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文件指出,「健全輿論引導機制。著眼於壯大主流輿論、凝聚社會共識,發揮智庫闡釋黨的理論、解讀公共政策、研判社會輿情、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的積極作用。」
在我國,智庫有黨政部門、社科院所、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技和企業、社會多個運作主體。新型智庫的建設,需要在市場需求、研究氛圍、技術支撐、團隊建設等多方面創造條件。
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把握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不斷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一、建設新型智庫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在新形勢下,需要努力研究網絡輿論環境下的公共治理,能否第一時間把握輿論與信息脈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社情民意上傳下達,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能否及時準確把握輿論脈搏和關鍵數據,成為有效管理的先決條件。①
輿情和網際網路數據分析是一項智能化信息服務,橫跨多個學科。輿情信息服務以強大的搜尋引擎技術作支撐,橫跨新聞傳播學、輿論學、社會學、心理學、公共管理、數理統計等,輿情監測能否成為一種專業化智庫?②同時,輿情監測業務讓政府部門和企業變得耳聰目明,對外界輿論環境變化的反應變得身手矯捷。輿情監測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手。③
有專家分析,輿情研究從誕生之初就肩負學術開拓與實際應用的雙重使命,加之自身具有的傳播思想、影響政策、匯聚人才和引導輿論的獨特作用,其智庫功能漸顯。④
比如,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多年以來在社會評價大數據指數研究方面不斷突破,如人民日報全國政務指數、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全國政務輿情回應效果評估指數等,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2010年以來,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相繼提出「黃金四小時」法則、「地方網絡論壇是疏導民意的最短路徑」、建立「網上統一戰線」、培養體制內「意見領袖」、建立「微博國家隊」「網上輿論共識度增強」「掌上輿論場」「依法治網進入快車道」等涉及網際網路治理、突發輿情應對的先進理念,是發揮智庫功能的重要體現。
2015 年以來,在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人民在線基礎上籌建人民網新媒體智庫,舉辦全國輿情高峰論壇、網際網路與大數據社會治理智庫峰會等,2017年改組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逐步向「人民雲」方向邁進⑤,努力建設基於社會評價的大數據科技公司。人民在線提出做好融媒體輿論工作的「1+3+N」的「人民方案」⑥。「1」指人民雲融媒體協同發展平臺和「數據蜂巢」,意味著一體化、協同化、核心化;「3」指人民雲媒平臺、眾雲大腦、人民通指揮調度平臺,意味著「分發+數據+調度」的「一體三翼」融媒流程體系;「N」指人民輿情、人民諮詢、人民通、人民雲媒、眾雲大數據平臺、人民慕課、人民金服、人民數據、人民版權、人民雲鏈等優質產品體系,不斷為各地各行業構建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賦能。
二、因地制宜探索輿情智庫建設新方向
總體來看,無論是學界專家、重要機構還是行業人士,都提到智庫建設成為網絡輿情研究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各地高校和社科院所下屬輿情研究機構提出智庫建設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作為媒體型輿情研究機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主張以體制內的建設性立場,為黨和政府立場解讀民意,幫助政府修正和完善決策,全力向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信息科技公司與高端智庫發展。作為網絡輿情和大數據分析的領先者,人民在線以現代企業制度打造,逐漸從網際網路信息增值服務、網絡輿情等領域邁向「數據+民意+諮詢」的新型智庫。
此外,各地媒體輿情機構也紛紛開始因地制宜地開展智庫建設方面的探索。比如,南方輿情以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中心,提出建設新型智庫,專注「治理現代化」研究領域,重塑媒體價值,努力探索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的「南方經驗」。⑦有文章稱,輿情是南方報業傳媒智庫當前的主營業務。自2014年以來,連續舉辦五屆「粵治——治理現代化」優秀案例推介活動,凝聚廣東各地探索治理現代化的經驗。以「傳媒+數據」的跨界思維,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建設專注於數據治理與精準服務的新型智庫,打造南方輿情3.0版本。⑧僅2017 年,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智庫輿情業務銷售收入突破3000萬元,這已經是輿情業務連續第四年突破3000萬元營收大關,南方輿情研究院的客戶服務範圍涵蓋廣東21個地市,實現了「市-縣-鎮-企」四級覆蓋。⑨
