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衣服用皮製作

2020-12-13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類似的服皮習俗還廣泛見於同語族的其他民族中。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當時貴州境內的彝人「首領披虎皮」。宋代時,土家族酋帥亦喜披虎皮,並以虎皮作為進奉朝廷的貢品。過去,西藏南部的門巴族婦女,從十來歲的小姑娘,到年逾古稀的老婆婆,背上都披一張完好小牛皮或山羊皮。皮毛板朝外,牛或羊的皮脖子抵住人的脖根,四肢向外伸展,尾巴曳地。

西藏南部的門巴族婦女羊皮衣服

現今門巴人的婚禮上,我們仍可見到盛裝的新娘外披一張完好羊皮的情景。彝族的羊皮褂,納西族的「七星披肩」、「羊皮肚兜」 都用黑色山羊皮製成,他們喜披的羊毛氈毯,似為披羊皮的改進。普米族則習慣在背上披一張潔白的羊皮披肩。藏族的羊皮披衣亦為雪白的原皮製成,至於流行於藏、門巴、珞巴諸族中肥腰、長袖、大襟的藏式袍服,據說是在古氐羌氈服基礎上加工縫製的。根據古代史的研究和考古發現,古代羌人男女均穿毛皮藏袍式衣服,腰間系帶,腳穿長筒皮靴,男女均梳雙辮或多條辮子,有人據此推斷說:「作為藏族祖先古羌人的服飾就已具備了現代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國總之,藏緬語諸族披氈服皮的習俗,是與《廣志》所謂古羌人「披大華氈以為盛飾」有密切關聯的。

納西族的「七星披肩」、「羊皮肚兜」

至於「衣尾」方面的情況,我們已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太平御覽》 等史籍中看到詳情。所謂「衣尾」,李安民先生認為,是指在衣服後襟附著一塊形狀不一的後下擺,或者是在縫製動物皮衣時,特別注意保存動物尾巴,或者是在衣服後背直接掛一動物尾巴。這種極富文化意義的習俗起源甚早,流傳亦廣,但現今已逐漸消失,僅保留在部分少數民族中,且以藏緬語族較為多見。

西藏北部的白馬藏人,世代相襲,皆穿「龍尾服」。這種衣服的後襟長而下拖,有如馬尾,因以為名。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劍川、蘭坪、雲龍等地的白族,男人喜歡穿羊皮褂,加工羊皮時,一定不能將尾巴裁掉,要完整地保存下來;婦女披的羊皮也要完整的一張,羊頭皮作領,四肢作為披帶繫結,尾巴完好:保留。如果誰披的羊皮沒有尾巴,就會遭到人們的嘲笑。楚雄州永仁、大姚一帶的彝族宰羊時,特意將羊尾留下,縫製時也很注意尾巴的整齊和完整。在他們看來,羊皮披衣如果沒有尾巴,再好的質地也沒有價值,不受歡迎。

西藏北部的白馬藏人

如今大理一帶的白族婦女,雖然披羊皮的習俗已不復存在,但在製作衣服時,仍然可以看出有衣尾的遺風:製作上衣時一般是後幅長於前襟,這一段後幅布料,白語稱「衣五東」,即「衣尾巴」。居住在瀾滄江畔的白族支系那馬人,也有這種衣後著尾的習俗。那馬人婦女穿的長袖大胸襟內衣,稱為「嘎乾衣」,一般選用藍色或綠色布料,衣後襟至臀部上端,前襟齊腹。這種後下擺,那馬人叫做「因美桂枝」,意為「衣尾」。這塊自成一體的衣尾長三尺,布兩頭剪口處不縫邊,也不修飾,使用時腰帶紮緊固定,下垂於臀部表面,約齊到脛位,謂之「衣尾」名副其實。哈尼族亦喜尾飾,紅河一帶的哈尼族少女,穿緊臀寬邊靛染土布長褲,她們的臀部,都極明顯地垂著兩個箭頭形的「批甲」尾飾。不戴「批甲」會被人認為是個不懂規矩的姑娘,婚後,更是非戴不可。

披羊皮習俗

看來,在古屬氐羌系統的民族中,披羊皮、披老虎皮、披氈、「衣尾」、男子佩刀、婦女著裙是一種普遍的習俗。這除了與這些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還與這些民族在歷史上曾經歷過的遊牧、狩獵生活有著密切關係。因為服飾的第一功能就是實用,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山區和半山區的藏緬語族,為適應山區晝夜溫差大、晴雨無常的天氣,一般都喜歡在棉、麻等衣服上加披羊皮或羊皮披氈、穿羊皮坎肩。羊皮和羊皮褂經過簡單的鞣製,毛柔皮硬,冷時毛向內穿,暖時毛向外穿。披氈寬實厚大,可圍住全身,也可打開當作鋪蓋用。晴天可以擋住眩目的陽光,雨天可以擋住霏霏的雨水。白天當披風,晚上當被蓋。

