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急性心梗後,不同級別醫院院內死亡率差多少?

2020-12-15 騰訊網

心梗院內死亡率為何十年沒改善?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為一種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近年來發病人數驟增。《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結論指出,2030年我國預計有2260萬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因其發病急、致死致殘率高、預後差,已成為心血管醫生面臨的棘手挑戰。

論文截圖

不同級別醫院急性心梗院內死亡率差異大,

十年未明顯變化

10月23日,JAMA子刊發布一項研究指出,我國不同級別醫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下簡稱STEMI)住院死亡率差異明顯:省、市、縣級醫院分別為3.1%、5.3%和10.2%。縣級醫院相關死亡率為省級醫院的3倍多。

上述論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原副院長楊躍進、心內科冠心病中心許海燕教授及團隊共同完成。研究使用了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註冊研究平臺(CAMI Registry,下簡稱CAMI註冊研究)數據,覆蓋國內31個省市、108家醫院及2013年1月至2014年入院的12695位患者。

許海燕告訴「醫學界」:「這項研究從2013年1月開始登記病例,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嚴格地按照省、市、縣3個垂直行政級別的醫院來劃分。我們主要收集了急性心梗患者發病、診治、預後等臨床信息。」

而2015年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一份回顧性研究揭示,我國STEMI院內死亡或因病重放棄治療的患者比例2001年、2006年和2011年相似,十年來主要併發症無顯著改善,診療過程中的不規範環節持續、普遍存在。這項研究被稱為中國冠心病醫療結果評價和臨床登記轉化研究(ChinaPEACE)。

上述兩項研究顯示,我國十多年來STEMI院內死亡率無明顯下降,且不同級別醫院差異巨大。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教授、《中國循環雜誌》主編楊進剛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認為中國十年來急性心梗的院內治療沒有進步的觀點是錯誤的。相關死亡率無改善的主要原因在於,各級醫院救治心肌梗死的水平相差懸殊,且社會系統的救治體系沒有進步。

縣級醫院患者病情重、年齡大,

再灌注治療不足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統計,從2013年開始,農村地區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大幅、持續超過城市。2016年農村、城市地區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分別為74.72/10萬和58.69/10萬。

數據來源: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對於急性心梗患者來說,再灌注治療是最有效的辦法,其包括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和溶栓治療,能及時恢復缺血心肌的血供,限制梗死面積。

前述JAMA子刊CAMI註冊研究顯示,省、市、縣級醫院再灌注治療率差異大,分別為69.4%、53.3%和45.8%。同時,省級醫院65.7%的急診介入治療率顯著高於市級和縣級醫院的42.2%、20.2%。

縣級醫院存在救治設施不足的情況,僅有78%的醫院擁有冠心病監護病房(CCU),44%的醫院擁有導管室。

許海燕告訴「醫學界」,1964年,美國建立了第一個冠心病監護病房,使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從30%降至15%左右,我國是上世紀70年代阜外醫院首先在國內建立了冠心病監護病房。實際上一部分縣級醫院並沒有冠心病監護病房,會影響到疾病的監測和救治。也有縣級醫院本身沒有導管室,未開展急診介入,對溶栓禁忌症或高危患者沒有急診介入治療能力。

研究人員也發現了患者或家屬拒絕再灌注治療的情況,原因包括擔心相關併發症、經濟負擔過重及醫生診斷不明確等因素。「有些患者和家屬對再灌注治療的獲益認識不足,一聽說溶栓要出血、放支架需要做手術,他們就非常抗拒。」

此外,相較於省市級醫院,縣級醫院急性心梗患者年齡更大、女性更多,出現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臟驟停和Killip III型、IV型心力衰竭的患者更多。

不同級別醫院STEMI患者不良事件

今年4月,《中國循環雜誌》刊登了《2019年中國成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醫療質量控制報告》(下簡稱2019年質控報告),是國內目前相關領域的最新報告。

其統計結果顯示,2017年、2018年我國再灌注治療率大幅提升,二級醫院再灌注治療率分別為67.8%和81.5%。2018年,二級醫院90分鐘內實施 PCI比例與三級醫院相當,分別為63.0%與58.3%。

