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結核】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

2021-02-07 中華骨科雜誌

文章來源:中華骨科雜誌, 2016,36(11): 672-680

作者:買爾旦·買買提 牙克甫·阿不力孜 盛偉斌 徐濤 艾力希爾·布然江 鄧強


目的

探討一期後路經椎間孔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的臨床療效及手術適應證。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採用一期後路經椎間孔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治療34例胸腰段脊柱結核患者的病歷資料,男21例,女13例;年齡21~64歲,平均38.2歲。術前四聯抗結核藥物治療2~4周,術後正規化療12~18個月。觀察手術前後臨床症狀、神經功能及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等情況,通過定期影像學檢查觀察脊柱融合、生理曲度及內固定裝置有無鬆動、斷裂,記錄相關併發症發生情況。

結果

34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60~150 min,平均110 min;術中出血量80~550 ml,平均320 ml。術後隨訪1~4年,平均2.5年。術後1~3個月患者臨床症狀明顯改善,術後3個月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率為93%。末次隨訪時所有患者ESR、CRP均恢復正常,Kirkaldy-Willis功能評分優良率為94%。術前12例合併脊髓神經功能損害者,除1例ASIA分級由B級改善至C級外,其餘患者均恢復正常。1例患者術後出現腦脊液漏,予腰椎穿刺引流後切口Ⅰ期癒合。1例患者術後3個月出現切口竇道,經再次清創後痊癒。隨訪期間均未發現植骨塊吸收、塌陷、假關節形成、結核復發及內固定鬆動、斷裂等現象。

結論

一期後路經椎間孔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是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簡單、有效、安全的手術方式,該技術為胸腰段脊柱結核的手術治療提供了一個可選擇的方法。


脊柱結核是最常見的肺外結核,隨著耐藥結核菌株的出現及傳播,藥物濫用和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加,全球結核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1]。結核病患者由於營養狀況差、起病隱匿、治療不及時和不規範,脊柱結核往往逐步進展導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和畸形,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脊柱結核的治療可以採取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是脊柱結核的主要治療方法,常用於脊柱結核早期,中毒症狀輕,無明顯骨質破壞、死骨、空洞或膿腫形成,患者對抗結核藥物敏感,或患者一般情況較差不宜近期手術者[2]。大多數患者通過嚴格、規範的非手術治療可以獲得治癒,但對部分非手術治療無效、合併神經功能障礙或脊柱畸形者則需要手術治療。脊柱結核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徹底清除局部病灶,恢復神經脊髓功能,重建脊柱穩定性和正常序列[3,4,5,6]。手術通常可以採取前路、後路和前後聯合入路。由於脊柱結核大多數以椎體破壞為主,病變位於前、中柱,前路手術可以直接達到徹底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的目的,所以前路手術常用於各種非後凸型脊柱結核的治療,但由於前路手術創傷大、操作複雜、併發症高以及術後穩定性較差等缺點[7,8],尤其是病變位於頸胸、胸腰及腰骶交界區,其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困難。單純後路手術治療活動性脊柱結核臨床應用較少,也存在較多爭議,爭議焦點包括徹底病灶清除、脊髓神經損傷及植骨等問題。近年來,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後路手術應用範圍逐步擴大。許多學者提出經後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療腰骶椎結核[9],但對於高位腰椎(L2以上)行後路手術時,該方法可能存在病灶清除不徹底、植骨困難、容易損傷脊髓之虞[10]。Zhang等[11]報告14例採用單純後路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治療上胸椎結核的療效;盛偉斌等[12]則直接通過後路進行病灶清除、截骨矯形治療胸腰椎結核合併後凸畸形。以上研究表明後路手術適應證範圍得到不斷發展和補充,為手術治療部分複雜和特殊類型的脊柱結核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方法。脊柱結核手術方式較多,其選擇主要依據病變累及部位、範圍、椎體破壞、後凸畸形及患者一般情況進行綜合評估[13,14]。目前有關胸腰段脊柱結核採用後路手術的文獻報導較少。本研究通過對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期間採用一期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治療34例胸腰段脊柱結核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目的在於:(1)探討一期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的可行性及其臨床療效;(2)總結該術式的手術適應證。