2019年10月30日,天津社會科學院召開輿情研究所成立20周年座談會,以爭創全國一流輿情研究和信息工作智庫基地為主題,共同聚焦輿情研究和未來發展趨勢,探討不斷提高輿情理論研究水平、充分發揮高端智庫作用的路徑。
荊楚網也提出,隨著輿情市場的發展,附加更高智力因素的產品形態和服務形態將會出現。比如,運用大數據手段對政經動向新聞信息進行深入分析,為投資者提供經濟決策參考,或者幫地方政府準備實施的重大項目進行輿情風險評估等,都將成為輿情服務的重要內容。從簡單應對向深度研判轉變,從被動的引導處置向主動的策劃宣傳跨越,輿情服務在升級換代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智庫趨勢」。⑩
三、國際信息服務與諮詢市場發展狀況
據了解,西方發達國家網際網路信息服務與諮詢市場規模十分龐大,進入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發展軌道。以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為例,網際網路信息監測、行業數據分析與諮詢業務非常發達。在業務上,發達國家的信息服務與諮詢業與今天在我國蓬勃興起的網際網路輿情服務、媒體傳播、品牌分析、口碑監測與公關諮詢等大致相當。
而我國正處於社會經濟轉型期,有著特殊的國情,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衝擊下輿論監督功能弱化,民眾通過網絡表達訴求的欲望強烈,活躍的網絡輿論成為現實民意的一種反映,具有了巨大的研究價值和商業價值,從而催生了輿情服務業的爆發式增長。
國外提供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機構也呈現多樣化。大多繼承了市場調研和民意調查的方法,多由傳統智庫、民意測驗、商業調查、諮詢公司、軟體企業等轉型而來,起步早、專家多、專業性強、經驗豐富。美、英、法、德、日、澳等國公司多為跨國公司,美國尼爾森、蓋洛普、法國益普索、英國科波拉、道瓊Factiva和研究型智庫等等,其規模常常是我國同類機構的數十倍、百倍。西方公司海外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非常強,擁有大量國際業務,大多尋求本地化戰略,不少進入我國市場提供輿情信息服務。
總體來看,我國輿情研究與法律法規建設還相對落後。我國輿情研究內容、手段和水平都有限,側重漢語研究,少數民族語言和多語種境外輿情研究滯後。輿情研究水平不高,投入不足,與國際一流信息服務機構和智庫存在差距。網絡輿情服務行業性政策法規建設不足,行業組織缺失,已經成為行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與信息服務跨國巨頭不同,我國各類輿情機構和技術公司能夠「走出去」的還不多。未來,會不會出現來自中國的國際知名的輿情信息服務機構,也值得期待。
結 語
回顧我國網絡輿情研究和發展的歷程,有助於我們認清網絡輿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一是提高對網絡輿情研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重視,完善輿情信息工作制度;二是大力提升輿情研究服務水平,扶持發展一批一流的輿情智庫;三是儘快開展輿情人才培訓教育體系,建設專業可靠的隊伍;四是編制總體規劃方案,避免重複建設,提高信息安全;五是結合國情,借鑑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國際管理經驗。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仍然較為落後,缺少國際一流的信息服務企業。要想在未來國際網際網路空間戰略競爭中取勝,發展輿情信息服務業、培養專業人才隊伍、打造一批新型智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①劉鵬飛:新機遇:《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的管理創新》,人民政協報,2016年11月30日;
②祝華新等:《輿情監測:能否成為一種專業化智庫?》,人民網-輿情頻道,2014年11月24日;
③祝華新:《輿情監測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記者》2014年第7期,2014年12月09日;
④畢宏音:《現代輿情研究十年曆程的回顧和反思》,《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4期;
⑤劉鵬飛:《新型媒體智庫發展模式與研究體系建設_以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為例》,《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6期;
⑥董盟君:融媒體輿論工作的「人民方案」,人民網輿情頻道,2019年11月18日;
⑦藍雲、餘元鋒:《建設「高維輿情」,助力「精細治理」》,傳媒,2016年8月23日;
⑧戴學東、洪 丹、米中威:《南方輿情3.0:「傳媒+數據」,打造數據治理與精準服務新型智庫》,《傳媒》,2017年9月;
⑨朱昕磊:《南方報業傳媒智庫運營觀察》,青年記者,2019年5月30日;
⑩顏陳:《輿情服務產品形態及發展趨勢分析——以荊楚網輿情服務為例》,《新聞前哨》,2015年第6期。
作者|劉鵬飛,系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副總編輯、人民網新媒體智庫負責人、高級研究員
(責編:袁勃、李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