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2021-01-09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魏政權是曹丕在公元220年逼漢獻帝禪讓後建立的,曹丕沒有想到的是,45年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馬炎學著曹丕當年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那樣,逼迫曹奐讓位,最終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政權在蜀漢滅亡2年後,也滅亡了,只存在了短短的45年。

曹魏雖然是曹丕建立的,但卻是曹操創業的,曹操從公元189年陳留起兵開始,到公元220年病逝洛陽,曹操用了31年時間創業,一步一步從一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在諸侯林立的東漢末年,成功地擊敗了像呂布、袁紹、袁術、劉備這樣的對手,統一了整個中原及北方。

曹操唯才是舉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什麼最重要?當然是人才。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曹操作為東漢末年的一支軍閥,想要有更大的作為,當然會不顧一切、不拘一格地招攬人才,曹操數次向天下頒布求賢令以招攬人才,並提出了「唯才是舉」的人才推薦機制。

曹操發布的求賢令中有這麼一句話:

《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話的意思是說:諸位要幫我發現那些埋沒在底層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薦給我,使我能夠任用他們。

這就是唯才是舉的由來,現在的人看這句話感覺也沒有什麼大問題,本來就是有才能的人就應該得到推薦,但是,你要關注曹操當時所在的時代背景,那可是東漢末年,當時的人才推薦制度以察舉制為主,當時衡量人才的標準有三個:一是道德,二是才能,三是出身。

兩漢的察舉制

而且道德還排在才能之前,兩漢是以儒家治國為基本思想,兩漢的所有皇帝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孝就是兩漢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當時的人才舉薦有一個項目叫:舉孝廉。這完全就是考察人才的道德,把道德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說兩漢的人才推薦道德比才能更重要,存在大量有道德沒有才能的人也能做官,而有才能沒道德的人就不能做官,曹操的唯才是舉算是打破東漢的人才推薦制度,算是一個小小的改革。

事實上,雖然曹操打著是唯才是舉的旗號,但並沒有多少出身底層的人物被提拔起來,這是因為圍繞在曹操身邊的人,基本上是出自中上層的世家大族和官宦世家,比如荀彧和崔琰,前者是豫州潁川郡的士人領袖,為曹操推薦了不少人才,有戲志才、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等人才,後者是出身清河崔氏的名士,崔琰還是曹操手下選拔和考核人才的官員。

曹丕稱帝

儘管曹操打的旗號是唯才是舉,實際上選拔出來的人都是來自中上層社會的世家大族子弟和官宦世家子弟,這是因為底層人物有才能的並不能被人熟知,而且底層人物根本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教育很難有人才,除非能領兵打仗以軍功得到升遷,而曹操的兵權不是掌控在自己手中,就是在夏侯氏和曹氏宗親手中,所以唯才是舉的人才推薦方式,說到底還是落到了世家大族和官宦世家手中。

曹操去世後,曹丕稱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自然也要提出一個全新的人才舉薦制度,東漢末年的察舉制實際上已經落入了地方世家大族的控制,因為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輿論控制權,這些人有錢,有官場資源,有地方影響力,有良好教育的經歷,把握了地方上的人力資源,通過聯姻的方式形成了一個地方上的政治集團,控制了人才推薦入口,地方上不管怎麼推薦,都是他們的人,雖然曹操在世時,開發了唯才是舉,但並沒有形成制度。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大概內容就是:由朝廷命令中正官,負責品評人才,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等級的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才能、道德。地方中正官送上來的人才名單到達中央後,再由大中正官負責審核,最終確定人才的品級,相當於職稱,然後根據職稱任命官職。

而陳群向曹丕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就解決了地方壟斷人才推薦這一問題,把人才推薦權收歸中央,這是有區別的,曹丕在中央和地方上設置中正官,這個相當於人才推薦官,其人事是由朝廷任命的,朝廷對中正有任命權,自然也就能控制人才推薦,而察舉制的人才推薦是由地方官吏推薦的,這些地方官與當地勢力相勾結,曹丕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事實上,曹丕這個皇帝也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坐得安穩,但曹丕並非不知道這些世家大族對自己政權是有威脅的,所以也是時刻防範的。

曹睿託孤司馬懿

但是,曹丕同時還做了一系列的加強皇帝權力政治安排,比如禁止宦官幹政,禁止外戚幹政,這都是吸取東漢滅亡的經驗教訓,同時曹丕對皇族也是嚴加防範,像曹植和曹彰這樣直系曹氏宗親是禁止參政的,而像曹真、曹休這樣的旁系曹氏宗親是委以重任的,這樣,皇帝的權力就空前加強,這就是曹魏的中央集權制。

