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建國之路

2020-12-26 騰訊網

曹魏取代東漢採取的是禪代方式。漢獻帝下一道禪位詔書,說「漢道陵遲」,氣數已盡,決定服從天命,把天子之位讓給魏家。曹丕再三推讓,說自己是「薄德之人」,未敢當。於是群臣聯名上疏,引用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和東漢後期出現的種種讖語,證明曹魏取代東漢符合天意民心,再三「勸進」。最後曹丕「震畏天命」,不敢不從,只好當了皇帝。這場喜劇和王莽代漢的情景差不多。看上去,曹魏代漢似乎輕而易舉,不用一兵一卒,其實不然,為了上演這幕喜劇,曹操花費了畢生精力,苦心經營了25年。

曹操的經營是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開始的。當時,他把獻帝遷到許昌,挾天子令諸侯,以東漢宰相的身份代皇帝行使權力。從此,隨著曹操的實力不斷增強,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漢獻帝作為傀儡逐漸失去了作用,越來越顯得多餘。最後,曹丕才輕而易舉地當了皇帝。在這個過程中,曹操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架空東漢皇帝,二是建立曹魏王國。

曹操架空東漢皇帝,採取的辦法是擴大宰相權力。建安以前,曹操割據兗、豫二州,只是眾多軍閥中的一個。他的職務是兗州牧、鎮東將軍,爵位是費亭侯(列侯的第二等)。獻帝到許昌以後,拜曹操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兼兗州牧。大將軍、錄尚書事,在東漢是專由外戚擔任的職務,是事實上的宰相。後來因為袁紹有意見(紹為太尉),曹操高姿態,把大將軍讓給了袁紹,自己作了司空。但袁紹在河北,不可能錄尚書事,日常政務還得曹操處理,所以曹操的權力並沒有因此而發生變化。

官渡之戰以後,曹操打敗了袁紹,佔領了河北,於是自任冀州牧,辭去兗州牧,把大本營遷到冀州魏郡的治所鄴縣,漢獻帝仍然留在許昌。同時,他改革宰相制度,廢除三公制,恢復丞相制,他自己作丞相。從而把東漢尚書臺拋在一邊,把宰相大權完全轉入遠離朝廷的丞相府。從此以後,鄴城丞相府成了東漢的政治中心,按照丞相制度,全國文書都先交丞相府處理,是否要請示皇帝,由丞相決定。曹操當然不會請示漢獻帝,東漢的大權完全落入曹操手中了。

曹操用擴大相權的辦法把漢獻帝架空了,從而控制了東漢大權。但要用這種辦法去篡奪皇位是很困難的。宰相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它的權力地位和皇帝很接近,但在名份上,皇帝是君,宰相是臣,和萬民一樣,他也是皇帝的一個奴僕。東漢一代推行「名教」,名份觀念深入人心。曹操如果公然跨越君臣界限,就會引起整個社會,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激烈反對。而當時,天下還沒有統一,群雄並立,曹操在實力上還沒有獲得絕對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曹操如果以宰相身份公然篡位,身邊的人就會一鬨而散。所以,如果只擁有宰相的權力和名份,不僅曹操本人永遠無法篡奪皇位,他的後代也永遠無法篡奪皇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採取了另外一種辦法,這就是建立並不斷擴大魏國。

漢代官制有兩大系統,一是職官,二是封爵。職官主要是權力標誌,封爵主要是身份標誌,職官有一定任期,而且不能世襲。封爵沒有任期,而且可以世襲。另外,封爵有較強的獨立性,特別是西漢初年的諸侯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有自主權。漢初的制度雖然早就被否定了,但它畢竟是漢家故事。而且由諸侯進為天子在歷史上也能找到依據,商周原來就都是諸侯,後來因為有德,受命作了天子。因此,通過封爵系統逐漸篡奪皇位,是曹操唯一的出路。

