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時間」這個話題,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嘆了又嘆,但終究不過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而在現代社會當中,網上充斥著大量的所謂「時間雞湯」,但真正能夠享用得來的,終究還是少數人。
不可否認,大多數人終究是走在了時間長河的下半段。老祖宗就曾經留下一段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早晨作為一天當中最為寶貴的時間段,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彌足珍貴的,如此,咱們一起去看看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到底合不合理吧?
在古代農村,基本上一到晚上就沒啥娛樂活動了,若是白天比較長還好,在晝短夜長的時間段,缺乏娛樂活動無疑是非常致命的,想來這也是為什麼每家每戶都有那麼多孩子的原因吧。
一個充足的睡眠,是第二天好心情的必然條件,在農村,農家人通常會起來的很早,當公雞第一聲打鳴的時候,婦人們便會起床準備早餐,餵雞餵豬,伺候家禽,若是家裡有讀書的兒郎,便會將早餐打包好,再將兒郎叫起,清洗完畢後讓他帶著早餐去先生那裡讀書。
一般來講,孩童早上起床要先到先生那裡背一遍功課,背完之後再到宿舍當中吃早飯,有的時候先生會為孩童備下早飯,但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孩童自己帶早飯來到宿舍,不禁讓筆者想起了曾經那段高中早晨背書的光輝歲月呀。
當清晨的陽光走進充滿炊煙的農家小鎮,大人們早早起床,早晨清新的空氣讓整個人的精神都為之一振,在尤其在盛夏時節,只有在早晨那一片溫涼當中,才能在田野裡工作,早早地將農活幹完,在中午太陽正高的時候回到家裡避暑,這種親近大自然的工作,對於現代的都市白領來說,是不是有些羨慕呢?
這種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如果你真的想去體驗一番的話,保證你不會體驗第二次,因為太累了。早起的痛苦,並不是你想能解決掉就能解決的掉的。
早晨的時光,因為大腦比較清醒,用來記東西是再好不過的了。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早自習就是這麼做的。
雖然那個時候,為大家朗朗的讀書聲總能夠蓋住一些小小的議論聲,這也成了同學們交流感情的唯一機會。尤其是在高中的時候,高考的壓力簡直讓人無法喘息,一天到晚沉浸在做題當中,簡直無法自拔。
每天清醒了那麼幾個時間段,也基本上就集中在早晨,來到教室裡將早飯吃掉,想必很多人因為學校規定,不允許將早餐帶到教室裡去,但因為筆者的學校管制比較松,因此,早晨的教室簡直就是一個集體聚餐的時分,大家也會交換食物,簡直快樂得讓人不忍回憶呀。
三光不是一件東西,而是一系列的動作,蘊藏了古代的口語,按照其意思來說,在早期的時候,可以有時間清洗指頭臉和腳,光也有著光鮮亮麗的意思,指頭和臉還好說,對於腳怎麼去讓它光潔如雪,不少人有些疑惑。
在古代,婦女都需要裹腳,所謂三寸金蓮對於對婦女的殘害簡直讓人不忍見證。意思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早晨能幹完這三件事,自然會給人一種光彩照人的感覺。
至於晚起三慌,就不難理解了,跟三光有著類似的含義,首先穿衣打扮很慌,吃飯很慌,出門辦事也很慌。可謂一朝踏錯,步步錯,便是這個意思,因此想要有一個好的開端,在早晨的時候還是早起比較好。
最後,筆者就不在這裡給大家灌時間雞湯了,道理都擺在這裡,能夠自律的自然可以做到,而已經養成晚睡晚起習性的,想要一朝改變,也是非常困難。總之,機會是給留給早起的人的,是否爭取在於個人,您說呢?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