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肩關節和髖關節是身體中的球窩關節,言外之意,它可以360度的自如活動。但現實卻往往不盡人意。
如:手臂不能自如地伸向天空,而要靠胸腔的彎曲代償來達到。再比如:練了幾年,橫叉依然下不去。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本身的骨骼結構有關的,比如有些人的「球」被包裹得比較多,活動的範圍就會相應減小,當然,穩定性會相應增加,反之亦然。
結構決定功能,從肩關節和髖關節的結構上來看,肩關節的「球」本身就是被包裹得比較淺的,所以註定肩關節的活動範圍會更大,穩定性會更弱,而身體需要達到平衡,就要增加肩關節的穩定性,而不是一味的「開肩」。
確保肱骨頭在肩窩內(即當你把手臂完全伸出去後再拉回一點點大感覺),再做激活肩關節周邊肌肉的一切動作,才能充分保護、穩定肩關節,否則是得不償失。
髖關節相較於肩關節,股骨頭被包裹住的「球」相對較多,所以穩定性就比肩關節要強,因此髖關節是真正需要靈活的關節。當然,這也要先保證股骨頭在髖臼裡活動,而且要保證骨盆的穩定性,即固定一端活動另一端。
通常所說的開肩、開髖,指的就是增加肩和髖關節的靈活性,使之在屈曲、伸展、內旋、外旋、內收、外展等,六個方向上都能活動自如。增加血供、疏通經絡、帶動氣血的運行。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當然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體,所以一定要尊重天生的骨骼結構,在身體的平衡和穩定之間搭建橋梁,而非過度的追求「開」。
在練習中,遇到牛面手、手扣手、手抓腳趾等動作時,可以先使用輔具,幫助身體逐步探尋自主啟動力量的感覺,以便在任何的練習中都是有控制的、安全的。
靈活和穩定之間的度,你會把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