按照漢朝制度,功臣可以得到列侯的爵位,如果按漢初的制度,功臣還可以作諸侯王,「異姓王」。曹操在建安元年已經被封為「武平縣侯」,食四縣,按東漢制度,這已經到頭了。後來,曹操不斷立功,爵位還應該不斷晉升。於是漢獻帝封曹操三個兒子為列侯。建安15年,許多人懷疑曹操有篡位之心,要求他辭去宰相,回到武平國去做列侯。曹操為了表明心志,下了一道《讓縣自明本志令》。說他根本沒有當皇帝的企圖,他的「本志」只是「封侯作徵西將軍」。現在列侯已經當上了,還作了宰相,「意望已過」。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辭官回國呢?他說是為了國家的安定:「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因為我在,他們不敢。所以,在天下沒有統一之前,他不能放棄權力,「江湖未靜,不可讓位」。最後為了表明他沒有野心,曹操決定讓出食邑中的三個縣,只留一縣。曹操文筆很好,文章寫的很感人。

後來,曹操勢力越來越大,並且不斷立功。建安18年,獻帝援引西周故事,封曹操為「魏公」,封邑為十郡,並授以「九錫」。又援引漢初故事,讓魏國設置丞相以下百官。曹操「三讓」,群臣三勸,最後他同意了。從此曹操在丞相府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行政機構,有相國、御史大夫、六卿,還有尚書省、秘書省、侍中省等機構。於是,東漢相權轉化為曹魏王權,曹魏王朝初具規模了。「公」爵是高於列侯、低於諸侯王的一級爵位。第二年,獻帝又下詔,規定魏公的地位在諸侯王之上。建安21年,又升曹操為魏王。這時候,曹操離皇帝寶座只差一步了。但他一直到死,也沒能走完這一步。他身為東漢宰相,在理論上無法擺脫君臣名分。等曹丕即位之後,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曹操一生為穩定天下作出巨大貢獻,同時又能謹守臣節,沒當皇帝,就像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始終是商朝大臣一樣。這證明了曹氏家族的功德。因此曹丕不想當皇帝也不行了。

