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生閱讀與寫作最多的疑問,在這本書裡我都找到了答案

2020-12-16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讀了那麼多的書,為什麼閱讀理解能力不夠,作文仍舊寫不好?

市面的書籍那麼多,到底是要多讀還是精讀呢?

從閱讀到寫作,到底怎麼來引導輸出呢?

……

當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累積,到孩子小學四年級,語文學習的要求都上升一個層次時,孩子在語文學習的問題就開始一一爆發出來,尤其是閱讀與寫作的問題,也將所有關於閱讀和寫作的問題一一帶出水面,企圖與尋找答案,能給孩子更正確的指引。

關於這些問題,我一直希望通過請教專家和閱讀相關的書籍來解惑,從真心爸媽的《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到《美國學生閱讀技能訓練》,每本書都有側重地提出了訓練閱讀的方法,但真正徹底解答了我疑問的是常青藤爸爸和特級語文老師李懷源所著的《每個孩子都能學好閱讀》,這本書主要是以常青藤爸爸與李懷源老師深度一問一答的形式來進行的,0-12歲的閱讀相關問題,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而且回答則更具有針對性,不光從宏觀的閱讀上提出了見解,也從細節問題上給出了精確的回答:如學科類的書籍怎樣讀?孩子讀書不認字常問怎麼辦?孩子跟風摯愛讀流行兒童文學怎麼辦……等等,家長們最常見的困惑。

以我自身的疑問出發,閱讀完這本書後,我整理出有關小學生閱讀,父母最為關注和最為困惑的幾個方面:

閱讀深度VS閱讀廣度

有關閱讀度量,父母最大的困惑是——閱讀深度和閱讀廣度哪個更重要?

每年寒暑假,和暑假作業一起來的一定有閱讀書單,包括必讀和選讀長長的一列,不免讓人咂舌,這如果全部要讀完,估計連一天玩的時間都沒有(排除閱讀能力很強的那部分孩子),那到底讀還是不讀?最讓扎心的是老師列的書單看似閱讀完了,但是一個問題也回答不出來。那這樣的虛假的「閱讀量」到底要不要?

其實這種現象很普遍,很多孩子在入讀小學前,父母就已經閱讀過很多很多的繪本,然而進入小學後,發現孩子的閱讀能力卻是同齡人中滯後的,這驚覺閱讀要的——不只是「多」,而是真正進入閱讀狀態「深閱讀」,這就要求父母在引導孩子閱讀時,除了閱讀文本之外,懂引導孩子去提問、去探究、去思考、去表達,而不止是表淺的閱讀。

書中提到的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說過一段話很好地回答了整個問題:讀書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預期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上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也就是說,「我們讓孩子讀書的最終目標不是讀得越多越好,應該是讀書有思考、有理解、有感悟、有表達,能鞏固在讀書中判斷是非曲直,學會做人做事,這才是讓孩子在閱讀中發展自己。

閱讀輸入&寫作輸出

閱讀深度和廣度,談到的是閱讀輸入的問題。如果閱讀深度和廣度達到了,孩子的輸出即作文就水到渠成了嗎?原則上是的,不過,這也是需要方法。除了極少數的天才型的閱讀寫作者,大多數的孩子需要引導與訓練。

那麼小學生閱讀後應該輸出什麼呢?一本書讀完了就算結束了嗎?應該讓孩子寫讀後感嗎?針對這些問題,《每個孩子都能學好閱讀》這本書也給出了答案。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一本怎樣才算讀完呢?李懷源老師認為:讀完一本書,分為三層。第一次,即讀完後複述,這屬於輸出。孩子到了三四年級,輸出就應該到第二層:概述。要引導孩子儘量把一個長故事講「短」,鍛鍊他用簡短的幾句話提煉出最關鍵的信息,並能夠就督導的內容簡單地發表自己的而觀點。第三層,則是在孩子五六年級時,將表達書面化,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讓孩子在寫的過程中更深入思考。不需要長篇大論,寫作自己真實的想法就非常值得鼓勵。每個年齡段有所側重,才能練就孩子的強大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到這裡,又到了家長們的「問題」時間,既然李老師說,五六年級才是書面表達的最佳期,為什麼現在孩子們一年級開始,寒暑假就被要求寫必讀書的讀後感?

