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分享的第128個親子教育方案
幫助更多的家庭,解決家庭教育問題
有位家長反應,孩子寫完作業後,開始做學校平臺上的安全作業。等孩子做完一個安全作業的時候,孩子說還有一個安全作業,問媽媽在哪。
媽媽說:明明就一個安全作業,為什麼說還有一個。孩子說:老師告訴我們的,說好幾個安全作業。
媽媽就把手機給孩子自己看,是不是就一個作業?孩子看完後,還是忍不住嘀咕:老師說應該還有的。
這個時候的媽媽就開始控住不住自己的情緒,說話的嗓門大了起來:我都告訴你了,也給你看了,明明就一個,哪裡的還有還有一個啊?在哪裡?你自己找吧!
孩子一看媽媽生氣發火,就不吱聲的走開了。這個時候的家長也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覺得自己不應該發火。
一、幾句話就解釋清楚的事,這位家長為什麼會控制不住的發火呢?
原來,這位家長從小的生長環境是,媽媽是小學老師,爸爸是普通的農民。爸爸比較嚴厲,看起來很兇,在家不太說話,她跟爸爸的交流一直很少,哪怕現在成年了,跟爸爸也不怎麼說話。
她所有的生活學習都是媽媽在管理,雖然媽媽是老師,但是媽媽教育她的時候,用的都是老一套的教育理念,媽媽經常的打罵她,挨罵更是高頻率的存在。
小小的她,面對媽媽的指責謾罵,無力抗爭,就只能在體內堆積再堆積。最後就像所有經常被指責打罵又無力反抗的孩子一樣,這些無處發洩的情緒,都嚴重的拉高了體內的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形成了易怒體質。
所以,長大後的這位家長,無論平時多麼溫柔,但是在最親近的人,媽媽、老公和孩子身邊時,就會脾氣超級的暴躁,像火藥一樣點火就著。
類似這種從小被打罵過多,無力反抗後,引起腎上腺激素分泌過多的易怒體質,在碰到外界的指責和批評以及質疑時,他們就會像觸電一樣,無法控制自己,忍不住對身邊的人爆發劇烈的情緒侵襲。
等到真正情緒風暴過後,這類體質的人,又會忍不內疚自責,總是理解不了自己為什麼脾氣那麼大,情緒波動那麼激烈,循環的陷入情緒爆發和自責內疚的循環裡。
二、這樣不控制情緒的發火,對孩子能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呢?
危害一:製造一個翻版的易怒體質孩子
像上面的家長一樣,因為原生家庭不科學的養育方式,父母過多的指責打罵,造成了她自己的易怒體質。
帶著這樣易怒體質的家長,又把這個行為習慣示範給孩子,孩子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中,面對父母反覆無常的暴躁情緒,孩子學會的也是這樣的處理方式。
父母給出的各種指責,同樣的在孩子的體內積壓,最終導致了孩子體內腎上腺激素的過多分泌。
這樣被對待的孩子,註定輪迴成為下一個易怒體質的父母,形成真正的代際傳承。
危害二:為衝突的青春期埋下了引子
在小學階段和學齡前階段,父母就是孩子的權威,孩子對父母的是無條件的信任和臣服的。所以面對權威父母的處理方式,孩子反抗不了,只能接受。
但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青春期個體的最重要任務是擺脫父母對自己的控制。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對一切都不願順從,不願聽取父母、教師及其他人的意見。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乖孩子,一夜之間就進入青春期,對父母的任何話都是對抗的和違背的。
家長在小學階段,能發脾氣壓制孩子的質疑,等到初中的時候,孩子會反抗後,家長再也壓制不住,孩子就會變得不聽話,處處跟父母做對。小的時候情緒被壓制的越厲害,青春期的時候,對抗的程度就會越高,反抗的越激勵。
三、當情緒來了,怎麼做才能不發火呢?
