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朱元璋為何對他放任不管?放縱只為更好收網

2020-12-23 歷史鑑賞者

公元1373年,胡惟庸在李善長的推薦之下,擔任了右丞相。公元1377年,由於胡惟庸比較能幹,所以升任左丞相,成為百官之首。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誅殺。

從擔任右丞相開始,一直到被誅殺,朱元璋忍了胡惟庸長達7年的時間。那麼朱元璋是一開始就知道胡惟庸胡作非為,故意放任不管,還是後來因為胡惟庸胡作非為,才對他下殺手的呢?

一、胡惟庸的所作所為,的確有點過分。

胡惟庸是跟著李善長混的,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也是朱元璋身邊的蕭何,功勞位居第一。跟著李善長混飯吃,自然能吃香的喝辣的。

在楊憲被誅殺以後,胡惟庸開始走到臺前,成為了大明朝的右丞相。這個時候胡惟庸作死的行為逐漸顯露了出來。

1、開始獨斷專行。胡惟庸掌權以後,朱元璋就開始放任不管了。胡惟庸在處理政務時,也開始獨斷專行。這哥們作死的操作也就開始了。

生殺予奪這麼大的事情,胡惟庸常常不通過朱元璋,直接就批准執行了。朝中六部上傳的奏章,胡惟庸也是自己先拿了看,過濾一下再拿給朱元璋看。

為啥要過濾一下?因為這些奏章裡,有很多是不利於胡惟庸的,但凡不利於他的奏章,全都被胡惟庸給藏匿起來了。

2、利用職權貪汙受賄。胡惟庸這麼一搞,這朝中的大小事務,可就他一個人說了算了。而且誰都不敢說他的壞話,因為所有奏章都是他先看。

因此大量朝臣開始倒向胡惟庸這一邊,跟著胡惟庸有肉吃,他們爭相給胡惟庸送這送那,這期間胡惟庸所撈的錢財數不勝數。

3、排除異己。胡惟庸只允許朝堂之中,存在支持自己的人。所以對那些獨善其身或者反對自己的人,他全部採取的是打壓手段。

甚至他對大元帥徐達也不放過。大家的奏章傳不到朱元璋那兒,只好去找徐達訴苦。徐達曾經將胡惟庸的劣跡,告訴過朱元璋。

大將軍徐達深疾其奸,從容言於帝。惟庸遂誘達閽者福壽以圖達,為福壽所發。御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挾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明史》

沒想到胡惟庸居然打算對徐達下手,打算策反徐達的門人福壽,想讓福壽去謀害徐達,你說胡惟庸膽子大不大?

劉伯溫作為御史中丞,曾經也跟胡惟庸過不去。等到劉伯溫生病以後,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望胡惟庸,結果胡惟庸居然在劉伯溫的藥裡下毒,把劉伯溫給毒死了。

4、胡惟庸結黨營私。胡惟庸的大靠山,就是李善長。為了能夠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受影響,胡惟庸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侄子,以此增進兩家人之間的關係。

從這兒以後,朝中再也沒人敢說胡惟庸的壞話。大家就算是心裡有氣,也不敢隨便撒了。這哥們背後有朱元璋和李善長撐腰,誰敢惹他?

與太師李善長相結,以兄女妻其從子佑。學士吳伯宗劾惟庸,幾得危禍。自是,勢益熾。其定遠舊宅井中,忽生石筍,出水數尺,諛者爭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燭天。惟庸益喜自負,有異謀矣。---《明史》

於是大量官員投入到了胡維庸門下,成為了胡維庸的忠實黨羽。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胡惟庸才有了不同的想法,他為什麼不能更進一步呢?

二、胡惟庸的確有謀逆的想法,這是事實。

有些官員為了拍胡惟庸的馬屁,故意說胡惟庸老家的井裡面,長出了石筍。更有甚者,吹噓胡惟庸家的祖父三代人呢的墳頭上,時常出現火光,傳言胡惟庸將來貴不可言。

惟庸益以為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輓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明史》

胡惟庸已經是左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了,還能怎麼個貴不可言呢?再往前走一步,那可就是九五之尊了。那麼有哪些證據可以表明這一點呢?

證據一:朱元璋曾經譴責過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這兩個人都是帶兵之人,也都被朱元璋給責罰了。這個時候胡惟庸卻跑來拉攏這兩個帶兵的將軍,並且讓他們收集舊日的兵馬,打算幹一票大的。證據二:胡惟庸曾經在中書省閱覽天下兵馬的分布冊,又招攬了都督毛驤,並且讓都督毛驤收容衛士劉遇賢和亡命之徒魏文進,表示會有用得著他們的地方。證據三:胡惟庸讓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勸說李善長支持他們的活動,最終李善長只好選擇妥協。得到李善長的支持後,胡惟庸派遣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又派遣元舊臣封績與北元取得聯繫,希望他們出兵做外援。這些事情如果沒有經過謀劃,是不可能輕易寫在史書裡的。所以說胡惟庸打算謀反,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因此他後來被殺,也就沒什麼可冤枉的了。

三、胡惟庸的謀逆行為,那是朱元璋給引誘出來的。

朱元璋作為人精,他怎麼可能不知道胡惟庸為非作歹的事情呢?這一切朱元璋都清楚,但是朱元璋什麼話都不說,為什麼?因為朱元璋在等待時機。

朱元璋認為胡惟庸之所以專權,那可不是什麼偶然的事情。歷史上專權的丞相,又豈是胡惟庸一個呢?