對此,李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寫讀後感是學校導讀的常規操作,但老師們在安排作業時的要求有所不同。首先,在輸出表達的程度上,一二年只是要求表達出自己想法並下來,長短不作要求,三四年級也不會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行文通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

在這裡,最忌諱的是,家長的過度操作,如果父母在孩子每讀完一本書,就要求寫讀後感,很可能是揠苗助長,很容易扼殺孩子好不容易才培養起來的閱讀興趣。讀書要順其自然,孩子如果興趣正濃,家長可以稍加點撥,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寫寫畫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不要提前給孩子一個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這種壓力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違法孩子的閱讀發展規律。即使要求孩子來輸出,也要注意頻率,最好不要每讀完一本就要孩子說或者寫,一周或者一段時間找基本孩子最感興趣的書去做下輸出就可以了。

讀書筆記的重要性

另外,從閱讀到寫作輸出,還有一個重要的訓練方式:做讀書筆記。

從一年級開始,老師就會要求孩子學習摘抄好詞好句。這種方式就是「摘抄型」讀書筆記,這也是小學時期做筆記的重要方式,因為這是孩子向外界學習、形成自己語言份個股的而關鍵方法。

除此以外,讀書筆記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感想型的讀書筆記,就是孩子讀到書中的某一句話、某些情節觸發了他的感情,從而寫出自己的評論。這個形式,在中低年級時要求的常見的讀書筆記形式;另外一個則是讓孩子做記錄。所謂記錄,就是孩子用自己的而語言記錄讀到的內容,用學到的語言去尋找自己的風格,是在及的創作者是還自己自己,這兒是孩子的語言由口語化向書面轉化 關鍵的一部,也是關係到日後孩子詞彙是否豐富、語言是否獨居一格的重要一環。

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也是一個「痛苦」的階段,但是要堅持下去,當呈現出厚厚的一本讀書筆記時,讀書的意義有了『看得見』的結果,孩子讀書也就更加有動力了。

是的,看得見是一種力量,這是李老師的指導我們最大的收穫。在訓練與引導中,家長要看得見孩子努力,孩子也要看得見自己的成就,當我們重視閱讀,重視閱讀後的輸出,訓練方法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時,輸出便是真正的「順其自然」!

