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類似的服皮習俗還廣泛見於同語族的其他民族中。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當時貴州境內的彝人「首領披虎皮」。宋代時,土家族酋帥亦喜披虎皮,並以虎皮作為進奉朝廷的貢品。過去,西藏南部的門巴族婦女,從十來歲的小姑娘,到年逾古稀的老婆婆,背上都披一張完好小牛皮或山羊皮。皮毛板朝外,牛或羊的皮脖子抵住人的脖根,四肢向外伸展,尾巴曳地。
現今門巴人的婚禮上,我們仍可見到盛裝的新娘外披一張完好羊皮的情景。彝族的羊皮褂,納西族的「七星披肩」、「羊皮肚兜」 都用黑色山羊皮製成,他們喜披的羊毛氈毯,似為披羊皮的改進。普米族則習慣在背上披一張潔白的羊皮披肩。藏族的羊皮披衣亦為雪白的原皮製成,至於流行於藏、門巴、珞巴諸族中肥腰、長袖、大襟的藏式袍服,據說是在古氐羌氈服基礎上加工縫製的。根據古代史的研究和考古發現,古代羌人男女均穿毛皮藏袍式衣服,腰間系帶,腳穿長筒皮靴,男女均梳雙辮或多條辮子,有人據此推斷說:「作為藏族祖先古羌人的服飾就已具備了現代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國總之,藏緬語諸族披氈服皮的習俗,是與《廣志》所謂古羌人「披大華氈以為盛飾」有密切關聯的。
至於「衣尾」方面的情況,我們已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太平御覽》 等史籍中看到詳情。所謂「衣尾」,李安民先生認為,是指在衣服後襟附著一塊形狀不一的後下擺,或者是在縫製動物皮衣時,特別注意保存動物尾巴,或者是在衣服後背直接掛一動物尾巴。這種極富文化意義的習俗起源甚早,流傳亦廣,但現今已逐漸消失,僅保留在部分少數民族中,且以藏緬語族較為多見。
西藏北部的白馬藏人,世代相襲,皆穿「龍尾服」。這種衣服的後襟長而下拖,有如馬尾,因以為名。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劍川、蘭坪、雲龍等地的白族,男人喜歡穿羊皮褂,加工羊皮時,一定不能將尾巴裁掉,要完整地保存下來;婦女披的羊皮也要完整的一張,羊頭皮作領,四肢作為披帶繫結,尾巴完好:保留。如果誰披的羊皮沒有尾巴,就會遭到人們的嘲笑。楚雄州永仁、大姚一帶的彝族宰羊時,特意將羊尾留下,縫製時也很注意尾巴的整齊和完整。在他們看來,羊皮披衣如果沒有尾巴,再好的質地也沒有價值,不受歡迎。
如今大理一帶的白族婦女,雖然披羊皮的習俗已不復存在,但在製作衣服時,仍然可以看出有衣尾的遺風:製作上衣時一般是後幅長於前襟,這一段後幅布料,白語稱「衣五東」,即「衣尾巴」。居住在瀾滄江畔的白族支系那馬人,也有這種衣後著尾的習俗。那馬人婦女穿的長袖大胸襟內衣,稱為「嘎乾衣」,一般選用藍色或綠色布料,衣後襟至臀部上端,前襟齊腹。這種後下擺,那馬人叫做「因美桂枝」,意為「衣尾」。這塊自成一體的衣尾長三尺,布兩頭剪口處不縫邊,也不修飾,使用時腰帶紮緊固定,下垂於臀部表面,約齊到脛位,謂之「衣尾」名副其實。哈尼族亦喜尾飾,紅河一帶的哈尼族少女,穿緊臀寬邊靛染土布長褲,她們的臀部,都極明顯地垂著兩個箭頭形的「批甲」尾飾。不戴「批甲」會被人認為是個不懂規矩的姑娘,婚後,更是非戴不可。
看來,在古屬氐羌系統的民族中,披羊皮、披老虎皮、披氈、「衣尾」、男子佩刀、婦女著裙是一種普遍的習俗。這除了與這些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還與這些民族在歷史上曾經歷過的遊牧、狩獵生活有著密切關係。因為服飾的第一功能就是實用,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山區和半山區的藏緬語族,為適應山區晝夜溫差大、晴雨無常的天氣,一般都喜歡在棉、麻等衣服上加披羊皮或羊皮披氈、穿羊皮坎肩。羊皮和羊皮褂經過簡單的鞣製,毛柔皮硬,冷時毛向內穿,暖時毛向外穿。披氈寬實厚大,可圍住全身,也可打開當作鋪蓋用。晴天可以擋住眩目的陽光,雨天可以擋住霏霏的雨水。白天當披風,晚上當被蓋。
古代氏羌部族還生活在西北高原地區時,為適應高原牧區的地理氣候條件和遷徙不定的遊牧、狩獵生活,服飾就已表現出「衣皮服氈,織皮冠之」的文化特徵。當他們遷徙到西南後,這種文化特徵也保持了下來。
現今,作為古代北方氐羌族群後裔的藏緬語族各民族,其服飾無疑地隨著文明的進步,文化的交流,在護體功能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從而帶上了越來越濃厚的南方地域文化色彩,這是必須明確指出的與披氈、服皮、衣尾等傳統文化類徵相對應,藏緬語諸族的服飾呈現出海拔立體分布的顯著特點。
藏、珞巴、門巴諸族,生活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其衣料多為毛、皮氈,而服飾的基本結構多為大襟、長袖、肥腰。因其肥大,夜間和衣而睡可以當被;因其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溫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又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藏南河谷地區氣候溫和溼潤,年平均溫度為8攝氏度左右,這些地區的藏民,男裝以布袍為主,婦女則著瘦袍和長袖袍,腰扎細紋「幫墊」。
工布地區,布滿了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常著「古秀」外衣。這種服裝用氆氌或獸皮製成,由於肩寬無袖,雙臂活動方便,適於林中伐木,還可防避小雨等。彝、羌、普米、傈僳、怒、獨龍、白等族生活在山區或半山區,他們的服裝大多適應山區晝夜溫差大、晴雨無常的自然環境。生活在海拔低、氣候溫和的河谷、壩區、丘陵、盆地地帶的哈尼、土家等族,身著布衣加短褂,裙子式樣較多,有百褶裙、筒裙,受漢族影響的,還穿上了褲裝。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