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Science最新突破!「新材料之王」實現首次原子級摺疊可控

2021-01-22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鴻鈞團隊傳出喜訊,他們實現了在石墨烯上高精度的結構製作,精度已經達到了原子的級別。

這樣的研究成果不僅顯示了研究團隊對於納米結構製作的高超技術,也再次將石墨烯這一納米器件製作平臺推到了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對於可控制造特殊性質的納米器件,例如量子器件,有重要研究意義。

此項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於 9 月 6 日的 Science 雜誌上,高鴻鈞院士對DeepTech 表示,在本次工作中,團隊利用課題組長期積累的掃描隧道顯微學原子操縱技術,實現了原子級精準的石墨烯可控摺疊,目前也在嘗試六方氮化硼等其他二維材料的可控摺疊,以及利用原子級精準的可控摺疊技術,構築更為複雜的二維納米結構。

據介紹,高鴻鈞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石墨烯的製備、物性研究及潛在應用,是國際上最早的在金屬襯底上外延生長高質量、大面積石墨烯的課題組之一。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在這次重要突破中,如此精細的原子級製作,必定使用了非常高深難懂的手法吧!其實不然,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來自中科院的陳輝、張現利和張餘洋,他們在文中用的詞彙是「Origami」——摺紙藝術。

事實上,他們只是用 STM(掃描隧道顯微鏡)將石墨烯摺疊了一下。沒錯,他們登上 Science 的文章,僅僅是將一小塊石墨烯摺疊了一下,得出了很奇妙的現象。

這種反差萌其實和石墨烯的特色發跡史一脈相承,石墨烯於 2004 年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安德烈·蓋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消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發現。當時獲取石墨烯的方法名稱很響亮:「機械剝離法」,也就是從高定向熱解石墨中剝離出石墨片,然後將薄片的兩面粘在一種特殊的膠帶上,撕開膠帶,就能把石墨片一分為二。不斷地這樣操作,於是薄片越來越薄,最後,他們得到了僅由一層碳原子構成的薄片,這就是石墨烯。

而他們也因為對於石墨烯研究的卓越貢獻,於 2010 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年的諾獎也被稱為是「用膠帶撕出來」的。只能說我們身邊的科學有很多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

圖丨 摺紙藝術(來源:東方IC)

一直以來,石墨烯都被認為是「新材料之王」,這種特殊的材料,也是科學家發現的首批二維材料之一,是由碳原子以 sp 雜化軌道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維碳納米材料。

石墨烯突出的特點是,高載流子遷移率、強度高、帶隙可調等,是半導體研究、納米材料研究的熱點材料。

其次,石墨烯是製作一系列納米材料的「母體」,我們能夠以石墨烯為「出發點」,製作一系列有獨特特性的材料,例如像足球一樣的「富勒烯」,可以認為是由石墨烯的片段卷積而成;還有「碳納米管(CNT)」,可以認為是用石墨烯「卷」起來的。最近,MIT 的研究團隊基於碳納米管制作了一款具有超過 14,000 個電晶體的 16 位微處理器,剛剛登上 Nature 期刊。而按照不同的角度「卷」起來的碳納米管,它們會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那麼,如果能夠精確控制製作工藝,在石墨烯這個平臺上製作我們想要的納米材料就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了,也能為探索石墨烯的新性能打開新方向。

如何實現精細操作呢?研究團隊選擇了可能是當今世上最精貴的儀器——「STM(掃描隧道顯微鏡)」進行操作,這種基於「量子隧穿效應」的儀器也是當今世上最精密的測試儀器之一,能夠通過儀器中原子尺寸級別的探針與樣品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原子操縱(Atomic Manipulation)」,即對單原子進行移動,並以此製作納米結構。

圖丨曾登上化學高考試題的「中國」,由我國科學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超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在一塊晶體矽(由矽原子構成)的表面直接移動矽原子寫下了「中國」兩字(來源:資料)

選擇了石墨烯,選擇了利器 STM,研究人員就放開手腳大幹了一場。他們首先使用 STM 將一小塊石墨烯(原文是 graphene island,即石墨烯小島),進行摺疊和展開操作,摺疊方向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精確控制沿著指定方向進行摺疊。

這一次的摺疊,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一次對石墨烯的摺疊,並且不僅能摺疊,還能復位,如果沒有十分精確的控制是不可能完成的。

高鴻鈞解釋道:「單純的摺疊和復原其實比較快,就是在秒的量級。但是為了實現原子級精度的可控摺疊,需要首先在高定向裂解石墨上獲得合適尺寸的石墨烯納米片,我們目前使用的是氫離子轟擊技術,一般需要 10 個循環的氫離子轟擊,這個過程需要 10 個小時左右。一旦有了我們設計尺寸的石墨烯納米片,摺疊和復原就可以很快,並且成功率也很高,可重複性也非常好。」

圖丨 STM實現的石墨烯摺疊和復原 (來源:Science)

接著,研究團隊在摺疊處發現了具有特殊性質的結構——「褶子」,研究團隊將其稱為「1D tubular」,如上圖中 C 和 D 所示,清晰地記錄了這個結構的高度尺寸。他們發現這個結構和碳納米管結構很類似,都是石墨烯捲起來一樣的,那麼它的性質會是怎樣的呢?

