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說到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哭鬧,但這背後是很多負面情緒交織在一起的。這種感覺讓孩子找不到出口,從而發生緊張、對抗、逃避甚至傷害人或事的情況。
記得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一會兒說孩子寫得慢,一會兒說孩子這寫得不對,那寫得不規範。
剛開始孩子還能招架得住,後來乾脆一下子把作業本扔掉,攥著拳頭衝著媽媽大喊:「你給我出去,現在,馬上!我不想見到你。」
家長也很生氣,大聲喊:「你做錯還有理?你給我做,做不對,別玩了。」
孩子開始動手推媽媽,媽媽也推孩子,母子倆居然就這樣扭打在一起,後來媽媽推開孩子摔門而去,孩子則哇哇大哭。
你看,在這個情形下孩子不僅僅是產生了負面情緒那麼簡單,他一定是經過反覆思考才提出讓媽媽離開的決定。
被媽媽指責時他是緊張的,後來為了保護髮言權,直接用行動表示對抗,多種情緒摻雜在一起最終爆發,才影響了正常行為。
孩子哭泣時,內心的負面情緒並不是單一的,父母必須看清楚背後的原因,才能合理解決問題。
0101為什麼孩子遇到事情容易崩潰?
孩子的大腦發育並不會像成人一樣,輕而易舉控制情緒,他們更多的是將情緒收集並儲存在大腦。
杏仁核負責識別、調節情緒,控制學習記憶,當孩子受到外界環境刺激時,便會迅速收集曾經記住的生活片段,並將其聯繫在一起,做出下意識的應激反應。
也就是說,孩子負面情緒的發生,很可能並不是當下事情引起的,而是一個從生活中積累變成意識,再上升到精神世界後的爆發。
一個行為經常受限的孩子,負面情緒在身體裡積壓得越來越多,也更容易在某一時刻將積累的情緒爆發出來。
0202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有4種類型
忽視型:這類家長通常覺得孩子有情緒是小事,只是年紀小,不懂得表達。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讓他哭吧,一會就好了」、「不用搭理,越搭理越沒完」……
還有的家長以孩子的負面情緒趕緊結束為目的,用獎勵、哄騙的方法阻止接下來的事情,認為只要沒有負面情緒,孩子就是乖的。
否定型:這類家長認為孩子有負面情緒是不對的,是不聽話的表現。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你再喊一次試試,我就把你扔出去」、「站著,反思,你哪兒錯了?」
這些家長不允許孩子出現負面情緒,試圖利用懲罰、指責控制孩子的思維和行動。
放任型:這類家長覺得孩子的一切都可以接納,所有的情緒都共情,甚至比孩子表現得還要激動,生怕孩子受到傷害。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這是媽媽不好,你受委屈了」、「媽媽比你還難過,下次可不要這樣了,好不好?」
這些家長誤認為充分共情就是尊重,結果導致孩子也跟著迷茫且脆弱。
情緒教導型:這類家長會給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和他一起面對情緒,並設立邊界,想辦法解決問題。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你在生氣,我們接下來需要冷靜」、「請回到你的房間,冷靜一下,我會陪著你」……
這類家長講道理,且有示範作用。
可知,除了第四種,前三種家長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都沒有起到該有的疏導作用,最終導致的一定是積少成多、一日爆發,還會決定孩子將來的情商。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讀懂孩子的情緒,唯有如此才能給出對應的正確處理。
0303父母如何讀懂他的情緒秘密?
這裡有個三段式方法,分享給大家:原因,行為,結果。
原因找到孩子出現負面情緒背後的原因很重要,對症下藥,才能真正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除去生理上不舒服的哭鬧意外,孩子每一次情緒爆發都是有原因的。
比如:爸爸無意間穿了媽媽的拖鞋,孩子一定要爸爸把拖鞋還給媽媽,家長都覺得是小事就忽略了這個行為,於是孩子一邊喊一邊打爸爸。
這就是孩子的秩序感和物權意識,他覺得物品是誰的就是誰的,不可以被佔用。
此時家長應該正向引導,和孩子一起拿回妥協,穿回媽媽的腳上,並告訴孩子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行為這主要是判斷孩子在一些環境下做出的反應是否正常,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和自己一樣,到新環境也能很快適應,積極參與,或者控制情緒、調整自己。
但實際上,孩子的行為正是情緒反應的外在表現,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比如:孩子要去遊樂場,結果到了又不說話、不玩耍,拉著大人要離開,導致大人白忙活一場,氣得不行。這種行為就是不適應,他們想讓大人陪著,此時應該先參觀再遊戲。循序漸進地讓孩子把情緒和行為調整到最佳。
結果這點家長通常會忽略,就是孩子哭鬧產生的負面情緒哪兒去了?真的是不見了嗎?實際上都被記錄在大腦裡形成長期記憶,下一次出現狀況時又會顯現出來。
負面情緒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說「心理陰影」一詞。
家長應該關注孩子把情緒發洩完後有沒有什麼特殊行為,或是小心翼翼,還是遇見事情就逃避?這是反映事情有沒有真正解決的重要因素。
0404如何做孩子的情緒的疏導員?
情緒疏導,同樣需要做到「三部曲」。
第一步:認識情緒
我們可以拍下孩子每次出現新情緒的照片,比如憤怒,大哭,緊張,委屈,大笑等等,然後洗出來做一個情緒展示牆。
接下來,就可以和孩子做情緒認知了,告訴他此刻的情緒是什麼?和照片一一對應上。
「你現在是生氣」、「你很委屈」、「你太憤怒了」,讓孩子看看自己在各種情緒下的真實模樣,能加深印象。
第二步:表達情緒
學會表達情緒也很重要,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說出情緒,當他正確表達,家長就有時間準備如何應對了。
比如:利用繪本中人物角色的情緒,詢問:「你覺得她現在的情緒是怎樣的?你有過嗎?」「如果你生氣會怎樣表達?你受了委屈會怎樣告訴媽媽?」
借著繪本人物的情緒,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情緒,說出來就是情緒釋放的開始。
第三步:情緒發洩
找到家裡的一個角落當做發洩空間,可以擺放抱枕、娃娃以及不威脅孩子安全的物品,也可以擺放畫筆,彩紙。讓孩子在這裡,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發洩情緒。
這裡要注意的是,不是允許孩子一味破壞,而是在陪伴下正確發洩。
比如:把抱枕當做自己當時討厭的媽媽,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用畫筆亂塗。家長一定要陪在身邊,並觀察孩子的發洩方式。
也可以讓孩子發呆、大哭,此時家長要做的就是擁抱和陪伴,借著這個時間也放空自己,反思剛才的做法是否正確。
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是種很正常的現象,大人也是如此,不要過於緊張,每個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也不一樣,一定要因材施教,找到符合孩子的情緒引導方式,給出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