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生母建30噸水晶屏,朱棣生母成歷史之謎

2020-12-26 建安視角
觀音閣前簷柱楹聯:闊別經年又逢盛世,遷來此處再度蒼生。(李倫 攝影)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下馬坊遺址公園內的觀音閣。(李倫 攝影)
觀音閣大石壁,1982年8月被公布為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倫 攝影)
觀音閣大石壁重約30噸,曾是朱棣為紀念生母而建。(李倫 攝影)
觀音閣大石壁背面中上部書「水晶屏」。(李倫 攝影)
江蘇省南京市下馬坊遺址公園入口處建築。(李倫 攝影)

在江蘇省南京市下馬坊遺址公園內,有一塊來歷不凡的大石壁,據專家考證,大石壁曾是600年前明代永樂皇帝朱棣(dài)為紀念生母而建的觀音寺的遺物。觀音閣大石壁,原位於南京市寧杭公路小衛街段,2007年7月遷至下馬坊遺址公園內保護。觀音閣大石壁,1982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閣大石壁為青石質,高4.5米,寬5.5米,上厚0.49米、下部最厚處0.6米。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2.12米的高浮雕火焰紋佛像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圖案。浮雕背光上填紅綠彩及少許金箔。

石壁下部為須彌座,束腰上雕刻豌花紋飾。石壁背面中上部書「水晶屏」三個大字,右上角有長方形「愚齋」、「清涼履題」篆書文字及兩枚方形「熊賜履印」、「敬修」篆體章,其下部有「江寧劉瑞生摹鐫」款。

觀音閣大石壁背光上的八吉祥圖案,又稱佛教八寶、八寶吉祥,象徵佛教威力的八種物象,大多數以壁畫的形式出現,也有雕刻和塑造的立體形,內容分別為寶傘、金魚、寶瓶、蓮花、白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法輪。

據介紹,這塊面積大約20平方米,重達30噸的大石壁,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觀音寺的唯一遺物。觀音寺是朱棣為了紀念生母,在明孝陵附近建設的一座寺廟。當時的香火鼎盛一時,還被享有免稅的優待。2002年,在寧杭公路拓寬拆遷時,被砌在一戶人家牆體中的這塊明代石壁重見天日。2007年下馬坊遺址公園改造時,文物部門把大石壁整體搬遷至公園內,蓋觀音閣加以保護,還在閣前設置了《觀音閣大石壁》保護牌,供遊人觀賞。

據說,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南下,四年後謀權篡位成功,為了向天下人作秀,朱棣為朱元璋和馬皇后重建大報恩寺,歷時達19年,耗費248.5萬兩白銀,十萬軍役、民夫。朱棣當年為了紀念生母,又在明孝陵附近敕建一觀音寺,現僅剩一座石壁,即「觀音閣大石壁」。

明代永樂皇帝朱棣的生母是誰,數百年一直撲朔迷離,至今還是個謎。朱棣和明宮正史都稱是馬皇后所生,但後世學者考證,朱棣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有野史記載碽(gōng)妃是朱棣生母,也有說是高麗女子李妃所生。這段歷史,最終被朱棣帶入了他的墳墓之中,沒有人知道當時的真相,這段歷史懸疑問題也期待的考古學者的解答。

