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安徽財政收入累計完成2.5萬億元

2020-12-10 安青網

「十三五」安徽財政收入累計完成2.5萬億元

54項民生工程投入5260億元

2020-12-08 11:01:22   來源:中安在線    

【摘要】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記者從12月7日召開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總收入預計累...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記者從12月7日召開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總收入預計累計完成2.5萬億元,預計較「十二五」末年均增長6.9%。

財政運行穩中有進,財政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據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介紹,我省堅持依法理財,強化財政預期管理,全省財政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總收入預計累計完成2.5萬億元,預計較「十二五」末年均增長6.9%。2019年,地方財政收入達3183億元、居全國第11位、較「十二五」末前進3位。財政支出規模實現新突破,2016-2019年,全省財政支出分別完成5523億元、6204億元、6572億元和7392億元,連續跨過2個千億元臺階。

「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支出預計完成3.3萬億元;2019年,61個縣縣均支出54億元,較「十二五」末增加17億元,80億元以上有9個,60億元以上有24個。

我省財政支出結構更加優化,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支出,集中財力投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把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作為財政運行底線,堅持國家標準的「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完善縣級財力保障機制,2016-2019年累計下達市縣轉移支付9559億元,較2015年年均增長6.7%,支持市縣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財政職能充分發揮,「十三五」累計減稅降費2835.9億

我省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緊扣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財源建設良性互動,堅持放水養魚、涵養稅源,編制全國首份財稅事項優惠清單,省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清零。

2016-2018年我省累計減稅降費2835.9億元,2019年新增減稅降費802.2億元,2020年1-10月,全省新增減稅降費593億元,以政府收入「減法」換取企業效益「加法」和市場活力「乘法」。

我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每年省財政安排130億元左右,採取「借轉補」、事後獎補、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三重一創」、製造強省、創新型省份、技工大省建設等,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政府債券作為政府融資的「主渠道」,落實專項債券發行及配套項目融資有關政策,2015年以來,累計發行10648.3億元政府債券資金,規範推廣PPP模式,為全省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提供強勁動能。

注重發揮財政政策資金引導撬動作用,累計投入91.5億元支持打造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創新政銀擔合作機制,形成「安徽模式」,受到國務院領導充分肯定並在全國推廣;率先在全國成立專業性、政策性的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累計安排註冊資本金30億元,支持推深做實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財政保障精準有力,促進三大攻堅戰取得新成效

我省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從2016年起省市縣按照脫貧攻堅任務和財政收入規模的增量、建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累計投入577.6億元、年均增長29.9%,突出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在國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考核中連續4年獲「優秀」等次並獲得中央獎勵資金4.3億元。

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健全財政穩定增長投入機制,累計安排1430億元、年均增長41%,支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省級設立專項引導資金、統籌41.5億元支持長江經濟帶建設,統籌下撥31.1億元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健全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探索皖蘇滁河流域生態補償,財政牽頭的第一、二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模式」入選中組部印發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教材「攻堅克難案例」叢書。

我省把政府債務風險作為財政風險防範的重中之重,堅持疏堵並舉,在全國率先以省政府名義出臺管理辦法,強化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和限額管理,加強隱性債務動態監控、風險評估,截至2019年底,我省政府債務率為68.6%,低於財政部確定的100%警戒值,比全國地方平均水平低14.3個百分點,全省債務風險評定等級從橙色下降至黃色,債務規模適度,風險可控。

財政公共屬性凸顯,累計投入5260億元實施民生工程

我省民生支出佔全省財政支出穩定在八成以上,騰出更多財力向基層一線、困難地區和弱勢群體傾斜,保障就業、教育、社保、醫療等重點民生支出需要。

我省健全完善民生工程遴選、審核、實施、監管、驗收等一攬子聯動管理機制,累計投入5260億元滾動實施54項民生工程,惠及全省7000萬人民群眾、人均受益7000多元,每年民意調查滿意度均保持在85%以上。

累計投入52.5億元用於淮河行蓄洪區居民遷建;累計投入139億元,提前完成134.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爭取中央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269.3億元,省級安排36.2億元,對納入年度改造計劃的全省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進行補助。

