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貓,00後,大學生,中文系在讀。
01
我有很多本子,大大小小,精裝簡裝。
雖沒有能力將它們填滿,但我熱衷於填補它們,每當看完一本書、一部電影,或是聽到什麼好玩好笑的事,便總想拿起筆,寫下點什麼。
大抵因為是個感性的人,對於身邊大大小小的事物,我總是感觸良多。
寫作是讓我抒發情緒的最合適方式。
它是最好的聆聽者,不會打斷你,不會質疑你,不會故作認可地點點頭,然後轉身向別人吐槽你的愚蠢。
它就那樣靜靜地笑著,毫無怨言地接納你的所有,即便有什麼偏激、憤怒之言,也不會覺得委屈而突然離你而去。
在生人面前,無法吐露太多。
面對不同的人,要說的話,保留的程度也不盡相同,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智慧。
不分場合無尺度的表達,無疑是遭人厭棄的。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沉默,也不知道是害怕自己少有的真心吐露對別人而言,不過是飯後閒聊的談資,還是經歷了太多的冷漠忽視,漸漸發現交談的魅力也不過如此。
但是這些,在面對寫作的時候,就變得順暢了起來。
不必有所保留,不必畏手畏腳,也不必懊悔難過。
02
只將自己展現在文字上,卻不叫旁人品讀,對作者而言,是殘忍的,書寫文字的意義也小了許多。
而讓自己的作品獲得他人的認可,是每個寫作者的願望,它昭示著你的思想引起了某人共鳴,使他們心頭一震,拍手叫好。
縱使相隔千裡萬裡,在讀到你文字的那一刻,他們也能準確捕捉到你的心意,然後露出知音般讚許的微笑。
我書寫文字,雖不求博得眾人喜愛,卻仍希望有人能夠將它讀懂,如此一來,便也是讀懂了我。
比起遭到質疑和反對,創作者們更害怕的是自己的作品無人問津,那樣,才是真正的孤獨。
雖然經典並不等同於暢銷,小眾與大眾也有天壤之別,很多你擲下的石塊並不能激起與之大小相應的漣漪,但又何須擔心呢。
有人渴望日光,有人在夜裡凝望,漫漫長路,總有人會在黑夜裡為你點起一盞燈,溫柔地對你笑笑,告訴你,「嘿,我們是一家人。」
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獲得認可,只是,如果你恰好寫下點什麼,又恰好被人所見,恰好令他眼前一亮,令他泛起淚花,那麼收穫的就不僅僅是寫作這一過程的快樂了。
03
李漢榮在一篇博客裡說:能讀到一篇誠懇、純粹、有深度、能觸及心魂的文字,人會對這文字生出感激的。
我深以為然。
若問寫作最重大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我的答案便在於此。
上高中時,我會時不時找些自己原本比較排斥的勵志書和心靈雞湯來看,有時只讀一小段,心情比較沮喪的時候,甚至可能抱著書看一整個晚自習。
讀完伸個懶腰,倒也覺得很受鼓舞,心情好了一大截。
勵志書與心靈雞湯的暢銷不是沒有緣由的。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它沒有營養,不過是一群情緒低落、灰心喪氣的人,尋求心理安慰與精神療養的結果,聽著另一個半桶水的人對這些東西大談特談,自己做不做得到還拿不了定數。
但你我皆凡人,完全擺脫消極情緒和情緒對自身影響的人是不存在的,也著實沒有意義。
給予者的身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給予的力量。
在困頓迷茫之時獲得指引,於悲痛沮喪之際收穫安慰,這成效便足以叫人欣慰。
然寫作又不止於此。
歷史上從文以喚醒愚昧國人之勇士比比皆是,文字的力量,更在於對讀者的喚醒。
書讀得越多的人,越是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無知。
04
我熱衷記錄,有的本子總是拿出來反覆看,每翻一頁都能會心一笑,為自己的愚蠢糗事笑到接不上氣,被那些溫暖的瞬間一點點打動……
如此一來,笑意便夾在了本子裡,它逐漸有了溫度,有了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
八月長安說,敏感多思讓我成為寫作者,開朗健忘讓我活下去。
我活著,在敏感痛苦時記錄,在記錄後遺憾。
偶爾回望過去,我是我的旁觀者,我是我的陌生人。