相關焦點

  • 豆瓣8.4,暢銷幾十年,你的閱讀困惑,這本書裡有答案
    作為西方世界偉大名著項目的發起人,莫提默·J.艾德勒對大量世界偉大名著都做了研究,有很豐富的閱讀經驗,在書中作者很生動的運用了歐幾裡得、亞里斯多德、但丁等例子。而查爾斯·范多倫一方面協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將《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內容進行了大幅度增補改寫,這本書就是兩者共同領銜的。
  • 《非虛構的藝術》:不適合寫作新手閱讀,但熱愛寫作的你一定要讀
    《非虛構的藝術》是兩位寫作工作者基德爾和託德40年非虛構寫作經驗的濃縮精華。雖然只有很薄的一本,大約200頁,看起來字數不多,微信閱讀只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但是書中各種觀點筆記,卻花了我更多時間去做筆記,尤其是讀書軟體的筆記功能非常頭痛的情況下,終於寫了這篇書評。但是看完這本書後,我卻覺得這本書其實不適合寫作新手閱讀。
  • 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差,靠提高閱讀量還不夠,而是題做得太少
    很多家長也非常重視閱讀,給孩子買書、送到閱讀培優班、參加讀書分享會,想通過閱讀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殊不知,成績沒提高,孩子更不願意學語文了。但凡語文學習困難的孩子,在日常的學習中,都缺乏學習主動力。被家長推著走,負責的家長會揪著孩子聽寫、背誦、閱讀、寫作,沒有耐心的家長乾脆放棄學習輔導,只看學習結果,成績不好就打罵,送到補習班去。
  • 2021初始,寫作小白如何進階?從學習閱讀一本書開始
    上周和私教班的小夥伴共讀書籍,書單的第一本就是美國作家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學習閱讀寫作必讀的書籍。如果說2021年你想從頭開始閱讀寫作,那麼我推薦你一定要看這本書。這本書主要是從閱讀目的、閱讀層次和閱讀方法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閱讀於我們而言的重要性以及怎麼去閱讀的方法論。
  • 第二屆江門市小學生現場寫作大會完美收官
    「提升作文水平要靠平時的積累,我校平時就有要求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書目多為名篇、名著。同時,我們要求學生要關注時事。在寫作大會期間,我校也會讓學生就其他市、區初賽的題目寫提綱、列觀點、選素材。」新會圭峰小學指導老師譚偉靖說。此外,譚偉靖表示,《青蘋果》校園專刊也是該校日常開展閱讀活動的重要讀物。「每周一下午的閱讀課上,學生會閱讀《青蘋果》,裡面每年級不同類型的文章讓他們開闊了視野。
  • 給廣大畢業生推薦的一本書—《人生給的答案》,這裡都能找到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來自於提摩西的《人生給的答案》。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會迷惘,就在於我們沒有提出問題。哲學家杜威就曾說過,闡明問題,問題就解決一半,願望含糊著,終將不能實現。所以說,闡明問題或是提出對自己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 一本關於寫作的百科全書《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 ,我就像個醉漢跟著一位輕功卓絕的大師尋寶,一路跌跌撞撞 ,又一會兒清醒,一會兒糊塗 ,因為這本書雖然閱讀難度不高 ,但作者其實用感性的手法寫了一本極其理性的書 ,步步為營,循循善誘的娓娓道來 ,看似簡單,但你想要跟上作者的思維和腳步並不容易 ,所以我不得不時時停下來 , 回頭再看 ,並積極思考 。
  • 掌握主題閱讀,同時閱讀十幾本書不是夢
    但他們究竟用什麼方法來實現了這一目標,卻很少有人關注。如何同時閱讀10本、20本書,如何快速地把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這就要用到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就是圍繞某個主題,在一定時間內快速閱讀多本書的方法。學會這種方法,可以同時讀3~4本書,熟練後甚至可以同時讀30~40本。
  • 給迷茫的你,推薦這1本書
    來源:簡七小助手2020對大家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一年。除了理財以外,關於生活、關於工作,你肯定還有其他的困惑與疑問。其實我們也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甚至自己也處於迷茫之中。但我們希望可以陪伴大家,通過閱讀與思考去重新獲得生活的掌控力。
  • 如何深度閱讀一本書?
    確保劃出來的重點,自己能快速找到,這一步不要焦慮,一點點實踐。二、記筆記的方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的筆記讀書法中講到了一種,「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費曼式讀書法如果你能向一個沒讀過這本書的人,給他講清楚這本書寫了什麼內容,那你就是讀懂了這本書,即以講促學。一、輸出倒逼輸入假如你需要給部門員工培訓「開口營銷」,就需要圍繞這個主題做主題閱讀。
  • 如何做到一天讀一本書?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直到我讀完這本書《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才相信我可以做成這件事。反覆思量之後覺得,一天一本書這件事,不應該被妖魔化,當然也沒必要神化。其實只要我們想,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一天一本書。《無限可能》是一本教人升級大腦的學習指南。
  • 想得太簡單了,小學生提高寫作能力要靠模仿
    有負責的家長,開始曬寒假讀書書單,看看那些閱讀牛娃,你的寒假都在看到電視,別人寒假已經看了三四十本書了。針對語文學習,大家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多讀書,語文成績就能提高,還能把作文寫好。這是哪來的自信呢?讀書只是素材積累的過程,想要寫好作文,還需要走過模仿、提煉、熟練運用文字。而這個過程就需要不斷地練筆,修改,自己體會寫作的規律和技巧。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專業背景和專業作家的相互加持,讓這本書既有滿滿的心理學專業乾貨,語言上也實現了故事性和練達嚴謹的結合。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顛覆了我們對於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認知。
  • 《閱讀7堂課》:想做知識變現,我建議先看看這本書
    單是這一個觀點就刷新了我的認知,以往看書的時候,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書,買回來以後統統都是從書的第一頁翻到書的最後一頁,看得快的話兩三天就看完了,看的慢的話有時候拖上十天半個月才看完,但每次看完以後幾乎都是沒有什麼印象的,別人問這本書怎麼樣的時候也只知道說還不錯,一般般,沒法說出具體好在哪裡,差在哪裡,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 2020年書單,自我提升,認知、閱讀和寫作,一個都不能少
    2020年我讀了60本書,我將陸續把書單分類整理並挑選出一些非常贊的書推薦給大家。在上一篇書單裡,我推薦的是育兒類書籍,這篇書單,我將推薦的是自我提升類書籍。我把自我提升分為認知、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全書都是乾貨,合上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於內心的7個限制性信念、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提升記憶力和注意力的方法、提升學習力的方法,以及如何從科學的膳食搭配給大腦提供能量,如何用指數型思維模式看待事物等,有理有據地告訴你一個道理——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閱讀、學習和記憶,任何人都能夠突破自我設定的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寫給兒童的百科全書》生活中很多的疑問都...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寫給兒童的百科全書》生活中很多的疑問都在這裡 2020-12-21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答案都在這本書裡!
    《遊戲結束:任天堂全球徵服史》是一本有關任天堂及遊戲行業的發展史。
  • 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能力,給娃讀繪本的時候就順便培養了吧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語文成績都很棒棒,現在還在靠寫作吃飯的人,這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其實不是不想寫,只是不太知道怎麼寫,因為就我自己的個人經歷來說,想要語文學得好,功夫其實在課堂外,只要熱愛閱讀,語文就不可能不好。
  • 在讀完這本書之前,我從未想過閱讀這件事都需要學習
    隨著聽書的音頻越來越多,完整的閱讀一本書現在越發奢侈,我也不例外,每年讀的書都在下降,但並不是閱讀時間在減少,而是聽的書越來越多,我相信大家都有這種感覺,買書不看完感覺虧了,看完之後沒啥用或者沒記住感覺更虧。
  • 如何利用番茄工作法閱讀寫作
    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利用番茄工作法閱讀與寫作。 先說閱讀。我養成了比較好的閱讀習慣,一本800頁的電子書最多四小時完成。這裡所說的閱讀,是為了快速獲取信息,經典之作不在討論範圍內。 那麼,有了這個時間預期,我就可以製作一份屬於自己的番茄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