同時,建立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建設財政保障機制,下達近280億元支持32個貧困縣補齊基層基本公共服務短板。

財政改革不斷深化,地方預決算公開度評比居全國第一方陣

我省始終把改革作為財政工作的「牛鼻子」和總牽引,全面完成省委深改委明確財政廳牽頭改革任務31項,堅持以深化改革破解財政工作堵點和瓶頸,省市縣常態化同步提前啟動預算編制工作、在全國率先實現預算公開評審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2016-2019年,我省財政年終結轉結餘佔支出比例遠低於財政部規定上限,在財政部地方預決算公開度評比中位居全國第一方陣。預算績效管理全面實施,省級層面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在地方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

此外,我省深入推進稅收制度改革,營改增試點、資源稅改革全面推開,在全國率先建立省級涉企收費清單制度,有力減輕企業稅負、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記者 汪喬、劉煒鑫)

責任編輯:祁夢寶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2020年減稅降費"成績單"公布:全年超2.5萬億元
    全國稅務工作會議8日在北京舉行,「十三五」收官之年,國家交出怎樣的稅收「成績單」?增減之間如何確保實體經濟「實打實」受益?「十四五」新開局,稅收工作將帶來哪些新實惠?直達企業,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2.5萬億元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為399萬戶納稅人辦理延期繳納稅款292億元——此次會議「曬」出了2020年減稅降費「成績單」。
  • 「十三五」期間新增減稅降費累計將達7.6萬億元左右
    「十三五」期間新增減稅降費累計將達7.6萬億元左右——為企業減負 為創新加油「十三五」期間,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接連出臺,減稅降費持續加力升級,為企業發展減負、為成長創新加油,直達市場主體,企業獲得感實打實。據統計,2016年至2020年新增的減稅降費累計將達7.6萬億元左右,特別是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達到2.36萬億元,佔GDP的比重超過2%,拉動全年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
  • 「十三五」我市財政保障更有力
    市財政局負責同志在介紹「十三五」以來阜陽財政工作主要成就時說,「十三五」以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統籌支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著力支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推動財政更有質量、更可持續發展,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力阜陽大美阜陽建設作出積極貢獻。「十三五」以來,全市財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 ...財政改革成果豐碩 全省財政收支年均增長4.5%,規模居全國第五位
    ——五年來,財政收支持續增長,財政實力穩步提升。「十三五」時期,隨著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全省財政收支規模也連創新高。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15年的552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6527億元,規模居全國第五位,年均增長4.5%。全省收入超過100億元、50億元、30億元的縣(市、區)分別提高到10個、28個、56個,基層財政實力明顯改善。
  • 1—11月,三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95.5億元
    日前,三亞市財政部門表示,隨著各項超常規措施的落地見效,三亞主要經濟指標趨穩向好,呈現回升態勢。1—11月三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95.5億元,同比下降3%,降幅較上半年收窄39.4個百分點。面對地方稅收收入斷崖式下滑形勢,市財政部門採取超常規措施狠抓非稅收入徵管,著重抓好土地出讓收入收繳,組織採礦權拍賣,清理盤活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資源等工作,彌補地方稅收收入大額減收,逐步遏制住財政收入持續下滑的局面,逐漸把受疫情影響的財政收入進度奪回來。
  • 「十三五」蕪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決定性成就
    市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表示,「十三五」以來,面對多重困難疊加、多重風險交織的考驗,蕪湖始終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經濟總量在全國地級市排名從「十二五」末第75位上升到2020年前三季度第57位。
  • 常州財政收入連續5個月保持增長
    記者從12月2日召開的2020年常州財政運行及預算執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1-10月,全市累計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23.7億元,同比增收26.62億元,增長5.35%。常州市財政收入持續回暖,已連續5個月保持正增長。
  • 十三五山東成就巡禮|219家世界500強在魯投資興業
    經濟導報記者 吳淑娟經濟導報記者從16日舉行的山東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山東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開放的步伐越走越實,貨物進出口突破2萬億大關,實際使用外資實現穩定增長,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各項任務目標。
  • 收入平穩增長 支出有力有為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十三五」以來,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提升財政治理和服務效能,全省財政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總收入預計累計完成2.5萬億元,較「十二五」末年均增長6.9%;全省財政支出預計完成3.3萬億元。
  • 江西財政工作成就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
    五年來,我們依法依規組織收入,做大做強財政蛋糕,財政收支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預計2020年全省財政總收入完成403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507億元,均增長0.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6570億元,增長2.9%。「十三五」期間,全省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6%;稅佔比由78.5%提升至8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長8.3%。