2018年我國二級、三級醫院STEMI患者中再灌注治療比例和方式及溶栓藥物的使用情況

儘管如此,我國急性STEMI患者在再灌注治療比例上和美國相比依然存在差距,2010年美國該指標就達到了94.2%。

社會化管理缺乏:

院外延遲時間長,救護車使用率低

急性心肌梗死能否得到最佳救治取決於四個門檻:第一,患者在發作時能否自己判斷症狀,否則後續醫療程序無法立刻開展;第二,判斷之後,能否立即撥叫救護車,而不是步行或打車趕往醫院;第三,救護車是否能夠合理轉運;第四,醫院接診後是否採取了合理的救治程序。

上述CAMI研究顯示,三個級別醫院的患者都存在發病後就診時間延遲的情況,僅有72.0%的患者在症狀出現12小時內到達醫院,14.1%的患者使用了救護車。

2019年質控報告顯示,我國急性STEMI患者從出現症狀到抵達醫院的中位時間為4.5小時,高於歐美國家的1~2小時。

「患者需要知道,一旦有症狀需要及時叫救護車到醫院就診。有些患者覺得可以步行甚至蹬三輪車到醫院,這是非常危險的。救護車速度更快,配有急救設施,可以節省搶救時間。」許海燕說。

一項針對北京市18個區縣4627名居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75.0%的居民至少知曉任何一種心臟病發作症狀,但超過70.0%居民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治療手段(包括溶栓和急診介入治療);小於50歲的人對心臟病發作的症狀認知最差,僅有31.7%的居民表示自己在心臟病發作時選擇急救車去醫院就診。

此外,我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指南指出,如診斷為STEMI,要求10分鐘內完成首份心電圖,30分鐘內開始溶栓治療,90分鐘內完成球囊擴張。

CAMI 註冊研究也發現,STEMI患者到院至溶栓(D2N)時間為52(29~100)min,僅31.8%能滿足指南建議的D2N≤30min的要求;入院至球囊擴張(D2B)時間為113(77~204)min,僅37.8%能滿足指南建議的D2B≤90min的要求。

「院內各流程處置還需要改進,縮短延遲。」許海燕說。

胸痛中心建設情況可視化平臺截圖

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情況,近年來我國開始建立院內胸痛中心/綠色通道,加快轉運體系和診斷速度,完善相關診療規範。截至10月30日,已有4665家醫院通過胸痛中心認證。

資料來源:

1. Xu H, Yang Y, Wang C, et al. Association of Hospital-Level Differences in Care With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J]. JAMA Network Open, 2020, 3(10): e2021677-e2021677.

2. Li J, Li X, Wang Q, et al.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1 (the China PEACE-Retrospectiv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ud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ospital data[J]. The Lancet, 2015, 385(9966): 441-451.

3. Xu H, Li W, Yang J, et al. The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MI) Registry: A national long-term registry-research-education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explo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16, 175: 193-201. e3.

4. 楊進剛 : 從CAMI研究看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診療面臨的問題http://www.drvoice.cn/speaker/51758?webview=1

5. 述評 中國的急性心肌梗死實踐

https://nejmqianyan.cn/article/yxqyra1606915?sg=AbW1NGsHw3NxPd6F

6. 2019 年中國成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醫療質量控制報告

7. 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註冊:從註冊到質量提升

http://appbuilder.studyinhand.com/apps/9/server/modules/cms/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15&id=901

8.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2019 概要

9. 趙延延 , 楊進剛 , 許浩博 , 等 . 中國醫院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 死醫療質量與住院死亡率的相關性分析 [J]. 中國循環雜誌 , 2019, 34(5): 437-443. DOI: 10. 3969/j. issn. 1000-3614. 2019. 05. 003.

10. 防控心血管疾病關鍵靠教育? 院士籲加強學生院外急救培訓

https://m.china.caixin.com/m/2018-10-29/101339928.html?originReferrer=iOSshare&s=6c1667f6ce446bd4d992cfffdba8afb542b4fa6fa806ab4c21c0489d8ba4aecd84d41c9bb6ff81aa

