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 👆
編輯:奇蹟莞莞
作者:奧利奧奧
剛送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杯熱紅酒」就完成了從高級西餐廳到街頭小攤的身份轉變。
冬日裡的流量密碼
門口支一個平日裡煮玉米和茶葉蛋的大鍋,倒入紅酒和各種香料水果。10元一杯,熱氣騰騰,人稱「魔都獨有的街邊浪漫」。
很快,杭州、南京、長沙…… 甚至廣東佛山都颳起了一陣風潮。老廣人的砂鍋裡煲的不僅有老火靚湯,如今又有了老火靚酒。
我一直對此持懷疑態度。倒也不為別的,就是丁香、肉桂、八角、豆蔻、香葉擺在一起,很難不讓人想到紅燒肉、滷豬蹄。此處借鑑了答主 @芊小桌兒 的「超級簡單家庭版配方」:
紅酒·········1 瓶
橙子·········1 個
蘋果·········1 個
檸檬·········1 個(半個擠汁、半個裝飾)
肉桂·········2 根(1 根拿來煮,1 根拿來擺盤)
肉蔻·········1 個
八角·········2 個
香葉·········3-4 片
丁香·········10-20 顆左右
黃冰糖······適量(可用白冰糖、砂糖或蜂蜜代替)
紅酒不用太貴,100 塊錢以內的就行。加熱會破壞原來紅酒的結構和風味,高級貨用來煮也是有點浪費。
感覺肉桂的氣味有點像小時候吃過的「猴王丹」
接下來,變身「水果忍者」。
蘋果切薄片,橙子一半切片,一半插滿丁香。
這一步對密恐患者太不友好了
開煮時,先放橙子煎一下,煎出橙皮的香氣,再將蘋果片、檸檬汁、紅酒、香料一起丟進去,煮到出現咕嚕咕嚕的小泡,馬上關火。
肉桂和香葉疊加,殺傷力指數型增長,差點把自己嗆個跟頭。待我屏息凝神、氣沉丹田,才終於品出了熱紅酒的味道。???!!!竟然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喝(看了太多翻車案例,本來儲備了超多吐槽的)。首先是酸,橙汁、檸檬汁的酸與紅酒加熱後產生的酸性物質相結合,佔據了口腔的全部。酸味之後,是淡淡的果香,緊接著又被沒有完全揮發掉的酒味兒搶去了風頭。
儀式感不能少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同在一個屋簷下的特邀品鑑師喝完眉頭緊皺,表示:「不能細品」,第一口還行,後面像在喝中藥。如同香菜、螺螄粉和臭豆腐,愛的人慾罷不能,不喜歡的人落荒而逃。然而評價如此兩級分化的熱紅酒,卻在歐洲足足延續了兩千多年,沒有一個人能離得開。
原因是熱紅酒最早的名字「hippocras」與古希臘醫學之父「Hippocrates」同名。
描繪古希臘酒神崇拜的壁畫
香料狂熱分子羅馬人攻佔了希臘城邦,也將這一習俗繼承了下來。香料與熱紅酒自從牢牢鎖死,從某種程度上講,熱紅酒的歷史,就是香料在西方的貿易史。美食家阿皮基烏斯在《論烹飪》中記載了一份羅馬帝國的熱紅酒配方:葡萄酒和蜂蜜混合煮沸,緩緩過濾浮沫;再加入胡椒粉,月桂樹葉,藏紅花,烘烤過的棗核和棗肉。作為曾經身價百倍的「東方黃金」,當香料們被大手筆地嚯嚯進酒裡,這一時期的熱紅酒,除了味道,還隱藏著另一重含義——情慾。古希臘、古羅馬人認為月桂葉是男性生殖力的象徵,小豆蔻能增進情慾,丁香粒和肉桂讓人情緒亢奮/Pixabay
而到了中世紀,熱紅酒又被增加了「醫療保健」的效果。當時的歐洲黑死病、瘟疫流行,人們相信香料有治病的作用,酒也比不衛生的飲用水更乾淨。於是,貴族們通過喝熱紅酒預防疾病。
狄更斯《聖誕頌歌》插圖
大量香料源源不斷地從殖民地流入英國,熱紅酒也從貴族專享一步步出現在了普通人的餐桌。一本出版於 1869 年的英國主婦指南《Mrs Beeton's 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記錄了維多利亞時代熱紅酒的做法:一品脫葡萄酒加上一滿杯水,許多糖和香料。香料通常使用丁香,肉豆蔻,肉桂等。葡萄酒通常選用波特和波爾多 claret。煮好後可以搭配脆薄土司條或者餅乾。
第一瓶瓶裝熱紅酒則是 1956 年出自德國奧格斯堡市的一家私人釀酒廠。根據當時的葡萄酒法,酒中其實是禁止加糖的。這家小酒廠還因此受到了市政府的處罰,熱紅酒成為合法商品,還要等葡萄酒法修訂之後。隨著香料逐漸平民化,熱紅酒在更大範圍內流行成了可能。葡萄酒商們也從中「推波助瀾」,在酒瓶上印上聖誕老人的圖像,將它變成聖誕節的一部分,喝著熱紅酒逛集市,感受熱乎乎的快樂。熱紅酒真正由價值千金的藥酒變為人人都能享受的節日快樂小甜水。
越往南邊,越有水果的清新、清爽,越到北邊,越是濃重,甜度也更高。
在西方,熱紅酒牢牢抓住了歪果仁們的心,漂洋過海,又成了時下不可錯過的網紅。親自煮過之後,自己也好像突然明白,為什麼熱紅酒這麼容易就流行起來。晚上下班,路上寒風呼嘯,凍得人直打哆嗦、身心俱疲。當你冒出「想要喝點什麼暖和、放鬆一下」的念頭時,選咖啡,怕是一整晚都不用睡了;選奶茶,又不免會憂慮肚子上偷偷堆起的肉肉。此刻如果一隻冒著騰騰熱氣的鍋子出現在面前,空氣中再飄著橙子和肉桂的酸甜味兒,那場面,別提有多治癒了。
答主 @抱走希希
一杯既新奇又溫暖的熱紅酒,是當代年輕人不用費力就能增加幸福指數的冬日儀式感,能提供無可估量的情緒價值,給平淡的生活加一點甜。就像答主 @南瓜酥 在「為什麼我們會需要儀式感」問題下的回答:
生活的不確定性與重複性,使我們很難想清楚自己整日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
當我們面對虛無與荒誕,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努力不一定看得到結果時,儀式感的用處就顯現了。
它能給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每一個無意義的重複性的動作賦予內涵。
它使我們活在當下,使我們常常滿懷期待,等待某個特別的時刻來臨,就是這些對別人來說可能無意義的時刻,讓我們區別於西西弗斯,有力量踩碎巨石。
這樣,即使我們回首往事,驚覺自己的人生故事無頭無尾,也無需害怕。
因為早在逝去的無數日夜裡,我們做的那些充滿儀式感的事,就已為我們標定了生活的意義。
拿我來說,第一次見到熱紅酒時無動於衷、甚至還能幫別人拔草,可第二次、第三次再看到,就有些把持不住。等到了雙 12,想到「馬上要聖誕節了,能跟室友一起品嘗」,給自己腦補了消費情景,立刻就下單了。
1. 不要放太多香料,肉桂是細的肉桂棒,買錯就炸廚房了;3. 如果不小心失敗了,別倒掉,再買塊肉直接做成滷肉。
*一些題外安利:
其實傳統的黃酒和米酒加熱起來味道也很不錯,希望能成為明年的網紅吧。
參考文獻:
本文內容為編輯部原創
✨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