第一步:放慢0.5倍的語速
當你意識到情緒來了,自己忍不住想發脾氣時,立馬停一下,切換一個0.5倍的語速頻率,再繼續跟孩子的交流。
比如你說一句話用時1分鐘,在情緒來了的時候,你就要「慢鏡頭」一樣,把自己的語速調到0.5的檔位,用2分鐘時間把同樣的話擠出來。
比如有位初一的家長反饋:有天下午兩點多的時候,住校的兒子給她打電話說自己感冒了,感覺非常的不舒服,想讓媽媽去接他。
因為當天下午五點就要去接孩子回家,所以這位媽媽就告訴孩子:你再堅持兩節課,下了課我就去接你。孩子一聽媽媽如此說,就把電話掛了。
這位家長很擔憂的諮詢我:因為住校的正常的請假手續非常的複雜,等每個領導籤字批完,也差不多就到了放學時間了,彩虹老師,我下午去接他的時候,應該怎麼安慰他呢?
我直接告訴家長,你只要放慢語速,把你剛才解釋給我聽的理由,慢動作一樣的語速表達給孩子。平時解釋這一句話用1分鐘,你跟孩子解釋的時候,就用兩分鐘時間來解釋這句話,說的越慢越好。
只要你不急,就一定能解釋清楚。
果然,這位家長接上孩子後,孩子情緒非常的不好,一聽家長要去買藥,就很消極的對抗:我沒有生病幹嘛給我買藥。
媽媽一看孩子有情緒,就慢動作一樣把不去請假接孩子的原因,慢慢的解釋給孩子聽。孩子聽完媽媽的解釋,沒有回話,但是眼睛紅了。
這個時候,不知道怎麼安慰孩子的媽媽說:我理解你的,我不在你身邊,知道你很委屈......孩子嗚咽著說了聲你別說了,然後就放聲哭了一會。
這位媽媽沒有繼續說話,安靜的開著車帶孩子回家。把內在委屈發洩完的孩子,提醒媽媽上周約好了一起去看眼睛這件事,然後這位家長和孩子,相安無事的繼續去看眼睛買感冒藥。
這個情緒來了放慢0.5倍語速的點,是非常關鍵的情緒轉折點,它是情緒爆發時,最好的控制按鈕。只要你說話的速度慢下來,你的情緒也就跟著慢慢穩定下來。
第二步:提問+傾聽
當你能放慢語速後,就是停下來問問題。
比如開始的那個做安全作業的案例一樣,家長這個時候能放慢語速的問孩子「你為什麼這麼說呢?是不是你們老師告訴你們有兩個安全作業?
「可是媽媽這邊的手機系統裡只有一個安全作業,你看現在,我們是在群裡問問老師,還是明天問問老師呢?」
這個時候,用0.5倍的語速問完孩子後,就靜靜的聽孩子怎麼說,通過孩子的對話察覺下被自己忽視的關鍵點。
經歷這樣慢語速的被提問後,孩子學到的就是:當意見有所衝突時,最健康的處理方式和方法的示範。
當孩子在學校裡、社會上碰到同樣的衝突時,他就會本能的通過問問題,把衝突的點找到,和平的把事情處理好。
第三步:探尋孩子背後的情緒
像做安全作業這個問題,孩子跟媽媽在這個問題上較真的時候,背後反應的情緒就是:孩子對待作業的認真的態度。
他既認真的聽課,又認真的對待作業問題,哪怕這個作業是安全作業,他也對此付出了絕對的認真態度。
盛怒中的媽媽沒有察覺孩子這麼良好的品質,沒有對孩子的認真態度給予高度的讚美和鼓勵,反而因為被質疑,像被毒蜂蟄了一樣,瞬間的爆發了自己的脾氣。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就是:不能太認真,太認真媽媽會發脾氣。
等有一天,家長忍不住埋怨孩子做什麼都糊弄,都不認真對待時,家長永遠也意識不到,這個不認真對待、什麼都湊合糊弄的孩子,本可以成為一個態度非常認真,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的孩子。
只要你用心對待用心學習,孩子的每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行,都能在日常的互動中得到足夠正確的引導。
歡迎你一起來付費100元的「張彩虹的家庭教育群」,跟一群上進的家長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做一個智慧的媽媽,更科學的引導孩子的品行和學習習慣,讓每個孩子都能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