朱元璋的確可以立刻處理了胡惟庸,但是他難保後世大明王朝再出現一些類似胡惟庸這樣的人,所以朱元璋要做的,是為後世謀福利。

所以當胡惟庸為非作歹的時候,朱元璋一直忍著,因為殺掉胡惟庸不足以廢除丞相制度。直到胡惟庸有了謀反意圖後,朱元璋再殺掉胡惟庸,才有廢除丞相制度的理由,到時候大家也就不敢說什麼了。

其實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胡惟庸所謀劃的那點謀反的本錢,跟朱元璋手裡掌握的實權,那是完全不好比的。

因此當胡惟庸打算狗急跳牆的時候,發現壓根就不是朱元璋的對手,也只有束手待斃的下場了。

總結:朱元璋為後代真是操碎了心。

朱元璋是個極度自私的皇帝,他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為了自家的子孫後代著想。不過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自己打下來的江山,難不成還真的為韭菜們著想麼?唱唱口號就不錯了。

朱元璋搞分封制,是為了讓所有兒子都能享受到成為土皇帝的待遇。朱元璋誅殺功臣,是為了讓孫子朱允炆坐穩江山。

同樣這次朱元璋殺胡惟庸,廢除宰相制度,也是為了讓大明王朝的後世皇帝們,少一個可以掣肘他們皇權的力量。只不過他似乎忘了一點,不是所有子孫都能夠像他那樣勤勞能幹的,廢了丞相以後,真的可以把皇帝給活活累死,因此內閣大臣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缺憾。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胡惟庸案真相:「反臣」抑或「棋子」,千餘年帝相糾葛的結束
    丞相胡惟庸謀反一案,是明代初葉的一件大事。洪武十三年,新年剛過,大明王朝一片喜慶祥和,丞相胡惟庸主動遞牌子請求覲見皇帝朱元璋。見到朱元璋,胡惟庸便說:陛下聖明,四海昇平,天降祥瑞。朱元璋畫像除掉胡惟庸後,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後設殿閣大學士供皇帝做為顧問,從此帝相千年糾葛結束,皇權獨大。
  • 朱元璋的嶽父入宮探望女兒,為何會被賜死?
    因為他的嶽父帶著他的連襟還順便跑進去他的後宮玩耍。被朱元璋賜死的嶽父只有胡美一個,而胡美之女,在朱元璋開國的時候就被納為了妾,是為胡貴妃,也是湘王朱柏之母,而胡美,就是朱柏的外公。理論上來講,胡美的身份地位是不低的。淡但除了皇家身份之外,胡美還是個將領。
  • 他被後世推崇為神仙,最後卻依然躲不過命運的安排
    既然劉伯溫已經如此低調了,為什麼身為皇帝的朱元璋還是沒放過他呢?究其原因,恐怕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劉伯溫並不是一般的讀書人,他性情剛強,嫉惡如仇,與羽扇綸巾的書生不同, 「貌修偉,慨然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而且相貌虯髯,有點像梁山好漢,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囘權囘貴。第二點:劉伯溫敢於違抗朱元璋,朱元璋想殺死李善長,讓劉伯溫做屠夫,劉伯溫謝絕了。
  • 李善長:七十多歲娶了一個小女孩,朱元璋:你是在向我炫耀什麼?
    在明朝初年發生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朱元璋建立錦衣衛制度,監督臣下,用胡惟庸殺死劉伯溫,又因胡惟庸廢除幾千年的丞相制度,獨攬大權,消除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爭鬥鬧劇。李善長作為大明開國的第一任丞相,能力自不必說,但是做人方面卻有待商榷,特別是他對於如何做好一個臣下致死都是迷茫的。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劉伯溫和諸葛亮都曾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為劉大耳朵三分天下鞠躬盡瘁,劉伯溫為朱元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而且毫無保留地幫助朱元璋治理國家,然而朱元璋卻時刻防著劉伯溫。 朱元璋生性多疑,而且還心狠手辣,天下稍微一穩定了下來,他就開始殺害曾經為他浴血奮戰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了。 劉伯溫看透了朱元璋,選擇了告老還鄉,來讓朱元璋放其一條生路。
  • 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多大?
    歷史著名人物呂不韋、範雎在秦國都當過丞相,除秦王就是呂不韋有權力了。範雎似乎是文官首領,白起是武將首領。範、白失和,範雎害死白起,可見丞相權力相當大。丞相這一職位始終是高官,有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百官首領;有時是文官首領,文武並列。春秋戰國時期丞相權力也不小。
  • 盤點被朱元璋所殺的5大開國功臣,僅一人冤枉的,其餘皆死有餘辜
    說起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還真是一位傳奇皇帝,他早年當過和尚,也做過乞丐,後機緣巧合下加入反元起義軍,也就此開啟了自己的傳奇徵程。總之,自此之後,朱元璋便不再信任馮勝了,而且隨著馮勝的勝仗越多,朱元璋對他就越忌憚,最終乾脆賜死了他。
  • 為何要設立都察院,而不是整頓御史臺?明太祖:官員權力需要平衡
    ——《明太祖實錄·卷一四》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是社會底層出身,元末時期社會的黑暗、混亂他是深有體會,所以在他的意識中,元末時期的混亂局面其實是因為統治階層的怠政,治吏不嚴,從而導致官員階層貪腐之風盛行所致。
