡的大石壁,據專家考證,大石壁曾是600年前明代永樂皇帝朱棣(dài)為紀念生母而建的觀音寺的遺物。觀音閣大石壁,原位於南京市寧杭公路小衛街段,2007年7月遷至下馬坊遺址公園內保護。觀音閣大石壁,1982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永樂猛將大將邱福的悲劇:或許一開始,結局就早已註定!
    永樂年間的悲情猛將邱福,就因為性格太單純,輕信人言,而輕敵冒進,最終兵敗身死,10萬大軍全軍覆沒,不可謂不悲壯!邱福何許人也?邱福,安徽鳳陽人,早年起於行伍之間,在燕王朱棣麾下效力,憑著軍功逐漸做到千戶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