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男性,辱罵孕婦,敵視婚姻:女權主義亂象,都怪婦女解放?

2020-12-16 四獨木

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女權主義到底是個什麼。

它發源於西方,在婦女解放之後進入中國,在女性迷茫之時成為話題。

01混亂的定義

如果你提問「文學是什麼」,那你將收穫眾答主的一堆疑惑。

因為這個概念太過寬泛,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所以很難給出確切回答。

如果你提問「現實主義文學下的自然主義派別是什麼」,那麼你會得到許多有價值的回答。

女權主義也是如此,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一樣,沒有任何一個權威說法能得到大多數人的信服。

況且這玩意兒的派別真的很多:

當地一波女權主義浪潮興起的時候,女人們追求勞動、參政、受教育的權利;而第二波女權主義興起的時候,

有追求社會給自己與男性平等機會的自由女權主義,

有敵視男人的激進女權主義,

有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女權主義,

有提倡隔離男女的性別分離主義……

這些流派關於女權的想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達成共識。

尤其是當下,很多人都有意識地給女權主義增添各種各樣的解釋,讓它變成一種消費手段,一種挑事方法,最終成為讓人聞之色變的爭議性話題。

恐怕在未來,對女權主義的解釋已經混亂到,哪怕你當街殺死了男人,都有可能被扣上個「女權主義」大帽子。

我相信自稱女權主義者的不少人,也會在看這篇文,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相信了女權,然後依靠著各個意見領袖的觀點,形成了自己心中對於女權主義的理解。

其中有一部分在意見領袖編造的情緒化謊言中,逐漸變得焦慮敏感,富有攻擊力;

有一部分認為女權主義不該被廢棄,而是需要重新思考闡釋,她們想要和前一部分人劃清界限;

有一部分……

傳播學學者劉海龍說:一個學科的核心概念如果真的被闡釋得清清楚楚,那麼這個學科也就完蛋了。傳播無法被定義,因為它可以在不同語境下有著不同的解釋。

這句話套用在女權主義身上也可以。

女權永遠無法被定義,因為它的概念可以被不同處境、立場中的人,解釋成各種花樣。

女權主義者無法給出一個權威的、具有統領性質女權主義綱要,因為女權思潮如此千差萬別,女權主義團體如此缺少核心凝聚力。

但是,劉海龍所說的傳播學是學科,女權是主義。

學科是用來研究的,主義是人類渴望達到的目的和理想,人類可以為了這份理想不斷奮鬥。

如果女權的定義如此「分裂」,那女權主義者就無法確定自己的目標,更不用說達到它了。

地球上,除了男的,就是女的;除了公的,就是母的;除了雄的,就是雌的。

任何人評價女權,都必然受到身份限制,做不到客觀。

當然,若是你一定要把我拉到上帝視角去看這個問題的話,那我只能說,女權和反女權都是矯枉過正的。

而矯枉過正是人類的天性。

所以,人類歷史上任何改變社會現狀的行動,都伴隨著對立的兩方走向極端,然後被彈壓回來的循環。

女生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壓迫,而這種壓迫似乎和男性有關,於是她們開始聲討男性,踏入女權之路,從溫和走向極端。

男生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名其妙的辱罵,而這場辱罵似乎和女權分不開,於是他們走上了反女權的道路,從溫和走向極端。

女權和反女權的戰爭,必然會在不斷對衝與妥協中走向一個健康的結局,而在這一過程中,流血犧牲是無法避免的。

02亂象如何產生?

我國婦女解放運動來得太早了,它沒有與生產力發展同步進行。

建國之初,我過得經濟水平和生產力還不足以使得女性意識覺醒。

但是,那時,馬列主義思想支持婦女解放;

決策層也知道要想提高生產力,必須促使婦女儘快進入社會生產。

於是,在中國封建思想還未完全解除之時,一場自上而下的婦女解放如大江大河般洶湧而來。

女性被「逼」進入了社會生產,參與勞動,走上崗位。

這時候她們逐漸發現,原來我們女性不需要做附屬品,我們女人也可以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在婦女解放運動的促使下,我國女性意識逐步覺醒。

這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它們的女性意識,因為生產力的自然提高,女性逐步進入工作崗位而產生,而不是人為推動的。

