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蒙古語諸民族的服飾類徵

2020-12-21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皮帽一般用狍皮做成,亦有用狼或狐狸皮做的。常見的狍頭帽,與鄂倫春族的狍皮帽相似,皮毛朝外,雙耳挺立,耳旁有對稱的犄角,帽耳和犄角均用原來的狗頭皮製成。兩耳的前下方相對應地修出兩隻眼睛,再用黑布剪成眼睛大小的圓形貼上,或嵌上兩個黑玻璃球。這種帽子,主要在冬季用,既保暖耐戴,又逼真大方,常被用來做獵人的偽裝。這是地域文化在服飾上的反映呢,還是受到鄂倫春等民族的影響?尚有待考證。

夏天,達斡爾族仍襲契丹之俗「戴幞頭」,即包頭巾,他們愛穿的靴子主要有皮靴和布靴兩類,較為普遍的是靴鞭式「奇卡力」。其底用犴皮或牛皮為之,以狍皮爪子或狍腿皮拼縫做勒,樣子像東北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半高勒的皮靴「翁得」,穿起來輕便、暖和,很適宜在積雪山地上行走。著牛皮靴韃時,一般要在其內絮捶軟的東北特產靴鞍草取暖。布靴則有布勒皮底和布底布勒兩種款式,多在春秋和夏天穿用。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男子亦穿布制的棉袍、單袍和褲子等,這在近幾十年尤為普遍。布袍有老年式和青年式之分:老年人穿的一般寬大一些,顏色多為灰色或深藍色;年輕人穿的則瘦窄一些,顏色一般為藍色。寒冷時於布袍外套犴皮大背心。無論冬夏,他們穿袍服時,按規矩必須束腰帶;若不纏腰帶出現在公共場合,會被認為不講禮貌。腰帶用皮子或布做成,下面掛菸具。其系法,習慣上是纏繞之後再將腰帶的兩端分別掖在後背兩側,使之成對地自然下垂。

達斡爾族男子

達斡爾族婦女早期像男子一樣,也穿皮衣,清代以後開始穿布衣。婦女上衣以長袍、外套、坎肩為標誌。夏季穿單長袍和單布褲,冬季穿棉袍、小棉襖和棉褲。不同年齡婦女的長袍或旗袍顏色各異。清代至民國年間,尚沿襲古契丹人的「重青」之俗,普遍喜好青藍色。現在年輕婦女以鴨蛋青、淺藍色為主,隨著年齡的增大、顏色漸漸加深,五十歲以後以黑色和深藍色為主。新疆塔城達斡爾青年婦女由於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喜穿淡紅、綠色衣服。老年婦女一般還在袍服外加坎肩和外套,式樣分前開衩和旁開衩兩種,開衩的邊襟為折線式。長袍的開襟、袖口、領口、下擺邊緣多繡以精美的圖案花邊,特別在長袍或坎肩右側襟衽上,要佩戴繡花荷包和手帕。

達斡爾族婦女

青年婦女一般戴刺繡有豔麗圖案的平頂圓帽,老年婦女戴的帽子則以黑色絨布做成,比較樸實。冬季則不分年老和年少一般都喜戴幞頭、青年婦女喜穿繡花布鞋。新疆有的達斡爾族婦女穿木底鞋,由於受哈薩克、維吾爾族的影響,襪子很長,上衣淺紅或綠、中部黑色,下部白色。老年婦女仍保持系腰帶的傳統。繡花荷包是婦女在各種禮儀場合必須佩戴的飾物,多以緞料為底,上繡各種花紋圖案。

以古代吐谷渾人融合元代蒙古駐軍而形成的土族,其服飾既有古吐谷渾人的習俗特點,又有蒙古族服飾的痕跡、男女上衣都為繡花高領、春、夏、秋三季,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布制長袍,圍繡花圍肚,腰系兩頭繡花的長帶,穿大襠褲,小腿扎黑上白下俗稱「老虎下山」的綁腿帶,穿雲紋布鞋,頭戴卷邊織錦鑲邊或形如「鷹嘴啄食」的白氈帽,帽頂端有一綹紅穗。

青年婦女

總體看來,土族婦女的服飾保留著較多的歷史傳承性。民國《大通縣誌》關於土族「婦女戴帽」、「衣服不論綢布雜以五彩,束之大帶」的記載,仍是現今土族婦女的基本裝束。青海省互助、大通、樂都和甘肅省肅南、天祝、永登以及積石山一帶的青壯年婦女,一般頭戴前後簷向上翻的鑲邊氈帽,身穿小領斜襟長袍,兩袖為黃、黑、藍、白、紅五色,其色彩據說是仿照天上彩虹拼成的,看上去協調、鮮豔、美觀大方;其中紅色,象徵太陽,藍色象徵青天,黑色象徵:土地,黃色象徵五穀,白色象徵乳汁。上身常套紫色或墨色的坎肩,腰間系有寬而長的彩帶,帶子兩頭繡有蜂蝶、花鳥、彩雲之類美麗圖案。老年婦女一般不系彩帶,亦沒有五彩代袖。

土族婦女的服飾

有的土族婦女穿緋紅色百褶裙,褲子膝下部分套黑色或藍色的一截褲筒,土語稱「帖彎」。未婚女子的「帖彎」為紅色。居住在甘肅卓尼勺哇的土族婦女,在襯衣上套一件兩側開衩、邊緣繡鑲花紋或氆氌邊的長衫,衣領高而寬,袖長且寬大,袖口電子縫半尺寬紅邊,穿上後將紅裡翻出外面。在長衫外再套無袖開襟長坎肩,用腰帶將兩片前襟各向兩邊疊起繫於腰間,露出兩個三角形襟角。下穿肥褲,褲口鑲五寸許的紅邊,腳穿長勒布靴。甘肅積石山一帶的土族青壯年婦女頭戴鳳凰首飾,或叫「鳳凰三點頭」,佩戴「索洛珠」大耳環,上身內穿繡花大兜背心,外穿鑲邊的綠色夾襖,套繡花馬甲,腹部套繡花圍肚,下穿綠色、紅色、黑色的羅裙,羅裙前後開衩。老年婦女則穿黑色羅裙,腳穿翹首花鞋。

