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特殊的時間,讓大家格外關注自身以及周圍人的體溫,進出超市或者高速路口,都有相應的人員測量體溫。
大家仔細回憶一下,大部分的正常人群每次測量體溫基本都在36.3度-36.6度之間。很多人都覺得,體溫沒有高於37度是一件慶幸的事。但是,你們不知道的是,人體的體溫低於37度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以前在我們記憶中,正常的體溫都應該維持在37度左右,讀書時候生物課本上也是這麼教大家的,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家普遍的體溫都達不到37度呢?
37℃,這個人體的平均溫度數,是德國醫學家卡爾·溫德裡希,通過統計了25000人的體溫後,在19世紀中期提出來的。
但在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發現,人的正常體溫在35到37.7℃間波動,平均為36.8℃。
而就在今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又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從37℃降到36.6℃。人類在短短的200年間體溫下降了0.4度又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先從這場疫情的源頭蝙蝠說起。其實蝙蝠的體內有上百種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對蝙蝠本身並不構成威脅。根本原因很簡單,蝙蝠免疫系統強大,而免疫系統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體溫。當蝙蝠扇動翅膀飛起來的時候,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免疫力比人類高几百倍。同樣的,在人類這個族群裡,體溫也是決定免疫系統是否強大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到6倍!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我們的血液中的白細胞具有免疫功能,可以識別體內的異物,並做出相應的免疫應答。體溫高時,血流速度快,白細胞就能更加迅速地發現體內異常,把病原體扼殺在搖籃裡。體溫降低體內細胞隨之變的遲緩,這便導致了人的機體容易感染細菌,最終造成免疫力變差,抵抗力下降。我們身體內的白細胞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一般情況下,一個正常的健康人,每天體內也會產生約5000個癌細胞。體溫下降後,白細胞的運輸速度變慢,如果其中一個癌細胞躲過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倖存下來,很快就會不斷的成幾何繁殖,最終演化成腫瘤。科學家分析,近20年人體的體溫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在離我們並不遙遠的50年前,人們每天都要做很多運動:女人在家需要帶孩子、做飯、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男人則需要做些體力上的活,比如砍柴、搬東西。大家出門大多數以走路為主。現在的人們,吃飯靠外賣,打掃衛生靠心情,幾乎沒有健身的意識,更別說有一個合理的健身計劃了。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入活動詳情
點擊「我也要玩」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