處於新舊思想交替時代的女性,在兩種思想的影響下,變得不知所措。

現在,社會壓力的增大給女性帶來了焦慮,西方女權思想也隨著改革開放進入中國,這兩股勢力,與前文提到的懵懂的女性意識混合,成為了爭議巨大的「女權主義」思潮雛形。

相關焦點

  • 又一個婦女節,聊聊「不咬人」的女權主義
    當時在座很多人的臉上流露出微妙表情,這是那時知識界對「女權主義」的疏離。多年以後的今日,中國的女權主義行動者們確實在公共空間內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大,但伴隨著「女權主義」這個詞語而來的爭議也層出不窮。到底什麼是女權主義?這些年女權主義在中國經歷了什麼?在又一個婦女節到來的時候,希望我們重拾起戴錦華當年那句——「女權主義不咬人」的話時,不會再換回奇怪的目光和微妙表情。
  • 性社會學——女權主義(2)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
    1945年,美國的女權主義者為了改變妻子被丈夫控制的社會普遍現象,推動進行家庭法案「Family Laws」的改革。雖然英美等國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很多歐洲內陸國家,已婚婦女的權利依然很少。比如在法國,1965年以前,妻子如果沒有得到丈夫的許可,是不能到外面工作的。同時,女權主義者也在積極的運作,她們極力的想把強姦法案中的婚姻豁免條款刪掉,什麼是婚姻豁免呢?
  • 觀影討論|《她憤怒時很美》:美國女權運動與中國婦女解放運動有何不同?
    她們一直在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戰鬥著,她們燒掉她們不認可的學位證書,她們罷工,她們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經驗,她們組成自我保護小組去黑暗的地方巡邏保護當地的女性,她們寫詩讀詩,她們寫歌、組成樂隊唱她們想唱的歌……在紀錄片的基礎上,我們延伸討論了更多的問題,比如:美國女權主義運動與中國婦女解放運動有何不同?女權運動到底要做什麼,它想要建立什麼樣的新的關係、什麼樣的更加合理的社會?
  • 後現代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被誤解的女權(4)
    後女性主義的確肇始於對傳統女性主義的否定,其標誌性事件是1968年3月8日,作為婦女解放運動的文化和知識核心的「政治與精神分析組織」的成員在巴黎遊行,打出的標語是「打倒女性主義」。同時,被視為後女性主義和後現代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如西蘇、克裡斯蒂娃等人,也都曾宣稱自己不是女性(權)主義者或不認同女性(權)主義的既有涵義。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下)
    如果以女權理論與女性視角為切入口,不難發現在這兩個領域都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嚴肅問題:在親密關係中的「浪漫」與「和諧」的表象下隱藏著權力不對等、性別壓迫與女性困境;而普遍存在於歷史書寫中的「女性受害者」形象,也恰恰反映了女性的失聲。在本文最後,我們將對三期文章中介紹的話題進行總結,並進一步思考女權主義的發展問題。
  • 從婦女罷工到新階級運動: 第三波女權主義浪潮
    這兩次罷工是一系列以婦女為主角的罷工中最新的一次,從三八國際罷工到美國的旅館和教育工作者的罷工,使我們面臨著一個明顯的難題。當我們談論婦女罷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是階級鬥爭還是新的女權主義浪潮?在這一大眾政治化和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歷史進程中,第一次女權主義浪潮通過圍繞平等的口號:能力和權利平等,要求充分實現民主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應有的普遍主義承諾。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發生在另一個階級主體化的過程中,即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新左派的興起以及反殖民主義和民族解放鬥爭的浪潮中。
  • 「女權主義」懶人包
    對那些看過《女性主義》或對女權已有基本了解的朋友,這篇文章完全不用讀。但對那些像我一樣對女權感興趣但卻一知半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下面的內容。 從18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女性主義處於自由主義階段,這個階段的女性主義者有時強調男女的共性,有時強調男女的差異,但都是為了爭取女性在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等方面與男性平等。 20世紀60年代,激進主義佔主流,認為男女不同,主張女尊男卑,女性在道德等問題上比男性優越。
  • 婚姻是男性頒發的「生育許可證」:為什麼極端女權,會走向惡臭?
    作家洪晃更是直接表示:「婚姻是男性頒發的生子許可證。」把生兒育女這件事直接和男女權力對立,甚至作為交換條件換取資源。這種看似在反駁「女人生育」和「完整」之間邏輯關係的言論,實際上,不過是惡臭女拳在挑起矛盾、製造對立。
  • 韓國年輕男性正在反抗女權主義
    雖然一些人痛斥法官,但是29歲的Moon則發現了另一個罪魁禍首:女權主義。9月初,Moon和他的組織在韓國國民大會進行了一場專題討論會,來揭露他們感受到的女權運動的危害。「女權已經不再關乎性別平等。它現在就是性別歧視,而且已經成為了一種暴力和憎恨的方式,」他的這段話博得了40多名男性觀眾的掌聲,其中大多數都是年輕人。
  • 「腹背受敵」的女權主義
