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第五章 礬石湯

2021-02-06 傷寒論那些事兒

第1條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痺。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第2條: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第3條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風引湯除熱癱癇。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頭風摩散方。

第4條: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第5條: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

第6條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第7條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第8條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第9條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洩。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洩相搏,名曰斷洩。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第10條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烏頭湯。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近效方》術附子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洩,厲風氣,下焦腳弱。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第五章 第2條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附方:《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 【金匱要略】第五章 風引湯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附方:《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 【金匱要略】第五章 防己地黃湯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附方:《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 【金匱要略】第五章 侯氏黑散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附方:《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 《金匱要略》治療口渴12法
    在《金匱要略》中論及口渴的條文達50餘條,它不僅是後世治療渴證之典範,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本文將《金匱要略》中治渴分為十二種方法,希望大家在治渴中有著更多的思路。試論《金匱要略》治渴12法口渴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在《金匱要略》中論及口渴的條文達50餘條,它不僅是後世治療渴證之典範,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 《金匱要略》「一證二方」探微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篇》五)本條論述胸痺虛實不同的證治。胸痺為胸陽不振,痰濁水飲上居胸位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短氣,或胸痛徹背,背痛徹心,或見心悸、喘咳,舌苔白膩,脈弦滑等症。胸痺偏實證可用「胸痺三方」:栝蔞薤白白酒湯為治療胸痺的基本方劑,其辨證使用的關鍵是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治胸痺而痰飲壅盛,胸部閉塞較甚之症。
  • 《金匱要略》烏頭湯
    烏頭湯方見於《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原文:「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
  • 《金匱要略淺注》原裝10卷3厚冊一套全
    竹紙大開本《金匱要略淺注》原裝10卷3厚冊一套全,清.陳修園撰,清光緒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刊刻。尺寸:24.0*15.5《金匱要略淺注》是清代醫學家陳念祖所撰的醫學著作。共十卷,刊於嘉慶八年(1803年)。書中六卷,將張仲景《金匱要略》諸方組成、功能主治、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內容,用歌訣形式編寫出來,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 《金匱要略》:此方「解肌祛邪,潤燥養筋」,是筋脈失養的良劑
    瓜蔞桂枝湯是《金匱要略》中治療柔痙的方劑,以瓜蔞根加桂枝湯組成。柔痙是因外感風寒,過汗或誤下,耗傷津液,致筋脈失養所造成的。桂枝湯解肌祛邪,瓜蔞根(即天花粉)能滋養津液而潤燥養筋、舒緩筋脈,以治柔痙。關於痙證,是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證的病證;《金匱要略》說:「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 《金匱要略》方歌之三,值得收藏!
    今天咱們繼續來看下清代陳修園先生的《金匱方歌括》裡面總共有196首方歌,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8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3【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8】
  • 《金匱要略》的辨證方法和臨床應用
    邀「知己」見證夢想的開始,和「好友」分享夢想的實現。我認為《金匱》的辨證方法就包括下面幾個:第一是整體觀的辨證方法,第二是臟腑經絡的辨證方法,第三是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辨證方法,第四是平脈辨證法,即以脈象來分析是什麼病的平脈辨證法,第五是鑑別診斷,《金匱》是很重視鑑別診斷的。
  • 《金匱要略》名方「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出處:《金匱要略《金匱要略論注》:桂枝、芍藥,通陽固陰;甘草、姜、棗,和中、上焦之營衛,使陽能生陰,而以安腎寧心之龍骨、牡蠣為輔陰之主。
  • 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漢·張仲景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金匱要略》——千金三黃湯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亦為中風正治,而少為變通者也。以獨活代桂枝,為風入之深者設也。以細辛代乾薑,為邪入於經者設也。以黃芪補虛以熄風也;以黃芩代石膏清熱,為溼鬱於下,熱甚於上者設也;心熱加大黃,以洩熱也;腹滿加枳實,以開鬱行氣也;氣逆加人參,以補中益胃也;悸加牡蠣,防水邪也;渴加栝樓根,以肅肺生津除熱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則無熱可知,縱有熱亦內真寒外假熱而已。
  • 《金匱要略》的除溼方,巧妙化解,請學習
    本文理論依據:《金匱要略》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為什麼有些人的肚子,總會咕咕響。  請注意,我說的這個咕咕響,可不是在肚子餓的時候,發出的聲音。  我說的是,因為痰溼水飲,引發的聲音。  這麼說,你可能還是有些不明白。來, 我給你說個案例。
  • 金匱要略——越婢湯
    (《金匱要略心典》)。吳鞠通醫案:範某,18歲。風水腫脹。生石膏四兩,麻黃(去節)六錢,生薑三錢,桂枝三錢,杏仁泥五錢,炙甘草三錢,大棗(去核)二枚。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一帖而汗解,頭面腫消;次日與實脾利水,五日痊癒。戒其避風,伊不聽,後八日,腹腫如故,仍與前法而愈。後受戒規,故不再發。[吳瑭.吳鞠通醫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124.]
  • 《金匱要略》方歌之二,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今天咱們繼續來看下清代陳修園先生的《金匱方歌括》裡面總共有196首方歌,
  • 《金匱要略》中關於痰飲病的21方(大總結)
    I導讀:何任先生總結的《金匱要略》中的痰飲病二十一方,在闡述方義方藥的同時還講解了對現代疾病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