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田 通訊員 曹原 報導
本報臨清訊 8月1日,走進臨清市金郝莊鎮慄官屯村的守堂種植專業合作社,十幾個工人正在把剛剛摘回來的黏玉米放入玉米自動剝皮機,剝皮後的玉米被一筐筐運送到蒸煮房,一陣陣濃鬱的玉米香氣從蒸煮房傳來。
「起初我在青島賣玉米,感覺他們的模式很不錯,僅青島及周邊幾個城市對黏玉米的需求就很大,供不應求,這讓我意識到發展黏玉米種植的路子大有前景。」農場的負責人張守堂介紹,2014年,從青島回鄉後的張守堂自己先試種了五六十畝黏玉米,收益可觀,之後便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種植。為了擴大玉米種植規模,張守堂苦惱了很久。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慄官屯村「兩委」、金郝莊鎮黨委、臨清市農業局等相關負責人主動找到張守堂,向他介紹政策,多方協調,很快悅濤家庭農場順利成立。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農場土地面積已達390畝,擁有冷庫4個,全自動玉米剝皮機一臺,輻射帶動農戶200多戶。
跟隨張守堂來到玉米種植基地,集中連片的玉米已經是第二茬種植,小小的玉米苗青翠可愛,生機勃勃。為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張守堂採用輪作交叉種植的方式,充分利用土地產能,嚴格操控播種、施肥、管理、收割、加工、儲存等每一個環節。
提起收益,張守堂算了一筆帳:「以往普通傳統玉米種植收益一畝也就一千塊錢,現在除去農藥、採摘、化肥及存貯費用等,每茬黏玉米的畝均毛利可達四千塊錢,承包的農戶也能獲得每畝兩千塊錢的收益。普通傳統玉米一年只能種一茬,現在黏玉米一年可以種兩茬。」
「除了農場外,我們還發展周邊農戶種植黏玉米,目前已經達到3000多畝。」張守堂介紹,農戶一畝地收入比種植常規玉米多五六百塊錢。
今年69歲的張慶忠正在地裡忙著給玉米苗澆水。「我現在一天能掙120塊錢,不比年輕人差。」張慶忠曾是村裡的貧困戶,在合作社裡,這樣的貧困戶有二十多個。通過產業扶貧基地的帶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在合作社務工,在賺取務工收入的同時,也能學到玉米種植技術,大大提高了農戶種植收益,增加了農民收入。正在給玉米打包裝箱的貧困戶李桂香說:「給玉米打包裝箱,這一箱掙4毛多錢,一天下來,比在外面打工掙得還多。」
在玉米加工車間,一個個白胖的玉米被工人們「掐頭去尾」,成了高質量的「成品」,而有蟲眼或者個頭不達標的「殘次品」,則被加工成玉米粒,直接銷售給飯店,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在-23℃的冷庫裡,幾位工人忙得熱火朝天。工人們把一筐筐玉米放入冷庫速凍,再把速凍好的玉米分等裝箱。
「目前,我們農場黏玉米每天的加工量達到7萬個。合作社已經和濟南、南京、廈門、杭州等地的經銷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而且今年行情不錯,黏玉米賣到1.3元/斤還供不應求。」基於樂觀的黏玉米種植銷售前景,張守堂決定繼續擴大黏玉米的種植規模,繼續帶動周邊農戶,形成規模化種植區。
「下一步,我的計劃是讓玉米從產品變成商品,從粗品變成精品,使黏玉米產業走向深加工,同時探索學習秸稈粉碎技術,充分利用清儲玉米秸稈做成飼料,讓秸稈『變廢為寶』,形成一個產業鏈。」張守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