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究竟啥意思?

2020-12-23 騰訊網

「珍惜時間」這個話題,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嘆了又嘆,但終究不過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而在現代社會當中,網上充斥著大量的所謂「時間雞湯」,但真正能夠享用得來的,終究還是少數人。

不可否認,大多數人終究是走在了時間長河的下半段。老祖宗就曾經留下一段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早晨作為一天當中最為寶貴的時間段,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彌足珍貴的,如此,咱們一起去看看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到底合不合理吧?

在古代農村,基本上一到晚上就沒啥娛樂活動了,若是白天比較長還好,在晝短夜長的時間段,缺乏娛樂活動無疑是非常致命的,想來這也是為什麼每家每戶都有那麼多孩子的原因吧。

一個充足的睡眠,是第二天好心情的必然條件,在農村,農家人通常會起來的很早,當公雞第一聲打鳴的時候,婦人們便會起床準備早餐,餵雞餵豬,伺候家禽,若是家裡有讀書的兒郎,便會將早餐打包好,再將兒郎叫起,清洗完畢後讓他帶著早餐去先生那裡讀書。

一般來講,孩童早上起床要先到先生那裡背一遍功課,背完之後再到宿舍當中吃早飯,有的時候先生會為孩童備下早飯,但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孩童自己帶早飯來到宿舍,不禁讓筆者想起了曾經那段高中早晨背書的光輝歲月呀。

當清晨的陽光走進充滿炊煙的農家小鎮,大人們早早起床,早晨清新的空氣讓整個人的精神都為之一振,在尤其在盛夏時節,只有在早晨那一片溫涼當中,才能在田野裡工作,早早地將農活幹完,在中午太陽正高的時候回到家裡避暑,這種親近大自然的工作,對於現代的都市白領來說,是不是有些羨慕呢?

這種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如果你真的想去體驗一番的話,保證你不會體驗第二次,因為太累了。早起的痛苦,並不是你想能解決掉就能解決的掉的。

早晨的時光,因為大腦比較清醒,用來記東西是再好不過的了。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早自習就是這麼做的。

雖然那個時候,為大家朗朗的讀書聲總能夠蓋住一些小小的議論聲,這也成了同學們交流感情的唯一機會。尤其是在高中的時候,高考的壓力簡直讓人無法喘息,一天到晚沉浸在做題當中,簡直無法自拔。

每天清醒了那麼幾個時間段,也基本上就集中在早晨,來到教室裡將早飯吃掉,想必很多人因為學校規定,不允許將早餐帶到教室裡去,但因為筆者的學校管制比較松,因此,早晨的教室簡直就是一個集體聚餐的時分,大家也會交換食物,簡直快樂得讓人不忍回憶呀。

三光不是一件東西,而是一系列的動作,蘊藏了古代的口語,按照其意思來說,在早期的時候,可以有時間清洗指頭臉和腳,光也有著光鮮亮麗的意思,指頭和臉還好說,對於腳怎麼去讓它光潔如雪,不少人有些疑惑。

在古代,婦女都需要裹腳,所謂三寸金蓮對於對婦女的殘害簡直讓人不忍見證。意思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早晨能幹完這三件事,自然會給人一種光彩照人的感覺。

至於晚起三慌,就不難理解了,跟三光有著類似的含義,首先穿衣打扮很慌,吃飯很慌,出門辦事也很慌。可謂一朝踏錯,步步錯,便是這個意思,因此想要有一個好的開端,在早晨的時候還是早起比較好。

