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二旗袍和套褲等特徵

2020-12-12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鄂倫春族的服飾,除主體服裝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帽之外,還有手套、腰帶、煙荷包、皮圍裙、皮坎肩等附屬品。由於男女分工不同,生理不同,以及年齡和所處的時間、場合等不同,男女老少的服飾又存在明顯差異。

他們把皮袍稱為「蘇恩」,式樣像旗袍,有男女之分。男皮袍叫「尼羅蘇恩」,女皮袍叫「阿西蘇恩」,多用秋冬季獵獲的狍皮製成,是鄂倫春人過冬的主要服裝。因秋冬時的狍皮毛長且密度好,一般每件皮袍需用五至六張狍皮。男女裝均為右大襟,為騎射和狩獵方便,男裝前後左右均有開氣,而女裝只在左右開氣。男袍的領口、邊襟、袖口處,鑲有經過刮薄染成黑色的猞猁或狐狸皮邊飾。

男裝

女袍的做工更為精細,不但要在上述這些地方鑲上皮邊飾,而且還要在所鑲邊上繡上雲紋圖案。老年婦女和小孩的皮袍為藍黑色,一般只有鑲邊沒有繡花。早期男女袍服上的紐扣都用鹿或犴骨、獸角或硬木製成,長約半寸,中間開口釘在袍服上,也有的紐扣是用獸皮條或獸毛繫結的疙瘩,晚近多改用銅扣。鄂倫春人不論男女,凡穿皮長袍都要在腰間紮上腰帶,早期扎皮帶,後來改扎絲綢帶。男人扎得為黑、藍色,女的多紅、黃、綠色,老年人則喜歡紫、灰等素色。男人在狩獵生產中也穿短袍,穿短袍時不扎腰帶。女皮袍比男袍長,一般長至腳面男女都習慣穿傳統的皮褲。皮褲有裡外之分,都用狍皮作原料。裡褲多用三張秋冬季孢皮製成,稱為「額勒開依」,褲長只到膝蓋下。

女裝服飾

下半截穿皮套褲即外褲;另一種叫「木倫」,專用狍腿皮縫製,毛朝外,由於縫製時對著花紋拼制,成品十分美觀。男人狩獵、女人砍柴時都喜穿套褲,既保暖,又可保護裡面的褲子。晚近以來,由於狍皮不易獲得,鄂倫春青年男女的褲子已經多為長褲了。為了美觀耐用,製作時總是在膝蓋處綴補一塊有圖案的圓形皮塊,上山時為防石磨樹剮,仍然要穿皮套褲。其女褲要比男褲瘦長,前腰上方比後腰高出約二十五公分,類似漢族小孩帶兜兜的褲子,上面有帶子繫於脖子後面。要系褲子,將兩邊的褲腰向前折,用兩條釘在褲子上的短皮條系好即可。女褲的褲腿兩側及褲口都鑲有圖案花邊,畫面粗獷、奔放,色調清新樸實,除膝蓋處為單獨紋樣外,其他圖案講究對稱,多屬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

鄂倫春族的服飾

鄂倫春人男女都穿稱為「奇克密」的皮靴,該皮靴採用十兒條狍腿皮做靴幫,用狍脖皮或野豬皮做底,形似滿族的靴戰,幫高約二十五公分,冬季穿需套狍皮襪子,行走時輕鬆舒適,尤其在雪地上行走與積雪摩擦後發出的聲音很小,適於狩獵作業。春秋季穿著皮靴,需要撤掉狍皮襪子改換靴鞋草;冬季也有人絮草,只是春秋季要多絮些。此外,鄂倫春人還有專供冬季穿的靴子「翁得」,和專供夏天穿的靴子「奧路奇」。前者是用鹿或犴腿皮做幫,用野豬或犴皮做底的單層軟底皮靴,幫較高,不灌雪,需要套穿狍皮襪子,適用於上山狩獵。後者的幫由多層布納成,靴底以野豬皮或熊皮作料,不穿毛皮襪子,為了走路不硌腳,可在靴內放少許靴鞠草,雨天可當雨鞋穿用。

靴子

鄂溫克族的服飾總體上與鄂倫春大致相同,比較常見的服裝有長毛大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靴韃皮靴等。早期的服裝樣式多仿自清代滿族的服制,寬袖、有鑲邊,胸前佩戴絲綢煙口袋,穿八旗式坎肩等。官吏的衣服,衣襟上四面都有開氣,開口釘有扣子數十枚,而普通人則不得超過五枚。服飾的原料,牧區以牲畜的皮毛,尤其是羊皮為主,冬天用長毛、厚毛皮,春秋天用小皮毛,夏天用光板皮。而獵民則以狍皮和犴皮為主,冬天用帶毛的皮,夏秋用去毛的皮。

