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人魚後裔」用魚皮編織最後的衣服,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17 楊一啾

生活在中國黑龍江省東北部同江市的尤文鳳屬於中國少數民族赫哲族,她是當地極少數還會用魚皮做衣服的人。圖為2020年1月1日,68歲的赫哲族婦女尤文鳳在同江結冰的河流前穿著魚皮衣服拍照。

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日本佔領滿洲期間,當她的親屬被送進勞改營時,她還沒出生。尤文鳳說:「很多赫哲族滅亡了,但我母親活了下來,把她的魚皮衣知識傳給了我。」

雖說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有上千年歷史,但早在幾十年前就沒人穿了,製作魚皮衣的手藝也近乎失傳。尤文鳳的母親叫尤翠玉,是赫哲族聚居地惟一會製作魚皮衣的赫哲族老人。在尤翠玉去世後,尤文鳳繼承了這門手藝。

據公開資料介紹,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也有觀點認為應歸入那乃次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裡爾字母來記錄語言,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圖為2020年1月1日,人們走過同江積雪覆蓋的河岸。

赫哲族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餘脈,集中居住於三鄉兩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市敖其鎮敖其赫哲族村、撫遠縣抓吉鎮抓吉赫哲族村。圖為2020年1月1日,黑龍江省同江一個赫哲村。

赫哲族是一個漁獵民族,並且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中惟一曾以漁業為主的民族。由於生活環境中的魚類資源豐富,赫哲人祖先在打魚狩獵時為遮擋風寒,用魚皮做衣服,而被稱為「魚皮部落」。圖為2020年1月1日,一名漁民在結冰的河流上釣魚。

赫哲族獵人乘坐著樺樹製成的獨木舟,或稱「迅捷的馬」。尤文鳳笑著說,「他們的水上技巧如此之高,以至於傳說赫哲人是美人魚的後裔。」圖為2019年12月31日,尤文鳳在她位於同江市的工作室裡穿著魚皮衣服拍照。

日本侵佔東北時,曾對赫哲族實行野蠻的種族滅絕。抗戰勝利時只剩數百人。二戰後,赫哲族將人口從300人增加到5,000人。但這並沒有阻止赫哲族文化的衰落,包括用鯉魚、梭子魚和鮭魚皮等製作服裝的傳統。圖為2019年12月31日,尤文鳳在她的工作室。

但現在這種衣服已經沒有人穿了,很少有人有興趣學習這門手藝。魚皮服裝也不再是赫哲族日常服飾的一部分。圖為2019年12月31日,在尤文鳳工作室,她的中國漢族學生學習如何用魚皮製作衣服。

感覺到了盡頭,尤文鳳開始將她的知識傳授給同江的一些當地漢族婦女。她的弟子們還學習了伊瑪堪(Yimakan),這是一種用赫哲族語言在說話和唱歌之間轉換的故事體裁。圖為2019年12月31日,在尤文鳳工作室,漢族學生學習如何用魚皮製作衣服。

2006年,尤文鳳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魚皮衣製作技藝傳承人」稱號。為了確保這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失傳,尤文鳳現在也把魚皮製作技藝傳授給漢族學生。圖為2019年12月31日,尤文鳳的漢族學生學習如何用魚皮製作衣服。

「如今,魚都是從市場上採購的,用刺繡針和棉線代替虎骨和鹿筋。」她說,「女人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需要50條魚,而男人需要56條魚。」圖為2020年1月1日,在同江的一條結冰的河流上,可以看到凍魚。

製作魚皮衣,整個過程包括洗料、剝皮、晾乾、乾燥、熟軟、拼剪縫合、定型、修飾等步驟,這個過程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縫紉還需要20天。圖為2020年1月1日,尤文鳳在冰凍的河面上和漁夫的狗玩耍。

「整個地球上,就我們赫哲族人做魚皮衣服。我都快60歲了,希望這些傳統的手工藝能夠得到傳承。」尤文鳳說。圖為2020年1月1日,尤文鳳穿著魚皮衣服在冰凍的河面上拍照。