最後,筆者就不在這裡給大家灌時間雞湯了,道理都擺在這裡,能夠自律的自然可以做到,而已經養成晚睡晚起習性的,想要一朝改變,也是非常困難。總之,機會是給留給早起的人的,是否爭取在於個人,您說呢?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常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真的是這樣嗎?
    大部分農戶都是有早起的習慣性,尤其是在夏季,您能夠 見到五六點鐘剛開始在田裡耕地的老農民。鄉村人為因素早起而覺得引以為豪,為晚起而覺得羞恥感。農村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那麼這話代表什麼意思呢?真的是那樣嗎?
  • 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什麼意思?在農村這是真的嗎?
    一說起農村人,很多城裡人都會豎大拇指:農村人是真的勤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甭管什麼天氣什麼日子,每天早上天一亮,準時起來開始一天的勞碌。這點在小編每回回老家過年的時候深有體會。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句俗語,說的就是農村人的勤勞和質樸。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什麼意思?一起來看下吧!
  • 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經驗!
    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在農村這是真的嗎?一些農村俗語總是包含著更深奧的道理,就拿起床來說吧,也是有很多俗語的。比如「富人是條狗,天不亮就走;窮人是條龍,睡到太陽紅。」除此之外,還有「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人有飯吃」等等。不僅是我們老祖宗的俗語,還是外國的一些諺語,對人們的起床都有合理的解釋。那麼這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這是真的嗎?李子來回答。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什麼意思?在農村這是真的嗎?看看不虧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過去以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於那時社會,農耕生產各方面落後,這句話反應農村人的勤勞,樸實,真誠。 在我小時聽老人們常說三早抵一工,就是說起三天的早,就能抵一個工日,因為早上人精神充沛,幹活不敢覺到累,早上涼快幹活好,快。由其春夏更是這樣。
  • 農村俗語「早起了有三光,晚起了要三慌」啥意思?看完明白了
    進入到4月以後,很多的農民在這個時候也是開始了農忙,對於目前也是春耕農忙的時候,大家這個時候也樹忙得不可開交,畢竟一年之計在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早睡早起一起是農民的良好習慣,畢竟農村不和城市一樣那麼繁華,到了晚上的時候,大家就早早的休息,等到第二天就要努力地去地裡幹活,所以農民的生活也是比較單調
  • 老話常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啥意思?你知道多少?
    其中不僅僅有唐詩宋詞,還有許多流傳在老百姓口中的民間俗語,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說一說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人們每天都應該早起一些,這樣才能有充足的時間將事情處理好,安排妥當。如果起得晚了,則時間緊張,人容易手忙腳亂,慌慌張張。這裡的「三光」是指:頭光,面光,足光,而與三慌相對的是:頭慌,面慌,足慌。
  • 農村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哪三光和哪三慌,有道理嗎?
    比如這句「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說到底,就是勸人要早起、勤奮,才能讓生活過得更好,反之,如果每天睡懶覺,必然會越來越懶惰,生活也會越來越糟糕。早起三光當我們理解一句俗語的時候,不應該限制在某種解釋中,因為俗語既然是生活經驗的總結,那麼生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不同的人對俗語的理解,也不會完全一樣。
  • 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有什麼道理?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說這樣一個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三光,什麼是三慌?年輕人雖然聽過,但多半都不懂。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從表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早上起床早了,有足夠的時間幹很多事;早上起床晚了,很多事都很是著急。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
  • 老祖宗說:成大事的人都是「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光的是什麼?
    這也絕不是說靠面相就能看出來的,畢竟天有失策之時,凡事無絕對。而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往往能夠看出這個人是否具備成事的條件。老祖宗常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這也是一個成大事的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品質,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神麼?三光指的是什麼?三慌又是指的什麼?
  • 生活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