導師簡介

陳蘇鎮教授,200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獲博士學位,

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相關焦點

  • 曹丕給了漢武帝優厚的待遇,後來曹魏滅亡了,曹操是什麼結果?
    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時期的曹魏,就是由魏武帝曹操以天子要挾令諸侯,然後他的兒子曹丕強迫漢獻帝禪讓給他,從而建立的。然而,曹魏並不長壽,僅僅過了幾代,就被司馬家給架空了,然後失去了江山。波瀾壯闊的三國大戰,最後勝利的卻不是三國中的任何一國,這段歷史,實在令人唏噓。
  • 司馬懿:平定遼東,奪權曹魏,殺伐果斷,可謂後三國時代第一強人
    在後世的人們心中,大家都認為司馬懿是一真正的老狐狸,他將曹氏三代家主熬出了局,他的奪取規劃整整用了數十載,終於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成為了曹魏軍政界的主宰。我們都知道遼東這個地區從董卓之亂開始就一直處於公孫氏的場控當中,這個公孫氏雖然說名義是曹魏的屬地,但是實際上根本就不聽曹魏的招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曹氏三代家主在世的時候,因為公孫氏在遼東地區已經成勢,並且曹魏主要的敵人的東吳和蜀漢,因此曹氏家族對於這個勢力,採取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
  • 《從建國門到復興門——漫步長安街》:觀照中華民族奮進之路
    由中國教育電視臺策劃並製作的三集大型紀錄片《從建國門到復興門——漫步長安街》(簡稱《漫步長安街》)於近期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長安街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見證者,這部紀錄片從人文歷史、國家象徵、偉大復興三個維度,通過長安街上諸多建築的歷史跨度,展現了近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從篳路藍縷到蔚為大觀的偉大歷史奮進之路。長安街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在明、清封建帝制的權力視野中,長安街並非是單純交通意義的街道,而是服務於皇家巡遊與權力實踐。
  • 穿越時空的際會,品味夜幕下的曹魏古城
    許昌曹魏古城夜景□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杜文育李思遠文圖許昌曹魏古城,華燈初上。斑斕的燈光中,浸淫著漢風漢韻的亭榭樓閣姿態綽約,厚重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上,遊人如織。這天,朋友從南京來玩,她和丈夫陪朋友來到了曹魏古城。「我覺得最應該帶朋友來的是曹魏古城,讓他領略一下許昌的三國文化。」馮露說,他們在這裡逛街,看到這家夢回三國漢服體驗館,就進來試試漢服,誰知道穿上感覺特別美,當即就花500多元購買了一身漢服。
  • 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曹魏政權是曹丕在公元220年逼漢獻帝禪讓後建立的,曹丕沒有想到的是,45年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馬炎學著曹丕當年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那樣,逼迫曹奐讓位,最終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政權在蜀漢滅亡2年後,也滅亡了,只存在了短短的45年。
  • 盤點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五子良將
    比如:蜀漢的五虎上將,東吳的十二虎臣,尤其是曹魏擁有曹氏八虎騎,更具有外姓重臣五子良將,有人就說了,自五子良將亡故以後,曹魏都是曹氏和夏侯氏的人對外作戰,外姓的將軍好像就沒有了,這可是不對的,實際上曹魏後期也有五個個人可以成為五子良將,他們是誰呢?第五:郝昭。
  • 曹魏的五子良將究竟誰,曹魏的五子良將排名是怎樣的?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虎上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作為曹魏代表的「五子良將」在歷史上的地位要遠遠超過五虎上將,那麼讀者們知道「五子良將」中都有誰嗎?誰的地位和官職最高呢?「古之召虎」張文遠如果說按個人能力來看「五子良將」最強的應該就是張遼了。
  • 如果諸葛亮不和曹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結果怎麼樣?
    然而即便是在這種劣勢下,諸葛亮仍然是五次北伐,出兵攻打曹魏。當然,諸葛亮的用兵使得曹魏壓力很大,但實際上蜀漢也沒有取得多大的戰果,最終也未能北伐成功。那麼如果諸葛亮不著急與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結局會怎樣,諸葛亮能北伐成功嗎?
  • 論曹魏皇權構成:《三國志 魏書》書寫方式探究
    同時曹魏的勳戚子弟,多仕宦於晉初。因此陳壽麵臨的壓力,不僅來自西晉方面、同時也來自曹魏舊人。舉個簡單例子,《魏書二十八》的傳主們,如毌丘儉、諸葛誕、文欽、鄧艾等人,如按中立視角,當屬「大魏忠臣」。但在《魏書》之中竟無一例外被列入「逆臣傳」。究其原因,無外乎陳壽在修撰過程中、受到了來自「西晉方面」的意識形態影響。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而在定國號為魏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國號選擇。
