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出自道德經《十二章》,原文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其中五色、五音、五味代表的都是人的感官追求,意思是人如果不把感官需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就容易發狂,所以聖人心不外馳,而是注意守住自己陰性的一面。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的每個感官都需要滿足,一個滿足結束了又會衍生新的需要,人生的痛苦就是徘徊在「痛苦、欲望、滿足,再痛苦」的怪圈中。老子的理論無疑比叔本華的更有深度,這與老子的宇宙觀有關係,老子最終求的是道,他認為走向道就要走向人的靈性,而走向感官,則會阻礙自己與道合一。
道家思想認為過度的感官追求會迷失人的本性。商代有一個叫師涓的樂師,他專門收集、整理樂曲,並能奏出一手動聽的樂曲。一次,殘暴的紂王把師涓抓來,要師涓專門為他演奏。可師涓奏出的樂曲都不和紂王的口味,紂王威脅要殺死他。他冥思苦想,創造出一種名叫靡靡之樂,北裡之舞」的歌舞來應付紂王。紂王聽了很高興,免師涓一死。從此,紂王整天陶醉在這種「靡靡之樂」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國家,不久被周武王打敗了。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亡國之君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他對皇后情有獨鍾,雙宿雙飛,遊戲人間,慢怠了政務。李煜的《浣溪沙》將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描寫的極其生動:「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又聞蕭鼓奏。」他時常沉醉於兒女私情中不能自拔,直到淪為俘虜才如夢初醒。
「五色、五音、五味」這些感官享受看上去是好東西,實際上卻可以透支自己的生命,導致人類的災難,所以聖人負陰抱陽,讓自己守住樸素的一面。
現代人聚在一起論道者寥寥無幾,大家談論最多的是比較現實的話題,甚至連小學生們都在討論誰家裡最有錢?誰父母的官最大?誰身上穿的名牌最貴?這些思維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已經影響了宇宙的集體潛意識,使人類深陷其中不自知。要想改變思維方式,就要學習聖人的智慧。道家主張:「清心寡欲」。孔子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聖人們主張關閉肉眼,打開心眼,不讓肉眼局限人的視聽,用自己的心眼聯通宇宙。
本文選自《燕妮文集》,即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