資料與方法

一、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脊柱結核,結核病灶位於胸腰段(T10~L2);②進展性或活動期脊柱結核伴脊髓神經損害或局部較大椎旁膿腫;③結核病變累及1~2個運動節段,椎體高度丟失不超過1個椎體者;④無嚴重脊柱後凸畸形(Cobb角<60°)及後凸畸形進一步進展者(每年後凸Cobb角增加< 5°)。


排除標準:①非結核性脊柱感染、腫瘤、創傷等疾病者;②病變破壞範圍較大(病變缺損範圍>1個椎體高度),後路無法進行徹底病灶清除、植骨者;③靜止期結核合併後凸畸形需要截骨矯形或嚴重活動期後凸畸形(Cobb角>60°)矯形、病灶清除後形成節段間巨大缺損無法行後路植骨重建者;④多節段(>2個脊柱運動單元)或跳躍型脊柱結核。


手術指徵:①胸、腰椎活動性脊柱結核(T10~L2);②椎旁形成寒性膿腫,抗結核藥物治療無效;③病灶內有較大死骨和死腔;④脊柱不穩定或伴有神經功能障礙;⑤脊柱結核合併後凸畸形或畸形進行性加重。


二、臨床資料

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脊柱結核患者621例,其中胸腰段脊柱結核193例(31.1%),按上述的納入及排除標準共34例(5.5%)患者納入本研究。男23例,女11例;年齡21~64歲,平均38.2歲。患者術前均行X線、CT和MR檢查,明確病變部位、累及節段、脊髓神經損害、後凸畸形及椎體破壞等情況並排除其他疾患。病變累及單節段31例,T10, 11 6例、T11, 12 11例、T12L1 9例、L1, 25例;雙節段(2個脊柱運動單元)3例,T11~L1 2例,T12~L2 1例。結核病灶共累及71個椎體。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持續時間2~ 12個月,平均5.6個月。其中23例(67.6%)伴有低熱、盜汗、乏力等結核中毒症狀,12例(35.3%)因疼痛行走困難,12例(35.3%)合併脊髓神經功能損害(ASIA分級B級2例、C級3例、D級7例)。實驗室檢查4例患者紅細胞沉降率正常,7例C反應蛋白正常,其餘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X線檢查可見受累節段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其中24例(70.6%)患者有不同程度後凸畸形,Cobb角0°~48°,平均23.7°±10.9°。CT掃描及三維重建顯示不同程度的骨質破壞、塌陷及死骨等均不超過一個椎體。MRI示28例(82.4%)伴有明顯椎旁膿腫形成,膿腫局限在2個運動單元範圍。


三、術前準備

患者入院後完善各項常規檢查,術前均予四聯(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乙胺丁醇)抗結核藥物治療2~4周。


四、手術方法

均採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俯臥位。背部正中切口,骨膜下剝離椎旁肌顯露棘突、雙側椎板至小關節突外側緣,置入椎弓根螺釘。如需在病椎置釘時(至少椎體2/3及椎弓根未被破壞),近側螺釘儘可能靠近椎體上終板,遠側螺釘於椎弓根下方進入,儘可能遠離上終板或選擇較短的椎弓根螺釘。穩定性良好、病變局限時可選擇短節段固定,本組3例。後凸畸形、骨質破害範圍較大或骨質疏鬆較重者,可以適當延長固定節段。


病灶清除前先於一側放置連接棒臨時固定,避免節段間移位導致脊髓損傷;於另一側切除上、下關節突,為了充分顯露手術視野,可切除部分椎板,用神經剝離子小心顯露神經根及硬膜囊外側緣,然後小心沿椎旁分離。胸椎病變如暴露困難影響病灶清除時可切除肋骨近端,必要時可切斷、結紮節段神經、血管束。顯露結束後徹底清除壞死椎間盤、肉芽組織、死骨、死腔及膿腫,同法行對側病灶清除(圖1)。


