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權主義還是男性主義?

2021-03-05 城事人生

在「女權主義運動」、「女拳」成為一個飽受爭議甚至帶有負面色彩的詞語之後,今天,我後知後覺地讀到了原來還有男性主義運動。

 

搜索了一番,發現百度有「男性主義吧」,4838個關注量,3873個帖子,對比之下,「女權主義吧」則有33716個關注量,736093個帖子,知網中「男性主義」關鍵詞的文章只有寥寥十餘篇。

 

如此看來,也許像我一樣不知道男性主義的人並不在少數。在今天這個節日裡,不如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男性主義。

首先,男性主義是什麼意思?

 

有一個跟男性主義看起來差不多的詞——與女權主義對應的男權主義。

「男權」與學術話語中說的父權差不多同義,按照李銀河《女性主義》一書中提及的男權制的定義,「男權制就是將男性身體和生活模式視為正式和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那麼男權的定義也就是將男性身體和生活模式視為正式和理想,認同男性的特徵和思維方式。

 

這個男權主義的歷史十分悠久,可謂深入人心。

 

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重男輕女,柏拉圖說「一個男人可能會因為膽怯或不正經,下輩子被罰做女人」。

 

亞里斯多德說「男人天生高貴,女人天生低賤,男人統治,女人被統治……男人在生殖中起主要作用,而女人只是他的種子的被動孵化器」。

 

《聖經》索性把女人設定為是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男人的一部分而已。

 

且不說伊斯蘭世界如何嚴酷的控制女性,哪怕在西方文明世界,直到近現代如叔本華、康德、黑格爾、盧梭之類的哲學家,也依然貶低女性,認為女人低於男人。

 

在中國,從《易經》開始的陰陽互補理論就拉開了男權主義的序幕,「乾道為男,坤道為女」,先乾後坤。

 

《周禮》說「男率女,女從男」,諸子百家中從未聽聞有女弟子,孔子乾脆說「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到了董仲舒推波助瀾,建構了一整套適合於封建統治的儒家倫理體系,「夫為妻綱」是三綱之一。

 

直到清末,封建制度日薄西山,在男權主義的主流中,才開始有了女權主義的萌芽。少數具有現代性思維的思想家關注女性的權利,如秋瑾身為女性,自然是女權主義的先鋒,康有為身為男性,也提出男女並無異同,男尊女卑「不獨背乎天理,亦不協乎人生也」。

 

既然男權主義將男性身體和生活模式視為正式和理想,自然也建構了一整套關於合格男性的標準。

 

西方對男性氣質的典型描述如:有控制力、強大有力、有效率、有理性、有競爭性等等。海明威的小說、英雄電影宣揚的都是硬漢形象、男子氣概。

 

中國對一個合格男性的優秀品質要求倒是更偏向道德化一些,如仁、義、禮、智、信,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但是在現代,也有「純爺們」之類的詞語與西方語境中的「硬漢」對應。

 

中西共同的特點是,合格的男性應當是有控制力的、主動擔負起國家和社會發展重任、不能囿於家庭和床幃。尤其是,千萬不能有女性氣質。

 

與此對應的,男權社會的女性當然也不能逾越女性氣質的範疇。直到現代,「春哥」之類的外號都是男權思想的例證之一。

但是現代的男性主義運動,並沒有完全遵從傳統男權主義的內涵,反而可以說是對傳統男權主義的一種內部的反叛。美國政治學者Georgia Duerst-Lahti 也將男性主義(masculism)和男權主義(masculinism,父權制的別名)二者明確區分開。

 

李銀河把現代男性主義運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支持女性運動的進步男性運動,一類是反對女性運動的保守男性運動。

 

進步男性運動認為,如果男女不平等,不僅是女性受壓迫,男性更加受壓迫。按照男權制的規則,男性承受了重大的生存和競爭壓力,男性不能表現出內心溫柔脆弱的一面,在人格的發展上受到壓抑,由於壓迫女性,男性也喪失了在男女平等的環境中生活的經驗。

 

這個觀點簡直是被稱為「草食男」的大量溫和內斂男性的福音。

 

進步男性運動不排斥女性主義,反而主張男性也通過對女性主義的了解來確認自己的身份,鼓勵男性公開拒絕男性氣質的傳統規則,表達更慈愛、更關懷、較少競爭性和攻擊性的新時代男性氣質。男性像女性一樣用一種於工作成功和個人生活滿足之間獲得更加平等的平衡方式建立自己的生活。

這方面,川渝地區的男性似乎走在了前列。在我的家鄉,男人做家務、帶孩子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甚至有的家庭是男主內女主外,而且夫妻雙方和圍觀群眾對此都沒有任何不適。在社會輿論裡,男人掙錢養家雖然是傳統正義,但是如果女人很能幹,男人做賢內助也沒什麼不好,只要各自都承擔了家庭責任就行。

 

但這樣的主張在目前的社會裡恐怕很難以全面推行,它顯然不符合快速發展的社會對效率、競爭意識的追求,首先會對此喊停的恐怕就是那些宣揚996是福報、加班是正常的行業和公司。工作成為了生存的全部,遑論生活和家庭?

