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諸民族的服飾類徵

2020-12-09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和大家說說信仰伊斯蘭教的諸民族吧,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諸民族,大都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除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外,維吾爾、哈薩克、撒拉、烏孜別克、塔塔爾、柯爾克孜六個民族都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宗教制度在這些民族中的建立和完善,是以規範化的禮儀來肯定超自然力量一真主的實在性,帽子、蓋頭和面紗就是其信徒膺服真主的物態符號標誌,也是伊斯蘭教禁忌脫帽在服飾習俗上的反映。鑑於操漢語的回族,系屬蒙古語族的東鄉族、保安族,以及系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塔吉克族,都篤信穆罕默德和真主,其服飾亦表現出鮮明的伊斯蘭教特徵,故一併放在這裡進行論述。

維吾爾

裕固族現在雖以喇嘛教為主要宗教,但歷史上其宗教信仰卻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幾經演變,最早回紇時,信奉薩滿教。由於伊斯蘭教自明代起在裕固族中流播,至今沒有消失過,即已婚婦女要戴頭面,該頭面是-.種精緻昂貴的民間工藝品,裕固族稱「凱門拜什」,意為頭飾。頭面共分三條,胸前左右兩條,色彩圖案對稱統一,每條分為四節,用金屬環使之相連結,上端在耳際編入 發辯,綴有彩穗的下端垂至腳面,中間勒人腰帶;背後一條,裕固族稱為「阿爾擦郎」,比前兩條稍窄,上端戴在後腦蓋髮辮上。頭面用紅珊瑚珠、白色海貝、瑪瑙珠、珍珠、孔雀石、銀牌、銅環穿綴鑲成圖案,以紅布、青或紅色香牛皮做底,絲線合股滾邊精製而成。每副重約六七斤。戴頭面時,須戴上喇叭形氈帽,頂綴紅穗。

裕固族

裕固族女帽為裕固族女性已婚的標誌之一,東部和西部裕固族婦女均穿高領、大襟、右衽長袍,按季節分為夾棉和皮衣,衣領高齊耳根,衣領外面的邊緣有幾何彩色圖案。裕固族男子也穿同婦女一樣的偏襟長袍,喜戴金邊白氈帽。這種帽子帽簷後邊捲起,後高前低,呈扇面形,帽簷鑲黑邊,頂有藍緞上金絲織成的圖形或圓八角形圖案。裕固族服飾用料取之於傳統的畜牧業,衣著式樣簡單,適應於草原、戈壁灘生活環境,具有耐寒、防沙等功能。總體來看,裕固族服飾既受到藏族和蒙古族的影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裕固族女帽

根據伊斯蘭教禮節,維吾爾族男女都不能光頭露頂,在室外,頭不加任何遮蓋,被認為是一種對老天的褻讀行為,因之,他們喜戴繡工精緻的小花帽,各地的花帽又都具有地方特色。在和田地區,以格子架繡女式花帽最負盛譽,其形狀扁平,四角突起。喀什地區以黑底白花,頂大口小,楞角突起的「巴旦木」男士花帽最為突出。庫車地區以串珠、鑲銀的女士鼓頂花帽比較多見。吐魯番地區花帽花寬地窄,滿地平繡,猶如彩色花冠,鮮豔奪目。伊犁地區花帽造型扁淺圓巧,色調柔和協調,以概括簡練的單獨花紋見長。

維吾爾族

哈密地區花帽因受漢族及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較深,圖案紋樣吸收漢族裝飾手法,花樣繁多,色彩豔麗。在于田、民豐、策勒、且末一帶還盛行著一種形狀如碟純屬裝飾性的小花帽,直徑不足十釐米,專供中老年婦女用針別在披巾上,像一枝插在頭上的花朵,其圖案形象多為花卉、果實、禽獸、昆蟲等,並以大量兒何紋作連接和間隔。據調查,維吾爾族不同地區、不同場合、不同名稱的花帽竟達二十多種。維吾爾婦女除喜歡戴小花帽外,還普遍蒙面紗或以大幅白布蓋頭,這既是宗教信仰的需要,也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因為盛行此俗的南疆、喀什、莎車一帶風大沙多,戴著面紗可以擋風防塵。

哈密地區花帽

按照哈薩克族的傳統習俗,如忘記戴帽則用毛巾或手帕纏頭,如無手帕或毛巾,也必須用一根草放到頭頂上,以示頭不見天,沒有褻瀆神靈。由於這個緣故,哈薩克人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種類、式樣很多。男性戴的帽子,多因地而異,且有冬夏之別。如阿勒泰地區的克勒部落,冬季戴一種兩側和後邊都有一塊下垂的「三葉」皮帽。這種皮帽用狐狸皮或黑羊羔皮為裡、以綢緞為面做成,為尖頂四楞形、頂插貓頭鷹毛,左右有兩個耳扇,後面一個長尾扇、遮風蔽寒性良好。

夏季則戴白氈帽,系用細羊毛織的白氈縫製,分瓣翻邊鑲以黑平絨或黑羊羔皮,是防著和防雨的兩用帽:沒有氈帽可戴者,要在頭上扎一塊白布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夏天戴白氈帽,冬天則戴一種叫「庫拉帕然」的圓錐形皮帽,帽甲是旱獺皮或羊皮,帽面為黑、藍綢緞。颳風下雨時加戴防風帽。

