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泣時,內心的負面情緒並不是單一的,父母如何讀懂他的秘密

2020-12-21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說到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哭鬧,但這背後是很多負面情緒交織在一起的。這種感覺讓孩子找不到出口,從而發生緊張、對抗、逃避甚至傷害人或事的情況。

記得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一會兒說孩子寫得慢,一會兒說孩子這寫得不對,那寫得不規範。

剛開始孩子還能招架得住,後來乾脆一下子把作業本扔掉,攥著拳頭衝著媽媽大喊:「你給我出去,現在,馬上!我不想見到你。」

家長也很生氣,大聲喊:「你做錯還有理?你給我做,做不對,別玩了。」

孩子開始動手推媽媽,媽媽也推孩子,母子倆居然就這樣扭打在一起,後來媽媽推開孩子摔門而去,孩子則哇哇大哭。

你看,在這個情形下孩子不僅僅是產生了負面情緒那麼簡單,他一定是經過反覆思考才提出讓媽媽離開的決定。

被媽媽指責時他是緊張的,後來為了保護髮言權,直接用行動表示對抗,多種情緒摻雜在一起最終爆發,才影響了正常行為。

孩子哭泣時,內心的負面情緒並不是單一的,父母必須看清楚背後的原因,才能合理解決問題。

0101為什麼孩子遇到事情容易崩潰?

孩子的大腦發育並不會像成人一樣,輕而易舉控制情緒,他們更多的是將情緒收集並儲存在大腦。

杏仁核負責識別、調節情緒,控制學習記憶,當孩子受到外界環境刺激時,便會迅速收集曾經記住的生活片段,並將其聯繫在一起,做出下意識的應激反應。

也就是說,孩子負面情緒的發生,很可能並不是當下事情引起的,而是一個從生活中積累變成意識,再上升到精神世界後的爆發。

一個行為經常受限的孩子,負面情緒在身體裡積壓得越來越多,也更容易在某一時刻將積累的情緒爆發出來。

0202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有4種類型

忽視型:這類家長通常覺得孩子有情緒是小事,只是年紀小,不懂得表達。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讓他哭吧,一會就好了」、「不用搭理,越搭理越沒完」……

還有的家長以孩子的負面情緒趕緊結束為目的,用獎勵、哄騙的方法阻止接下來的事情,認為只要沒有負面情緒,孩子就是乖的。

否定型:這類家長認為孩子有負面情緒是不對的,是不聽話的表現。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你再喊一次試試,我就把你扔出去」、「站著,反思,你哪兒錯了?」

這些家長不允許孩子出現負面情緒,試圖利用懲罰、指責控制孩子的思維和行動。

放任型:這類家長覺得孩子的一切都可以接納,所有的情緒都共情,甚至比孩子表現得還要激動,生怕孩子受到傷害。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這是媽媽不好,你受委屈了」、「媽媽比你還難過,下次可不要這樣了,好不好?」

這些家長誤認為充分共情就是尊重,結果導致孩子也跟著迷茫且脆弱。

情緒教導型:這類家長會給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和他一起面對情緒,並設立邊界,想辦法解決問題。

因此,通常做法就是:「你在生氣,我們接下來需要冷靜」、「請回到你的房間,冷靜一下,我會陪著你」……

這類家長講道理,且有示範作用。

可知,除了第四種,前三種家長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都沒有起到該有的疏導作用,最終導致的一定是積少成多、一日爆發,還會決定孩子將來的情商。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讀懂孩子的情緒,唯有如此才能給出對應的正確處理。

0303父母如何讀懂他的情緒秘密?