來源:醫學界

作者:從小新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責編:燕小六

相關焦點

  •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急性心梗知識培訓宣傳基層行活動
    映象網訊(記者 尚海東 實習生 孔豔坤 馮舒雅)為讓群眾了解更多急性心梗相關知識,5月26日下午,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重症監護室(CCU)護士長金愛蓮帶隊攜副主任醫師李帥、主治醫師賀醒、主管護師張珍珍、劉青等一行8人深入商丘市亞東醫院開展第二場急性心梗相關知識培訓宣傳基層行活動,
  • 知名段子手、作家突發心梗去世!|急性心梗|心肌梗塞|今晚80後...
    7月20日上午,撰稿人、《今晚80後脫口秀》寫手賴寶突發心梗去世。他是《今晚80後》脫口秀主持人王自健創作團隊的核心成員,代表作有《賴寶日記》、《人生何處不尷尬》、《生活就是北京時間最後一響兒》等。眾多媒體同行大V的朋友圈證實江波是因突發「心梗」去世心梗來勢兇猛,死亡率高,一旦發病易導致心肌大量缺血死亡,且不可恢復。第一時間識別心梗症狀,並撥打120,是心梗救治的關鍵一環。
  • 2例急性心梗,心電圖表現竟完全不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名家大咖解讀病例,分別有疑難心電圖、背景知識、深入解析等內容,敬請關注《醫學界·心電解剖室》!昨日,我們推送了一則病例—— 持續胸痛2小時,血壓僅70/54mmHg!病因是……| 答題有獎,你是否已經找到答案了呢?
  • 心梗或許不是胸痛,90後突發心梗,心梗為何年輕化?該如何預防呢
    導語:有一種疾病來勢兇猛,死亡率極高,發病非常突然讓人措手不及,它就是心梗。據不完全統計調查,目前全國每年有近70萬心梗病例,但是獲得治癒的人僅在34萬左右,而約50%的心梗患者,在發病送進醫院後1小時就猝死了。
  • 吉林國文醫院胸痛中心舉行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應急演練
    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要點在於必須爭分奪秒,若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就能大大的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6月10日,吉林國文醫院胸痛中心舉行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應急演練活動。下午13時30分許,吉林國文醫院組織胸痛中心的心內科(包括CCU醫護人員)、急診科醫護人員、導管室人員、120急救人員進行現場演練。13時40分許,該院急救中心接到胸痛患者報警電話,13時45分,接電話後3分鐘內,救護車及急救人員趕到現場,急救人員判斷病情檢查生命體徵,患者訴胸痛胸悶持續無緩解,伴大汗及呼吸困難,未服用任何藥物。
  • 25歲女演員心梗猝死,心梗,已經盯上年輕人!
    每18-20秒就有心梗事件發生,其中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過30%,且逐漸趨於年輕化。 心梗來勢兇猛,死亡率高,一旦發病很容易導致心肌大量缺血死亡。 因此,識別心梗發作前兆,做好預防救治,非常關鍵。
  • 【盤點】心梗近期重要研究進展匯總
    臨床上有劇烈而較持久的胸骨後疼痛,發熱、白細胞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可發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這裡長海醫院心外科整理了近期關於心梗的重要研究進展與大家一同分享。
  • JAMA:每天步行8000步,全因死亡率降低51%
    「雖然我們知道體育鍛鍊有好處,但不知道每天需要多少步來降低死亡風險,以更高的強度進行鍛鍊是否會有所不同,」第一作者、NCI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部門Pedro Saint-Maurice博士說道,「我們希望對此問題進行調查,以提供新的見解。」
  • 急性心梗後室間隔穿孔並室壁瘤形成,多學科聯合一次完成多種高...
    紅網時刻 通訊員 鄒琴 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在區域醫聯體和胸痛中心協同救治網絡下,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心血管外科聯合多學科於8月18日成功為一名56歲急性心肌梗死後室間隔穿孔並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施行了室壁瘤切除+室間隔穿孔修補+冠脈搭橋術,
  • 「1120心梗救治日」,上海中山醫院專家在日照開講
    臺下170餘位聽眾聚精會神 在我國第七個「1120心梗救治日」到來之際,為進一步普及「1120心梗救治日」的理念,喚醒民眾對急性心肌梗塞的防範意識,普及突發急性心梗院前急救處理,青島大學日照醫院/日照心臟病醫院聯合市民文旅大講堂邀請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醫師霍綱娣教授開展「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主題講座。
