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用舌尖上的中國音樂,開啟這篇美食介紹,或者說成是硬廣吧,但是我更願說成是關於童年的回憶。
我們常感慨現在的孩子們有著幸福的童年,超市的貨架上擺滿了各類零食,最關鍵的是爹娘買得起,若不是為了孩子們保護牙齒和健康,估計家家戶戶都可以讓孩子躺在零售堆裡,想起自己的小時候,過完年開始盼過年,盼著可以把自己想吃的東西吃到,物資匱乏的年代,也只有過年可以解饞,當然我可能相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幸福些,爹娘臘月都會做起熬糖的活計,方圓十幾裡地的鄉親送來大米來換父母熬製的麥芽糖,再收些加工費,而我總是可以在那一個月內吃糖吃到齁,當然代價就是燒鍋,俗稱「搗鍋洞」,天天的烤的小臉通紅。
接下來科普時間到,麥芽糖製作過程必須隆重介紹下
原料是大麥和大米,大麥需催芽到適當的狀態,燒飯,揉掉根後碾碎成粉待用。
大米煮成飯或是蒸熟,加水將米粒分開,拌入備好的麥粉,適宜的溫度放置幾小時,大麥粉與澱粉的奇妙反應逐漸完成,再開鍋時水已經變甜,米飯粒變成了海綿狀。
將鍋裡的混合物過布袋,糖水與糖糟徹底分離。
糖糟裡的糖水要經過木榨榨乾,之後變成了雞鴨的美食,我偷嘗過糖糟,一絲甜味都沒有,也不知道為啥雞鴨還能吃的那麼開心。
這之後將鍋清洗乾淨,將濾出的糖水倒會鍋裡,漫長煎熬的燒火活動就此拉開帷幕,多年後搗鍋洞,老臉依舊烤的通紅
隨著水蒸氣的散去,鍋裡的糖稀越來越黏稠開始粘鍋,需要一人燒火,一人不停的攪拌,都是苦差事,直到糖稀的水分完全蒸乾,起鍋,冷卻到不燙手的狀態開始拉糖,越拉越白,趁著沒有完全冷卻前捲成一個個糖餅,塞進密封袋貼在水泥地上完全冷卻,完美的糖餅便有了。
糖餅可以直接食用,用鐵錘一敲便碎,挑個小疙瘩塞進嘴裡,捂上兩分鐘便會變軟,當然更多的吃法是加上其他食材做成切片糖糕點,整理的碼進「洋鐵瓶」裡存著,可以一直吃到冬末春初,保存的好可以吃到夏季來臨之前。
常見的做法是加凍米,花生,芝麻等做成切片,脆香無比,講究的人家會加上上桂花蜜,說著說著口水橫流,分享幾張照片解解饞。
詳細的過程並不複雜,但每道工序都有火候要求,火候淺了不夠香,也不脆,還會粘牙,火候過了太脆易碎,再過頭一點則會微微泛苦,這每年的做糖季節,村裡的做糖師傅都是極其吃香的,提前預約,菸酒伺候著,通常幾口人家聚在一家,花一個晚上的時間做好糖,裝好密封后,做糖的屋子熱鬧非凡,男人們掌勺化糖,攪拌混合,壓實,女人們切片裝瓶,孩子們穿梭其中,吃到撐。
隨著歲月流逝,物資越來越豐富,做糖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淡,加上經濟發展,這種費時費力的做法失去了優勢,麥芽糖逐漸被白砂糖和添加劑替代,街邊得切片糖又便宜又好看,雖然味道越來越不正宗,但琳琅滿目的其他食品逐漸替代了它的地位,但那個味道一直都在記憶裡,父母放下這個行當十幾年,去年在我的強烈要求下,老甘同志(我爹)重操舊業,本以為無人問津,結果熬了8鍋,做了幾百斤切片糖供不應求,我也因此成了欠債(糖債)大戶,買到的打錢回購,沒買到的心急如焚,這不,今年又要開始熬糖嘍,下周開賣,預購請聯繫糖精阿甘,記得打錢預定,這個人見錢辦事…
運氣好你的那袋糖有愛心彩蛋哦
楊鐵瓶,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