圖1   L1, 2椎體結核手術操作示意圖 A L1, 2椎體置釘,顯露上、下關節突及椎板,切除上、下關節突及部分椎板,顯露並保護L1神經根 B 經椎間孔徹底清除椎間隙及椎管內膿液、壞死椎間盤、肉芽組織及乾酪樣物質,清除鄰近節段的死骨和死腔 C 修整缺損區遠、近端殘椎骨面,經椎間孔行椎體間植骨


病灶徹底清除後,用大量生理鹽水衝洗,放置預彎棒徹底矯正畸形,修整缺損區遠、近端殘椎骨面並適當撐開,於缺損區支撐植骨(自體骨或同種異體骨)後加壓鎖緊,檢查硬膜囊及神經根。"C"型臂X線機透視確認內固定、植骨位置和後凸矯形無異常後局部放置鏈黴素2~4 g,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五、術後處理

術後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徵及雙下肢活動情況,常規抗感染治療3~5 d。術後5~7 d複查X線片,內固定和植骨位置滿意後囑患者佩戴支具下地活動。常規支具保護2~3個月。術後口服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醯胺四聯藥物抗結核治療6個月後根據患者情況酌情調整,術後化療時間為12~ 18個月。


六、隨訪及療效評估

所有患者要求術後定期來院門診複查,項目包括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肝功能、腎功能及血常規;每3個月複查X線片,必要時行CT檢查。術後3、6、12個月和末次隨訪時進行療效評價。


(一)臨床療效評估

採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腰背部疼痛程度進行評估。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據烈疼痛。分別於術前、出院前及第1次醫院隨訪複查時評估。


採用ASIA分級法對神經脊髓損害程度進行評估。分別於術前、出院時及每次隨訪時進行評估。


採用Kirkaldy-Willis功能評分標準[15]評價患者術後功能恢復情況,包括日常生活及工作狀態。優:患者能恢復正常工作;良:可恢復工作但某些活動受限制;可:可以恢復輕度工作,但需要經常休息;差:無法恢復正常工作。於患者末次隨訪時進行評定。


(二)影像學評估

採用受累椎體間後凸角表示後凸畸形程度。分別於術前、術後及末次隨訪時於側位X線片上測量,按照Rajasekaran後凸角測量方法[16]測量胸腰段受累椎體間後凸角(一條線經過受累椎體上方正常終板表面,另一條經過受累椎體下方正常終板表面,圖2)。


圖2   Rajasekaran後凸角測量示意圖 A 胸腰段受累椎體間後凸Cobb角為經過受累椎體上方正常終板表面與經過受累椎體下方正常終板表面延長線的夾角 B 側位X線片實際測量,胸腰段受累椎體間後凸Cobb角為48°


採用Eck融合分級標準[17]評價植骨融合情況。Ⅰ級:明確融合,植骨間隙完全由骨小梁橋接且重新塑形;Ⅱ級:可能融合,植骨上、下緣出現骨小梁,無間隙,植骨未徹底重塑;Ⅲ級:可能未融合,植骨上、下緣因骨小梁未橋接而出現間隙;Ⅳ級:因植骨吸收或塌陷明確未融合;Ⅴ級:不能評價。


七、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 20.0 (SPSS公司,美國)統計軟體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男性女性患者例數、具有某種特點的患者例數)採用患者例數(%)表示,計量資料(年齡、手術時間、出血量、Cobb角的矯正度)採用(±s)表示;術前和末次隨訪時Frankle脊髓功能分級比較採用秩和檢驗,術後、末次隨訪時VAS評分及Kirkaldy-Willis功能評分、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與術前比較採用t檢驗;檢驗水準α值取0.05。