古代氏羌部族還生活在西北高原地區時,為適應高原牧區的地理氣候條件和遷徙不定的遊牧、狩獵生活,服飾就已表現出「衣皮服氈,織皮冠之」的文化特徵。當他們遷徙到西南後,這種文化特徵也保持了下來。

披氈

現今,作為古代北方氐羌族群後裔的藏緬語族各民族,其服飾無疑地隨著文明的進步,文化的交流,在護體功能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從而帶上了越來越濃厚的南方地域文化色彩,這是必須明確指出的與披氈、服皮、衣尾等傳統文化類徵相對應,藏緬語諸族的服飾呈現出海拔立體分布的顯著特點。

藏、珞巴、門巴諸族,生活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其衣料多為毛、皮氈,而服飾的基本結構多為大襟、長袖、肥腰。因其肥大,夜間和衣而睡可以當被;因其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溫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又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藏南河谷地區氣候溫和溼潤,年平均溫度為8攝氏度左右,這些地區的藏民,男裝以布袍為主,婦女則著瘦袍和長袖袍,腰扎細紋「幫墊」。

藏族衣服

工布地區,布滿了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常著「古秀」外衣。這種服裝用氆氌或獸皮製成,由於肩寬無袖,雙臂活動方便,適於林中伐木,還可防避小雨等。彝、羌、普米、傈僳、怒、獨龍、白等族生活在山區或半山區,他們的服裝大多適應山區晝夜溫差大、晴雨無常的自然環境。生活在海拔低、氣候溫和的河谷、壩區、丘陵、盆地地帶的哈尼、土家等族,身著布衣加短褂,裙子式樣較多,有百褶裙、筒裙,受漢族影響的,還穿上了褲裝。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他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在巴黎時裝界掀起了一股「東方風」,如惠英森常用裝飾有日本傳統花卉圖案的絲綢來製作服裝;三宅一生創作寬鬆褶皺衣;高田賢三將嬉皮士風格與日本傳統風格結合;川保久玲將日本傳統美學融合到幾何輪廓服中;山本耀司則強調服裝的自然內涵,主張用披掛式和包纏式的自然不對稱方法來設計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高級定製設計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高級定製設計觀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設計與製作正是一種高級定製設計觀的體現。它既通過外在表象來展示服飾設計與製作的高級感,同時也更是通過製作者融於製作全過程的真心來展現高級定製精神。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外在高級定製設計表現,首先,量體裁衣。雲南少數民族服飾常常是婦女們為自己或家人而制,完全依照服飾穿著者本身的身材而打造。其次,服裝從材料到製衣全部由手工完成。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動物皮毛類服飾材料的加工
    魚皮服飾用這種工具熟魚皮,一次只能加工一張,勞動強度較大。魚皮熟好了,再根據需要用植物花葉把魚皮染成紅、藍、綠等各種顏色,最後拼合縫製成衣服。如果說上述民族的製革工藝傳統而古樸,那麼,俄羅斯族的製革工藝就頗具現代色彩。現在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一帶少數民族製革工藝的一些流程,都是先後從俄羅斯人那兒學來的,時間是在「十月革命」以後。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民族的婦女都穿裙子製作裙子的材料多以棉、麻、絲綢、織錦為主,西北的少數民族多用絲綢做裙,南方少數民族則喜用棉、麻或織錦等材料做裙。西北的少數民族多用絲綢做裙通感聯想通感指不同事物引起人的不同感覺之間存在的某些共性,運用不同事物在感覺上的共性象徵,比喻某些意義。通感聯想的基礎是運用我國的傳統比、興手法。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其他餐具
    貴州從江瑤族用竹簡製作的酒壺,是在天然竹節上端開小孔裝酒,中部偏上裝一根細竹管作流,另外一側用竹條彎成弓形裝作扳手。從西北向東方移動,到達黃河中下遊,之後又往長江中下遊發展,吸收了南方文化,尤其是與水稻農業有關的文化,其中就包括用竹子製作的筷子。古漢語稱「筷子」為「箸」,至今苗語、瑤語、壯語、侗語、傣語等稱「筷子」的詞彙就是「箸」的源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留存至今的許多少數民族服飾,比今日的漢服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歷史文化的遺址,可以作為我們探尋歷史文化奧秘的一個窗口,比如,長期生活在我國雲南省景洪縣深山裡的基諾族男子服裝就很有文化意味。基諾男子多穿原色、無領、對襟小褂,後背上方縫有一塊六寸見方的布帕,中心彩線繡成直徑約兩寸的一圓形印記,謂之「孔明印」。據他們自己追述,基諾族的祖先是三國時蜀相孔明的部下。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對比與統一相互依存,這樣的美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和中國傳統陰陽觀相切合。萬事萬物存在陰陽,也就存在對比,對比的事物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要統一,這又正反映出萬事萬物的關聯性。