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鄂倫春族的服飾,除主體服裝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帽之外,還有手套、腰帶、煙荷包、皮圍裙、皮坎肩等附屬品。由於男女分工不同,生理不同,以及年齡和所處的時間、場合等不同,男女老少的服飾又存在明顯差異。
他們把皮袍稱為「蘇恩」,式樣像旗袍,有男女之分。男皮袍叫「尼羅蘇恩」,女皮袍叫「阿西蘇恩」,多用秋冬季獵獲的狍皮製成,是鄂倫春人過冬的主要服裝。因秋冬時的狍皮毛長且密度好,一般每件皮袍需用五至六張狍皮。男女裝均為右大襟,為騎射和狩獵方便,男裝前後左右均有開氣,而女裝只在左右開氣。男袍的領口、邊襟、袖口處,鑲有經過刮薄染成黑色的猞猁或狐狸皮邊飾。
女袍的做工更為精細,不但要在上述這些地方鑲上皮邊飾,而且還要在所鑲邊上繡上雲紋圖案。老年婦女和小孩的皮袍為藍黑色,一般只有鑲邊沒有繡花。早期男女袍服上的紐扣都用鹿或犴骨、獸角或硬木製成,長約半寸,中間開口釘在袍服上,也有的紐扣是用獸皮條或獸毛繫結的疙瘩,晚近多改用銅扣。鄂倫春人不論男女,凡穿皮長袍都要在腰間紮上腰帶,早期扎皮帶,後來改扎絲綢帶。男人扎得為黑、藍色,女的多紅、黃、綠色,老年人則喜歡紫、灰等素色。男人在狩獵生產中也穿短袍,穿短袍時不扎腰帶。女皮袍比男袍長,一般長至腳面男女都習慣穿傳統的皮褲。皮褲有裡外之分,都用狍皮作原料。裡褲多用三張秋冬季孢皮製成,稱為「額勒開依」,褲長只到膝蓋下。
下半截穿皮套褲即外褲;另一種叫「木倫」,專用狍腿皮縫製,毛朝外,由於縫製時對著花紋拼制,成品十分美觀。男人狩獵、女人砍柴時都喜穿套褲,既保暖,又可保護裡面的褲子。晚近以來,由於狍皮不易獲得,鄂倫春青年男女的褲子已經多為長褲了。為了美觀耐用,製作時總是在膝蓋處綴補一塊有圖案的圓形皮塊,上山時為防石磨樹剮,仍然要穿皮套褲。其女褲要比男褲瘦長,前腰上方比後腰高出約二十五公分,類似漢族小孩帶兜兜的褲子,上面有帶子繫於脖子後面。要系褲子,將兩邊的褲腰向前折,用兩條釘在褲子上的短皮條系好即可。女褲的褲腿兩側及褲口都鑲有圖案花邊,畫面粗獷、奔放,色調清新樸實,除膝蓋處為單獨紋樣外,其他圖案講究對稱,多屬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
鄂倫春人男女都穿稱為「奇克密」的皮靴,該皮靴採用十兒條狍腿皮做靴幫,用狍脖皮或野豬皮做底,形似滿族的靴戰,幫高約二十五公分,冬季穿需套狍皮襪子,行走時輕鬆舒適,尤其在雪地上行走與積雪摩擦後發出的聲音很小,適於狩獵作業。春秋季穿著皮靴,需要撤掉狍皮襪子改換靴鞋草;冬季也有人絮草,只是春秋季要多絮些。此外,鄂倫春人還有專供冬季穿的靴子「翁得」,和專供夏天穿的靴子「奧路奇」。前者是用鹿或犴腿皮做幫,用野豬或犴皮做底的單層軟底皮靴,幫較高,不灌雪,需要套穿狍皮襪子,適用於上山狩獵。後者的幫由多層布納成,靴底以野豬皮或熊皮作料,不穿毛皮襪子,為了走路不硌腳,可在靴內放少許靴鞠草,雨天可當雨鞋穿用。
鄂溫克族的服飾總體上與鄂倫春大致相同,比較常見的服裝有長毛大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靴韃皮靴等。早期的服裝樣式多仿自清代滿族的服制,寬袖、有鑲邊,胸前佩戴絲綢煙口袋,穿八旗式坎肩等。官吏的衣服,衣襟上四面都有開氣,開口釘有扣子數十枚,而普通人則不得超過五枚。服飾的原料,牧區以牲畜的皮毛,尤其是羊皮為主,冬天用長毛、厚毛皮,春秋天用小皮毛,夏天用光板皮。而獵民則以狍皮和犴皮為主,冬天用帶毛的皮,夏秋用去毛的皮。
牧民衣服的特點是肥大,斜對襟,束長腰帶,便於騎射。他們穿的大毛長衣類似旗袍,鄂溫克語叫「蘇翁」,皮板朝外,用七至八張羊皮縫製而成,異常結實,是最普通的勞動服。短皮衣「胡儒木」,是一種寬袖、外邊套穿的上衣,為禮服的一種。結婚時,男女雙方送親、迎親的代表必須穿它。羔皮襖,也是禮服之一,一般在做客會親和逢年過節場合才穿戴。
通常最小的羔皮多為幼兒做衣服。男子大衣下邊開衩,而女子的衣服卻沒有,現今男子衣服也有不開叉的。不過未婚男子的袍衣襟有倒垂直角的花紋,已婚男子的則沒有。女子的袍衣亦有婚否之分:未婚女子長袍上那綠色的縫道較寬,前後相同,並且長袍上還鑲有垂直角的寬約一寸的獨特花邊;已婚女子長袍上的縫道前寬後窄,且肩有重疊的起肩,比肩高出約二寸。過去,男女衣袖都比現在的寬大,口上有「馬蹄袖」,現在則很少見了,男女衣服都鑲有邊飾。
鄂溫克牧民男女在寒冷季節都喜穿皮褲。像鄂倫春族一樣,皮套褲都穿在皮褲的外面。皮套褲上都繡有花紋,美觀而實用。皮靴的形狀如滿族的靴鞋,早期多用牛皮為底,羊皮或馬皮為勒,靴幫和靴尖都飾有精美的圖案,冬天裡面一般都穿皮襪或氈襪。
五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形態和習俗特徵,其實是與他們的經濟文化類型相適應的。尤其是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的服飾,明顯地反映出漁獵採集經濟文化類型的特點,多以野生的魚皮和狍、鹿、犴等獸皮為原料,經過簡單的熟制,加工成袍式為主的體衣及帽子、手套、靶啦等頭、手、足衣,保暖性雖強,而式樣卻比較單調,顏色多為光板白茬或黃色等動物皮毛本色。
除滿族入關後較早使用棉布、綢緞之類紡織品外,現代意義上的布料是清末才大量傳人這一地區的。在此之前,只有少數的上層人士向歷代王朝上貢所得到的回賞中或對朝廷有功所受的賞賜中,才有少許的布匹和綾羅綢緞,絕大多數人幾乎完全是用動物的皮毛來蔽體禦寒的。所以他們的衣、帽、靴鞋、手套乃至被褥等生活用品,全都用各種魚皮和狍、鹿等獸皮縫製而成。即便滿族人關後,留在東北地區的滿族人仍習慣於穿皮製衣服。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