電學測試表明,與碳納米管類似,這樣的結構具有一維材料的特性,電子在這種結構上只能做一維的運動,即向前或者向後。

圖丨高鴻鈞(來源:資料)

但是,該結構與傳統碳納米管相比也略有不同,對此高鴻鈞解釋道:「利用石墨烯摺疊出來的 1D tubular 結構與傳統的 CNT 相比,有著自身的特點。從原子結構角度來講,摺疊出來的 1D tubular 是一個非閉合結構,這種非閉合結構也會對其電子結構造成影響,我們的理論計算表明,1D tubular 除了具有傳統 CNT 的 1D van Hove 奇點特徵以外,還具備一些有限尺寸石墨烯片的電子結構特點。」也就是說,1D tubular 是利用石墨烯捲起來的非閉合結構,它既有碳納米管的一些特性,也具有石墨烯的特性。

於是高鴻鈞團隊開始考慮如何利用這種結構製作器件,根據石墨烯具有的「雙晶」特性,他們首先嘗試了「異質結」器件(一個器件由兩種不同性質材料組成)的製作。

圖丨石墨烯摺疊形成(來源:Science)

所謂「雙晶」特性,就是一層石墨烯上可能會出現兩種排列方向不同的蜂窩結構,即使都是六邊形,就好像是用兩張餅拼成了一張餅一樣(如上圖中的 A)。換一種說法,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在一層雙晶石墨烯上能存在兩種不同屬性的石墨烯,也就是兩種不同的材料。

