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國學,終未升遷: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2020-12-18 騰訊網

作者:史遇春

續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

吳溥——建文臣子,迎附朱棣;執掌國學,終未升遷

吳溥,字德潤,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

吳溥少時,曾跟從渭南縣令鄧伯恭學習。初見吳溥之後,鄧伯恭很是驚奇,他曾對吳溥的父親吳思清說是:

「此子器宇不凡,他日定能廣大吳公的門楣!」

弱冠之年(20歲),吳溥被推舉為孝廉,他沒有接受。

朱元璋洪武中,吳溥成為縣學生員。

吳溥曾在前進士李源成處學習《春秋》,他的文採辭藻,大為李源成所稱賞。

吳溥在本地學校讀書之時,就立志上進。他家雖貧寒,但勤奮刻苦,夜以繼日,讀書不輟;雖盛夏暑熱、嚴冬凜寒,仍堅持不懈。他自我激勵、自我鞭策,意志堅定,不受外在環境影響。受到同輩的欺侮,他也從來不與人家計較。

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吳溥鄉試中舉,因身體有恙,沒有參加接下來的會試。

隨後,親人亡故,吳溥哀毀骨立,幾至於病倒不起。

服喪結束,吳溥以教學為業,維持生計。

當時,永豐羅師程分教當地縣學,他折節與吳溥交遊,並每每稱讚吳溥,都他是「篤學古君子也」。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吳溥進入太學學習。

在太學時,祭酒、司業對吳溥禮待有加,不把他與一般的太學生等量齊觀。

當日,吳溥曾奉朝廷之命,前往雲南宣諭武臣;他還曾受命前往福建檢閱軍士。當日,奉旨出使之時,凡所到之處,地方上均有金幣饋贈使者,並以此來表達對朝廷之命的重視。吳溥所至,一毫財物都不接受。差旅行程之中,所得唯有吟詠山水的詩篇文章而已。

後禮部會試之時,吳溥名列第一,為會元。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殿試,吳溥名列第四,為第二甲第一名,賜進士出身,授職翰林院編修。

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對抗。

南京城破之後,吳溥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之一。

永樂時,吳溥為翰林院修撰。

吳溥曾參與纂修《高祖(朱元璋)實錄》。

《太祖實錄》修成之後,朝廷賜予吳溥等白金、文綺及金織衣等。

編修《永樂大典》時,吳溥為副總裁之一。

後來,禮部上報,說是國子監司業一職空缺。對此,朱棣說是:

「此職不可輕易授人。」

遂命國子監祭酒胡儼慎重薦舉學問優良、品行端正、可為師表之人。

胡儼受命之後,便薦舉了吳溥。

朱棣收到胡儼的薦舉之後,即日除授吳溥為國子監司業。

吳溥就職之後,國子監祭酒有其他安排任命,自此以後,吳溥便以司業身份總理國子監大小事務。

當日,士子風習日下,全都汲汲功名,多不悉心研究經傳,只知道背誦前科高中者的應試文字,希望僥倖進取、步入仕途。吳溥對此進行革除,他終日危坐堂上,召進諸生,親自為他們講說解析義理,並提出經傳疑點進行詰問,並讓諸生下學之後認真思考,求諸自心,以期自得自悟。對於士子的文章,吳溥要求,必須將義理放在首位,而將辭採放在其次。如此以來,學風逐漸改變,大家都開始追求切實之學。

吳溥為官,以禮法規範為準則,來率領屬下,他不以蠅營狗苟去獲取個人利益。如此行事,使得吳溥屬下行為不檢者很是惱火,他們想辦法找尋吳溥的缺點,進行攻訐、甚至是誹謗,但是,吳溥光明磊落,所幸並未受到陷害。

吳溥居官廉潔儉樸,清慎嚴謹,但是,他在國子監任職二十年左右,未曾升遷。

據楊士奇為吳溥所作的《國子司業吳先生墓志銘》所述,朱棣當日還曾言及吳溥久未升遷之事,說是吳溥之所以沒有升遷,是自己忘了這個人。朱棣的話是這麼說,吳溥終究是沒有升遷。

當日,吳溥與建文庚辰科榜眼李貫曾同舍學習,二人平日相交甚厚。後來,李貫受到解縉的牽連,坐罪入獄十年,其家貧困不堪。吳溥極力接濟李貫的家人,他還告誡自己的家人,一定要與李家有無相共。李貫死在獄中之後,吳溥對李貫家人的接濟更勤。

太學會宴,吳溥中風,歿於任上,時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農曆九月初三,春秋六十有四。

吳溥去世之後,家無一緡之儲。禮部尚書蔚綬匯集眾人,各出錢財,為吳溥治斂,並送其歸塟,

吳溥在國子監擔任司業一職十八年,太學生數千人、天下賢士君子皆稱讚吳先生古道、吳先生賢師。

關於吳溥,可參看楊士奇《國子司業吳先生墓志銘》、黃佐《司業吳公溥傳》,其餘散見《明史》及筆記資料。

(本篇結束)

