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嶽金鳳)靜脈曲張俗稱「蚯蚓腿」,一旦患上就會腿部酸脹、疼痛、乏力,嚴重時會出現慢性潰瘍、感染、影響下肢血供等問題。隨著靜脈腔內閉合術等微創手術的開展,靜脈曲張的手術治療已不再那麼可怕。哈醫大四院血管外科專家佟志國提醒,為了防止病情加重,靜脈曲張患者應早日手術。
七旬老人張大爺右小腿上的一個蚯蚓狀的小腫物已經長了30多年了,起初只有黃豆那麼大,躺下時就消失,既不瘙癢也不疼痛。誰知最近小腿越來越腫脹,皮膚表面「蚯蚓」一樣的血管看著很嚇人,同時下肢腫脹難忍,皮膚還癢的厲害,慕名找到哈醫大四院普外五病房佟志國副主任,確診為右下肢靜脈曲張伴有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大,為避免手術創傷帶來的傷害,經綜合評估考量,佟志國副主任決定為患者局麻行右下肢大隱靜脈腔內閉合術,局部曲張靜脈點式剝脫術。僅耗時40分鐘,成功快速完成手術。經術後觀察,患者右下肢恢復良好,術後即可離床活動,未出現任何不適,第二天便康復出院了。
佟志國副主任介紹,下肢靜脈曲張俗稱「蚯蚓腿」,表現為肢體皮下出現毛細血管擴張,使得靜脈紋路非常明顯,迂曲成團。當靜脈腔擴張後,瓣膜就會出現關閉不全,血流向錯誤的方向返流,這種返流會給們腿部血管的靜脈壁造成巨大的壓力,本身靜脈壁的彈力纖維就比較少,管壁又薄又缺乏彈性,再加上一些靜脈處在皮膚表淺的位置,缺少肌肉的支持,從而給下肢靜脈增加了壓力。靜脈曲張不僅影響美觀,時間長了還會導致腿部酸脹、疼痛、乏力、血管彎曲、血管突起鼓包等等,嚴重時會出現皮炎皮疹、皮膚色素沉著,繼而造成皮膚破潰、慢性潰瘍、感染、影響下肢血供等問題。靜脈曲張的手術方式有多種,隨著靜脈腔內閉合術等微創手術的開展,手術已不再那麼可怕。為了防止病情加重,靜脈曲張患者應該早日手術。
靜脈腔內閉合術在國外已應用多年,國內近年才逐漸興起,是真正的微創手術。主要原理是通過射頻、微波或雷射導管產熱,將反流的大隱靜脈主幹以熱消融的方式凝閉。同剝脫術一樣,大隱靜脈閉合了,沒有了反流,曲張也就治癒了。這種手術方法的優點是對麻醉要求低,大多數可以在局麻下完成;恢復快,術後即可下地活動,甚至不影響工作;而且效果可靠,據國外文獻報導,治療效果同傳統的剝脫術相當,甚至更佳;併發症少,基本避免了隱神經損傷等併發症。
佟志國副主任介紹,與以往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採用的大隱靜脈剝脫術相比,實施的大隱靜脈腔內閉合術,是在術中超聲指引下進行的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療效佳、能有防止大隱靜脈血液向膝下淺靜脈倒灌,避免下肢靜脈曲張復發等優點。哈醫大四院普外五病房自開展靜脈腔內閉合手術以來,已完成了數百例,以創傷小,療效好,恢復快為目的,為龍江人解決病痛。
醫生簡介
佟志國: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在讀。IUA中國分會腹主動脈專委會---委員,哈爾濱市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
博士師從於著名腫瘤外科專家張豈凡教授、董新舒教授,對乳腺疾病、胃癌及腸癌的手術及化療有著深入的研究。
從事普外科工作20年,對於普外科常見疾病如疝氣、甲狀腺腫瘤等的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創新,腔鏡甲狀腺癌頸部淋巴結清掃技術曾獲黑龍江省及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新技獎。
2015~2016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血管外科進修,師從國內著名血管外科專家郭偉教授,對於常見的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和下肢靜脈疾病、頸動脈狹窄及腹主動脈疾病的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科研工作:發表SCI論文兩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多篇,主持省衛生廳課題一項,同時獲哈爾濱醫科大學和黑龍江省衛計委醫療新技術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來源:東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