這裡有個三段式方法,分享給大家:原因,行為,結果。

原因找到孩子出現負面情緒背後的原因很重要,對症下藥,才能真正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除去生理上不舒服的哭鬧意外,孩子每一次情緒爆發都是有原因的

比如:爸爸無意間穿了媽媽的拖鞋,孩子一定要爸爸把拖鞋還給媽媽,家長都覺得是小事就忽略了這個行為,於是孩子一邊喊一邊打爸爸。

這就是孩子的秩序感和物權意識,他覺得物品是誰的就是誰的,不可以被佔用。

此時家長應該正向引導,和孩子一起拿回妥協,穿回媽媽的腳上,並告訴孩子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行為這主要是判斷孩子在一些環境下做出的反應是否正常,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和自己一樣,到新環境也能很快適應,積極參與,或者控制情緒、調整自己。

但實際上,孩子的行為正是情緒反應的外在表現,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比如:孩子要去遊樂場,結果到了又不說話、不玩耍,拉著大人要離開,導致大人白忙活一場,氣得不行。這種行為就是不適應,他們想讓大人陪著,此時應該先參觀再遊戲。循序漸進地讓孩子把情緒和行為調整到最佳。

結果這點家長通常會忽略,就是孩子哭鬧產生的負面情緒哪兒去了?真的是不見了嗎?實際上都被記錄在大腦裡形成長期記憶,下一次出現狀況時又會顯現出來。

負面情緒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說「心理陰影」一詞。

家長應該關注孩子把情緒發洩完後有沒有什麼特殊行為,或是小心翼翼,還是遇見事情就逃避?這是反映事情有沒有真正解決的重要因素。

0404如何做孩子的情緒的疏導員?

情緒疏導,同樣需要做到「三部曲」。

第一步:認識情緒

我們可以拍下孩子每次出現新情緒的照片,比如憤怒,大哭,緊張,委屈,大笑等等,然後洗出來做一個情緒展示牆。

接下來,就可以和孩子做情緒認知了,告訴他此刻的情緒是什麼?和照片一一對應上。

「你現在是生氣」、「你很委屈」、「你太憤怒了」,讓孩子看看自己在各種情緒下的真實模樣,能加深印象。

第二步:表達情緒

學會表達情緒也很重要,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說出情緒,當他正確表達,家長就有時間準備如何應對了。

比如:利用繪本中人物角色的情緒,詢問:「你覺得她現在的情緒是怎樣的?你有過嗎?」「如果你生氣會怎樣表達?你受了委屈會怎樣告訴媽媽?」

借著繪本人物的情緒,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情緒,說出來就是情緒釋放的開始。

第三步:情緒發洩

找到家裡的一個角落當做發洩空間,可以擺放抱枕、娃娃以及不威脅孩子安全的物品,也可以擺放畫筆,彩紙。讓孩子在這裡,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發洩情緒。

這裡要注意的是,不是允許孩子一味破壞,而是在陪伴下正確發洩。

比如:把抱枕當做自己當時討厭的媽媽,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用畫筆亂塗。家長一定要陪在身邊,並觀察孩子的發洩方式。

也可以讓孩子發呆、大哭,此時家長要做的就是擁抱和陪伴,借著這個時間也放空自己,反思剛才的做法是否正確。

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是種很正常的現象,大人也是如此,不要過於緊張,每個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也不一樣,一定要因材施教,找到符合孩子的情緒引導方式,給出最好的陪伴。