    能否談談1995世婦會(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以來女權主義社運和體制的關係?它從主張上似乎和體制的主張完全吻合,卻因其運動形式而不被體制所認可。那麼今天依附體制的女權(例如婦聯)和民間的女權運動各自都有怎樣的空間?這兩種力量是不是一種對立的存在,是否還有近似的主張?
  • 《致命女人》大結局,平權,性解放,「女權」到底要去哪兒?
    即使如今西方社會中男女地位差距似乎已是全世界最小,但在幾百年前,女性仍是男性的附屬,尤其是在婚姻關係中。這種從屬關係與性別觀甚至被寫進塑造了西方文明的基督教《聖經》中—— 「夏娃把亞當引入歧途,偷嘗了禁果,上帝在震怒之下懲罰了婦女。上帝警告夏娃說:『我必極大倍地添加你的痛苦,令你多育子女;你的願望當符合你夫的願望,而他必當支配你。』」
  • 幾點看法:關於女權主義Online
    只是,在中國的具體語境中,女權主義通常呈現分裂的形態:一種常被避而不談的,是基於勞工、法律援助的NGO式女權主義,在被行政權力打壓的同時,也並不具有太大的市場能量;另一種則是基於線上輿論的女權主義——我將之稱作「女權主義Online」,且用於指代後文中的女權主義——她們試圖以對抗世界的刻板印象的逆反做法,進行自我意識的維護。
  • 男權主義還是男性主義?
    搜索了一番,發現百度有「男性主義吧」,4838個關注量,3873個帖子,對比之下,「女權主義吧」則有33716個關注量,736093個帖子,知網中「男性主義」關鍵詞的文章只有寥寥十餘篇。 如此看來,也許像我一樣不知道男性主義的人並不在少數。在今天這個節日裡,不如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男性主義。
  • 韓國男青年發起「反女權」運動,男性就業困難都怪女性搶位?
    這一運動發起近2年了,後期逐漸陷入女權主義之爭。 #MeToo運動搞過火了嗎?韓國多數年輕男性是這樣認為的。韓國男性正在抗議女權主義/「亞洲女權主義者」組織推特截圖 據《韓國先驅報》報導,最近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韓國20至30歲男性中,超過76% 的人持「反女權主義」觀點,他們認為女權主義不再是單純的主張性別平等
  • 女/性 | 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與女權主義(完整版)
    對於許多不想成為巫咒師、原始人勇士、參議員或小資本家的女性來說,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似乎是革命精神的源泉,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但他們確實想結束性別歧視,同時創造一個變革的社會。無政府女權主義可以提供一個有意義的理論框架,但是太多太多的女權主義者要麼從未聽說過它,要麼把它誤認為男性投彈手的女性輔助人員。社會主義女權主義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政治家園」。
  • 被時間和社會雙重遺忘的 「男性解放運動」,你應該了解一下
    在當時,大部分公開發表意見的都是女性,其中很多人都帶著一種 「閉嘴,聽我說」(Shut up and listen)的強勢態度,而大部分男性只能言聽計從,如果貪圖一時口快,就要付出慘痛代價。但是經過調查後我發現,其實我男朋友憧憬的這種男性運動很早就以某種形式存在過,當時第二波女權主義剛剛開始興起。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有一個規模不大但頗為顯眼的 「男性解放」 運動盛行了好幾年。
  • 2020年高考歷史熱點:女權運動
    ……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自由主義理論的不斷成熟,自由主義女權運動不斷得到發展……工人婦女接受了工人激進主義關於政權決定產權的理論,把本階級及自身的屈從地位歸咎於政治上的無權。……她們積極投入到爭取普選權為中心的憲章運動中去。紐卡斯爾婦女組織了「紐卡斯爾婦女政治同盟」,向全國發出呼籲:「女同胞們:請你們加入我們的行列,幫助我們的父兄與丈夫,使他們和我們都從政治、肉體及精神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 如果「女權」是一場霸凌,我宣布不再是女權主義者
    在部分女權主義者看來,擁有「冠姓權」,是「女權意識覺醒」的象徵。我獨生女,結婚不要彩禮,家裡買房買車,生孩子憑什麼跟他姓?生育99%的部分都是女性付出,隨母姓怎麼了?女性什麼時候才能堂堂正正站起來?papi醬,作為新時代「獨立女性」的標杆,竟然走上傳統的婚姻道路,這是社會的倒退,是女性的自我放棄。
  • 由成龍吳京等現身央視婦女節特別節目看我國女權主義的發展
    這是在第110個「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向所有女性朋友送上一份節日的問候,並致敬抗疫女英雄。婦女節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在中國又稱「國際勞動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它起源於女權運動,是人類社會女權發展重要的裡程碑。
  • 「田園女權」的品種鑑定
    最為典型的是克拉拉.蔡特金領導的婦女同工同酬運動與各國女性爭取選舉權的一系列運動。第二波女權,大約流行於二十世紀初至六十年代,意識到第一波女權只爭取到了白人中產階級女權,得到選舉權的婦女群體在政治依然處於從屬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業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沒有真正的落實,這種矛盾的情況促使女權主義者向縱深思考,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女權主義思想,分別是社會主義女權、自由主義女權和激進主義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