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皮帽一般用狍皮做成,亦有用狼或狐狸皮做的。常見的狍頭帽,與鄂倫春族的狍皮帽相似,皮毛朝外,雙耳挺立,耳旁有對稱的犄角,帽耳和犄角均用原來的狗頭皮製成。兩耳的前下方相對應地修出兩隻眼睛,再用黑布剪成眼睛大小的圓形貼上,或嵌上兩個黑玻璃球。這種帽子,主要在冬季用,既保暖耐戴,又逼真大方,常被用來做獵人的偽裝。這是地域文化在服飾上的反映呢,還是受到鄂倫春等民族的影響?尚有待考證。
夏天,達斡爾族仍襲契丹之俗「戴幞頭」,即包頭巾,他們愛穿的靴子主要有皮靴和布靴兩類,較為普遍的是靴鞭式「奇卡力」。其底用犴皮或牛皮為之,以狍皮爪子或狍腿皮拼縫做勒,樣子像東北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半高勒的皮靴「翁得」,穿起來輕便、暖和,很適宜在積雪山地上行走。著牛皮靴韃時,一般要在其內絮捶軟的東北特產靴鞍草取暖。布靴則有布勒皮底和布底布勒兩種款式,多在春秋和夏天穿用。
達斡爾族男子亦穿布制的棉袍、單袍和褲子等,這在近幾十年尤為普遍。布袍有老年式和青年式之分:老年人穿的一般寬大一些,顏色多為灰色或深藍色;年輕人穿的則瘦窄一些,顏色一般為藍色。寒冷時於布袍外套犴皮大背心。無論冬夏,他們穿袍服時,按規矩必須束腰帶;若不纏腰帶出現在公共場合,會被認為不講禮貌。腰帶用皮子或布做成,下面掛菸具。其系法,習慣上是纏繞之後再將腰帶的兩端分別掖在後背兩側,使之成對地自然下垂。
達斡爾族婦女早期像男子一樣,也穿皮衣,清代以後開始穿布衣。婦女上衣以長袍、外套、坎肩為標誌。夏季穿單長袍和單布褲,冬季穿棉袍、小棉襖和棉褲。不同年齡婦女的長袍或旗袍顏色各異。清代至民國年間,尚沿襲古契丹人的「重青」之俗,普遍喜好青藍色。現在年輕婦女以鴨蛋青、淺藍色為主,隨著年齡的增大、顏色漸漸加深,五十歲以後以黑色和深藍色為主。新疆塔城達斡爾青年婦女由於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喜穿淡紅、綠色衣服。老年婦女一般還在袍服外加坎肩和外套,式樣分前開衩和旁開衩兩種,開衩的邊襟為折線式。長袍的開襟、袖口、領口、下擺邊緣多繡以精美的圖案花邊,特別在長袍或坎肩右側襟衽上,要佩戴繡花荷包和手帕。
青年婦女一般戴刺繡有豔麗圖案的平頂圓帽,老年婦女戴的帽子則以黑色絨布做成,比較樸實。冬季則不分年老和年少一般都喜戴幞頭、青年婦女喜穿繡花布鞋。新疆有的達斡爾族婦女穿木底鞋,由於受哈薩克、維吾爾族的影響,襪子很長,上衣淺紅或綠、中部黑色,下部白色。老年婦女仍保持系腰帶的傳統。繡花荷包是婦女在各種禮儀場合必須佩戴的飾物,多以緞料為底,上繡各種花紋圖案。
以古代吐谷渾人融合元代蒙古駐軍而形成的土族,其服飾既有古吐谷渾人的習俗特點,又有蒙古族服飾的痕跡、男女上衣都為繡花高領、春、夏、秋三季,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布制長袍,圍繡花圍肚,腰系兩頭繡花的長帶,穿大襠褲,小腿扎黑上白下俗稱「老虎下山」的綁腿帶,穿雲紋布鞋,頭戴卷邊織錦鑲邊或形如「鷹嘴啄食」的白氈帽,帽頂端有一綹紅穗。
總體看來,土族婦女的服飾保留著較多的歷史傳承性。民國《大通縣誌》關於土族「婦女戴帽」、「衣服不論綢布雜以五彩,束之大帶」的記載,仍是現今土族婦女的基本裝束。青海省互助、大通、樂都和甘肅省肅南、天祝、永登以及積石山一帶的青壯年婦女,一般頭戴前後簷向上翻的鑲邊氈帽,身穿小領斜襟長袍,兩袖為黃、黑、藍、白、紅五色,其色彩據說是仿照天上彩虹拼成的,看上去協調、鮮豔、美觀大方;其中紅色,象徵太陽,藍色象徵青天,黑色象徵:土地,黃色象徵五穀,白色象徵乳汁。上身常套紫色或墨色的坎肩,腰間系有寬而長的彩帶,帶子兩頭繡有蜂蝶、花鳥、彩雲之類美麗圖案。老年婦女一般不系彩帶,亦沒有五彩代袖。
有的土族婦女穿緋紅色百褶裙,褲子膝下部分套黑色或藍色的一截褲筒,土語稱「帖彎」。未婚女子的「帖彎」為紅色。居住在甘肅卓尼勺哇的土族婦女,在襯衣上套一件兩側開衩、邊緣繡鑲花紋或氆氌邊的長衫,衣領高而寬,袖長且寬大,袖口電子縫半尺寬紅邊,穿上後將紅裡翻出外面。在長衫外再套無袖開襟長坎肩,用腰帶將兩片前襟各向兩邊疊起繫於腰間,露出兩個三角形襟角。下穿肥褲,褲口鑲五寸許的紅邊,腳穿長勒布靴。甘肅積石山一帶的土族青壯年婦女頭戴鳳凰首飾,或叫「鳳凰三點頭」,佩戴「索洛珠」大耳環,上身內穿繡花大兜背心,外穿鑲邊的綠色夾襖,套繡花馬甲,腹部套繡花圍肚,下穿綠色、紅色、黑色的羅裙,羅裙前後開衩。老年婦女則穿黑色羅裙,腳穿翹首花鞋。
青海省民和、三川地區的土族婦女,上裝為紅、綠色,下裝為裙,裙色按年齡不同分為紅、紫、黑三種。其禮服為繡花開襟短褂,雙袖由五節繡花套接成,長過手,俗稱「罩袖」,腳穿翹尖花鞋。該省銅仁地區的土族婦女,一般穿及膝右衽長袍,花色鑲邊,圓領寬四至五寸,長袍胯下左右開衩。土族婦女稱頭飾為「紐達」,見諸記載的達七八種之多,且因地而異。如形似圓餅狀的「吐渾紐達」,形似簸箕的「什格紐達」,形似三枚箭的「捺仁組達」,形似鏵尖的「加斯紐達」,形似漏鬥槽的「雪古郎紐達」等。
在這些不同的頭飾中,據說「吐渾紐達」最為古老也最珍貴,是對吐谷渾人習俗的因襲。現在,這些頭飾大多已被一種簡便髮飾所代替,姑娘一般梳髮辮,這種髮辮實際上是由兩鬢間和頭中間梳過來的三根髮辮合編而成的一條大辮子,常扎以緋色頭繩,並系上一枚海螺片。已婚婦女梳二十二辮,束梢相連,以珊瑚、綠松石等綴飾,然後再戴上織錦氈帽或纏紅頭巾,瀟灑美觀。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