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2020-12-21 楊角風發作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過朱允炆呢?

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

「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

朱棣這句話跟明史中的記載是一致的: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

在很多影視劇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時空的愛戀》,朱允炆甚至都穿越到現代了。

而《大明風華》中朱棣和建文帝見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們也無法證實沒有發生過。既然無法證實,那就可以推測或者猜想,畢竟很多歷史的謎團至今無法解開,除非有重大的考古發現,

在我看來,朱棣佔領南京城之時,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當時皇宮是著了大火,有可能燒死了建文帝,但由於當時沒有什麼DNA之類的技術,燒焦的屍體就無法分辨了,所以誰也無法判定事實。所以朱棣才對此很是懷疑,多次派人明察暗訪,目的就是查明實情。

史料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

如果建文帝還活著,那麼是很有可能被找到的,皇帝富有四海,可以調動國家一切資源。加上各種暗地的特務機構,他們很擅於找人,況且建文帝不是普通人,比較容易被人發現或者察覺。

考古發現建文帝古墓

據說,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開朱元璋給他的保命香囊,從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還準備了僧衣,讓建文帝化妝改扮來掩人耳目。後世傳說建文帝是跑到寺廟做了和尚,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

在福建寧德市上金壩村,有一處數百年的古墓,據考察,這座陵墓的確是明代的,陵墓有龍形雕塑和龍形紋路。在明代,這龍可是聖潔的象徵,是皇家專用,平民百姓一般家庭絕不敢用如此紋路花樣。

在墓穴附近,有一座寺廟名為支提寺,寺中長久保留這一件明代袈裟,袈裟上印有九條龍的圖案,這些明顯是皇家象徵。這又印證了建文帝之後在寺廟落髮為僧的傳聞,而陵墓的墓碑上沒有寫墓主人的姓名,這是比較罕見的,可能源自保密的需要,畢竟當時朱棣還在全國搜尋建文帝的蹤跡。

多處證據表明,此處墓穴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墓,間接證明了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隱居在寺廟中,存活了下來。

朱棣派人暗地搜尋建文帝下落

朱棣精明絕倫,且善於權謀,很少有人能騙得了他。朱棣曾派人兩路尋找建文帝下落,一路是鄭和,打著友好邦交的旗幟飄揚海外,實際上是尋找建文帝下落,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國外,這也不是沒有可能性。

我們也不排除朱棣派出其他人等尋找,畢竟皇帝權力極大,哪怕是暗中尋找,也能發揮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許在攻破京城之時,朱棣得到了確切證據,證明建文帝確實逃跑了。朱棣攻克京城之後,首先派人圍住了皇城,想來建文帝想要從皇城直接出城相當困難。

史料記載:

「乃遜國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獨從地道,餘臣悉出水關,痛哭僕地者五十餘人,自矢從亡者二十二士。」

或許朱棣找到了建文帝出逃的地道,這隱藏的暗道應很容易被人發現。另外朱棣還嚴刑拷問那些建文帝僕從,不排除有人經受不住嚴刑,透露了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那證明其逃走的痕跡肯定會有,一個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想來朱棣心裡必定清楚實情,只是事關重大,必定不會對外言講。

為了保密,朱棣安排了另一路,官員胡濙專門查找建文帝下落,官方的命令是要求胡濙去尋找張真人,也就是找尋仙人。這在古代也不算什麼稀奇,找到找不到仙人並不重要,掩人耳目是足夠了。

史料記載:

「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茫茫人海中就找那麼一個人,可能有大致的方向,就算能確定個省級目標,找到也是極其困難的。在永樂年間,大明的人口應在大幾千萬之多,找一個人猶如海底撈針。

胡濙是朱棣極其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六朝老臣,做事謹慎周全,讓胡濙做這種調查走訪最為合適。不過胡濙帶著多少人,還是他孤身前往,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為了保密,胡濙不能隨便還朝,除非有特殊情況,就連母親去世都不準回來,也可見這任務的重要性。在我看來,有另一種可能,排除找建文帝這項任務的重要性,也許是朱棣告訴了胡濙一些秘密,當天皇宮著火,建文帝或死或逃,必定只有少數人知曉。