曹丕這麼做也沒有毛病,問題是皇帝英明這樣做是好的,一旦皇帝不英明,或者皇帝不能掌權的話,整個國家的權力就會旁落,沒有外戚,沒有宦官,沒有皇族的曹魏政權權力旁落只會落到那些手握權力的朝臣手中,而這些朝臣都是出自世家大族。

曹丕和曹睿兩代皇帝在位時沒有任何問題,他們都是明君,能夠自己把控權力,但是,曹睿去世後,找了個年僅8歲的小皇帝曹芳,這個時候皇帝不能親政,權力就在兩個輔政大臣手中,分別是曹爽和司馬懿,權力就是這樣,越有越想排斥他人,所以曹爽和司馬懿為了獨佔權力開始內鬥,最終司馬懿笑到了最後,獨掌了曹魏的大權。

司馬懿篡位控制皇帝

因為沒有人能制衡司馬懿,因為曹魏沒有宦官,沒有外戚,沒有皇族掌權,所以司馬懿掌控的其實就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皇權,而且沒有力量能制衡他,所以司馬懿就開始了篡位之路,首先把所有政治對手全部屠殺,然後再把權力世襲,也就取代了曹魏政權。

司馬代魏其實跟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沒有太大關係,九品中正制是一種人才推薦制度,曹魏的滅亡是因為權力沒有制約,無論是皇權還是權臣,其實都需要制約才能長久。

舉個例子,東漢雖然從第四位皇帝開始,剛即位的皇帝不是傀儡就是小孩子,但東漢仍然存在了195年,比曹魏的45年長多了,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東漢的權力是有制約的,因為有宦官和外戚以及朝臣的權力相互制約,就給了皇帝一個生存的空間,皇帝可以利用外戚、宦官、朝臣之間的政治鬥爭而重新掌控權力,但是曹魏就不行,曹魏的朝臣掌握了權力,沒有任何能制約,只能一方獨大,最終產生篡位的想法,這就是曹魏滅亡的主要原因,跟九品中正制無關。