哈薩克族

無論是阿勒泰地區還是伊犁地區,戴皮帽時,一般都要在裡面戴有襯帽。婦女的帽飾大致相同,但有年齡、婚否、季節的區別。冬天,未婚少女戴馬皮製地稱為「吐麻克」的圓形平頂小帽,用紅色、綠色或黑色絨布縫製而成,頂部用金絲線繡花,並插一撮象徵勇敢、堅定和吉祥、智慧的貓頭鷹毛。還有一種冬用的「吐麻克」圓帽,用綢緞、棉布和水獺皮或羊羔皮製成,帽頂亦繡花,鑲嵌有珠子、瑪瑙和金銀作的插孔,孔中插飾貓頭鷹羽毛。

夏天,姑娘則扎各種顏色的綢緞三角巾或四方形毛布繡花頭巾。出嫁時,戴一種氈裡、布或緞面的尖頂帽,上面繡花並用金銀珠寶裝飾,帽的正前方還飾有串珠吊在眼前。這種帽子是新娘的標誌,婚後一般須戴一年,此後則要換成花頭巾,生育第一個孩子後開始戴披巾。披巾又叫套頭,用白布製作,寬而大,長垂至臀部以下,上面繡有各種花紋圖案,戴上後能遮住頭、肩、腰,只露出一張臉。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蒙古語諸民族的服飾類徵
    這是地域文化在服飾上的反映呢,還是受到鄂倫春等民族的影響?尚有待考證。夏天,達斡爾族仍襲契丹之俗「戴幞頭」,即包頭巾,他們愛穿的靴子主要有皮靴和布靴兩類,較為普遍的是靴鞭式「奇卡力」。其底用犴皮或牛皮為之,以狍皮爪子或狍腿皮拼縫做勒,樣子像東北少數民族中流行的半高勒的皮靴「翁得」,穿起來輕便、暖和,很適宜在積雪山地上行走。著牛皮靴韃時,一般要在其內絮捶軟的東北特產靴鞍草取暖。布靴則有布勒皮底和布底布勒兩種款式,多在春秋和夏天穿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衣冠王國的服飾歷史中,少數民族的服飾也不應忽視,中華民族的歷史本來就是多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正是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服飾的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動物皮毛類服飾材料的加工
    如果說上述民族的製革工藝傳統而古樸,那麼,俄羅斯族的製革工藝就頗具現代色彩。現在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一帶少數民族製革工藝的一些流程,都是先後從俄羅斯人那兒學來的,時間是在「十月革命」以後。其顏色有黑、白、紫紅、墨綠、黃諸種,式樣則有色條、十字紋樣等,尤以色條氆氌最有特色。這種氆氌是用不同顏色調配,色澤豔麗,是藏族喜用的裙料。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百越及其他民族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百越民族系統的紋身之風,在其後裔傣族、黎族中尚有較完整地保存。所不同者,傣族紋身者主要為男子,而黎族則主要為女子。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高級定製設計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高級定製設計觀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設計與製作正是一種高級定製設計觀的體現。民族服飾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從服裝的紗線原料到裝飾材料都採用天然材質,如棉的舒適、麻的結實、環保植物染色等,這些都對身體無害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服飾不同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作為名貴衣料的一種,絲綢類織物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廣泛使用,且有悠久的歷史。表明漢晉時期南方少數民族的棉紡織業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漢晉以降,南方少數民族的紡織技術獲得很大提高,並對漢民族產生較大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社會性
    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我們了解及體會不同民族社會文化的一個途徑。在對民族服飾的考察、了解中不難發現,服飾在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們了解不同時期服飾文化的一個實物依據,有助於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對民族服飾語言的運用與借鑑。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服飾一皮、毛、羽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前面講過,南方的藏緬語各民族尚保持穿皮的習俗,但他們所穿之皮一般都屬於自然形態的毛皮,很少加工。而北方少數民族卻形成了狩獵、畜牧、剝皮、去毛、脫脂、鞣製、縫合一系列傳統服飾文化內容。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赫哲諸族居住的地方,出產各種野獸,包括馬鹿、犴、狍子、獐、貂、灰鼠、水獺、狐狸、猞猁、麋鹿、熊,還有各種魚類。他們經常獵取的對象是馬鹿、犴、狍子和魚。僅以狩獵而論,就有「燒山引鹿」、「放火尋角」、圍獵、陷阱、犬捉、夾子、網套、柵欄、地箭、蹲鹼場等方式。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學及代表作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神話是「小說的淵源」,「神話是文藝的萌芽」,就明確指出了神話與文學的關係。神話我國少數民族神話有兩個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及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二是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衣服用皮製作
    藏族的羊皮披衣亦為雪白的原皮製成,至於流行於藏、門巴、珞巴諸族中肥腰、長袖、大襟的藏式袍服,據說是在古氐羌氈服基礎上加工縫製的。根據古代史的研究和考古發現,古代羌人男女均穿毛皮藏袍式衣服,腰間系帶,腳穿長筒皮靴,男女均梳雙辮或多條辮子,有人據此推斷說:「作為藏族祖先古羌人的服飾就已具備了現代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雖然「十"型平面結構和整體裁剪方式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它的主體結構系統沒有根本改變,凝結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內涵。保持紡織面料的原生態,是中國古人對物的愛護,對自然之物崇敬之情的流露。中國的服裝文化建立在絲綢面料的基礎之上,絲綢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主流面料。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歐洲「羊毛文明」的「絲綢文明」文化特質。絲綢面料多爽滑、輕薄、柔軟,對它的最好利用就是發揮它柔軟、順滑、並不利於服裝「解構」的自然特性,依附人體而現成衣的文化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