結果

一、手術情況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60~150 min,平均(110±17.8)min;術中出血量80~550 ml,平均(320±98.6)ml。除4例術中輸注2 U懸浮紅細胞外,其餘患者均未輸注血製品。所有患者術後隨訪1~4年,平均2.5年。


二、結核轉歸

33例患者達到結核治癒,1例患者出院後3個月時出現切口竇道形成。所有患者術後嚴格隨訪1~4年,平均2.5年,未發現結核復發者。


三、臨床療效

所有患者術後結核中毒症狀均明顯緩解,營養狀況逐步改善。術前VAS評分3~7分,平均(6.4± 2.1)分;術後1~4分,平均(2.3±1.8)分,VAS改善率為64%。術後3個月(首次)隨訪VAS評分0~2分,平均(0.48±0.26)分,改善率為93%。術後及末次隨訪時VAS評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術後=18.31,t末次隨訪=28.43 ,P <0.05)。表明術後患者疼痛程度明顯緩解。


根據Kirkaldy-Willis功能評分標準,優26例、良6例、中2例,總優良率為94%。術前12例伴有明顯脊髓神經損害者術後均有明顯改善,術後3個月複查ASIA脊髓損傷分級情況見表1;末次隨訪時除1例術前B級患者因病程長、脊髓受壓嚴重,神經功能改善緩慢,僅改善至C級;其餘患者均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示術前紅細胞沉降率平均42 mm/1 h,術後3個月時28例恢復正常,6~8個月時全部恢復正常;術前C反應蛋白平均32 mg/L,術後6~8個月時恢復正常。



四、影像學結果

術前24例患者合併不同程度後凸畸形,Cobb角14°~48°,平均為24.7°±16.6°;術後Cobb角7°~16°,平均9.6°±4.2°,平均矯正15.1°±6.8°;末次隨訪時Cobb角8°~20°,平均為11.4°±4.6° ,Cobb角丟失度為1.8°± 1.2°。術後、末次隨訪時Cobb角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術後=10.29,t末次隨訪=9.76 ,P <0.05)。末次隨訪時Cobb角與術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7.14,P >0.05)。表明術後後凸畸形明顯改善,隨訪期間Cobb角無明顯丟失(圖3, 圖4)。


圖3   男,66歲,L1-2結核 A 術前側位X線片示L1, 2椎體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椎體間輕度側方傾斜 B~F 腰椎CT矢狀位重建(B)、MRI T1、T2加權像(C,D)及水平位MRI T1、T2加權像(E, F)示L1, 2椎體破壞,椎間及椎管內膿腫,壞死組織壓迫脊髓圓錐 G 術後1周,腰椎側位X線片示內固定及植骨塊位置滿意 H 術後6個月,腰椎側位X線片示內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區已骨橋形成 I 術後1年,腰椎側位X線片示植骨塊與上、下椎骨骨性融合


圖4   女,32歲,L1, 2結核 A 全脊柱側位X線片示L1, 2椎體骨質破壞,輕度後凸畸形,Cobb角為28°,椎體間輕度側方移位 B, C 腰椎CT、 MRI T2加權像示L1椎體破壞,椎旁膿腫,壞死組織壓迫脊髓圓錐 D 術後全脊柱側位示後凸畸形恢復良好,內固定及植骨塊位置滿意 E 術後3個月,全脊柱側位X線片示脊柱生理曲度同術後,內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區已形成骨痂 F 術後9個月,全脊柱側位示植骨塊與上、下椎骨開始骨性融合 G, H 術後12個月,全脊柱正、側位X線示胸腰段後凸角無丟失,手術區塑形良好


根據Eck融合分級標準,術後11.3個月28例患者植骨區融合達到Ⅰ級、4例Ⅱ級、2例Ⅲ級,融合率達到94%。末次隨訪時32例患者達到Ⅰ級融合,2例患者在植骨區與正常椎體間有透亮線(Ⅲ級),但無臨床症狀及體徵,經CT掃描證實無復發及假關節形成(圖3, 圖4)。