相關焦點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九品中正制的誕生:進步還是退步?
    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與曹操政權對抗。曹操也屢次壓制豪門,殺害了幾個出身豪門的大臣。曹操還一改東漢時期世族大家操縱官員選拔的風氣,打破身份和家庭背景限制,唯才是舉。這些措施並沒有打擊到世族大家的根本,反而惡化了曹操政權和世族大家的關係。曹丕繼承曹操權勢後,迫切要改朝換代,就離不開豪門勢力的支持。從東漢建國開始,世族豪門就不斷壯大,掌握政治和經濟特權,勢力非常強大。
  •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到了東漢時期,官場汙濁,地方官舉薦的人員良莠不齊,讓察舉制名存實亡。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大權在握,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唯才是舉有一個問題,當時戰亂頻發,人口常有遷徙,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才華就成了一個難題。如果僅憑官員考察,太不現實;靠士大夫推薦又容易形成「朋黨」。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察舉制還是唯才是舉都成為空談。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控制地方社會的豪強地主轉化為世家大族,再轉化為門閥士族,地方分權的趨向被遏制。在地方勢力官僚化的過程中,九品中正制起到關鍵作用。它通過確定「品」「狀」「簿閥」的標準,將地方性的世家大族納入到全國性的網絡中予以重新組織並分配政治資源。所定的三項標準,既考慮與朝廷的親疏關係,也承認士族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勢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士林輿論。
  • 曹丕給了漢武帝優厚的待遇,後來曹魏滅亡了,曹操是什麼結果?
    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時期的曹魏,就是由魏武帝曹操以天子要挾令諸侯,然後他的兒子曹丕強迫漢獻帝禪讓給他,從而建立的。然而,曹魏並不長壽,僅僅過了幾代,就被司馬家給架空了,然後失去了江山。波瀾壯闊的三國大戰,最後勝利的卻不是三國中的任何一國,這段歷史,實在令人唏噓。
  • 攻滅東吳、一統天下的西晉,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西晉作為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從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再到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滅亡,前後不過短短三十六年。那麼,西晉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雖然有朝政混亂、奢靡成風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國家架構出了問題,再加上繼承人選擇錯誤,從而使西晉的根基本就不穩,而「八王之亂」則成為了最終的導火索。
  • 九品中正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九品中正,品:等級。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實行選拔官吏的等級制度。出自: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天下四萬萬人之材性,長素豈嘗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檢查差第之乎?」近義詞有:中正九品,九品中正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 中國最不該亡的王朝,因太強大而走向滅亡,既不是唐朝也不是漢朝
    宋朝則是我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以及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有人曾研究宋史,推算,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但有學者研究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發現最不該滅亡的朝代卻是隋朝。隋朝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顆流星,它是璀璨的,但卻是短暫的,歷時38年。
  •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孫權為何晚到229年稱帝
    曹丕第一個稱帝,劉備第二個稱帝,而孫權則等到了劉備稱帝的8年後,也就是公元229年才稱帝,也就是說,一直到公元229年,才是真正的三國鼎立,為什麼孫權要等8年,這麼晚才稱帝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稱帝的法統性。
  • 諸葛亮做的這三件事,其實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你看懂了嗎?
    諸葛亮的一生,無論是對劉備還是對劉禪,甚至是對整個蜀漢政權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一生幾乎被歷代封建王朝視為君臣相處的典範,他的忠心,日月可鑑。可諸葛亮一生做的這三件事,看似為了匡扶漢室,實則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或許他自己並不知道,就如同我們也曾做過一些自己認為對的事,其實是非常錯的。
  • 都是篡奪政權,為什麼司馬家篡魏的罵名,遠遠多於曹魏篡漢?
    建安二十五年(220),東漢丞相、魏王曹丕逼迫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從而正式結束了漢朝四百餘年的統治。四十多年後,曹魏相國、晉王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退位,沿著與當年曹丕相同的軌跡建立了西晉王朝。關於這一點,從朝堂之上幾乎無人支持獻帝復闢,全員對曹操、曹丕言聽計從就可以看出了。對於曹家牢牢掌握政權這一點,其實也沒有太多可以詬病的地方,畢竟當初漢室傾頹,幾乎就要亡在李傕、郭汜等人物的手中,但曹操及時出現,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客觀上延長了漢朝的壽命。
  • 平氏政權的滅亡
    每次讀到《平家物語》的開場白,心中總是有股無法釋懷的感嘆,潮漲則退,月盈則虧,世之常理但卻讓人扼腕嘆息。誰該為平氏一族的滅亡負責呢?眾人的矛頭似乎都指向了把平家帶到高峰的平清盛,指責他不該婦人之仁放走源賴朝,或是批評平氏一族過於貴族化,驕奢腐敗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這和流行有關嗎?
    比如秦朝統治時期,從官員的官服到士兵的制服,幾乎都是黑色的。在這個階段,各級官員和貴族的官服顏色等級還沒有出現,官員和貴族的官服顏色是一樣的。三國以來,曹魏政權出現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為了適應不同等級的官員,出現了紫色、深紅色和綠色三種皇家長袍,供貴族和官員使用。但是各自顏色的長袍之間並沒有嚴格的限制。
  • 曹魏兩將投蜀漢,一人成漢中守護神一人成蜀漢頂梁柱,他們是誰
    一般來說,投靠都是從實力小的一方向實力強的一方來投靠,上面說的四個人都是如此,原因很簡單,人往高處走,誰更厲害,誰更強大,一般就投靠誰,但是,強大的曹魏先後有兩員將領分別投靠了蜀漢,這兩員將領都成為蜀漢的社稷之臣,更為奇怪的是,這兩人對蜀漢都是忠心耿耿,這是非常罕見和極為難得的。
  • 明代北方的遊牧政權——北元滅亡考
    摘要:自順帝北狩於上都,大元結束了在中原漢地的統治,形成了北元政權。元朝軍閥、宗王尚佔據山西、陝西、甘肅、東北和雲南,奉元廷為正朔。隨後順帝崩,昭宗即位,繼續北奔於漠北,後崩。洪武二十年,經捕魚兒海之役,北元名存實亡。元益宗北逃,後被殺。北元何時滅亡?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是本文重點。
  • 曹魏名將夏侯惇戰績並不突出,為什麼聲望遠在五子良將之上?
    我認為這是夏侯惇獲得曹操帳下無數英雄豪傑尊敬的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古往今來的著名將軍都十分的體恤自己的士兵,戰國著名將軍吳起有一次,他在巡視戰場時看見一個士兵腿部化膿,長了毒瘡,痛得他滿地打滾,於是吳起想都沒想,直接用口將膿吸了出來。
  • 東北歷史(10):扶餘國滅亡後,後裔都去哪了?融入了其它民族
    但是,因為繼承人問題,導致國力衰敗,最後國祚綿延近700年後轟然倒塌。那麼,扶餘王國滅亡後,遺民都去哪了呢?這也算是對扶餘國最好的紀念,在那裡依稀還能看到濊貊族、扶餘國的影子。到這裡,濊貊族還沒有完全消失,因為高句麗國繼續演繹著濊貊族的輝煌。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這就有個問題,諸葛亮統治南中的手段,靠的是籠絡當地首領,讓他們為自己效忠,這就導致蜀漢與南中的關係僅靠個別人來維持。即使這些地方首領、豪強全心全意的臣服蜀漢,不會再有二心,但當這些人年老體衰、威望下滑,或者去世之後,蜀漢與南中的關係鏈條就斷了。一旦關係鏈條斷掉,蜀漢又沒有及時拉攏新的首領、豪強,那麼南中就與蜀漢再度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