牧民衣服的特點是肥大,斜對襟,束長腰帶,便於騎射。他們穿的大毛長衣類似旗袍,鄂溫克語叫「蘇翁」,皮板朝外,用七至八張羊皮縫製而成,異常結實,是最普通的勞動服。短皮衣「胡儒木」,是一種寬袖、外邊套穿的上衣,為禮服的一種。結婚時,男女雙方送親、迎親的代表必須穿它。羔皮襖,也是禮服之一,一般在做客會親和逢年過節場合才穿戴。

牧民衣服

通常最小的羔皮多為幼兒做衣服。男子大衣下邊開衩,而女子的衣服卻沒有,現今男子衣服也有不開叉的。不過未婚男子的袍衣襟有倒垂直角的花紋,已婚男子的則沒有。女子的袍衣亦有婚否之分:未婚女子長袍上那綠色的縫道較寬,前後相同,並且長袍上還鑲有垂直角的寬約一寸的獨特花邊;已婚女子長袍上的縫道前寬後窄,且肩有重疊的起肩,比肩高出約二寸。過去,男女衣袖都比現在的寬大,口上有「馬蹄袖」,現在則很少見了,男女衣服都鑲有邊飾。

鄂溫克牧民男女在寒冷季節都喜穿皮褲。像鄂倫春族一樣,皮套褲都穿在皮褲的外面。皮套褲上都繡有花紋,美觀而實用。皮靴的形狀如滿族的靴鞋,早期多用牛皮為底,羊皮或馬皮為勒,靴幫和靴尖都飾有精美的圖案,冬天裡面一般都穿皮襪或氈襪。

冬季服飾

五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形態和習俗特徵,其實是與他們的經濟文化類型相適應的。尤其是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的服飾,明顯地反映出漁獵採集經濟文化類型的特點,多以野生的魚皮和狍、鹿、犴等獸皮為原料,經過簡單的熟制,加工成袍式為主的體衣及帽子、手套、靶啦等頭、手、足衣,保暖性雖強,而式樣卻比較單調,顏色多為光板白茬或黃色等動物皮毛本色。