五、併發症

1例硬膜粘連嚴重者術後出現腦脊液漏,積極給予抗感染、引流和局部加壓包紮等處理,9 d後引流液明顯減少,拔出引流管,癒合良好。1例術後3個月時發生切口竇道形成,經再次清創後痊癒。術後未發現脊髓神經損害相關併發症。隨訪期間無內固定鬆動、斷裂等。


討論

一、後路經椎間孔病灶清除、椎體間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的可行性

隨著外科技術及內固定器械的進步,脊柱結核的手術治療也取得了巨大發展[18,19]。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Hodgson首次提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術以來,前路手術已成為脊柱結核外科治療的常用方法。該技術的優點是直接顯露病變椎體,病灶清除徹底,植骨充分確實,適合於椎體破壞嚴重,椎旁或椎管內較大膿腫形成的活動期或靜止期無明顯後凸畸形的患者[20]。但由於前路手術創傷大、操作技術複雜、胸腹腔臟器併發症高以及內固定穩定性差等因素,尤其是病變位於頸胸、胸腹和腰骶交界區,不僅在臨床應用上存在一定困難,而且需要更長的學習曲線。


前-後或後-前聯合入路具備前路和後路手術的優點,在達到徹底結核病灶清除,充分植骨融合的基礎上,可以獲得良好的畸形矯正並維持脊柱的穩定性。該技術主要適合於嚴重或多節段脊柱結核和(或)合併後凸畸形者,單純前路不能達到矯形和恢復脊柱的穩定性,而單純後路又不能獲得徹底病灶清除和充分支撐植骨的目的[21,22]。但聯合手術不僅創傷大,手術時間長,風險高,而且兒童、老年等體弱、心肺功能及營養不良者不宜採取前後聯合入路手術。


單純後路手術治療活動性脊柱結核臨床應用較少。經椎板間減壓、椎間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是臨床常用的傳統技術,上世紀八十年代Harms等首次報告了經椎間孔減壓、腰椎間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 )技術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近年來,許多學者報告了PLIF或TLIF技術在腰骶椎結核和創傷中的應用,但在高位行後路手術時,該技術可能存在病灶清除不徹底、植骨困難和神經、脊髓損傷的風險。我們在治療下腰椎脊柱結核時發現由於TLIF或TLIF聯合PLIF手術在直視下經後外側進行病灶清除和神經減壓,在有效達到治療目的的前提下並不會增加手術風險和各種併發症。相反,對於部分病變局限於胸腰段的脊柱結核,單純後路手術不僅手術創傷小,操作方便,併發症少,而且可以同時達到中重度後凸畸形矯正的目的[23]。


二、經後路椎間孔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的適應證

經椎間孔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目前已逐步應用於腰骶椎結核的治療,但在胸腰椎等其他部位應用的報導較少,也存在較大爭議。除了後路手術進一步破壞了脊柱的穩定性和增加結核性病變汙染後方結構的可能性外,爭議的焦點是胸腰椎脊柱結核採取該技術治療的手術適應證尚不明確。


儘管目前採取經椎間孔減壓、胸/腰椎間融合(transforaminal thoracolumbar interbody fusion,TT/LIF)技術治療胸腰椎結核的適應證並不明確,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在不增加創傷和風險的前提下,選擇較為簡單和可行的方法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根據本組病例及相關文獻複習,對於診斷明確需要採取TT/LIF技術治療胸腰椎脊柱結核的適應證為:①胸腰椎脊柱結核,尤其是病變位於胸腰段(T10~L2 ),傳統開放手術創傷較大,而微創手術又不易實施者;②病變累及1~2個運動節段,椎體高度丟失不超過1個完整椎節者;③脊柱結核合併中、重度後凸畸形(Cobb角<60°)或畸形進展,經矯形、病灶清除後節段間缺損可以直接行後路植骨重建者;④脊柱結核伴神經損害或局部膿腫,可以直接達到徹底病灶清除和神經減壓者。因此,在採取TT/LIF技術治療胸腰椎結核時,術前除對患者一般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外,還需對X線片、CT和MRI等檢查結果仔細觀察,明確病變部位、範圍、神經壓迫和後凸畸形等情況,以免因判斷失誤造成手術困難或擴大化,抑或需要進一步採取前路手術達到治療目的。


