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地處湖北東部,北倚大別山,南臨長江,有「三山六丘一平原,田園水面在其間」的說法。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鄂東糧倉」美稱。
民以食為天。作為浠水人,你可以用無數舌尖上的記憶,串起人生的一個個片段,串起大喜大悲的特殊時刻。好吃不過包面,這是正宗浠水人的口感。最盛大的節日,最開懷的時候,沒有吃到浠水風味的包面,就是一大遺憾。
浠水包面和北方的餃子、混沌以及廣東的雲吞不一樣,包面外形像元寶,象徵著財源滾滾。
四時八節,來一碗包面,是全家團圓最好的慶祝;招待親友,來一碗包面,是主人好客最好的表達;老鄉相聚,來一碗包面,是訴說鄉愁最好的寄託。做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包麵皮加包面肉。包面的皮子,最好用優質小麥粉,加上半碗水和成麵團,用擀麵杖一次次擀開來,一張薄薄的大圓餅,再切成一堆小小的四方塊兒。包面製作很簡單,放上肉餡,對摺,再對摺,將裡層的兩個角兒的邊緣朝懷裡一捏,就是一個做好的包面了,在筲箕上或者案板上有序擺好。最大的特點是擀的皮子顏色雪白、有嚼勁兒。至於包面肉則是包面最為關鍵的主料,包面味道好不好,主要在於包面肉是否鮮香。
小時候,我就讓母親教我做這種好吃的包面。現在我也學會了做包面,只是不用手擀麵皮,也可以不用自己剁肉餡了,到菜市場買現成的麵皮就行了,這樣做起來更簡單,也節省時間。
我想把這好吃的包面製作方法分享給還不會做包面的朋友,其實它的製作方法又快又簡單。
第一步,準備材料:包麵皮(2元錢)、半肥半瘦的豬肉(3至4兩)、小蔥或者韭菜(1至2兩)、雞蛋一隻,或自己想加的配菜。
第二步:把肉切碎,再剁成肉末(也可以在菜市場買現成的),把蔥姜切成碎末狀。
第三步:把切碎的餡放入一隻碗裡,再放生抽、料酒、蠔油、香油、雞精、鹽少許。再打一個雞蛋放在裡面,把餡拌勻。
第四步:動手包包面,把餡放在皮裡,對摺疊,再翻過來對捏,如果不粘貼,就用手指抹點水就能粘住了。
第五步:當你煮包面的時候,也可在鍋裡面放一些自己喜歡的佐料和配菜。比如蝦皮、紫菜、青菜,也可以煮一隻荷包蛋。
第六步:開水煮包面,水燒開就將包面放入鍋內,等包面在水裡煮翻滾就倒一杯涼水,水再開了就可以起鍋了。再在包面上澆一勺高湯或者雞湯,一碗香噴噴的包面就做好了。
在浠水人眼裡,四四方方一塊皮子,只要是面和手擀的,不管是對角相疊的三角形、還是攔腰對摺的長方形,用兩手一圍、四指一捏,那白胖胖、圓乎乎的模樣就能立刻在記憶中還原出坐在勺箕、簸考裡的小精靈;香噴噴的一粒包面肉,無論是小蔥伴的、還是韭菜調的,無論是生鮮葷腥的、還是素淨清淡的,只要是細切手剁的,那濃濃的醬香就能神奇地喚醒記憶的老味道;只要是按浠水包面流程包的正宗浠水包面,也不管是高湯精烹的、還是清水沸煮的,那外韌內鮮、滿口流香的滋味就能讓思緒跨越千山萬水找到鄉思鄉愁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