這種涉及政治的最高機密可能只有胡濙被告知,比如建文帝的逃走所帶的物品,建文帝逃走的大概路線,或者建文帝逃走後的動機,這些事情如果被曝光,後果可能不堪設想。身負要責的胡濙,知道了一些秘密,這也是不允許他隨便還朝的原因之一。從永樂五年起,胡濙才被安排如此機密任務,源自此時朱棣的權位才得以穩定。

胡濙總共大概搜尋了14年,在我看來,他是有目標有計劃地搜尋的,按照朱棣的秉性,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 終於在永樂二十一年,胡濙突然還朝,此時朱棣還在宣府督戰,胡濙到達營帳之時,朱棣已經睡了。吵醒睡夢中的皇帝,這罪過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極為重要的情報,朱棣不會連夜起來。

史料記載:

「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胡濙面見朱棣後,說了很久,推論來看,胡濙應當是找到建文帝下落了,或許他見到了建文帝,甚至說過話。如果是僅僅得知建文帝已經去世,或者得知建文帝下落,不應當交談這麼長時間。

在得知建文帝消息後,朱棣終於釋懷了,朱棣靖難篡位天下皆知,得位不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找不到了。剛剛繼位的朱棣最怕的是他人搶他的江山,而威脅最大的就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在他處振臂一呼,那麼響應者必定會有,這將成為朱棣的大麻煩。

所以朱棣一直心中不安,如果不能確定建文帝是死是活,他是不會安心的。永樂二十一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消息,而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就去世了,從此也可以推論建文帝的事是他心頭的結節。

有些人可以帶著壓力、疑惑一直活下去,因為這可能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而一旦疑惑得以解決,可能這個人就會因情緒劇烈變化影響身體狀況。僅僅一年後朱棣就去世,這是不是跟建文帝的消息有所關聯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