三、後路TT/LIF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的療效

根據後路TT/LIF治療胸腰段脊柱結核的適應證,經術前仔細評估,採取後路TT/LIF技術一期即可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脊柱序列、穩定性重建。本組病例手術時間平均(110±17.8)min,出血量平均(320±98.6)ml,明顯低於其他文獻(前路或後路手術)報導的平均手術時間和出血量[24,25]。另外,本組術後短期內VAS改善率和末次隨訪時Kirkaldy-Willis功能評分優良率均達到90%以上。合併神經功能障礙者,除1例從B級恢復至C級外,餘患者末次隨訪時均基本恢復至正常。


通過TT/LIF技術提供前、中柱支撐植骨的同時,可利用後路固定和融合技術,一期達到360°融合。本組34例患者中32例獲得骨性融合,融合率達到94%。另外,由於前、中柱的破壞,通過TT/LIF技術行關節突關節切除後,類似節段間的三柱截骨,在徹底病灶清除的同時可以獲得良好的節段間松解和畸形矯正,重建相應節段的正常序列。本組患者後凸畸形由術前平均Cobb角為24.7°±16.6°,矯正至術後平均9.6°±4.2°。


TT/LIF技術的特點是後路切除關節突關節,經後外側到達病變區進行病灶清除,與傳統PLIF技術相比,進入途徑偏外且易接近前、中柱,對硬膜及神經根幹擾較小,有利於降低包括神經損傷在內的各種併發症[17]。本組除1例硬脊膜撕裂外,未發現其他術中相關併發症。此外,經後路TT/LIF技術較前路手術操作簡單,暴露容易,能夠避免膈肌損傷,減少胸腹腔臟器各種併發症。由此可見,對於胸腰段脊柱結核而言,與前路手術及傳統PLIF技術相比,TT/LIF技術不僅可以有效完成徹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矯正畸形和穩定性重建的目的,且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併發症少和安全性高的特點。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組病例為明確需要手術治療的胸腰段脊柱結核患者,但選擇TT/LIF技術治療者主要為骨質破壞範圍局限,通常不超過1個椎節,中、重度以下後凸畸形可經椎間進行徹底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重建者。因此,研究對象的選擇和其他文獻報導的前路或後路手術選擇的研究對象存在一定差異。其次,由於本研究未設立相應的病例進行對照,而是通過回顧性文獻複習進行手術療效比較,結果存在一定的主觀偏倚。另外,本研究為回顧性病例報告,不僅病例數較少,隨訪時間有限,而且也缺少多中心的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一期TT/LIF技術可以用於胸腰椎,尤其是胸腰段脊柱結核的治療。通過術前仔細評估,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前提下,該技術不僅簡單易行,便於操作和實施,而且併發症少和安全性高,能夠達到徹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重建正常脊柱序列和穩定性的目的,為胸腰椎脊柱結核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略)