因此,雖然對女性和這些男性而言進步男性運動看起來十分美好,但實現起來任重道遠。

 

第二類男性主義運動、保守男性運動則是反對女性主義的,也反對同性戀,整體而言保守男性運動更接近於男權主義,甚至是仇視女性,主張奪回女性已經爭取到的權利,如合法墮胎權、職場平權、離婚權等等。

保守男性主義者認為女人進入社會是「使男人失業,給女人增加負擔」,號召「女人回家」。他們抱怨女性主義導致了「顛倒的性別歧視」,強調家庭價值。

 

這類男性主義運動顯然聽起來就十分古板甚至讓人生厭。所謂「顛倒的性別歧視」,完全忽略了至今還未改變的重男輕女、殺害女嬰現象以及職場女性的弱勢地位,在少數領域和場合女性佔優勢的例子,並不能改變社會的整體狀況。

國內目前那些嘲笑女權主義,以「打拳」來蔑稱女權運動者的人,應該就是這類男性主義的擁躉。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出於自保的自私心理,擔心女權會侵犯到自己已佔據千年的優勢地位,有一些人則是自大而不自知,以為自己必然不是男權制下的受迫害者,必然能在男權社會成為成功人士。

 

國外的保守男性主義者還曾發起了一個「承諾運動」,號召保守男性主義者承諾做個好丈夫、好父親、好社區成員。

 

坦白說,這種運動顯然是糖衣炮彈,潛臺詞是:如果我們男人承諾了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那麼我們繼續扮演主導角色就是合情合理的,你們就不應該再抱怨什麼、爭取什麼了。所謂「負起責任」,暗示的是男性才是社會責任的主要肩負者,這無非是一種包裝之後的男尊女卑。

 

還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性主義運動第二次浪潮之前,幾乎沒有男性主義運動被提及呢?

 

我想正是女性主義的興盛催生了男性主義。

 

一是在女性組織起來伸張自己的權益之前,男權是歷史長期的主流,可以說人類社會大部分時間本身就是以男權為主導的,沒有什麼外力挑戰,自然就不需要再額外強調什麼「男性主義」,興起什麼男性主義運動。

 

二是在男性佔主導地位的時代,雖然很多男性同樣遭到父權制的迫害,如賈寶玉這樣的人也只能出家而已,但是由於沒有女性主義來提醒他們可以如此伸張自己的權益,解放個性,於是一部分受害的男性只能默默不語——既然自己已經是優勢群體了,還有什麼資格發出怨言?

 

所以,西方最早出現的現代男性權利聯盟建立於1926年的澳大利亞,目標正是打擊「過度的女性解放行為」。也就是說保守男性主義先於進步男性主義出現,而女性主義是它們的搖籃。

 

跟女性主義關注平權、性和家庭類似,現代男性主義關注的是他們所認為的男性劣勢、歧視及壓抑等問題。男性運動涵蓋法律(包括家庭法律、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權、生育權及家庭暴力),政府職能(包括教育,義務兵役制和社會安全網絡),及男性歧視導致的健康等。

 

典型話題如男性的撫養權和監護權訴求、男性承受的家庭暴力、男性作為受害者的強姦、針對男性的強姦誣告、彩禮和嫁妝問題、離婚法過於保護女性。

 

這些話題中有很多正是目前國內兩性社會話題中的熱點。如果男性主義者具備換位思考的素質,那麼他們也應當支持這些話題的另一方伸張自己的權益。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是,對女性主義的批評也同樣適用於男性主義。

 

後女性主義認為女性主義的立場已經過時了,女性主義誇大了性別差異,極端女性主義導致了兩性的互相仇視,主張用求和諧而不是鬥爭的方式來解決男女不平等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男性主義也依然在兩性差異的討論圈裡打轉,也在有意無意地強化了性別差異。一些男性學者主張普適性人文主義,反對性別化判斷,也就是索性不按照性別來對人進行分類。

 

後現代女性主義也同樣反對性別的兩分,甚至反對性別概念本身。

法國著名女性主義者Monique Wittig認為,真正的女性解放不僅要超越自由主義的男女機會均等的境界,而且要超越激進女性主義的女性優越論,真正的解放要消滅作為階級的男人和女人,在理想的新社會裡將只有「人」,沒有女人和男人。

