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幾分歡喜幾分愁。
終於可以不用上班了,終於可以回家了!好想享受慵懶不用早起的時光:一縷陽光透過窗簾,愜意而滿足。
可是,有多少人說:彥媽,你在做夢吧?!年年過年累得跟什麼似的,兩口子年年幹仗,還眯著眼睛看陽光?!我曾經發誓再也不回婆婆家了;有年我直接帶著孩子回自己家了;我不是選擇旅遊,清靜.
細細問下原因:累、煩,幾乎全是家務活惹的禍。
今天 ,我從一個70後女性的角度來說說家務活說說過年,歡迎男性、80後90後60後50後的朋友們參與討論、分享不同觀點哈。
70後,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單位處於中堅的年齡。一年忙忙碌碌,好象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閒時間。又恰逢年底,總結匯報、客戶維護等各項工作焦頭爛額,還非常要面子愛完美。大量的家務,一家老小新衣置辦、親戚們的禮物..孩子一學期辛苦,還想陪伴孩子旅旅遊.連請保潔都沒時間在家。什麼事都想做好、什麼角色都不想讓人說自己不好。
一個人恨不得長出四隻手。好不容易,頭髮也沒整,衣服也沒來得及換,馬不停蹄回家過年。「某某,去把花葉擦一擦.」「噢,好。」」老婆,去幹點活。「「弟妹,你不熟悉。碗讓你嫂子刷,你坐著。」瞬間委屈爆表:我是你老婆,我一直沒閒著,我也想坐坐歇著,幹嘛都坐著只讓我幹?年前馬不停蹄已經夠上火窩心的了,還有一個鬧騰的孩子作業沒寫,再來這麼一句「不體諒」!火了:「誰樂意刷誰刷。」或者臉拉得老長,忍住涼水的刺痛,心裡把老公罵了一百遍,憑什麼讓我幹?!回家進門就開火,槓上了尤其處於生理期的女人們,特別地怨恨。
有一年,70後的吐槽大會,版本各異,但糟心窩火是共同的:家務活引發了極大的情緒不滿。個別朋友甚至為過年值班不回家而慶幸、雀躍。也有個別笑眯眯地輕聲說:「俺不用,坐在炕上就行,太冷。」竟引來齊刷刷地豔羨掃射。
家,是一個共同體。現在生活條件越來好、交通越來越便利,只要想回,一定是能回家的,哪怕是三兩天,一年總會有時間。不要心疼機票錢,或再為做家務而心煩。父母一年老去一年,子欲養而親不待。
家務,我們換個角度,改變觀念,也許可以不再糟心。比如:
1、世上沒有非如此不可的事情。累了,菜可以只做4個,不必過年非要十大盤八大碗,一頓做了頓頓剩。衣櫃可以等正月整;窗簾可以等十一洗、陽光明媚,還幹得快;生理期,跟愛人說一下,不舒服.一家人憋著委屈、不快做事,手在動心不和,哪來的萬事興?
2、不要有角色期待。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清掃、做飯是女人的工作,男人也可以搭把手,享受一下家庭時光。不要以為有的兄弟姐妹一年只回來一次,事事盯著他們愛吃什麼哪裡不開心了,客客氣氣。身邊的愛人、孩子天天裡裡外外,跑腿忙活,他們更辛苦。他們更需要看見:「難得放假,歇一下吧。一年多虧了你。」人,累點花點都不疼,疼的是被忽視、沒有被關注被理解、被公平對待。
3、將家務活變成好玩的事情,分工合作。列一份清單,哪些事情是緊急的、重要的、必須要做的,哪些是可以放放、等等的。只說需要幹的,不命令不強求誰必須要做什麼。比如,我媽媽的這次搬家。四姐在群裡公布了新家保潔進度,周六搬。需要一個人呆在新家盯保潔進度,需要兩個人搬冰櫃,其餘的人搬點衣服、日常用品、各種米麵等父母決定要搬的物品。沒有感覺壓力或被「點名」的那種不舒服,大家自動歸位。女人搬輕點的衣物,男人和放假回來的外甥搬重物。三姐整理臥室我整理廚房,二姐樓上樓下搬運媽媽打包好的各種小包,四姐照顧上學的孩子並電話統籌其他事宜、安排酒店。搬個家,誰都累,真心累,尤其集中時間搬。但由於統籌得好,目標明確:早點安頓,能開火能睡覺,父母不上火就行。能不多一事是不多一事,簡單、快速就OK。只有尊重,沒有強迫,或者誰不幹就命令。結果,每個人反而挺長眼色,自動選擇力所能及的事情,累並內心喜悅著。偶爾還邊幹邊隔空開個玩笑、交流點感受,互相誇誇對方,精神上的愉悅帶來了行動上的輕鬆,好象也沒有多想:好累了,不行了,不想幹了..
4、鼓勵是做家務活的萬能膠、金鑰匙。在這裡,重點說下我老媽。搬家,她其實蠻累的,提前好幾天打包,更有離開老屋的不舍、到新環境的陌生忐忑不知所措,內心是煩燥的、焦慮的,用她的話是「說不出來的滋味,難受。」可是她隨時都會看到他人:「哎呀,傑從小沒遭這個罪啊,收拾一下午的廚房,收拾得真乾淨。四兒啊,這個飯店的菜真好吃,人家每個菜都做得挺好。在三樓不要緊,我慢慢扶著樓梯上..你們每個人都辛苦了..噯呀,多虧聽你們的,沒聽你爸的,你看下這個大雪,可怎麼搬啊?多虧孩子說早早搬..那個燈呀,多虧正兒,看到燈罩有灰,跟他爸爸拿下來,刷刷安上。正兒,都挨個看看,你說姥姥還以為燈咋不亮呢,多虧你和你爸啊.."我媽不僅時時留意每個孩子和外甥們做了什麼,付出的哪怕是一點點,總是及時鼓勵、以她特有的方式表達,而且還會非常幸福地、充滿感激地告訴家裡其他人,讓聽到的人感覺很溫暖,也為媽媽從心洋溢的幸福和滿足而快樂、感覺特別有價值。我父親有時會低聲笑:「你媽是一個很好的政治幹部,適合幹政工。她越這樣說,你們越願意幹。」
是啊,我們的一點點付出、做的一點點小事,媽媽就如此滿足、開心和喜歡,我們就一定會更加努力,想事、做事、多做事,家務活不再是家庭矛盾的導火索,也不會象媽媽以前說的大家背著老怨和老曲幹了。
夫妻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其實有多少大事、有多少不可調和的矛盾?差的就是我們的觀念、說話的技巧。累了,可以說出我們的感受,而不是憋在心裡抱怨而對方卻不知。不管什麼事情,一家人一起討論和分擔,就會更容易和諧與尊重。無論男人或女人,老人或小孩。無論平時在身邊的子女還是久未回家的遊子。不要因為太熟而不講究語言與說話方式 ,不要因為不常往來就格外客氣。越是熟悉的、身邊的人越需要鼓勵。
放下角色期待,摒棄頭腦中的限制性信念,不偏執不期待完美。尊重情形,決定自己該做什麼,相信我們每個家庭都會和和美美、快樂過大年!加油,親愛的們
彥媽:美國正面管教認證家長講師、解密青春期養育家長講師、三級心理諮詢師
每周二晚7:00-8:30,解密青春期養育家長微課進行中.
每周四晚7:00-8:30,11歲以下家長正面管教微課進行中......
長按識別二維碼報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