  • 心梗急救是與死神賽跑,3小時為黃金時間
    正如你知道的,侯耀文、馬季、高秀敏、柯受良……除了年紀大的,現在年輕的有30多歲的都會心梗。一位醫生反映,在見過的心梗患者中,最年輕的才20歲。通過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心梗發病死亡率極高;院外、家中是死亡高發地點。如此高死亡率,再加上無法及時送醫搶救,學習心梗發作的急救措施就更是勢在必行!3小時為「黃金時間」!
  • 北京急性心梗介入比例提升,再住院率怎樣?安貞醫院趙冬等6.4萬心梗...
    研究發現,女性急性心梗出院病例30天再住院率(8.4%)高於男性(7.4%)。非ST段抬高型心梗出院患者的30天再住院率為9.1%,高於ST段抬高型心梗出院病例的6.9%。急性心梗住院患者30天因冠心病再住院率在各年齡組均呈增加趨勢,其中55~74歲年齡組的增加趨勢顯著。≥85歲年齡組病例的30 天再住院率最高(10.1%)。住院期間進行了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患者30天因冠心病再住院率顯著較低,6年間30天再住院率從3.2%上升到3.9%,增幅低於未進行介入治療者。
  • @年輕人 別以為心梗離自己很遠!如何預防?
    新華社長沙7月24日電(記者帥才)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長沙市中心醫院、長沙市第三醫院等醫療機構獲悉,近期,醫院收治的心梗患者激增,其中不少為中青年患者。專家提醒,近年來,中青年心梗患者逐年上升亟待引起重視。
  • 49歲男子,心梗做完支架,1周後死亡!心梗有這6個併發症很兇險!
    凌晨5點,急診電話:趕緊下來,急性廣泛前壁心梗的,才49歲! 值班是不能脫衣服的,穿上值班鞋(值班的鞋,不能系帶,太慢,就是最簡單的可以跑起來的鞋),撒腿就跑。
  • 心梗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醫生用3分鐘實現逆轉
    為生命爭分奪秒3分鐘完成血管再通負責搶救林叔的心血管內科張海峰副教授和急診科吳滿輝主治醫師回憶,當時急診科接診林叔後考慮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而且已發生過心室顫動,需緊急進行緊急開通血管!「那時患者情況已經十分危險,容不得再耽誤一秒時間。」
  • 識別急性心梗早期症狀很關鍵
    今天(20日) 是第七個「中國心梗救治日」。臨床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約100萬人。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由於忽略心肌梗死早期症狀,而耽誤了搶救時間。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心肌梗死常見的誘發因素包括:情緒激動、勞累過度、大量吸菸、飲酒、氣候突變等。
  • Aslanger徵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併其它冠脈嚴重病變
    研究者既往發現非相鄰導聯ST段抬高(STE)的特殊心電圖模式,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合併其他冠狀動脈嚴重狹窄。近期發表在心電圖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試圖明確這種心電圖模式(Aslanger徵)的發生頻率、潛在解剖基質、診斷價值和預後價值。
  •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長假來襲,家裡有娃的注意了……
    趕來的醫護人員迅速為孩子爸進行了院內急救,約5分鐘後孩子爸恢復了意識。經心內科會診,初步診斷為急性冠脈症候群(ACS),即大家常說的「心梗」。 激動的情緒是一種潛在的心梗觸發因素,可使心絞痛、急性心梗或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增加2~3倍。 其實,被孩子氣出心梗的父母還真不少。面對即將來臨的十一長假,爸媽、長輩們該怎麼在輔導孩子的同時保護好自己呢? 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心梗,注意了!
  • 88歲老人心梗後心臟破了個大洞 協和深圳醫院創造生命奇蹟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向雨航 唐方方 88歲高齡的林奶奶(化名)因急性心梗被送入院,急診手術成功打通梗塞血管後,又並發了室間隔穿孔,心臟破了個8mm的大洞。
  • 馬寶琳:急性心梗馬上嚼服阿司匹林,有可能把血栓化開,避免支架
    急性心梗最典型的,如果以前有冠心病,心絞痛,然後這次疼得非常嚴重。心前區,胸骨後,壓榨感,疼,悶,有的放射到後背,有的放射到胳膊,然後持續半個小時不緩解。持續半個小時不緩解呢,這是判斷是不是心梗的一個重要指標。三分鐘就不疼了,那個他不是。因為他那就是缺血,他只有一直堵上他才一直疼,所以一般掌握半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