相關焦點

  • 父母對眼淚的最大誤解,就是把它當成了負面情緒,讓孩子哭很重要
    當父母允許孩子哭泣的時候,他們會漸漸明白一個道理,孩子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方,在那裡他可以釋放自己所有的情緒和壓力。比如哭泣。而等他們哭完了、哭夠了,負面情緒釋放完畢了,面對問題他們往往會更加的堅強。更加有信心有力量。
  • 孩子是個「愛哭鬼」?利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負面情緒
    兒童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決定了他們缺乏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所以,當孩子被負面情緒所控制時,家長可以利用「鐘擺效應」的原理,幫助孩子掌握自我調控情緒的方法,帶孩子走出悲傷。父母應該利用"鐘擺效應",教會孩子理性對待情緒允許孩子宣洩悲傷,接納自身的負面情緒哭和笑一樣,都是釋放壓力的自然而然的健康的過程,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反應,當孩子心中充滿悲傷和痛苦時,孩子用大哭發洩出來 ,可以將負面情緒釋放掉。
  •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那麼今天我們就和家長們聊一聊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的梳理負面情緒,幫助他們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1、客觀地看待負面情緒; 首先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負面情緒,畢竟即使是成年人也有心情不好,想發脾氣的時候。
  • 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解決?教你三步正確做法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由於年紀過小,不懂得如何處理負面情緒,所以很容易被負面情緒所綁架。所以在生活當中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多變了,經常亂發脾氣讓父母非常煩躁。孩子經常亂發脾氣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父母就一定要注重幫助孩子學會正確控制情緒。
  • 面對總是大吼大叫的孩子,做情緒管理型父母,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在漫長的研究過程中,戈特曼博士發現: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接納和認同時,也較易於感知和接受他人的情緒,不僅能夠建立圓滿的人際關係,同時在自信心、集中力、學習能力、健康等諸多方面也有較優異表現,成年後也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感。夕夕的焦躁日益增長的原因,不是夕夕父母不夠愛他,而是沒有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更沒有教孩子如何調整情緒,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解決問題。
  • 孩子總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讓孩子脫離負面效應
    小王前幾天去朋友家玩,當時他們在聊天,朋友的兩個孩子在房間裡玩玩具。沒過一會,哥哥的哭聲就傳了過來。小王跟朋友跑過去的時候,只看到哥哥對著地上的樂高哭泣,妹妹在一旁嚇得不敢動。看到有人來了,妹妹趕緊說:「媽媽你快安慰一下哥哥吧,他把樂高堆壞了就一直哭。」
  • 父母的壞脾氣,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別讓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成長
    父母是海洋,孩子是小船,當父母總是情緒暴躁,就像大海上常常颳起風暴一樣,孩子這艘小船,必然會在風浪的摧殘中,留下斑斑傷痕,父母應該學會控制不良情緒,別讓孩子變成了自己壞情緒的犧牲品。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負面情緒,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
  • 為什麼孩子容易深陷負面情緒陷阱?家長可先了解「鐘擺效應」
    其實,這是小孩子陷入了負面情緒陷阱,也就是說沉溺於負面的情緒走不出來,但同時又不會表達導致的。那麼,孩子為什麼容易陷進負面情緒陷阱?其次,孩子對於自己的情緒認知並不成熟,有時候是難過但是孩子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故而不知道怎麼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②心理承受不好與大人不一樣,孩子對待挫折和麻煩的宣洩方式其實很單一,那就是哭泣。
  • 孩子的情緒改變,也許是在表達「負面情緒」,正向引導很重要
    因為孩子內心出現焦躁或者不安的時候,身體就會釋放激素,使得孩子會通過嗜睡或者改變作息的方式,來應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那麼孩子的這些表現,也是驗證孩子出現了負面情緒。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當孩子在出現了一些自殘行為的時候,其實是一種個體的偏差行為。這說明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已經達到了飽和,所以他們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內心情感。
  • 如何調整你的負面情緒?
    人生無常,總會有喜怒哀樂,當你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激動,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你要接納這樣的自己。當然在你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千萬不要嘗試去用溝通解決問題,因為帶著負面情緒溝通,你以為自己表達的是內容,實際上你80%的時間表達的都是你的情緒。