或許只有考古能發現更多的證據,才能揭開這段歷史迷霧,而不論事實怎樣,也不會影響朱棣對整個國家的曠世功勳。或許朱允炆看到了朱棣即位後的所作所為,或許他自愧不如,或許他甘願就此安於現狀。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由湯唯、朱亞文等主演的歷史劇《大明風華》,講述了主角孫若微從靖難遺孤,一步步的成為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到最後成為太后的故事,雖然主要講述的是孫若微,但是因為她和當時的皇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自然也會帶到明朝的皇室的戲份。
  • 大明風華:朱棣臨終召見楊士奇有深意,朱瞻基帶劍見太子彰顯決心
    :朱棣臨終召見楊士奇有深意,朱瞻基帶劍見太子彰顯決心  由湯唯,朱亞文,王學圻,俞灝明,梁冠華,鄧家佳聯袂主演的62集古裝權謀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以明朝為背景,不同於大眾熟悉的清廷故事,講述的是孫若微(湯唯飾)歷經明朝六帝五朝,見證了大明的榮辱興衰的故事。
  • 大明風華中那個擼狗的胖子,歷史上究竟有多完美
    《大明風華》中那個擼狗的胖子朱高熾,以他的詼諧,忠厚老實給人留下了深刻影響。朱高熾在老爹面前懟,在弟弟面前懟,老婆面前也懟,甚至連兒子朱膽基也懟他,看不起他。當朱高熾被兒子逼急了,乾脆出去溜溜狗,誰知又被老婆罵得一無是處。電視劇裡朱高熾的形象還是符合他的真實形象的。
  • 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是什麼?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姚廣孝的結局讓人驚心動魄:在煙霧繚繞的懸崖上空姚廣孝行走於獨繩,他手拿佛珠瀟灑自如邁步前行。獨繩這頭,朱棣的孫媳婦孫若微手拿一把利刃,手起刀落砍斷了繩索,姚廣孝墜入懸崖粉身碎骨(從後面的劇情推測)。那麼在歷史上姚廣孝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在歷史上,可以說,姚廣孝的結局很完美。
  • 朱棣駕崩朱瞻基假傳聖旨,拋開網文濾鏡的《大明風華》,真香了
    《大明風華》本該是湯唯朱亞文的封神之作,畢竟它是湯唯轉戰小螢屏首秀,同時也是朱亞文經紀老闆楊天真替其推掉136部戲約後的精挑細選之作,但很可惜開播伊始,劇中將湯唯臉部所有缺點無限放大、朱亞文也慘變變成「太監的服飾造型生生勸退了一批人,再加上其將自己抬到高度還原歷史的高架子上卻行著大女主瑪麗蘇甚至叔叔給侄子戴綠帽子、姐妹共侍一夫的爽文橋段,也就不怪網友湧進豆瓣打下
  • 《大明風華》將朱元璋塑造成「豬腰子臉」,是惡意醜化嗎?
    這兩天,電視劇《大明風華》遭到了不少「明粉」的攻擊,原因是該劇中的朱元璋造型是這樣子的: 活躍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另一位官員範守己,在其《曲洧新聞》一書中,也記錄了相似的親身經歷: 「在武英殿見太祖真容有二:壯年者,黑須,長寸餘,面微長而豐,色甚皙,眉目有異。暮年者,須鬢若銀,面益豐而圓矣,色更皙。乃知外間所傳龍頷虯須,面有瘢志者妄也。
  • 明朝建文帝逃離南京究竟是往東南還是西南藏身?
    建文帝究竟是朝東南出走還是朝西南隱藏,對照歷史記載,他順利逃生,平安終老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不妨檢索推理一番。 「「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 對比兩篇本紀,都只說有屍體,但不能確定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且朱棣的本紀還先說明「帝不知所蹤」,而建文本紀也言明有人讓建文換裝僧服逃走,然後指皇后的屍體為建文,其實都在暗示建文帝從南京逃走八成是事實,找到的屍體只是為了要給朱棣奪位成功一個下臺階的說法。
  • 大明風華安貴妃是誰的妃子 安貴妃歷史原型人物揭秘
    電視劇《大明風華》因為 服化道的原因勸退了不少人的,但實際上除了主角,其他人的扮相還是不錯的,劇中安貴妃的顏值就很高,古裝扮相很驚豔,安貴妃飾演是誰呢?安貴妃是誰的妃子?安貴妃有歷史原型嗎?結局是...  大明風華安貴妃是誰的妃子  大明風華安貴妃是明成祖朱棣的妃子。
  • 福建有座上金貝古墓,據說埋葬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是真是假?
    在封建皇權時代,皇位的傳承無外乎兩種方式,一種是父死子繼,另一種是兄終弟及,兩種方式如何選擇,對於政權的穩定性和中央集權的權威性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如今數百年已過,人們仍然對朱允炆的去向持有高度興趣,並且對此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01.縱火自焚說《明太宗實錄》中記載: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 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 紅崖天書難道是建文帝所刻,但也有專家說:這裡面有三點存疑
