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續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
吳溥——建文臣子,迎附朱棣;執掌國學,終未升遷
吳溥,字德潤,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
吳溥少時,曾跟從渭南縣令鄧伯恭學習。初見吳溥之後,鄧伯恭很是驚奇,他曾對吳溥的父親吳思清說是:
「此子器宇不凡,他日定能廣大吳公的門楣!」
弱冠之年(20歲),吳溥被推舉為孝廉,他沒有接受。
朱元璋洪武中,吳溥成為縣學生員。
吳溥曾在前進士李源成處學習《春秋》,他的文採辭藻,大為李源成所稱賞。
吳溥在本地學校讀書之時,就立志上進。他家雖貧寒,但勤奮刻苦,夜以繼日,讀書不輟;雖盛夏暑熱、嚴冬凜寒,仍堅持不懈。他自我激勵、自我鞭策,意志堅定,不受外在環境影響。受到同輩的欺侮,他也從來不與人家計較。
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吳溥鄉試中舉,因身體有恙,沒有參加接下來的會試。
隨後,親人亡故,吳溥哀毀骨立,幾至於病倒不起。
服喪結束,吳溥以教學為業,維持生計。
當時,永豐羅師程分教當地縣學,他折節與吳溥交遊,並每每稱讚吳溥,都他是「篤學古君子也」。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吳溥進入太學學習。
在太學時,祭酒、司業對吳溥禮待有加,不把他與一般的太學生等量齊觀。
當日,吳溥曾奉朝廷之命,前往雲南宣諭武臣;他還曾受命前往福建檢閱軍士。當日,奉旨出使之時,凡所到之處,地方上均有金幣饋贈使者,並以此來表達對朝廷之命的重視。吳溥所至,一毫財物都不接受。差旅行程之中,所得唯有吟詠山水的詩篇文章而已。
後禮部會試之時,吳溥名列第一,為會元。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殿試,吳溥名列第四,為第二甲第一名,賜進士出身,授職翰林院編修。
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對抗。
南京城破之後,吳溥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之一。
永樂時,吳溥為翰林院修撰。
吳溥曾參與纂修《高祖(朱元璋)實錄》。
《太祖實錄》修成之後,朝廷賜予吳溥等白金、文綺及金織衣等。
編修《永樂大典》時,吳溥為副總裁之一。
後來,禮部上報,說是國子監司業一職空缺。對此,朱棣說是:
「此職不可輕易授人。」
遂命國子監祭酒胡儼慎重薦舉學問優良、品行端正、可為師表之人。
胡儼受命之後,便薦舉了吳溥。
朱棣收到胡儼的薦舉之後,即日除授吳溥為國子監司業。
吳溥就職之後,國子監祭酒有其他安排任命,自此以後,吳溥便以司業身份總理國子監大小事務。
當日,士子風習日下,全都汲汲功名,多不悉心研究經傳,只知道背誦前科高中者的應試文字,希望僥倖進取、步入仕途。吳溥對此進行革除,他終日危坐堂上,召進諸生,親自為他們講說解析義理,並提出經傳疑點進行詰問,並讓諸生下學之後認真思考,求諸自心,以期自得自悟。對於士子的文章,吳溥要求,必須將義理放在首位,而將辭採放在其次。如此以來,學風逐漸改變,大家都開始追求切實之學。
吳溥為官,以禮法規範為準則,來率領屬下,他不以蠅營狗苟去獲取個人利益。如此行事,使得吳溥屬下行為不檢者很是惱火,他們想辦法找尋吳溥的缺點,進行攻訐、甚至是誹謗,但是,吳溥光明磊落,所幸並未受到陷害。
吳溥居官廉潔儉樸,清慎嚴謹,但是,他在國子監任職二十年左右,未曾升遷。
據楊士奇為吳溥所作的《國子司業吳先生墓志銘》所述,朱棣當日還曾言及吳溥久未升遷之事,說是吳溥之所以沒有升遷,是自己忘了這個人。朱棣的話是這麼說,吳溥終究是沒有升遷。
當日,吳溥與建文庚辰科榜眼李貫曾同舍學習,二人平日相交甚厚。後來,李貫受到解縉的牽連,坐罪入獄十年,其家貧困不堪。吳溥極力接濟李貫的家人,他還告誡自己的家人,一定要與李家有無相共。李貫死在獄中之後,吳溥對李貫家人的接濟更勤。
太學會宴,吳溥中風,歿於任上,時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農曆九月初三,春秋六十有四。
吳溥去世之後,家無一緡之儲。禮部尚書蔚綬匯集眾人,各出錢財,為吳溥治斂,並送其歸塟,
吳溥在國子監擔任司業一職十八年,太學生數千人、天下賢士君子皆稱讚吳先生古道、吳先生賢師。
關於吳溥,可參看楊士奇《國子司業吳先生墓志銘》、黃佐《司業吳公溥傳》,其餘散見《明史》及筆記資料。
(本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