  •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殺伐果斷,為何沒人倒打一耙?
    可像朱元璋這樣殺伐果斷,老貓一樣窺伺政敵的皇帝卻並不多見,據統計,在位30年時間,殺人超過20萬,大部分是跟過自己的功勳貴舊,大多為帝國的建設出過力。其中不乏弄潮兒胡惟庸,李善長之流,當然也有軍中統帥常遇春,藍玉,殺得興起時連乾兒子都不放過。照理說如此倒行逆施,這些權貴們為何不倒打一耙?都是刀尖舔血過來的人,誰怕誰呢?問題恐怕沒這麼簡單。
  • 百餘年後果真應驗
    劉伯溫年僅12歲便考中秀才,是故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朱元璋還在給地主放牛的時候,14歲的劉伯溫已經學完了《春秋》。劉伯溫的「學完」並不是先生講完、他聽完,而是自己把書看了兩遍就能背誦。不僅如此,他還能發表自己的了解,以至於老師嘖嘖稱奇:「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功臣,為什麼封爵沒有他,最後還是中毒而亡?
    劉基生前運籌帷幄、能謀善斷,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他的死卻成了一個謎團。劉基晚年在京城,病在床榻之上,胡惟庸命人送藥,劉基吃了藥,腹中好似橫亙著一顆大石頭,就此駕鶴西去。劉基的死,跟胡惟庸脫不了干係,無論是胡惟庸有意殺劉基,還是朱元璋授意,劉基都死在了胡惟庸手中。
  • 明朝多昏君為什麼怪朱元璋?這和他輕視文人有關,出身是致命傷
    明朝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王朝,朱元璋在元朝末年崛起,出身底層的他最終「恢復華夏」。但在被稱為「得國最正」的朱元璋手裡,明朝初年有著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朱元璋一方面拼命地以儒家觀點來拉攏人心,另一方面卻對江浙地區的儒學士子進行了拼命打壓。
  • 明朝皇帝昏君輩出,為何300年不亡?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藥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連續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大明王朝在這麼多昏庸無能皇帝的折騰之下居然還能夠屹立近300年,真可謂是中國封建王朝裡面的奇蹟。
  • 朱元璋廢除丞相後,內閣大學士為什麼還能被稱為「宰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下詔廢除中書省,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朱元璋廢丞相」。此後直到清朝的「預備立憲」,皇帝都是直轄朝廷的諸卿百官,上承皇帝、下轄百官的相制在中國官制上消失了。但奇怪的是,宰相卻並沒有因為朱元璋廢丞相而消失。
  •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真犯糊塗?
    正是這麼一位令後世膜拜的曠世英豪帝王,他在臨終前做的一件事,不少人都認為這是他一生在江山社稷的安排上,所做的「最大錯事」,那就是,他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就是皇太孫,而不是傳給自己文韜武略皆勝於眾人的皇四子朱棣!如若那樣的話,歷史上的「靖難之役」就不會發生,而且,歷史也一再證明朱棣的治國理政能力確實強於皇太孫朱允炆百倍不止。
  • 李善長被斬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仔細瞧瞧上面5個字
    這當然是有道理的,明朝的開國功臣李善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拿了免死金牌,朱元璋卻只打了他五個字。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農民皇帝,明朝的開國皇帝。由二十五歲時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到獨立出徵,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在洪武三年(1368年),北伐最終推翻元朝統治,成為大明開國皇帝的過程中,朱元璋並沒有獨自一人。
  • 朱元璋可以省去不少麻煩
    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了。這一年朱標才38歲,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此後朱元璋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朱標,索性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結果朱允炆削藩不成功,被燕王朱棣反殺,失去了江山。
  • 古代「丞相」與「宰相」有什麼區別?別再稀裡糊塗分不清楚!
    而我們知道還有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便是丞相。可以說,一個好的王朝,可以沒有一個英明的皇帝,但是不能沒有一個賢良的丞相。作為皇帝的「大腦」,丞相輔佐皇帝管理朝政,總領百官,對於朝廷統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這時候大家就有疑問了,有了丞相,不是還有宰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