從整體上看,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構款式相對簡單,它與其圖案、色彩的複雜裝飾性形成對比。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服飾一皮、毛、羽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前面講過,南方的藏緬語各民族尚保持穿皮的習俗,但他們所穿之皮一般都屬於自然形態的毛皮,很少加工。而北方少數民族卻形成了狩獵、畜牧、剝皮、去毛、脫脂、鞣製、縫合一系列傳統服飾文化內容。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赫哲諸族居住的地方,出產各種野獸,包括馬鹿、犴、狍子、獐、貂、灰鼠、水獺、狐狸、猞猁、麋鹿、熊,還有各種魚類。他們經常獵取的對象是馬鹿、犴、狍子和魚。僅以狩獵而論,就有「燒山引鹿」、「放火尋角」、圍獵、陷阱、犬捉、夾子、網套、柵欄、地箭、蹲鹼場等方式。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的帽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上面,我們分類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及帽飾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由此看來,一般製作顧姑冠,須備鐵絲、樺木、皮革、絹絨、硬紙、金箔乃至野雞的羽毛,然後用鐵絲和樺木做成骨架,外用皮、紙、絨、絹等裱糊,再飾以金箔珠花即成。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就有記載,早在3 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來進行布料染色,如樹皮、樹根、葉、果、花卉、硃砂、石青、墨魚汁等,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管理服飾染色的官員,稱為「染人」。中國傳統「五色」常常從藍草、茜草、梔子、五倍子等植物中得出,而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整體底色則常常以藍色、黑色、白色為主。
  • 少數民族文化為潮牌注入中國力量
    少數民族文化為潮牌注入中國力量 借力短視頻 化解經營危機 拓展全新銷售渠道 傳承盤紙的嚴美娟、堅守竹編技藝的李年根、弘揚國潮服飾的古阿新......如今抖音上湧現出越來越多的非遺文化傳承人,用自己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二旗袍和套褲等特徵
    晚近以來,由於狍皮不易獲得,鄂倫春青年男女的褲子已經多為長褲了。為了美觀耐用,製作時總是在膝蓋處綴補一塊有圖案的圓形皮塊,上山時為防石磨樹剮,仍然要穿皮套褲。其女褲要比男褲瘦長,前腰上方比後腰高出約二十五公分,類似漢族小孩帶兜兜的褲子,上面有帶子繫於脖子後面。要系褲子,將兩邊的褲腰向前折,用兩條釘在褲子上的短皮條系好即可。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蒙古語諸民族的服飾類徵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皮帽一般用狍皮做成,亦有用狼或狐狸皮做的。常見的狍頭帽,與鄂倫春族的狍皮帽相似,皮毛朝外,雙耳挺立,耳旁有對稱的犄角,帽耳和犄角均用原來的狗頭皮製成。兩耳的前下方相對應地修出兩隻眼睛,再用黑布剪成眼睛大小的圓形貼上,或嵌上兩個黑玻璃球。這種帽子,主要在冬季用,既保暖耐戴,又逼真大方,常被用來做獵人的偽裝。這是地域文化在服飾上的反映呢,還是受到鄂倫春等民族的影響?尚有待考證。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學及代表作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神話是「小說的淵源」,「神話是文藝的萌芽」,就明確指出了神話與文學的關係。神話我國少數民族神話有兩個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及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二是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特色。
  • 中國「美人魚後裔」用魚皮編織最後的衣服,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說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有上千年歷史,但早在幾十年前就沒人穿了,製作魚皮衣的手藝也近乎失傳。尤文鳳的母親叫尤翠玉,是赫哲族聚居地惟一會製作魚皮衣的赫哲族老人。在尤翠玉去世後,尤文鳳繼承了這門手藝。據公開資料介紹,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服飾不同
    唐代時,雲南少數民族的絲織品種增多,技術有較大進步。據杜佑《通典邊防(三)》記載,唐初雲南洱海區域的少數民族「有絲麻女工蠶織之事,出絕絹絲布,幅廣七寸以下」,主要生產的是粗絲織品一絕絹, 至唐代中期已有所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約20個民族,他們是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撒拉族、滿族、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白族、佤族、門巴族、彝族、瑤族、仡佬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