  • 孩子哭是一種負面情緒?想要孩子不愛哭,父母需要這麼做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哭是一種負面情緒,像病毒一樣會傳染,所以父母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制止孩子哭鬧,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孩子磕到桌角胳膊流血了,疼的大哭,媽媽趕緊跑過去抱著孩子說「寶寶不哭,寶寶不疼,都是這個破桌子,磕到我們家寶寶了,打一下」,於是孩子抽抽涕涕的揮舞小手跟媽媽一起打桌子。其實,孩子磕到桌子疼嗎?
  • 孩子愛生悶氣怎麼辦?父母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快速擺脫不良情緒
    有的時候,在學校裡遇到一點不順心的小事,她都會爬在課桌上小聲地偷偷抽泣,周圍的同學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安慰不是,不安慰也不是,只得在同她相處時小心翼翼,生怕會一不小心得罪了她。所以,雯雯的朋友很少,她的內心很孤獨,也常常被自己的情緒所困擾,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去改變。
  • 情緒決定個性,幼兒負面情緒如何正面調節?附上媽媽可操作的方法
    幼兒時期的情緒發展決定了他未來的個性,一個冷漠消極的童年時光,會給他們帶來痛苦,悲傷,憤怒。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節,又沒有正確的情緒價值觀指引,任由這樣消極負面的情緒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不斷生根發芽,會對他們日後的性格,人際交往上產生很大的缺陷。
  • 孩子出現消極情緒,父母別無所謂,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但是如果父母經常性責罵孩子,孩子就會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在以後的生活中特別害怕父母的訓斥,從而導致自己在消極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有時候孩子只是遇到一個很小的問題但是由於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太多導致孩子的內心變得十分的難過,他感覺自己的處境異常艱難。
  • 孩子抑鬱了,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消除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作者丨壹心大哥如今許多家長逐漸意識到過去與孩子交流的口吻僵硬,形式教條,已進入叛逆期的孩子與家長逐漸有了距離感。很多父母面對來自外部的工作、生活的壓力,沒有良好的情緒覺察能力,自己都沒法做到善待情緒,自然也對孩子內心關愛不夠。
  • 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
    負面情緒,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如果說家長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那麼會導致孩子因此陷入更加嚴重的狀態當中,甚至對人格的成長會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在這裡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如果孩子經常陷入負面情緒的話,會有哪些較為明顯的危害,通過這些清晰的認知深刻認識負面情緒的危害。
  •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宣洩情緒?
    11月,不少學校迎來期中考試,心理聊吧的一則傾訴中,一位母親在為孩子亂發脾氣而痛苦時,通過溝通發現孩子情緒不穩的背後是學習壓力。作為家長,如何從孩子的日常表現看出他需要宣洩呢?又如何合理地引導孩子宣洩呢?聽心理老師聊一聊。傾訴:孩子亂發脾氣,我氣急敗壞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對孩子,經歷了狂怒到心痛的過程。
  • 容易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的7種負面情緒
    因為不會處理情緒,所以不良情緒會對孩子造成各種負面影響。其中容易讓孩子受到不良影響的負面情緒有7種,分別是:憤怒、膽怯、壓抑、焦慮、恐懼、委屈、孤獨。孩子的自控力,作為成年人,一般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同時多數情況下也知道應該怎樣去應對這樣的憤怒,所以多數人因此可以讓自己逐漸恢復平靜。但是當孩子出現了憤怒的情緒時,一時半會兒可能就說不清,辨不明,而且陷入憤怒的孩子並不知道應該怎樣化解情緒,他只能哭鬧、尖、摔東西,甚至罵人、打人……孩子很明顯表現出了不高興,但是他的發洩途徑是單一的,就是鬧情緒、發牌氣,幾乎是不會考慮怎樣解決間題的。
  • 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控制情緒
    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責任。某種意義上講,情緒是一種能量,有負面情緒也有正面情緒,負面情緒讓人感覺難受,正面情緒讓人感覺愉悅。在給別人相處過程中,我們最好保持一種正面情緒,這樣就會有積極正面的人際關係。
  •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理解「負面情緒」
    其次,如果我們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那麼當覺察到負面情緒時,我們就會產生一種牴觸心理,不願意正視和承認它的存在,於是就只能選擇忽視或壓制這些情緒。事實上,負面情緒本身並不是負面的,所謂的「正面」和「負面」只是從個體感受的角度對情緒進行的一種評判。然而,情緒被進化出來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快樂,而是要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發展與繁衍。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情緒都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