找到魚皮的商業功能可能會挽救這項工藝。魚皮激發了迪奧(Dior)和普拉達(Prada)等一些奢侈時尚品牌的靈感,偶爾會在他們的服裝和配飾中加入魚皮,但這種面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種新奇的事。「看看皮膚上的縱橫交錯的圖案,」尤文鳳說,「它比大多數皮膚都結實。」圖為2019年12月31日,太陽落在同江白雪覆蓋的河流上。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躲躲草編榮獲2020年度首屆「非遺編織守藝人」亞軍
    過去,農民常在農作時穿用,特別是雨天上山打柴時,穿著草鞋就不會打滑了。打草鞋屬於民間手工技藝,草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草鞋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表現了勇氣和奮鬥,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的團結在一起,堅不可摧;而現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農村的資源再利用)。
  • 「赫哲匠人」孫玉林:用魚皮剪出新生活
    (中國減貧故事)「赫哲匠人」孫玉林:用魚皮剪出新生活  中新社黑龍江佳木斯7月3日電 題:「赫哲匠人」孫玉林:用魚皮剪出新生活  作者 姜輝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這首《烏蘇里船歌》描述的是赫哲族人捕魚場景。如今的赫哲族人已「洗腳上岸」,過上了新生活。
  • 【世遺】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網圖片庫 李維君 攝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至今,這些遺產所在地的居民仍傳承著各自典型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 美人魚尾巴:弱水三千,不能只取一瓢 編織控sknitter
    魚尾巴用花式線編織也別有味道。我們還是自己編織一條吧下面進入你們最關心的環節如何製作一條美人魚毯請注意:舒舒的教程不會提供具體針數因為每個人用的線材和針號都不一樣請根據自己的編織密度和所需尺寸來計算針數首先是美人魚的形狀如果是經典的全包式魚尾巴也就是下圖這種
  • 遺世承美|編織的藝術——營口韓氏傳統繩結技藝
    今天做客到《主播帶你去旅行》的嘉賓是韓氏傳統繩結技藝傳承人韓曉君遺世承美千百年來,在營口這片熱忱的大地上,祖祖輩輩積累下了無數的經驗和智慧,讓文明與非物質的遺產流傳至今。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第十九期:營口韓氏傳統繩結技藝中國繩結是一種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今天讓我們來了解營口韓氏傳統繩結技藝吧。
  • 東北最奇特部落:上千年來身穿魚皮衣,魚皮怎樣變成衣服
    他們身上穿著的竟然是用魚皮製作的衣服!他們到底是什麼民族,為什麼要將魚皮穿在身上呢?這個民族叫做赫哲族,赫哲在滿語裡的意思是生活在東部及河流下遊的人。他們現在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兩岸,是中國北方現存唯一以捕魚和狩獵為主的民族。由於這裡冬季漫長,氣候寒冷,寒冬期更是長達7、8個月左右,根本不適合種植棉麻桑等植物,魚皮衣就被人們就地取材,應運而生!
  • 【NO.148】美人魚尾巴:弱水三千,不能只取一瓢 編織控sknitter
    魚尾巴用花式線編織也別有味道。我們還是自己編織一條吧下面進入你們最關心的環節如何製作一條美人魚毯請注意:舒舒的教程不會提供具體針數因為每個人用的線材和針號都不一樣請根據自己的編織密度和所需尺寸來計算針數首先是美人魚的形狀如果是經典的全包式魚尾巴也就是下圖這種
  • 走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柏合草編
    走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柏合草編 2020-03-28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
    自1928年科學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國家AAAAA級景區。 2006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攜手施華洛世奇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傳承
    來源:經濟日報11月21日,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攜手施華洛世奇在北京舉行「傳承匠心,煥耀華夏之光」捐贈項目籤約儀式暨「小樹成長」非遺公益夥伴計劃(下稱小樹成長計劃)啟動儀式,宣布將共同助力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推廣。
  • 織帶的前世今身,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起
    永康織帶是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西城街道50多歲的施佩容是永康織帶傳承人,她有一手嫻熟的手工織帶技藝。      織帶工具由帶架、帶扣、剎板、帶梭組成,以不同顏色的布絲、棉絲為經緯線,以帶梭作引線,色彩鮮麗,有紅、藍、白、綠等顏色。
  • 現在穿搭這麼隨便,用魚鱗當裙擺,想當美人魚嗎
    個性化的人不僅有獨特的想法,而且他們的衣服也有獨特的「味道」。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每個人都希望別人深刻的記住自己,最重要的是通過衣服的組合。今天我們要介紹這個美女,直接用「魚皮」做裙子!今天我們要介紹這個美女,穿的這麼隨便,穿了一件杏色的連衣裙,很漂亮。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衣服用皮製作
    所謂「衣尾」,李安民先生認為,是指在衣服後襟附著一塊形狀不一的後下擺,或者是在縫製動物皮衣時,特別注意保存動物尾巴,或者是在衣服後背直接掛一動物尾巴。這種極富文化意義的習俗起源甚早,流傳亦廣,但現今已逐漸消失,僅保留在部分少數民族中,且以藏緬語族較為多見。西藏北部的白馬藏人,世代相襲,皆穿「龍尾服」。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走進店鋪,張國慶看到用一根麻繩編織的「巨型中國結」,足有1米8高。當時張國慶的工資才幾百元,而這一個作品要賣接近2000元。在徵得店員同意後,張國慶拍了許多照片回去,通過自己的研究,學會了其中部分錯綜複雜的編織方法。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媽祖信俗由祭祀儀式、民間習俗和故事傳說三大系列組成。湄洲是媽祖祖廟所在地。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級遺產,使湄洲獲得了一張世界名片。歷史由來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媽祖信俗是源於人們對媽祖的景仰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常規化的傳統民間信仰習俗。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了!紹興這些文化遺產,你知道幾個?
    ,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今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13日)將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聚焦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南國明珠,夢裡江南。擁有2500年建城史的紹興古城,至今留存有眾多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絢麗多彩,特色鮮明。
  • 草編文化編織美麗城鎮美好生活
    2019年6月24日,黃灣草編正式列入海寧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其中,以尖山新區(黃灣鎮)黃山村村民施惠林為代表的草編技藝主要傳承人,為非遺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後的草編,也在不斷適應鄉村旅遊發展和美麗城鎮建設發展的需要。
  • 為什麼中國的服飾與飲食,兼具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文化特徵
    本文系作者喜歡你真實面目的人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服飾與飲食,兼具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文化特徵。我國素以「冠王國」、「烹飪王國」、「美食王國」著稱於世,服飾之道、飲食之道從不同的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內涵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服飾,是文化構成的一個縮影。
  • 中國再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十二年的堅持,終於申遺成功
    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國家,更是世界第一。自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我國都在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至今,我國共有42個項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7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4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
  • 《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力求復興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    俞峰為專家頒發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授聘任書 中央音樂學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應妮)由中央音樂學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院重大科研項目《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專題研討會10日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