相關焦點

  • 【臨床論著】一期側前路雙釘棒系統固定治療腰骶段脊柱結核
    單純L5椎體3例,L4、L5椎體4例,L5、S1椎體1例。術前給予正規抗癆治療4周以上,採用側前路經腹膜外游離髂總、髂動靜脈,在其深面徹底清除病灶,鈦籠植骨、雙釘-棒系統內固定手術治療。術後給予持續抗癆,預防感染,早期腰部保護下活動,定期複查等。
  • 脊柱結核
    發生在脊柱骨和關節的結核病就叫脊柱結核。每個脊椎又分為椎體和附件,脊柱結核一般發生在椎體。脊柱結核10歲以下兒童最常見,其次是青年人。椎體多見,附件少見。發病部位中腰椎佔首位,其次是胸椎,以下順序為胸腰段脊椎、腰骶段脊椎和頸椎。
  • 導航微創與傳統切開經椎間孔入路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成人腰椎滑脫症的對照研究
    導航微創與傳統切開經椎間孔入路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成人腰椎滑脫症的對照研究劉亞軍 田偉 靳培浩 呂豔偉 孫玉珍
  • 【每日學術】後凸型與非後凸型L 4 退變性滑脫症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手術療效比較
    對於後凸型滑脫患者而言,單純後外側融合併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Chen等[6] 發現接受後外側融合治療伴有椎間隙後凸型滑脫的患者,遠期隨訪顯示矯正丟失和內固定失敗。Liao等[10] 認為對伴有椎間隙前方塌陷的患者,需行椎體間融合以獲得堅固的融合。
  • 【微創腰椎椎間融合術】雙側肌間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釘棒復位融合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症
    但也有文獻報導後路復位對於失平衡型可明顯矯正脊柱骨盆參數,而對平衡型進行後路復位並不會導致脊柱骨盆失平衡[18,19,20],因此建議儘量復位。④固定範圍,單節段固定抑或多節段固定尚未有統一認識[4,21,22,23,24],具體選擇原則需參考脊柱骨盆參數和腰椎的三維畸形狀態。⑤融合方式的選擇,後外側融合、椎間融合、360°融合均有報導[21,25,26,27],近年來以椎間融合為多。
  • 【綜述】前路枕頸固定融合術研究進展
    Suchomel等[15]採用單純經口入路完成了樞椎椎體病灶切除,並行枕骨大孔前緣至頸3椎體間行異形鈦籠固定,其在下頜右側造小通道行異形鈦籠頭端的斜坡置釘在下頜右側的小通道下完成的。同樣,Goel等[18]報告經口入路於斜坡與頸椎體間行自體髂骨塊植骨+前方鈦板內固定治療1例先天性顱底凹陷患者。
  • 脊柱內鏡全可視技術-腰椎內固定術後鄰椎病(視頻篇)
    既往史:2015年因腰部疾病行後路L3-L5節段開放內固定手術,2017年因再次腰腿痛考慮L2-3鄰椎病,延長內固定至L2節段。患右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行右膝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患膽囊炎行膽囊切除術。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常年服用強的松片。術前X線片術前CT檢查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脊支和背側支在椎間孔區先後發出,橫跨椎間孔區。脊支發出細小分支進入神經根及椎間孔內;在靠近椎間孔時,腰動脈發出背側支,即腰動脈後支。腰動脈的脊支和背側支在靠近椎間孔前緣先後發出,橫跨椎間孔區。脊支發出細小分支進入椎間孔內及營養神經根的分支;背側支在橫突根部下方,滋養脊柱後部骨性結構和脊柱旁肌肉。
  • 骨結核是結核病的一種,會出現全身感染的症狀,需要進行對症治療
    導語:其實骨結核屬於結核病的一種,絕大多數可能繼發於肺結核,結核桿菌會通過血液,或者淋巴系統傳播到骨關節,然後對骨關節進行破壞,從而出現一些臨床症狀,在臨床上脊柱結核發病率會更高,其次就是關節結核,而骨結核是結核菌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現,一般所發現的是顯性的病灶,而
  • 未來 ,做中國脊柱神經的開拓者
    脊柱神經,何日滿漢唐?待到青山嫵媚時,絕頂上,醉一場       2008年起,神經外科正式設立脊柱亞專業,病例數和病例種類逐年增加,2008年-2015年,脊髓脊柱亞專業共收治病人2000餘例,手術1500餘臺,脊柱疾病成為神經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胸腰椎骨折內固定術的護理配合
