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女權主義到底是個什麼。
它發源於西方,在婦女解放之後進入中國,在女性迷茫之時成為話題。
01混亂的定義
如果你提問「文學是什麼」,那你將收穫眾答主的一堆疑惑。
因為這個概念太過寬泛,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所以很難給出確切回答。
如果你提問「現實主義文學下的自然主義派別是什麼」,那麼你會得到許多有價值的回答。
女權主義也是如此,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一樣,沒有任何一個權威說法能得到大多數人的信服。
況且這玩意兒的派別真的很多:
當地一波女權主義浪潮興起的時候,女人們追求勞動、參政、受教育的權利;而第二波女權主義興起的時候,
有追求社會給自己與男性平等機會的自由女權主義,
有敵視男人的激進女權主義,
有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女權主義,
有提倡隔離男女的性別分離主義……
這些流派關於女權的想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達成共識。
尤其是當下,很多人都有意識地給女權主義增添各種各樣的解釋,讓它變成一種消費手段,一種挑事方法,最終成為讓人聞之色變的爭議性話題。
恐怕在未來,對女權主義的解釋已經混亂到,哪怕你當街殺死了男人,都有可能被扣上個「女權主義」大帽子。
我相信自稱女權主義者的不少人,也會在看這篇文,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相信了女權,然後依靠著各個意見領袖的觀點,形成了自己心中對於女權主義的理解。
其中有一部分在意見領袖編造的情緒化謊言中,逐漸變得焦慮敏感,富有攻擊力;
有一部分認為女權主義不該被廢棄,而是需要重新思考闡釋,她們想要和前一部分人劃清界限;
有一部分……
傳播學學者劉海龍說:一個學科的核心概念如果真的被闡釋得清清楚楚,那麼這個學科也就完蛋了。傳播無法被定義,因為它可以在不同語境下有著不同的解釋。
這句話套用在女權主義身上也可以。
女權永遠無法被定義,因為它的概念可以被不同處境、立場中的人,解釋成各種花樣。
女權主義者無法給出一個權威的、具有統領性質女權主義綱要,因為女權思潮如此千差萬別,女權主義團體如此缺少核心凝聚力。
但是,劉海龍所說的傳播學是學科,女權是主義。
學科是用來研究的,主義是人類渴望達到的目的和理想,人類可以為了這份理想不斷奮鬥。
如果女權的定義如此「分裂」,那女權主義者就無法確定自己的目標,更不用說達到它了。
地球上,除了男的,就是女的;除了公的,就是母的;除了雄的,就是雌的。
任何人評價女權,都必然受到身份限制,做不到客觀。
當然,若是你一定要把我拉到上帝視角去看這個問題的話,那我只能說,女權和反女權都是矯枉過正的。
而矯枉過正是人類的天性。
所以,人類歷史上任何改變社會現狀的行動,都伴隨著對立的兩方走向極端,然後被彈壓回來的循環。
女生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壓迫,而這種壓迫似乎和男性有關,於是她們開始聲討男性,踏入女權之路,從溫和走向極端。
男生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名其妙的辱罵,而這場辱罵似乎和女權分不開,於是他們走上了反女權的道路,從溫和走向極端。
女權和反女權的戰爭,必然會在不斷對衝與妥協中走向一個健康的結局,而在這一過程中,流血犧牲是無法避免的。
02亂象如何產生?
我國婦女解放運動來得太早了,它沒有與生產力發展同步進行。
建國之初,我過得經濟水平和生產力還不足以使得女性意識覺醒。
但是,那時,馬列主義思想支持婦女解放;
決策層也知道要想提高生產力,必須促使婦女儘快進入社會生產。
於是,在中國封建思想還未完全解除之時,一場自上而下的婦女解放如大江大河般洶湧而來。
女性被「逼」進入了社會生產,參與勞動,走上崗位。
這時候她們逐漸發現,原來我們女性不需要做附屬品,我們女人也可以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在婦女解放運動的促使下,我國女性意識逐步覺醒。
這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它們的女性意識,因為生產力的自然提高,女性逐步進入工作崗位而產生,而不是人為推動的。
處於新舊思想交替時代的女性,在兩種思想的影響下,變得不知所措。
現在,社會壓力的增大給女性帶來了焦慮,西方女權思想也隨著改革開放進入中國,這兩股勢力,與前文提到的懵懂的女性意識混合,成為了爭議巨大的「女權主義」思潮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