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歐美國家《超級減肥王》、《超大號和超小號》這樣的節目與體重密切相關,近年來,國內如《減出我人生》、《會減肥》等綜藝節目的觀眾數量也越來越多。超重選手歷經磨難瘦身成功引人落淚之外,這類節目的走紅更意味著真實生活中面臨超重困擾的人不在少數。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從2002至2010年,中國居民肥胖率從25%上升至38.5%,其中城市居民佔多數。有報導稱,中國的肥胖群體正在逐漸向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傾斜。與逐漸壯大的、積極成為健身房會員的「中產階層」不同,習慣「快速便捷」生活方式的工薪階層,正在為國人日漸上升的肥胖率添磚加瓦。此外,中國青少年肥胖率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增長。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肥胖曾經是中國的「富貴病」,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人被認為更可能患有與肥胖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以受教育程度為衡量標準,來自中國及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集中區域(大多為城市)中,學歷高的人更易超重,而這些城市的工薪階層並不能算真正的「富裕階層」。「富人瘦、窮人胖」的現象正在中國蔓延。家住北京、從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韋先生從2007年起堅持在各個健身房辦卡,最近一次在家附近的健身房辦了3000元的年卡,他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健身房的membership(會員)就沒有斷過」,但一個月後去健身房的頻率就開始下降。不過,韋先生養成了幾乎不吃晚餐的習慣,早餐以麵包、水果和牛奶為主。年收入在30萬-40萬左右的他希望能保持一個比較勻稱的身材,「至少是沒有啤酒肚的那種」。
在深圳從事電商行業相關工作的劉亮(化名)每周至少會叫一次外賣,以雞排、蔥油餅及奶茶為主。一頓20元左右、只需20分鐘即可送到的外賣讓劉亮覺得既方便又滿意。偶爾會繞著小區跑步的劉亮直言對自己身材不滿意,但並不會去健身房辦卡,並且不會有辦卡的打算——「主要是樓下健身房推銷太煩了,讓我有種拿錢就跑路的感覺」,劉亮對經濟觀察網說。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曾在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目前有30.1%的成年人面臨超重問題、肥胖率為11.9%。《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成人食鹽推薦日攝入量為6克,食用油為25-30克,但實際統計顯示,成人食鹽日均攝入量為10.5克、食用油為42.1克。6-17歲的青少年兒童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
據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於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在中國的9個城市中,肥胖兒童人數約為476萬,肥胖率為4.3%。飲食結構不健康、久坐不動等生活習慣將進一步導致肥胖率增高,到2030年,將有28%的7歲及以上學齡兒童面臨超重和肥胖問題,人數接近5千萬。報告主編、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教授馬冠生表示:兒童肥胖率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2014年在中國農村的一項調查顯示,男孩和女孩的肥胖率分別在17%和9%,這一指標在1985年時,男女肥胖比例均只佔1%。
目前肥胖率穩居第一的依舊是美國,但梁曉峰表示,中國肥胖率的增長速度非常快,尤其是青少年的肥胖率,其成年後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發病風險會增加,政府公共衛生支出的壓力也會增大。
在中國,成人超重及肥胖率曾在2002年達到29.9%,相關直接經濟花費為211.1億人民幣,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25%及10%。馬冠生表示,據推算,到2030年,每年由超重、肥胖導致的慢性病產生的經濟花費將增至490億人民幣。
英國癌症研究會於2016年初發布一份報告指出,以當前趨勢計算,到2035年,英國近四分之三的成年人會面臨肥胖問題。英國將於2018年4月對含糖飲料企業徵稅,首年稅款收入預計為7.36億美元,所徵稅款將用於學校的體育運動建設。
同樣面臨國民肥胖問題的還有印度。2016年,位於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開始對連鎖餐廳裡的漢堡、披薩和義大利麵等高鈉高脂肪食物徵收稅款,稅率為14.5%。成為印度第一個開徵「脂肪稅」的地區。
今年1月,印度健康衛生及城市發展組織的11名官員在會見該國總理穆迪時向其提議,對高鈉、高飽和脂肪含量的食物及飲料徵稅,稅款將用於政府的公共健康支出。
此類稅收直接衝擊到的是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雀巢等公司,如果對全品類垃圾食品開徵「脂肪稅」,美國快餐連鎖品牌包括麥當勞、必勝客、達美樂及肯德基等在內都將受到影響。有印度民眾表示,政府應把重點放在健康食品的推廣並降低其價格,而不是再增添一個稅收名目。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今年公布的一項調查,肥胖率排名世界前五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墨西哥、紐西蘭、匈牙利和澳大利亞。印度則與日本、韓國、印尼及中國屬於肥胖率最低的5個國家之一。這些國家中,墨西哥、匈牙利等國均對含糖飲料或高熱量食物徵收稅款。
北歐一些國家如芬蘭、丹麥也有類似稅款徵收。丹麥曾於2011年對高熱量食品收稅,是全球第一個設立「脂肪稅」的國家,但一年之後這項稅目就被取消,原因是該項稅款並未改善丹麥人的飲食習慣,反而成為生產商和經銷商的「官僚噩夢」,當地居民甚至開始跨境購買漢堡和含糖飲料,對其就業率也產生了消極影響。
除了對垃圾食品徵稅,通過其他公共政策進調整成為另一種辦法。國內一些城市如上海,全民健康已被納入公共政策範圍內,健康自我管理、高血壓自我管理等小組已達到2.6萬個,共有42萬人參與。上海市教委通過提高學生體育課及課外活動比重以提升校園健康指數。
5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體育總局、全國總工會等部委聯合下發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方案》指出,要在全國各地開展「三減三健」等專項行動。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力爭將因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較2015年降低10%。
杜拜曾以黃金為獎品,鼓勵國民參與減肥運動。在2個月內,每減掉2公斤,就可獲得價值42美元的黃金,如果是2-14歲的兒童參與減肥,黃金獎勵雙倍。2013年,杜拜用於該項目支出的黃金價值76萬美元。
美國肥胖率居高不下,與其食品工業及國民健康狀況不協調發展有關。紀錄片《飽食》中曾借多名專家及官員之口向公眾揭露出,食品生產商缺乏社會責任感、以及政府不作為等因素導致了民眾體重走向「系統性失敗」——人們認為肥胖的主要責任在個人,忽略了外部環境的影響。
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肥胖預防與控制藍皮書》顯示,導致肥胖的原因多種多樣:基因、環境及行為習慣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不當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是主要原因。並建議為避免肥胖,男性應將腰圍控制在90釐米、女性控制在85釐米以內。
反觀我國食品工業監控標準,大多還停留在質量是否合格的階段,對食物營養成分的標註及科普還有待細化。人們對健康食品的認知也需要調整:低糖、低鹽、低脂肪、無熱量的產品往往因為過度加工導致營養元素流失;飲食習慣多糖多鹽,即便身材苗條也有患慢性病的風險。
以薯片為代表的產品往往在外包裝上標榜「非油炸」、「不含反式脂肪」等特點,但其高鈉、高熱量的本質屬性未曾改變。對食品包裝用詞加強管理、引導生產商儘可能在營養成分表中全面地標註所含成分,避免消費者產生誤解,對培養健康的飲食觀念有積極作用。
(經濟觀察網 實習編輯 任芳言 據北京晚報等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