  • 安徽人社築牢民生之本 「十三五」以來城鎮新增就業339萬人
    12月8日,安徽省政府召開「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發布會,安徽省人社廳廳長徐建在會上介紹,「十三五」期間,安徽人社部門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民生為本、人才優先,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各種挑戰,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省穩定就業、社會保障、人才人事、勞動關係等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 中央直達資金下達使用情況調查:2萬億元「特殊」財政資金落到哪了
    這次直達市縣基層的2萬億元財政資金是否如期到達基層?市場主體和老百姓是否確實感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到深圳、湖南、重慶等地調研採訪。今年,我國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這些資金如何從中央直達市縣基層,發揮了什麼作用?
  • 重慶今年財政收入超2000億 厚實「家底」為「用之於民」提供有力...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2日18時30分訊(記者 伊永軍)公共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財政局了解到,雖受疫情影響和減稅降費,今年重慶財政收入的總額仍然超過2000億元。至此,「十三五」期間,重慶每年的財政收入都超過2000億元。厚實的「家底」,為「用之於民」提供了有力支撐。
  • 「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劉景在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教育作為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予以優先保障和重點投入,明確提出「一個不低於、兩個只增不減」要求。5年來,我國教育投入逐年增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
  • 「十三五」以來蕪湖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3.9%
    近日,國家統計局安徽省調查總隊發布了《 「十三五」蕪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狀況分析》。分析報告指出,從增速看,2019年蕪湖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29元,比2015年的23998元累計增長43.9%,年均增長9.5%,增速與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 【輝煌「十三五」】安徽營造創新愉快的人才發展生態
    「破除制約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障礙,全方位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讓他們創新愉快、愉快創新一直是『十三五』以來安徽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的著力點所在。」省科技廳副廳長夏輯告訴記者,為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近年來,我省先後出臺了《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意見》的「1+6+2」政策和支持「三重一創」、科技創新、製造強省、技工大省、大院大所合作等系列十條政策,逐步構建了涵蓋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中介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智慧財產權等多樣化工具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
  • 青島「十三五」經濟目標總體完成 人均GDP有望達1.9萬美元
    青島新聞網12月10日訊(記者 劉倩倩)今天上午,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青島市「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總體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新成就。「十三五」前四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2019年達到1.17萬億元,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段炳德:後疫情時期財政政策需繼續有所作為
    在一季度經濟大幅收縮6.8%的情況下,全年經濟增長將達到2%,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2020年也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年。可以說「十三五」經歷了一個驚心動魄卻又成績不錯的收尾之年。在這關鍵時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既為2020年的中國經濟作出全面深刻的總結,又為2021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在關鍵處布好局、落好子。
  • 中金宏觀點評11月財政數據:收入增速回升 赤字或低於預算
    11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2.7%,較10月3%的增速回落,但11月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增速都高於10月。稅收收入同比增速從10月11.2%加快至11月12.2%,非稅收入同比跌幅從45.1%收窄至42.4%。主要稅收項目中,增值稅、消費稅和個人所得稅增速加快,企業所得稅收入增速回落。此外,11月出口退稅同比下降50.7%,給稅收收入帶來正面貢獻。
  • 2019年教育投入首次突破5萬億元
    經濟日報記者注意到,這是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首次突破5萬億元。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分別為4099億元、22780億元、7730億元、1346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1.63%、9.12%、7.53%、11.99%,呈現出學前教育補短板提速、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實鞏固、高中階段教育加速普及、高等教育支撐創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