  • 東吳孫權的使者華歆為什麼可以當上位極人臣的曹魏三公?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封華歆為司徒,是曹魏初代三公之一。但對漢末三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華歆並不是曹魏的元老而是東吳孫權派來的使者。那麼華歆為什麼能當上曹魏三公呢?為了進一步削弱潁川集團和加強對朝廷的控制,曹操任命華歆為尚書令,華歆以此進入了曹魏集團的決策層。曹操任命華歆為尚書令的主要目標是準備代漢,而華歆果然不負曹操的期望,在諸如幽禁伏皇后等大事件中出了大力。隨著代漢的準備逐漸完成,積極參與其中的華歆的權勢地位也逐漸壓過了很多老臣。
  • 山西太原籍曹魏六大名臣:太原市一人,晉源區古城營村五人
    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個省會城市,漢末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六位來自該地的名臣。其中,太原市一人,晉源區古城營村五人。第一位:郝昭。郝昭,字伯道,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郝昭魁梧雄壯、智勇雙全,少年時加入了曹魏集團,憑戰功從底層士卒一步步躍升為將軍。不過,關於郝昭的生平在史料中卻沒有詳細記載,甚至連他的官職都沒有明確,只知是曹魏集團中的一位雜號將軍。郝昭在曹魏集團中的名氣,來自於兩場戰役。第一場戰役是延康年間的涼州地區平叛。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涼州地區的西平、張掖、酒泉三郡的麴演、張進、黃華等人聯合叛亂。
  • 三國賺錢大計:曹魏屯田挖溝,東吳造船航海,蜀漢又靠什麼?
    魏蜀吳割據示意圖 一、曹魏怎麼賺錢?一是種地,二是挖溝 談到曹魏,其標籤之一莫過於「屯田」二字。曹操許下屯田,每年得谷百萬斛 曹操在世時,曹魏屯田的主要參與人員是百姓,即民屯。到曹魏中後期時,屯田大業便逐漸轉為軍屯。顧名思義,參與屯田的主體是軍士。
  • 淺析三國演義武將武力之曹魏(上)
    曹魏武將眾多,本文討論下列武將,典韋、許褚、張遼、樂進、曹洪、曹彰、曹仁、于禁、龐德、夏侯惇、夏侯淵、徐晃、張郃、文聘、李典、曹休、郝昭、郭淮、毋丘儉、陳泰、孫禮、呂虔、薛蘭、毛階、臧霸。典韋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
  • 曹魏五子良將,四位都是降將,只有一人對曹操從一而終!
    比如在蜀漢武將中,王平、姜維、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將。再比如東吳將領中,太史慈和甘寧這兩位猛將,就是降將出身。至於傅士仁、麋芳這兩位關羽的部下,也在襄樊之戰後歸降了東吳。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五子良將,其中四位都是降將。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 曹魏宗族中,唯一可以比肩「五子良將」的人只有他
    ——曹植 三國亂世,群星璀璨,說起曹魏宗族武將,更讓人記憶深刻的,恐怕便是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其次才是曹仁,曹洪等,但若是對三國歷史有一定研究,或者最簡單的,熟悉《三國演義》故事的人,仔細想想,就會知道,曹魏宗親武將中,真正算得上中流砥柱的,除了後期的大將軍曹真外,亂世中,排得上號的,便只有曹仁了,而且在我看來,曹仁的能力,只怕不在所謂的「五子良將」之下。
  • 山東泰安籍曹魏四大名臣:泰安市一人,寧陽縣一人,新泰市二人
    漢末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四位泰安市籍名臣。其中,一人來自於泰安市,一人來自泰安市下轄的寧陽縣,二人來自泰安市下轄的新泰市。第一位:于禁。于禁,字文則,曹魏集團五子良將之一,今山東省泰安市人。于禁原是漢末諸侯鮑信帳下勇將,在鮑信戰死之後投靠了王朗,後被王朗舉薦給曹操,從此成了曹魏集團的一員勇將。
  • 臨沂市籍曹魏四大文臣:沂水縣一人,郯城縣二人,蒼山縣一人
    在曹魏集團中,臨沂市籍的名臣除了武將之外,還有四大名臣。其中,一人來自沂水縣,二人來自郯城縣,一人來自蒼山縣。在這四人當中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其中一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還是因為諸葛亮。第一位:徐奕。徐奕,字季才,曹魏集團早期名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人。徐奕少有才名,漢末避難時遷至江東地區。
  • 許昌曹魏古城北城門,許昌的一張新名片
    近日,筆者路過北大街與建安大道交匯處北關橋南側的許昌曹魏古城北城門工地,看到這裡已經復工。高高的塔吊開始轉動,腳手架上,工人師傅正在緊張施工,一些工程車輛進進出出,一派緊張忙碌的景象。由於封閉施工,不能進到北城門裡參觀。
  • 戰報184,東吳請求蜀漢出兵攻打曹魏在徐州的下邳城,蜀帝拒絕了
    玩《三國志11》戰報184,東吳請求蜀漢出兵攻打曹魏在徐州的下邳城,蜀帝拒絕了。公元275年12月11日,東吳使者吳綱向蜀漢皇帝陛下劉諶進行了跪拜禮儀後,蜀帝劉諶示意吳使吳綱起身說話。東吳使者吳綱便開門見山地說:尊敬的陛下,外臣此次前來出使貴國,是為了傳達敝國皇帝陛下孫皓對貴國出兵北上討伐曹魏提前表示衷心的祝賀,堅信蜀軍必能凱旋而歸,成功滅魏。還有一點就是我軍主公孫皓的傳言,是想請求貴軍能夠從濮陽城派出一支精銳的蜀軍部隊來配合敝軍一起協力攻打曹魏的下邳,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公元275年12月11日,蜀帝劉諶說:嗯……派出援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