    生活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是從很早的時候就流傳下來的,早起三光首先是指的起床一定要趕早,能看見月光,星光,和日光,也就是太陽沒升起來之前必須要起床,婦女起床後,也要三光,指的是頭光,臉光,腳上光,中國古代的婦女,各個都是長髮及腰,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要把頭髮盤起來,要梳理得光光的,第二件事就要描眉打扮,把妝容整理的光彩照人,最後一件事要把自己的小腳用裹腳布仔細的裹好,這是一個女人從上到下的三光,然後開始打掃屋裡屋外的衛生
  • 早起三光,遲起三慌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早起三光,遲起三慌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時間:2020-02-27 16:1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早起三光,遲起三慌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語出《增廣賢文》。
  •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早起究竟有多重要?
    早起的人,擁有更充裕的時間,自己的早晨過得也更有意義。早起的人,贏在了起跑線《增廣賢文》有言:「早起三光,遲起三慌。」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晚睡,而是早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有早起習慣的不在少數。
  • 老話說「人怕仰頭,狗怕背手」是啥意思?老祖宗說的三句話有深意
    古代人留下了許多俗語,這三句話非常有意義,後人應該了解。人怕仰頭,狗怕背手。現在很多農村地區都流傳著這句俗語,其實這句話的含義很多人並不知道。古代人比較含蓄,講道理時不會直接說出來,而是用一些方法讓人更好地理解。許多人在聽到這個句子時,並不知道它的意思,心裡也有些疑惑。也許有人會問,人為什麼害怕仰頭?
  • 農村老人常說「雞不三年,犬不六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人常說「雞不三年,犬不六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些牲畜,雞鴨貓狗之類的,養雞養鴨主要是為了吃蛋,而養狗主要是為了看門護院,可能是因為養雞養狗的多了,農村的老人們還總結出來一些關於它們的農村俗語,「雞不三年,犬不六載」還有「貓來窮,狗來富」等等,在我們當地倒是沒有雞三狗四的說法,而是說「雞不六載,狗無八年」。
  • 農村老人常說:人生三頓飯,自己只能吃一頓,啥意思呢?
    導讀:農村老人常說:人生三頓飯,自己只能吃一頓,啥意思呢?在農村生活,從來不缺少老話俗語,有的老話猛一聽起來,感覺是雲山霧罩似得不知所云,但到達一定的年齡之後,才知曉其中的滋味,其中農村老人就愛開玩笑的說:人到五十,才明白一輩子其實也就是三頓飯,而且這三頓飯自己還只能吃到一頓,其他的兩頓自己是吃不到的。這裡說的三頓飯,在筆者這裡的農村稱之為三鍋菜。
  • 在農村,老人常說「肉肥滿口香,媳婦胖好生養」啥意思,有何道理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常說「肉肥滿口香,媳婦胖好生養」啥意思,有何道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農村,很多地方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唯一不變的就是一些老話。這些老話不僅是我們祖祖輩輩的知識。有一些還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有很多覺得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根本說不出什麼大道理。
  • 在農村,老人常說「家親三代,宗親萬代」,啥意思呢?
    在農村生活久了,離開農村生活,總會對農村有一種不舍的情懷,有對農村人淳樸善良的那份惜懷,也有對農村文化的那份珍重。而農村老話作為農村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吸引著我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平日裡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每天的閒暇時刻坐在村口的木墩上,旁聽村子的老者談笑風生,說著生活的各種趣事,而這其中就包含著不少有趣的農村老話。那時候小,不懂得這其中的意思,但是讀來總是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風味,而今已經長大,對小時候耳熟能詳的農村老話已經記得不多,但仍能依稀記得幾個,也終於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 農村老人常說「夏不坐樹,冬不坐石」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生活在農村的人,或者是農村長大的孩子,總是會聽到過老人說一些話,這些話朗朗上口,如同順口溜一般,而且一部分還都押韻。當然,農村這個老話押韻押的是方言韻,當地人一聽就懂,外地人可能就會一臉懵。總之呢,這些老人總是會在長嘆一聲後,或者是一臉嚴肅地說出兩句話來,這些話也有特定的場合,比如說一個年輕人冬天穿得很薄,那麼老人就會嘆口氣說圖利索你不穿棉,老了凍出關節炎。
  • 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
    做為一個70後,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很長時間,驢、牛、馬、騾子這些牲口我都接觸過,而且這些肉都吃過。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並且有股草腥味,這個肉有些發酸,老人不讓多吃,因為怕消化不了。以前我家的旁邊就有一個宰馬場,這裡每天都會宰殺一些老弱病殘的馬,大部分都被幹滷肉的收購去。這些馬肉經過燻醬以後,基本都是以醬牛肉的面目出現,不過做好了一般人真吃不出來。
  • 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
    在農村老人們聊天中間,經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帶著這句話,小農莊的思緒穿越到了去過的很多地方的大街小巷,腦子們遍布著各種以驢、馬、騾命名的小酒館、大酒店,想來想去,驢肉館是遍地開花,馬肉館偶爾有那麼幾家,這騾肉館倒是一家也沒有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