土族婦女衣服

青海省民和、三川地區的土族婦女,上裝為紅、綠色,下裝為裙,裙色按年齡不同分為紅、紫、黑三種。其禮服為繡花開襟短褂,雙袖由五節繡花套接成,長過手,俗稱「罩袖」,腳穿翹尖花鞋。該省銅仁地區的土族婦女,一般穿及膝右衽長袍,花色鑲邊,圓領寬四至五寸,長袍胯下左右開衩。土族婦女稱頭飾為「紐達」,見諸記載的達七八種之多,且因地而異。如形似圓餅狀的「吐渾紐達」,形似簸箕的「什格紐達」,形似三枚箭的「捺仁組達」,形似鏵尖的「加斯紐達」,形似漏鬥槽的「雪古郎紐達」等。

在這些不同的頭飾中,據說「吐渾紐達」最為古老也最珍貴,是對吐谷渾人習俗的因襲。現在,這些頭飾大多已被一種簡便髮飾所代替,姑娘一般梳髮辮,這種髮辮實際上是由兩鬢間和頭中間梳過來的三根髮辮合編而成的一條大辮子,常扎以緋色頭繩,並系上一枚海螺片。已婚婦女梳二十二辮,束梢相連,以珊瑚、綠松石等綴飾,然後再戴上織錦氈帽或纏紅頭巾,瀟灑美觀。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諸民族的服飾類徵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信仰伊斯蘭教的諸民族吧,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諸民族,大都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除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外,維吾爾、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衣冠王國的服飾歷史中,少數民族的服飾也不應忽視,中華民族的歷史本來就是多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正是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服飾的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動物皮毛類服飾材料的加工
    如果說上述民族的製革工藝傳統而古樸,那麼,俄羅斯族的製革工藝就頗具現代色彩。現在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一帶少數民族製革工藝的一些流程,都是先後從俄羅斯人那兒學來的,時間是在「十月革命」以後。其顏色有黑、白、紫紅、墨綠、黃諸種,式樣則有色條、十字紋樣等,尤以色條氆氌最有特色。這種氆氌是用不同顏色調配,色澤豔麗,是藏族喜用的裙料。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百越及其他民族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百越民族系統的紋身之風,在其後裔傣族、黎族中尚有較完整地保存。所不同者,傣族紋身者主要為男子,而黎族則主要為女子。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高級定製設計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高級定製設計觀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設計與製作正是一種高級定製設計觀的體現。民族服飾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從服裝的紗線原料到裝飾材料都採用天然材質,如棉的舒適、麻的結實、環保植物染色等,這些都對身體無害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服飾不同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作為名貴衣料的一種,絲綢類織物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廣泛使用,且有悠久的歷史。表明漢晉時期南方少數民族的棉紡織業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漢晉以降,南方少數民族的紡織技術獲得很大提高,並對漢民族產生較大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社會性
    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我們了解及體會不同民族社會文化的一個途徑。在對民族服飾的考察、了解中不難發現,服飾在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們了解不同時期服飾文化的一個實物依據,有助於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對民族服飾語言的運用與借鑑。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服飾一皮、毛、羽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前面講過,南方的藏緬語各民族尚保持穿皮的習俗,但他們所穿之皮一般都屬於自然形態的毛皮,很少加工。而北方少數民族卻形成了狩獵、畜牧、剝皮、去毛、脫脂、鞣製、縫合一系列傳統服飾文化內容。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赫哲諸族居住的地方,出產各種野獸,包括馬鹿、犴、狍子、獐、貂、灰鼠、水獺、狐狸、猞猁、麋鹿、熊,還有各種魚類。他們經常獵取的對象是馬鹿、犴、狍子和魚。僅以狩獵而論,就有「燒山引鹿」、「放火尋角」、圍獵、陷阱、犬捉、夾子、網套、柵欄、地箭、蹲鹼場等方式。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學及代表作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神話是「小說的淵源」,「神話是文藝的萌芽」,就明確指出了神話與文學的關係。神話我國少數民族神話有兩個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及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二是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衣服用皮製作
    藏族的羊皮披衣亦為雪白的原皮製成,至於流行於藏、門巴、珞巴諸族中肥腰、長袖、大襟的藏式袍服,據說是在古氐羌氈服基礎上加工縫製的。根據古代史的研究和考古發現,古代羌人男女均穿毛皮藏袍式衣服,腰間系帶,腳穿長筒皮靴,男女均梳雙辮或多條辮子,有人據此推斷說:「作為藏族祖先古羌人的服飾就已具備了現代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雖然「十"型平面結構和整體裁剪方式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它的主體結構系統沒有根本改變,凝結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內涵。保持紡織面料的原生態,是中國古人對物的愛護,對自然之物崇敬之情的流露。中國的服裝文化建立在絲綢面料的基礎之上,絲綢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主流面料。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歐洲「羊毛文明」的「絲綢文明」文化特質。絲綢面料多爽滑、輕薄、柔軟,對它的最好利用就是發揮它柔軟、順滑、並不利於服裝「解構」的自然特性,依附人體而現成衣的文化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