    大多由間接外力引起,如由高處跌落時臀部或足著地、衝擊性外力向上傳至胸腰段發生骨折;少數由直接外力引起,如房子倒塌壓傷、汽車壓撞傷或火器傷。其中70%以上發生於胸、腰段(以第10胸椎至第2腰椎為最多)。二、脊柱外科手術常見手術入路1、頸椎入路 :前路頸椎病灶清除術、頸椎前固定術、治療頸神經或椎動脈受壓病變、後路頸椎後融合術及椎板切除術
  • 11月5日直播 斜側入路椎體間融合術(OLIF25)手術觀摩課程直播強勢來襲!
  • 中英文字幕:脊柱後外側融合術(Posterolateral Gutter Fusion Surgery)
    任何類型的脊柱融合術,都是將脊柱節段連接到一起,即融合起來,以消除這一節段脊柱的運動。A lumbar posterolateral gutter fusion is done in the lower back — at L1 through L2, through L5 through S1 at the bottom of the spine.
  • 中英文字幕:脊柱感染( Spinal Infection)
    治療上可選擇藥物、休息、支撐脊柱的背部支具。如果這些方法無效,手術治療可能會使你受益。(Myelopathy)中英文字幕: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Mis-TLIF)中英文字幕:脊髓造影術(Myelography,Myelogram)中英文字幕:背部肌肉扭傷(Muscle Strain of the
  • 中英文字幕:脊柱穩定系統(Spine Stabilization System,DYNESYS)
    這個微創手術通過穩定受損或錯位的脊椎骨來治療慢性腰痛或腿痛。術中使用特殊設計的螺釘、間隔器和線纜。可彎曲的DYNESYS®系統可作為脊柱融合的替代。它將脊柱對齊並作支撐,同時仍保留一定的柔韌性和活動度。手術大概需要2~3小時。
  • 5歲女孩頸椎結核、差點終身癱瘓
    南都訊記者李春花通訊員白恬5歲女孩琦琦(化名)因脖子疼痛到醫院就診,被診斷出「頸椎結核」,一節頸椎被結核桿菌「吞噬」,如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導致高位截癱。輾轉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就診,骨科吳增暉教授團隊為其實施手術,成功去除頸椎結核病灶。
  • 早讀 | 椎間孔入路解剖及定位操作規範,本文全面精講!
    脊支和背側支在椎間孔區先後發出,橫跨椎間孔區。脊支發出細小分支進入神經根及椎間孔內;在靠近椎間孔時,腰動脈發出背側支,即腰動脈後支。腰動脈的脊支和背側支在靠近椎間孔前緣先後發出,橫跨椎間孔區。脊支發出細小分支進入椎間孔內及營養神經根的分支;背側支在橫突根部下方,滋養脊柱後部骨性結構和脊柱旁肌肉。
  • 萬邦德:萬邦德醫療為南非愛力特提供椎間融合器、脊柱後路內固定...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8月4日訊,有投資者向萬邦德提問, 3.公司脊柱類產品有頸椎融合器、胸腰椎融合器、腰椎前路融合器、獨立固定頸椎融合器、獨立側向椎間融合器、腰椎側路獨立融合器、後頸椎枕骨融合器、3D列印獨立固定融合器、3D列印胸腰椎融合器、椎弓根螺釘系統、頸椎前路內固定系統(縱向)
  • 我市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在成武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日,我市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在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高精尖手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縣人民醫院救治能力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脊柱外科專家張程的帶領下,縣人民醫院骨一科醫療團隊通過G型臂精準定位,一級導棒穿刺患者的腰椎突出關節逐級擴張。摘除椎間盤、填充碎骨粒、植入椎間隙,整臺手術在醫療團隊的密切配合下,短短一個半小時就順利完成。
  • 斜外側腰椎椎間融合術
    自首次文獻報導腰椎後側融合術後,前路、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經腰大肌入路等多種椎間融合術相繼應用於臨床並廣泛開展[2,3]。應用較為廣泛的前路、後路、經椎間孔入路等技術相對更成熟,但椎體穩定結構破壞較大,術後併發症也相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