    在這處的紅崖山上,有大面積赫紅色的神秘符號,沒人知道這些符號是什麼字體,表達的又是什麼意思。歷史上最早記錄紅崖天書的記載,出現在明朝,從明朝以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此神秘景觀賦詩感慨,也有眾多探險家、地理學家到此解密。但是大家都找不到具體答案,紅崖天書成了一處難解的謎團。在多年的解密過程中,有不少人給出了三個令人感到靠譜的答案。
  • 《大明風華》沒告訴你的歷史真相,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棄劇了
    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景清因刺殺朱棣失敗遭酷刑迫害,他的全族都受到株連,整個景氏家族所在的村子被屠成了廢墟,近親更是無一倖免。事實上,歷史上的「孫若微」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胡善祥是前錦衣衛百戶胡榮之女。她們一個自幼生活在河南,一個生活在山東,兩人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二、孫若微深明大義,胡善祥陰險狡詐?
  • 明成祖朱棣的三個兒子,一母所生卻水火不容
    最近古裝歷史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有梁冠華、俞灝明、欒元暉飾演的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完全就是大明朝的「德雲社」,給觀眾貢獻了不少的笑料,那麼歷史上這三兄弟真正的關係到底如何呢?
  • 朱棣要傳位次子?《大明風華》這些多為演繹
    剛剛結束播映的《大明風華》把明朝開國以來的靖難之役、五徵漠北、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等重大事件,與皇室成員間的恩怨情仇穿插在一起,精彩紛呈,不少網友評論說「了解到不一樣的大明」。不過,影視劇畢竟有演繹成分,《大明風華》也不例外。在劇中,朱亞文扮演的朱瞻基不但會「撩妹」,而且能徵善戰,在皇位爭奪中戰勝了兩位叔叔。
  • 孫皇后:大明風華如何魔改?痛失後位的她是怎樣的奪回後位的?
    《大明風華》當時雖然打著正劇的旗號來進行宣發,但你只要入坑就會發現,全員魔改才是這個劇的核心奧義。《大明風華》對胡皇后的黑有多深,對孫皇后的洗白就有多厲害。下面我們就沿著《大明風華》來扒一扒這位孫皇后的傳奇一生。
  • 歷史故事:明朝第一謎案,建文帝朱允炆到底逃到哪兒?
    我這位朋友文寫得很棒,尤其是關於歷史的文。聊天時,我們聊到明朝歷史,聊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之謎。 這位朋友告訴我,央視曾經有個專題,說朱允炆沒死,確認他的後代姓讓。可巧,我最近寫了個關於明朝的文,最後就涉及到建文帝的生死。
  • 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為你還原一個愚蠢虛偽毒辣的建文帝
    提到建文帝,我們的心目中更多的是一個悲情的皇帝,善良寬厚結果卻被叔叔篡權奪位,最後生死不明,不免讓人同情,但是歷史上的朱允炆真的如此宅心仁厚嗎?我認為在朱允炆悲劇的形象後面恰恰是一個毒辣自私的帝王。
  • 《大明風華》孫若微的歷史人物原型是誰?真實人生比電視劇更精彩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劇中的女一號孫若微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人,她的經歷與《大明風華》中有何不同。孫若微的歷史人物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孝恭章皇后),具體名字不詳。
  • 《大明風華》裡的這段插曲,暗藏了一段典故,與襄陽有關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有一段好聽的插曲《白雲蒼狗》你聽過嗎?其實這首歌裡有一段典故來自崑曲《千忠戮》與襄陽有關這是崑曲裡的名曲作家汪曾祺曾在文中寫過:我對建文帝有一點感情,是因為學唱過《慘睹》。《慘睹》是傳奇《千忠戮》的一折。《千忠戮》作者無考,大約是明末清初人,建文帝與大臣陳濟化裝為僧道,流亡湖廣、雲南,備受迫害的故事。
  • 朱元璋死後半年裡,朱棣從鵝圈抱出上萬兵器,奪走大明嫡孫江山
    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得到了上至建文帝,下至百官的一致認可。原因很簡單,「削藩」更有機會:齊泰等文官更有機會升遷;李景隆等武將更有機會封侯;建文帝更容易立威。他們早就將朱棣等藩王當成了「唐僧肉」,認為這些藩王的實力,早就無法抗衡朝廷了。這種時候讓他們用「推恩令」?
  • 朱棣登基後問:建文帝的官制太亂!吏部尚書一言不發,旋即自盡
    建文帝一共在位4年,吏部尚書這個職位從來沒有換人,一直是張紞擔任。與其說是建文帝提拔張紞做吏部尚書,不如說是朱元璋培養張紞為吏部尚書。張紞擔任吏部尚書期間,不管是考核官吏,還是選拔人才,都十分積極。例如,明朝著名的「三楊」之首的楊士奇,就是張紞親自選拔,並且向建文帝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