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雯最近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論是跟家人還是朋友進行交流,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從未有過眼神上的碰撞。明明就是要表揚孩子的乖巧,卻顯得自己在組織家庭大會,批評孩子一樣,而且孩子也總是獨自的待在角落,與周圍熱鬧的人群格格不入。
小雯也多次跟家人商討過這件事情,卻始終沒有商討出解決的辦法。其實孩子之所以出現了內向、怕生、敏感的情況,這也表明了孩子的心理在逐步形成,只是未以積極陽光的方向去發展。
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內心脆弱?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生活就如同平靜的水面一樣,隨風漂泊,自由自在,可在這平靜的背後卻還有波濤洶浪,它會在不經意間讓你承受所有的痛與苦,沒有路可以選擇,一切都逃避不了,只能選擇承受,品味煎熬。
對於開明的父母來說,孩子人格的培養和性格的養成,遠大於成績的好壞,真真正正的成功不在於徒有虛名的榮譽本身。
1、 思維模式上的主觀能動性不足。
這世界上有兩種思維模式,一個是固定式思維,另一個叫成長型思維,它們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思維上的懶惰。內心脆弱的孩子往往在思維性格上比較懶,不願意接受改變,因為自己本身的目標不清晰,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遇到困難就逃避,稍微受到壓力就扛不住。
2、初衷與希望的不堅定。
孩子因為不清楚要做什麼,就會變得隨波逐流沒有方向。就以學習為例:簡單的題目做會了,就沾沾自喜;倘若題目再難一點點,孩子就會覺得困難而逃避。
3、性格天生的缺陷。
敏感,受到一點壓力情緒就變得不穩定。也是因為孩子自打出生第一天,父母就沒重視過這些細節問題,以至於慢慢地讓孩子不再樂觀。
由此可見,關愛孩子不僅是在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是要提供孩子在精神層面上的營養。才會滋養出內心富足且堅強的孩子。
內心過於脆弱的孩子,會對自己今後要走的道路造成什麼影響?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指出:在問題足夠簡單時,大部分都可以搞定,而當問題逐漸變得複雜時,不同的人在解決複雜問題時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模式,一部分人開始逃避解決這些問題並找藉口為自己開脫,有的甚至直接放棄解決這些問題,另一部人則認為困難是可以突破的,經過學習,努力,問題總能得到解決。
也就是說,有一部分人做事不成功總在尋求外界的因素,是外界導致了我現在的結果,從不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另一部分人,則是相信凡事都可以通過努力去實現的,哪怕你天生脆弱或者是天賦異稟,都沒有關係。
1、 變得優柔寡斷,患得患失。
長時間的懦弱不自信,致使孩子對美好事物的期待降低,甚至變為零,打心底的認為自己無法匹配這些美好的一切。但同時,這種心理也會促使孩子的佔有欲加強,害怕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
2、 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失去自己心中所願。
內心脆弱的孩子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自己不善言語,但對於周圍評價非常的敏感。哪怕是別人的無心之言,孩子也會因此糾結好久,慢慢失去自己的主見,不願意交談。
3、 孩子容易自卑,總是進行自我否定。
內心脆弱的孩子害怕別人的關注,哪怕自己成績好,也不敢向父母老師提出要求,喜歡自我消化所有委屈。善於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卻忽略了自己的優秀品質,以自己的不足去跟別人的優點進行比較,不斷的消極否定自己。
確實,成功的孩子離不開家長成功的教育,家長的親力親為積極主動,才能在孩子"不對勁兒"的早期看出端倪,變成大家所說的一樣:最好的教育便是同化孩子的思想。
家長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幫助孩子成為內心獨立且堅強的人呢?
首先,鼓勵和讚賞孩子,告訴孩子你這件事做得很棒。
我們大人都沒有想到能這樣處理,你是我們的驕傲。不斷地用言語和獎勵來表達自己的喜悅,這就會對孩子形成一種錯覺,我原來沒有那麼差,這樣做好像是對的,父母能夠看到我的努力因此而開心,我也很快樂等一正能量的反饋。孩子做事變得不再畏手畏腳,敢於擔當,跟家長的互動交流也就頻繁了起來。
其次,家長組織家庭活動的時候,要事先跟孩子商量好,徵詢意見。
作為家庭中的主要領導者,家長扮演的角色可是相當重要。家長可以抽出休息的時間跟孩子一起外出野炊、遊玩,前提就是,任何活動都要想著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決策能力,幫助孩子塑造人格。比如,由孩子確定遊玩的地點、行程、時長跟預算,把主動權交予孩子,哪怕是不合理之處也請家長耐心聽完,再跟孩子商量,確保孩子領導的積極性。
最後,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攜手前行,跟著孩子一起構建內心世界。
感同身受地去體諒孩子的所有一切,教育不是兩個對立面,而是處於對等面的雙方達成了某種共同的協議。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生活和工作已經夠叫人疲憊的了,而內心脆弱的孩子正是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從而構成了不完善的精神世界。
簡言之,想要教育孩子修得正果,家長也要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沒有誰是一無是處的,內心脆弱的孩子只是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願想,但是作為家長你得客觀地看待孩子所遇到的問題,該以怎樣的方法去幫助膽小怯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