 

很多女性討厭女性主義,她們雖然承認女性主義運動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但是很多人都認為女性主義者是太有攻擊性的、缺少個人魅力的、充滿仇恨的、「害怕做女人」的、失去理智的……

 

在現實生活中,似乎的確有很多女性對「女權主義」避之不及,不會承認自己是女權主義者。我不知道這跟男權主義者和保守男性主義者製造的「女拳」詞彙是否有關。

 

不過,一種思想本就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何況女性主義是流派眾多的思潮。而且,討厭女性主義也是女性的權利之一,這正是女性主義運動希望爭取的。應運而生的新女性主義就不推銷理論,不講意識形態,只就事論事,就問題解決問題,顯得潤物細無聲。

 

不知道男性是否討厭男性主義呢?

「每天寫一點散文」

2021年2月14日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談女性主義
    如果提及到女性主義人們的腦海裡也依然存在著這樣的刻板標籤「厭男」「懟天懟地」「妄想凌駕男性之上」拋開這些標籤大眾對於女性主義的了解又有多少呢?紐約婦女爭取參政權力的遊行與第一次運動相比,女性地位的爭取已經跨越了選舉權、就業權等外在層面,開始逐步發出對女性本質與文化構成的思索,此次運動無論是涉及深度還是影響廣度都遠遠超越了第一次運動。
  • 聊城殺妻案,不愛請別傷害,男權主義沒落下的悲歌
    在個人意識當中,男性強於女性的這個社會認同已經牢牢紮下根基。這也容易養成男性要在女性面前時刻保持高自尊狀態的自我認知。田女士的能力出眾,這在無形中就會給丈夫帶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處在當地的社會價值觀之下,這樣的壓力更加明顯。
  • 李銀河《女性主義》:男女平等如何得以真正實現?
    關於女人的定位,李銀河在《女性主義》一書中,提到以下幾點。1、女性主義的立場有兩種,一種是男女平等,一種自然是男女不平等。有一個名為蒙田的法國啟蒙思想家指出,男性和女性是同一個模型製造出來的。如果不看教育和風俗,那麼兩性之間的區別就不大了。女性受壓迫的根源就在於缺乏和男性進行公平競爭機會與受教育的機會。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以「田園女權」為代表的「女權主義者們」在未深入探究女權主義本質以及中心訴求之前,就開始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追求女性群體特權,在要求權益的同時又拒絕承擔相應的責任。『田園』一詞主要來自於『中華田園犬』,強調的是一種有別於西方思潮,在地化的女權主義。有些人認為『田園女權』屬於『偽女權』,也有人指出它是女權主義的一種流派。本文並不欲對於這一話題進行討論。
  • 男性主義 前行有你 ---9月動態簡報
    繼濃妝淡抹7月紮實的促銷活動獲得眾多門店關注外,山東、河南、福建、廣西、陝西等省份,均在有條不紊展開從渠道疏通,到貨品結構優化、網點擴張等紮實的線下的推進。 近日,小李百貨43家門店全線引進男性主義,並作為重點品類在國慶檔期與全店展開聯動促銷,全店買任何商品,即可10元換購男性主義原價39元的潔面乳。
  • 木星Talk03期 |《女性主義藝術》回顧【附全程錄音】
    女性主義藝術作品中都運用到了身體,這個是必要的嗎?我個人認為是不必要的,因為女性藝術家,或者說男性藝術家都好,就是藝術家吧,我們不要用性別來區分。尤其是在今天,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他可以選擇的材料跟媒介是非常非常的多。過去強調運用身體,其實他是想剿滅男權主義一貫以來的這種色情眼光,所以他們會通過——運用身體傷害身體。來表達這樣一種強烈的情緒。
  • 男性主義三大動作 為下一個三年計劃戰略布陣
    麥斯朗程砍掉全部屈臣氏業務,包括近千人的全國直營團隊及覆蓋178個城市的21個辦事處,將屈臣氏渠道專供的男士護膚商標「無非」連同屈臣氏業務,出售給十長生公司。從2013年第四季度開始調整「無非」屈臣氏業務,歷時10個月,在四家意向買家中,最終由十長生公司接盤。
  • 韓國年輕男性正在反抗女權主義
    這些活動得到了韓國政府和韓國總統文在寅的支持,在2017年當選之前,他發誓要「成為一名女權主義總統」。自此,韓國國內出現了幾例涉及性虐待的高調案件,涉案人員包括政客、韓星和普通人。隨著案件的結束,男性中開始出現不安情緒,尤其是年輕男性。
  • 女性主義波濤中的男性與愛情 | 隨機信箱002
    當大學讀到《第二性》的時候,我感受到的不是被冒犯,而是解脫,我突然明白女性主義會讓所有人都更加自由。大概是因為極度討厭自己作為男性所受到的規訓,所以我也難以忍受有人用同樣的話術去規訓女性,沒有什麼事情是作為某個性別才應該做的,如果某種行為是好的,那它就應該適用於所有人。
  • 暖男還是直男癌,你怎麼選