除滿族入關後較早使用棉布、綢緞之類紡織品外,現代意義上的布料是清末才大量傳人這一地區的。在此之前,只有少數的上層人士向歷代王朝上貢所得到的回賞中或對朝廷有功所受的賞賜中,才有少許的布匹和綾羅綢緞,絕大多數人幾乎完全是用動物的皮毛來蔽體禦寒的。所以他們的衣、帽、靴鞋、手套乃至被褥等生活用品,全都用各種魚皮和狍、鹿等獸皮縫製而成。即便滿族人關後,留在東北地區的滿族人仍習慣於穿皮製衣服。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形式美, 主要是指各種形式因素的有規律的組合,從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徵和法則,它包括色彩、線條、形體等因素,也包括對稱均衡、多樣統一等形式法則。」對比與統一的形式,美學觀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對比與統一的形式被普遍地運用著,通過對比展現設計細節和重點,同時又通過統一戰線設計整體風格。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當今服飾從現階段服飾行業對中國元素的挖掘和應用來看,大部分服飾以漢服和旗袍元素為主,無可置疑,它們為「中國風」的服飾設計掀開了精彩的篇章,但是它們常常因為與日本風格相似而引起人們的混淆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衣冠王國的服飾歷史中,少數民族的服飾也不應忽視,中華民族的歷史本來就是多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正是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服飾的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旗袍
    旗袍體現了「中和之美」。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與靈魂是「中和之美」。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中國傳統審美心理要求客體「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小大輕重之衷也」,也就是要求「和」。所以說,要想獲得真正的美感,首先要求審美對象本身符合一定的標準,否則就體現不出「中和之美」。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蒙古語諸民族的服飾類徵
    夏天,達斡爾族仍襲契丹之俗「戴幞頭」,即包頭巾,他們愛穿的靴子主要有皮靴和布靴兩類,較為普遍的是靴鞭式「奇卡力」。其底用犴皮或牛皮為之,以狍皮爪子或狍腿皮拼縫做勒,樣子像東北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半高勒的皮靴「翁得」,穿起來輕便、暖和,很適宜在積雪山地上行走。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的帽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上面,我們分類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及帽飾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冠體狹長,五尺、二尺、三尺等說法不一。鳳冠我國許多民族非常盛行的一種傳統帽飾。這裡以苗族和川康嘉戎藏族的鳳冠為例加以介紹。苗族鳳冠系由數百朵精緻的四瓣圓形小花扎於半球狀的鐵箍上,形成半球形冠。冠頂中央插有一銀鳳鳥,銀冠後面有三層冠尾銀帶,形似鳳的尾。三層冠尾銀帶均沿冠後沿排列,組成鳳尾狀冠尾,銀冠淨重可達二市斤以上。川康嘉戎藏族的鳳冠也很有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劉志群說:「藏劇,即西藏藍面具戲,由白面具戲發展而來,但它在戲劇藝術的各個方面發展得十分完備、豐富、精緻、成熟,它在藏戲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藝術影響和傳播範圍最大的劇種。」圓少數民族傳統戲劇的歷史一般來說都在百年以上。藏戲比較古老,多數意見認為它有500來年的歷史。若從藏戲的白面具戲算起,那就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了。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構成與總體特徵
    第一階梯為西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東接橫斷山脈;第三階梯為東部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帶。原始文化遺存很多,文化的滯後性、傳統性使西南絕大多數民族社會尚處於口耳相傳的活形態的原始文化階段。再從宗教文化的形態來劃分,西南各民族一直保持傳統的原始宗教神靈觀念與祭祀,唐代以後陸續傳人了系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就以佛教而言,中原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並存共容,並保留了各自的特色。西南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交流的大舞臺。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學及代表作
    因而,神話中的神,後來具有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雙重屬性。遠古時代人類各種意識形態尚未分化,神話成為各種原始意識的統一體,包括了人類最早的哲學、歷史、宗教、習俗、倫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因而在眾多學科的學術研究上都具有重要價值。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神話是「小說的淵源」,「神話是文藝的萌芽」,就明確指出了神話與文學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哈薩克族是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大多帶有較濃的高寒內陸畜牧業生活的特徵。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服飾不同
    比中原漢民族的麻布布幅二尺二寬出一倍餘,用它製成貫首衣,穿著簡單而又寬鬆,適於住在熱帶或亞熱帶的人們穿著。東漢時,鄭純任永昌太守,曾與「哀牢夷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鹽一斛,以為常賦,夷俗安之」。「桐華布」 除自用、納賦外,還「賣與人」,產量已有剩餘。表明漢晉時期南方少數民族的棉紡織業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漢晉以降,南方少數民族的紡織技術獲得很大提高,並對漢民族產生較大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古典舞按民族成分來劃分,那就是55個少數民族有55類不同風格的舞蹈。其中當然也有不少相鄰民族共同的難分你我的舞蹈。按內容來劃分,可以分為祭祀類、勞動類和生活娛樂類。一般較流行的劃分法是:情緒舞與情節舞;少數民族舞與漢族民間舞(合稱「民間舞」或「民族民間舞)。小編說說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少數民族舞蹈藝術豐富多彩,所表現出的特點也五光十色,我們這裡所說的,僅僅是帶有普遍性的特點。民族特點。史達林說:「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於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其他餐具
    漢字中許多帶「腦」的炊餐用具字群為我們提供了原始時期中國先人們使用竹炊餐具的佐證,如「笸、籠、笥、籩、箅、簞」等。「簋筐」文獻中說是青銅器,而更早的形態應該是竹製品。至今在雲南南部的傣族、佤族及海南島的黎族等民族中常見的竹筒飯,依舊作為一種風味食品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服飾一皮、毛、羽
    而北方少數民族卻形成了狩獵、畜牧、剝皮、去毛、脫脂、鞣製、縫合一系列傳統服飾文化內容。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赫哲諸族居住的地方,出產各種野獸,包括馬鹿、犴、狍子、獐、貂、灰鼠、水獺、狐狸、猞猁、麋鹿、熊,還有各種魚類。他們經常獵取的對象是馬鹿、犴、狍子和魚。僅以狩獵而論,就有「燒山引鹿」、「放火尋角」、圍獵、陷阱、犬捉、夾子、網套、柵欄、地箭、蹲鹼場等方式。
  • 海派旗袍走進上海高校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源遠流長
    高春明老師為學生講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學生模特展示海派旗袍  東方網記者奚亮1月7日報導:今天下午,由市教衛黨委、市教委、市文廣影視局主辦的上海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之「衣冠王國——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在上海商學院亮相,上海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高春明為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場有關中國傳統服飾的講座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高級定製設計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高級定製設計觀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設計與製作正是一種高級定製設計觀的體現。同時,通過銀製品和精美五彩刺繡紋樣的裝飾,將穿著者從頭到腳裝扮華麗,她們決不會將沒有裝飾的服裝簡單穿在身上,時時突顯高品質之美。尤其在少數民族人們的盛裝服飾中,我們對其高級定製的效果會更加有所體會,「盛裝是所有服裝中最好的一種,主要以製作及刺繡等工藝手段所花費的時間以及技藝的優劣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