相關焦點

  • 東南五才子,三掌文衡: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作者:史遇春 續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朱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北京國子監設置二員,後來增設不常;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遷都北京,遂有南、北國子監助教之別,南監設置六員。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38年)革除二員;北監十五員,後革除二員。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又革除四員。中都(鳳陽)國子監亦曾設置,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罷除。
  • 皇位正統:永樂帝朱棣為了闡明他的皇位合法性而採取的措施
    早在靖難之役時,還沒有登上皇位的永樂帝,對於他的侄兒建文帝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控,來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義的。他打著「撥亂反正」的旗號,處死了許多建文帝時期的「奸臣」,恢復了被建文帝所違背祖宗制度。以此來證明永樂帝繼承皇位是合法的。
  • 永樂大典:朱棣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工程量巨大,完本卻不知蹤影
    死之後定的廟號是「太宗,」明世宗統治時期改為「成祖」。諡號叫「文」皇帝。朱棣是個雄才大略的偉大皇帝,通過鄭和下西洋這一事件便可得知他的雄心萬丈以及非凡遠見。朱棣看見眼前編修的這一本書,不是很滿意。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跟儒家有關,和朱棣實際上的想法背道而馳。朱棣是個倔脾氣一條路走到黑的人,晚年不顧大臣反對執意北徵。解縉主持編修的書不滿意,於是他安排手下第一謀士「黑衣宰相」姚廣孝跟著解縉一起編纂。
  • 為何朱棣如此偏愛朱瞻基?真實情況真的如此麼?文臣起到啥作用?
    趣談答案:關於朱棣偏愛朱瞻基這一個板塊兒,明朝歷史可能無形當中有放大,簡單講,朱棣很喜歡朱瞻基,但是遠達不到偏愛的地步。朱棣很討厭首先朱高熾長得胖乎乎的,為人處事很好,這些朱棣看在眼裡,討厭在心裡。為什麼呢?因為朱棣是個狠角色。朱棣明白,從最開始的藩王一眨眼之間變成皇帝,單純的憑藉好心腸是完不成的,必須要有狠,要有足夠的狠。所以朱棣對待方孝孺、朱棣對待諸多文臣對自己的刻薄評價,進行了血腥屠戮,甚至對後宮當中敢談論政事的女子也進行了屠戮。
  • 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生母建30噸水晶屏,朱棣生母成歷史之謎
    觀音閣大石壁重約30噸,曾是朱棣為紀念生母而建。(李倫 攝影)(李倫 攝影)在江蘇省南京市下馬坊遺址公園內,有一塊來歷不凡的大石壁,據專家考證,大石壁曾是600年前明代永樂皇帝朱棣(dài)為紀念生母而建的觀音寺的遺物。觀音閣大石壁,原位於南京市寧杭公路小衛街段,2007年7月遷至下馬坊遺址公園內保護。觀音閣大石壁,1982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朱棣登基後問:建文帝的官制太亂!吏部尚書一言不發,旋即自盡
    在當時,雲貴乃蠻夷之地,當地土司難以管理,如何治理雲貴,成了朱元璋較為費神的一件事。最終,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讓沐英留守雲南,保證西南邊陲的軍事安定,然後派遣一批文臣去治理,這批文臣中,有一個人物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此人名叫張紞[dǎn]。張紞,字昭季,關中富平人。
  • 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是什麼?
    的建議,促成朱棣在淝水、靈璧連戰連捷,迅速進入南京。道衍的每一次建議就像及時雨,助力朱棣提前成功,並把損失降到最低。1402年(建文四年),道衍的規劃成功了,朱棣登上了皇帝寶座。姚廣孝的結局。永樂二年四月,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贈祖父如其官。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朱棣曾像自己父親命宗泐那樣勸姚廣孝蓄髮還俗,想給他加官封賞,姚廣孝像宗泐謝絕朱元璋那樣,拒絕了朱棣的美意。他把一切錢財物質的東西看為身外之物,對朱棣賞賜的豪宅、美女一律搖頭回絕,還將獲賜的黃金都分給自己的父老鄉親們。
  • 「永樂」這個年號在朱棣之前已經被使用過三次
    朱棣經過四年靖難之戰終於坐上了皇位,新朝建立一切都是新氣象,翰林院提議擬年號為「永清」,可是這個「清」字朱棣不太喜歡,他害怕寂寞,這個「清」字無疑體現了冷清的感覺。最後在商議下把「清」字改為了「樂」字,這就是朱棣的年號永樂。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更有魄力
    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父,起兵造反,奪了侄兒的皇權,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確地說,他才是朱元璋的最佳接班人,強權政治在他手裡玩得溜溜轉。
  • 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過朱允炆呢?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
  • 朱棣後人是如何對待的?
    朱棣雖狠,但對建文帝的子嗣,還算手下留情了!建文四年(1402年),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正統建文朱允兵敗失蹤,藩王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允炆一脈的帝系傳承,自立為帝,成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靖難之役」是如何打的?為什麼弱小的朱棣最終會「逆鱗」成功?
    「靖難之役」是發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與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歷時四年之久,最後以朱棣的「逆鱗」成功而告終,明建文帝最終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為何軍隊強大糧草充足的明軍最終會敗給實力弱小的燕王軍隊呢?
  • 廟號諡號年號也瘋狂,分析朱棣的廟號的變革
    有些皇帝本來有廟號,比如西漢的劉奭、東漢的劉保,都曾經有過,但是一個在劉秀時期,一個在劉協時期被二次審核取消了。到了魏晉時期,禮崩樂壞,尤其是五胡時期,中原塗炭,人人都可以拉起人馬當皇帝,這樣廟號就亂了,不再是專門針對有功有德者了,而是變成了皇帝的標配,而且也不再按照傳統的「開國皇帝稱祖,後世稱宗」的習慣,比如曹丕稱高祖,他的兒子曹叡居然稱烈祖,而且是在他生前就立下了「烈祖」的廟號,看來是對後人非常不放心。
  • 朱棣要傳位次子?《大明風華》這些多為演繹
    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正式立朱瞻基為皇太孫,並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多次指示要盡心竭力地教育。同時,明成祖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徵漠北之戰,他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嫻於武事、富於膽略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