銘記與遺忘皆是好事,而我們的選擇,也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
有些人選擇書寫幸事,為的是日後回望時,想到自己有過如此馥鬱繁盛的生活,感嘆生命之美好,便有力量重振旗鼓,堅定地走下去。
有些人選擇記錄苦痛,為的是讓自己釋懷,用一顆純明之心迎接清晨的陽光,看遍生活百態卻仍以少年模樣歸來。
沒有人一生只有一種色彩基調。
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你選擇記住曾經擁有過什麼,那麼以後的生活,便也將擁有什麼。
當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按照你的意願去留,但你可以將它塞在最角落,藏在最裡頭,好讓自己一眼望去,只看到那些偏愛的色彩。
05
我愛沒有計劃的出行,更愛不加斟酌的決定,心底那一刻最熾熱的呼喚便足以讓我義無反顧地踐行。
於是,在很多朋友眼中,我便成為了一個極其隨性的人。
創作者為靈感而行走,也因行走產生創作的欲望。
大街小巷的各色風土人情,都要一一領略過,方可知人生百態。
寫作讓我們發現生活,讓我們擁有了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
於是,我們的筆下有了性格與神色各異之人,他們或濃眉大眼正義凌然、操著一口地道的京腔,或慈眉善目低吟淺笑,就連路邊的小販,超市的服務員,都不再是電影裡鏡頭匆匆掠過的路人甲。
在寫作中,只需作者三言兩語的描摹,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便帶著自己的標籤,眨巴眨巴眼睛,竄到我們面前。
但寫作者又不僅僅是為了寫作而行走。
外面的世界見識得越多,便越是感到自身格局的狹小,小小的牢籠已經禁錮不了自身的渴望,張牙舞爪地想要獲取更多外來的養料。
於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那類渴望的人,渴望在路上,渴望擁有一切,渴望像神話中巨型的黃色羅馬蠟燭那樣燃燒,渴望像行星撞擊地球那樣在爆炸中發出藍色的光。
人們因寫作而行走,卻在行走時發現了生活,也望見了自己。
06
我有一個小匣子,原先還上了鎖,只是後來不小心把鎖給弄丟了。
裡面有三本日記本,分別是小學、初中和高中時期記錄的。
還有一堆零散的信件,疊得整整齊齊,但有的已經破了邊,磨得有些字都認不太出了,可能是當時太年幼,沒有仔細保管。
整個匣子都是為一個人而存在的,記錄著與他原先的喜樂與後來的悲歡,一直到後來我們的故事結束了,我便很少再打開它。
但我依舊在寫,他存活在我的每一個筆尖,跳動在我塑造的每一個人物中,很多片段依舊在我腦海中鮮活地跳躍著。
我拆開來寫,倒著寫,從中抽取一小部分寫,寫著寫著,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好像釋然了。
原來他也只是我筆下拆解開來的人物,是我生命中努力也註定會錯過的人,這麼想著想著,便不再感到遺憾和失落了。
每個故事,每段文字的產生,總是或多或少有著寫作者自己的影子。
於是那些過去無法吐露的心事,那些差一點就要實現的願望,那些只要勇敢一點就不會錯過的人,在我們的筆下若隱若現,沉浮了許多年。
總有些遺憾需要通過自己的方式釋懷,我選擇將它寫下來。
我會自私地給它加上自己的註解,以旁白省略枯燥無趣的情節,再用濾鏡為它賦予新的生命,甚至,改變原本的結局。
因為它是我自己的故事,我能以創作者的身份居高臨下俯視它們,輕輕揮動筆尖,將故事變成腦海中所希望的樣子。
儘管我的版本,與事實無關。
但我沉迷於此,無法自拔。
在自己的故事裡剖析與成長,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過去。
於是過去,突然有了借鑑的意義。
註:本文配圖由作者提供。
今日小知識:
寫作素材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熱點,來源於他人的啟發,要永遠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有敏感度。
只有隨時捕捉生活訊息才有更好的靈感,永遠不要為寫而寫。
這是伍識的第 142個故事
很高興遇見你和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