如果我們能夠以一種可控的方式將這層雙晶石墨烯以一定的角度摺疊起來,那麼在摺疊的地方就能出現兩種材料的界面,也就能形成異質結的結構。

這種處於一維結構上的異質結可能會顯示出不一樣的電子特性,例如文章中報導的局部電子奇點等,也許會成為新型一維器件的製作方式。

對於材料的應用,高鴻鈞充滿自信地表示:「如果利用雙晶石墨烯片進行可控摺疊,可以得到傳統 CNT 研究中科學家一直想要獲得的結構可控的一維納米線異質結,這樣的一維納米線異質結兩端的電子結構可以相差很大,通過精心設計,可以做成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 pn 結,進而構建更加豐富的信息功能器件」。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石墨烯納米帶的結構具有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低噪聲,這些優良性能促使石墨烯納米帶成為集成電路互連材料的另一種選擇,有可能替代銅金屬。有些研究者試著用石墨烯納米帶來製成量子點,他們在納米帶的某些特定位置改變寬度,形成量子禁閉(quantum confinement)。
  • 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開幕
    ■26日,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在松山湖舉行。圖為全國新材料創業投資服務聯盟啟動儀式11月26日,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在東莞開幕,構建「科研——產業——資本」對話平臺,實現科研、產業、資本的高效對接,推動新材料行業前瞻性研究成果共享,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 僅半年13篇Science/Nature,看這個「明星」材料如何獨領風騷
    >5. 3月20日《Science》: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陷阱」之謎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黃勁松教授團隊報導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單晶和多晶太陽能電池中陷阱態的空間和能量分布狀況。Dani教授等合作,使用光發射電子顯微鏡對最新滷化物鈣鈦礦薄膜中的陷阱態分布進行成像。通過多種測試分析表明,在納米尺度上控制材料結構和成分對於滷化物鈣鈦礦器件的最優性能至關重要。相關論文以題為「Performance-limiting nanoscale trap clusters at grain junctions in halide perovskites」發表在Nature上。
  • 中科院新材料有限公司客商來滕
    5月18日,市委書記劉文強會見了來滕考察的中科院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付興國一行,雙方就推進項目建設、深化產業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達成了一致共識。市委副書記、市長馬宏偉,市委常委、市委辦公室主任薛登峰,副市長樊猛參加會見。
  • 中科院取得突破,新技術成國之利器!一旦普及,有望替代矽基晶片
    其中,中國科學院便在美國針對華為的禁令生效後當即表示,要集結全院之力攻克光刻機等技術難題,幫助中國企業擺脫卡脖子的命運。 2020年,中科院又取得新突破,這次產出的新技術將成為國之利器。
  • 「看見」原子極限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
  • 聚焦新材料峰會⑨∣新材料可以實現哪些行業場景應用?
    11月27日,首屆「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迎來第二天。根據論壇議程安排,當天組織分會場,邀請新材料領域相關企業進行項目路演,展示新材料可以實現多行業、多場景的應用。王宇表示,公司研發的材料產品實現了對高端核醫學影像設備核心部件的全面進口替代,填補了國內技術和產業空白,有效降低行業整體成本,為國內核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貢獻力量。
  • 中科院攻關數控系統:數次核心技術突破,提高中國製造話語權
    針對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基礎軟硬體平臺受制於國外廠商的現實問題,中科院瀋陽計算憑藉自身多年技術積累,依託中國科學院技術優勢,以總線技術為突破,推進解決基於國產CPU晶片的數控系統硬體平臺、實時作業系統軟體平臺建設等一系列技術難點,將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建立在自主可控的基礎之上。
  • 邯鄲企業上市實現新突破!!中船漢光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邯鄲企業上市實現新突破!!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邯鄲企業上市實現新突破
  • 中國可控核聚變取得突破,這次不是50年了!可壓縮到15年內!
    這時候,門外王員外正慌慌張張的從外面跑了進來,一進門便把外面的們給關了上來。雖然一臉緊張的問道「兄弟,你剛剛所說我家是不是少了東西,你怎麼知道?」看到對方的表情,王大拿心中也是一喜雖然不知道對方的到底少了多少錢,但看到對方的表情就知道,肯定不少。心中也是暗自竊喜,這種事情不正是自己立功之時嗎。於是便說道「敢問是不是丟錢了?」王員外此時也不敢在隱瞞於是連連點頭。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蠶絲,千年材料的新發展
    絲綢的各種材料形式。圖片來源:Acc. Chem. Res.蠶吐絲,自縛而成繭。Res.與合成聚合物纖維相比,蠶絲纖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機械穩定性和大規模可持續生產的特點,這使其成為可穿戴電子產品優選的基底材料。例如,通過將氧化石墨烯與蠶絲纖維結合,利用還原氧化石墨烯的導電性能和蠶絲的機械性能,可研製柔性可摺疊石墨烯/蠶絲複合紙,並作為柔性葡萄糖傳感器的襯底。
  • 中科院最新天文成果:首次實現類星體幾何距離測量
    而王建民所在的研究團隊就開始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麗江2.4米望遠鏡,對活動星系核的寬線區進行長期光譜監測,並通過反響映射觀測技術,最大熵、馬爾科夫鏈蒙特卡羅等方法獲得了寬線區的物理尺度、氣體幾何結構和動力學狀態、測量中心黑洞的質量等數據。
  • 科學家首次實現蠶絲蛋白高容量存儲
    這些指的都是蠶絲傳統的紡織材料功能。你可知道,蠶絲還能做傳感器材料?  日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北京時間8月11日凌晨,相關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
  • 哈工大冷勁松團隊: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智能複合材料...
    作為衛星的主要任務之一,該系統於2020年1月5日成功完成了關鍵技術試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在軌可控展開,總體單位認為:解決了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地面捲曲鎖緊-在軌可控展開-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的難題。太陽能電池作為航天飛行器的關鍵部件之一,通常需要經歷「地面製造-摺疊收攏-發射至太空-空間展開」四個步驟之後,才能實現在軌工作。
  • 中國「新材料之王」成全球「第三極」,日本人:日美的優勢被動搖
    看似不起眼的碳纖維,被稱為「新材料之王」,應用領域極為廣泛。其中,大絲束碳纖維主要應用於工業及民用,而小絲束碳纖維主要應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衛星飛彈等領域。 近年來我國碳纖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數量已佔全球近七成,同時整體產能已位居全球第三。大量湧現的中國企業正在升級技術,對日本、美國等國相關企業構成了衝擊。
  • 【解放日報】科學家首次實現蠶絲蛋白高容量存儲
    這些指的都是蠶絲傳統的紡織材料功能。你可知道,蠶絲還能做傳感器材料?  日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北京時間8月11日凌晨,相關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
  • 蠶絲:四千多歲的「新」材料
    最早開始馴化蠶的古人何曾想到,蠶這樣一種小小的昆蟲,後來竟成為開闢絲綢之路的「大功臣」,蠶絲也成為散發著現代科學技術魅力的「新」材料。穿越歷史的長河「蠶」,在詩歌中時常可見。在上述過程中,蠶絲蛋白的結構由α-螺旋或不規則捲曲β-摺疊轉變,使得蠶絲獲得了更好的力學性能。在蠶絲蛋白纖維化的過程中,前部絲腺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唯一可以量產的天然長絲纖維,蠶絲具有較好的吸溼性能,同時也極為強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