    它指的是大男子主義的、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事方式,與「暖男」所指涉的紳士作風似是天差地別。兩個詞語同時出現,概括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兩 性交往方式。在這背後,隱含的是另一個命題:市場經濟和資訊時代或許無法消解男女不平等,甚至,會引致新的兩性隔閡。所以,無論「暖男」,還是「直男癌」,發明這兩個概念的都是女性,或以女性為視角來思考的男性。
  • 李銀河:《女性主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社會保守男性運動的「回潮」似乎和我們今天的社會氛圍很相似,或許可以作為警示:「……社會出現了一種越來越仇視女性主義的政治文化氣氛,它將女性主義思想變成嘲笑的對象,說它是過時的(性別之間的不平等已經結束了,女性現在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事情),有心理問題的(歇斯底裡,反應過度,沒有幽默感),或者是不正確的(不客觀的)。
  • 仇恨男性,辱罵孕婦,敵視婚姻:女權主義亂象,都怪婦女解放?
    況且這玩意兒的派別真的很多:當地一波女權主義浪潮興起的時候,女人們追求勞動、參政、受教育的權利;而第二波女權主義興起的時候,有追求社會給自己與男性平等機會的自由女權主義,有敵視男人的激進女權主義,有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女權主義
  • 女性主義
    壓迫地久了,便有了反抗,19世紀,經歷了太多赤裸裸的壓迫,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女性反對男性的鬥爭運動終於開始了,產生了諸多的女性主義理論。    這場運動的起點是建立在啟蒙思潮上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她們發對盧梭聲稱的男女兩性之間的差異,主張女性與男性有同樣的理性、有平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和自由。
  • 最近一大波男人們舉起「男性主義」的橫幅抗議,再也不願意忍氣吞聲了...
    人們長久以來生活在一個由男性權力所構建起來的社會體系之中。緊接著,Feminism女性主義作為一種思潮運動開始風起雲湧起來~不過。。。這幾年,由於「女漢紙、女戰士」這類新物種的誕生。。。男人們現在的感受是壓力上大的。。。
  • 蘇童《紅粉》:淺析男權主義下,邊緣女性的可悲和荒涼
    提到蘇童,總離不開小說《妻妾成群》,他塑造的大學生頌蓮,從年輕貌美的女學生變成深宅大院裡悽慘的四姨太,不管是從外貌還是從心理上看,頌蓮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殘酷和冷漠,也看到男權主義下女性的可悲和蒼涼。一直以來,蘇童被譽為「最了解女人、最擅寫女性的男作家」。
  • 李銀河《女性主義》--女權主義綜述&基礎必讀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此時期十分注重該詞在權利(「right」)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說「feminism」是西方女性為了追求與男性同等權利而發起的維權運動,是針對佔統治地位男權中心主義發起的挑戰,是父權制中女人為爭得權利的一種平均主義的呼籲和追求。因此,「feminism」翻譯為「女權主義」是符合原詞指稱意義的正確的翻譯。
  • 社會:南希•弗雷澤|女性主義是如何淪為了資本主義的「婢女」(上)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整合為改變以男權主義的文化價值為前提的身份秩序而進行的鬥爭、和為經濟正義而進行的鬥爭來阻止我們對經濟主義的批判向身份政治墮落。最後,我們可以通過奪回參與式民主的衣缽,通過參與式民主來強化公共的力量——而這樣的力量,正是為正義而限制資本的努力所需要的——來切斷我們對官僚制的批判和自由市場的原教旨主義之間的虛假紐帶。(原載The Guardian。
  • 「女權主義」懶人包
    90年代及以後,激進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所謂的「三大流派」)綜合發展,並且各種所謂的後現代主義流派出現,模糊男女界限,不再強調男女是相同還是相異。 英國最慢,而且還是兩步走,1918年時30歲以上的女性獲得選舉權,1928年時其他成年女性才也獲得選舉權。 受教育權方面,對是女子大學還是混合大學,對女子大學的課程應不應該與男子大學相同,對女學生的考試內容是不是應該與男學生相同,都發生過激烈的爭論。 就業問題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工作與婚姻的關係上,爭論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女人婚後還應不應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