相關焦點

  • 皇位正統:永樂帝朱棣為了闡明他的皇位合法性而採取的措施
    早在靖難之役時,還沒有登上皇位的永樂帝,對於他的侄兒建文帝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控,來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義的。他打著「撥亂反正」的旗號,處死了許多建文帝時期的「奸臣」,恢復了被建文帝所違背祖宗制度。以此來證明永樂帝繼承皇位是合法的。
  • 永樂大典:朱棣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工程量巨大,完本卻不知蹤影
    說起明成祖朱棣,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歷史上的評價也大多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暴君,繼位之初對建文餘黨的大清洗,可以說臭名昭著;也有人說他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做了一系列大事。五次徵討蒙古,收復安南等歷史功績足以彪炳青史。
  • 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更有魄力
    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父,起兵造反,奪了侄兒的皇權,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不是開國皇帝的朱棣,比開國皇帝更狠——確地說,他才是朱元璋的最佳接班人,強權政治在他手裡玩得溜溜轉。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丟掉了江山,在南京皇宮舉火自焚,當然,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身亡這已經是歷史之謎了,但是朱棣稱帝之時,朱允炆之母呂氏以及他的三個弟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還都活著,朱允炆不管是逃跑出家還是真的自焚而死,總之朱棣是再也沒找到他,但他的兄弟和母親卻都落到了朱棣手中。
  • 明成祖朱棣四個兒子,結局不同,誰死得最慘?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攻進了南京,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即位為皇帝,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改年號永樂,也就是永樂皇帝,死後廟號為明成祖。朱棣的後宮妃嬪很多,除了皇后徐氏,即明朝開國名將徐達的長女,朱棣後宮還有至少二十幾位妃嬪,其中,還有朝鮮女人。
  • 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而《大明風華》中朱棣和建文帝見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們也無法證實沒有發生過。既然無法證實,那就可以推測或者猜想,畢竟很多歷史的謎團至今無法解開,除非有重大的考古發現,在我看來,朱棣佔領南京城之時,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今天開始給大家講一個歷史人物,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朱棣稱帝時才42歲,後宮佳麗三千,怎麼就沒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不得不說,古代有些皇帝的最晚生育年齡還是挺驚人的。不過明成祖朱棣,他在32歲之後就沒有子嗣降生了,同年他的小兒子出生後夭折。此後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天下,他後宮嬪御極多,卻始終沒能生育子嗣。或許是朱棣自身的原因,也或許有其他的隱情。朱棣膝下共有四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都是他的髮妻徐氏所生,也就是後來的徐皇后。
  • 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是什麼?
    道衍得到高僧宗泐的舉薦,他和朱棣相見了。二人一見如故,年齡相差25歲的他們相談甚歡。宗泐萬萬沒有想到,他舉薦的這個人,竟然改變了整個明朝歷史的進程。宗泐比道衍大了17歲,比和尚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大10年,也是14歲時剃度為僧。他精通儒學,博學多才,曾兩次出使西域。
  • 朱棣要傳位次子?《大明風華》這些多為演繹
    不過,歷史上的朱瞻基和劇中人物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真實的朱瞻基文武雙全,上馬能戰,15歲時就跟著永樂帝遠徵蒙古;下馬能治,「仁宣之治」是明朝三大盛世之一;並沒有像劇中那樣處心積慮地要除掉兩位皇叔。除此之外,朱瞻基文才出眾,和宋徽宗一樣,是一位藝術皇帝,他在書畫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現在還有眾多作品被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外一些博物館收藏。
  • 明成祖朱棣為何選擇太監之身的鄭和,作為下西洋團隊的首領
    「鄭和下西洋」始於明初永樂年間,前後共經歷七次,最後結束於英宗正統初年,時間跨度近三十年之久。這次航海活動,是大明王朝一次實實在在的外交活動。而太監之身的鄭和,憑什麼能夠被永樂皇帝欽點的為這一重要外交活動的首領,成為天朝上國的首席代言人?這似乎會給人一種我天朝上國無人的感覺。其實不然,永樂皇帝選擇鄭和絕非冒然,而是經過反覆斟酌而選定的最佳人選。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 後來取名興宗,因為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來才改名為朱元璋。朱元璋舉兵推翻了元朝統治,於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在應天府(南京)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死後葬於紫金山孝陵。
  •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漢化不深的元朝,皇族亂國的事情不多。比較嚴重的有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和西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前者被中央政權鎮壓下去,後者則導致西晉政權的滅亡。
  • 郢王妃之死,是因為朱元璋的殘酷,還是因為朱棣的霸道?
    於是,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認真思考了一下,得出結論:周朝實行分封制,統治了四百多年;秦朝廢除分封制,很快就垮臺了;前元不足百年間,之所以皇帝頻頻更換、內亂不斷,尤其是後期紅巾起義時,權臣各自擁兵自重、皇室孤立無援,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實行分封之制。
  • 時代 一個明代王妃之死的背後:是朱元璋的殘酷,還是朱棣的無情?
    於是,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認真思考了一下,得出結論:周朝實行分封制,統治了四百多年;秦朝廢除分封制,很快就垮臺了;前元不足百年間,之所以皇帝頻頻更換、內亂不斷,尤其是後期紅巾起義時,權臣各自擁兵自重、皇室孤立無援,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實行分封之制。PS:不好好學歷史的人太可怕了,漢朝因為分封制而有「七國之亂」,西晉因為分封而有「八王之亂」,老朱你可得好好補補歷史!
  •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順利從朱元璋手中接手了完整統一的大明朝,並且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將就明朝打造成富有的國家,但是卻在「靖難之役」輸給了朱棣,並白白給了朱棣一個永樂盛世,那麼我們知道,在古代王爺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原因很簡單,以一隅之力,是斷不能與全國的力量鬥爭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卻輸了
  • 朱棣乃明朝最出色的天子,康熙乃清朝最優秀的皇帝,誰的成就更高
    不過這兩個王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和康熙皇帝玄燁都不是開國皇帝,然而他們的廟號中都帶有祖這個字。眾所周知,只有開國皇帝才會叫什麼太祖或者高祖一類的。有人會說了,元朝皇帝忽必烈和清順治帝福臨的廟號也是世祖啊,他們也不是開國皇帝啊。這就要說明了,忽必烈是元朝第一位正式皇帝,而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們的廟號是世祖也是正常的。
  • 明成祖朱棣的三個兒子,一母所生卻水火不容
    ,以朱高熾鎮守大本營北平府,僅以萬人之軍成功抵擋住了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這一戰對靖難之役有著重要的意義。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在朱棣率軍北徵期間監理國政,朝無廢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六十五歲的明成祖朱棣在北徵返京的途中病逝,朱高熾登基稱帝,即位後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先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又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則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國力日漸強盛,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朱棣稱帝時才42歲,後宮佳麗三千,為什麼沒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明成祖朱棣從他侄兒建文帝手裡奪取了江山,在1402年登基稱帝,當年的他已經42歲了。正是男人一枝共的年齡,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徵的回師的途中。永樂皇帝共在位22年,他在位期間卻沒有生下一兒半的,全是登基之前,生下的4子5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