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曹魏皇權構成:《三國志 魏書》書寫方式探究

2020-12-26 胖咪三國史

「官修史書」不是帝王將相的實錄,而是政治的延展。其結構順序,是對「皇權起源」及「意識形態」的映射。

紀、傳、表、志是紀傳體史書的基本組成部分,人所共知。

在《傳》的部分,順位先後頗有講究;而每卷基本囊括「同類人物」也屬不成文的書法。

《三國志》亦因循其理。但陳《志》不似《史記》或《魏略》般有「名目總綱」(類似「儒林」「隱逸」「遊俠」等等),因此便有必要探討其分類依據。

紀傳體史書,大抵以「帝王本紀」置於卷首,「群雄傳」或「外戚傳」(或稱皇后傳、后妃傳)緊隨其後,之後是開國功臣、策士、儒士、宦者等等,通常以「蠻夷傳」收尾。

每卷的「人物性質」,歸類頗清晰,無可置喙。但我想從《魏書》的卷冊背後,探討其分類的真正依據。

陳壽撰《三國志》是在西晉初年。而西晉的特殊之處,是一面自詡「承襲魏祚」,另一面在篡代過程中又「頗多血腥」。同時曹魏的勳戚子弟,多仕宦於晉初。因此陳壽麵臨的壓力,不僅來自西晉方面、同時也來自曹魏舊人。

舉個簡單例子,《魏書二十八》的傳主們,如毌丘儉、諸葛誕、文欽、鄧艾等人,如按中立視角,當屬「大魏忠臣」。但在《魏書》之中竟無一例外被列入「逆臣傳」。

究其原因,無外乎陳壽在修撰過程中、受到了來自「西晉方面」的意識形態影響。因此這些「反抗司馬氏」的魏臣,便順理成章被批倒批臭,成了「謀逆罪臣」。

因《魏志》共三十卷,涉及傳主百餘人,不可能逐一分析;故擇重要部分作探討,希望對讀者朋友有所裨益。

本文共 44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① 「后妃傳」的名稱及位置

《魏書 卷五》是曹魏三祖的后妃列傳,至於三少帝的妃嬪記載則被完全省略。

註:三祖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三少帝即曹芳、曹髦、曹璜(又作曹奐)。

三祖與三少帝的分水嶺,即「高平陵之變」(249)。這無疑反映了司馬氏「高平陵(始)建元」的意識形態。

因此在司馬氏眼中,三祖之後的魏帝不過傀儡而已,自此(249)曹魏的敘事主體、已倒向司馬祖孫。

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廟,親盡迭毀。--《魏書三 明帝紀》

比「三少帝妃嬪缺席」更值得探討的,是《魏書五》的名稱和位置。

(1)名稱的影射

在《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即原始版《後漢書》)等著作中,后妃傳的名稱是「外戚傳」。

而在《魏書》當中,則概之以「后妃傳」。

「外戚」與「后妃」有本質差異。

外戚之儔,大抵是後族父兄,通常由太后或皇后的兄弟,即皇帝的舅父或外公充任。外戚壟斷了「大將軍」、「侍中」、「常侍」以及「五校尉」等職務,位尊權重,顯赫無比。

兩漢的滅亡,皆始自外戚。

西漢的王莽(元帝皇后侄子)自不必多提;東漢的外戚猖獗情況甚於西漢,可稱為「外戚政治」時代,與東晉並駕齊驅。至於何進、何太后之事,更是耳熟能詳。

曹丕無疑吸取了「兩漢外戚亂政」的教訓,登基伊始便以《甲午詔書》杜絕了外戚幹政的途徑。

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魏書二 文帝紀》

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

換個角度看,文帝刻意貶抑外戚地位,除了「以史為鑑」外,也與卞太后寵溺曹植、二宮奪嫡的黑歷史有關。

總之終曹魏一朝,有「后妃」而無「外戚」。準確來說,外戚自然有之,但曹氏外戚悠遊閒散,不典朝政,遠無兩漢外戚之弊。

因此,魏書中以《后妃傳》取代「前三史」中的《外戚傳》,可謂名副其實。

(2)順位的影射

《魏書五 后妃傳》的位置緊隨《帝紀》之後,位在《群雄傳》之前,是比較值得關注的地方。

帝王興起,皆有所驅除。因此在諸多史書中,「群雄傳」便以高姿態,佔據了最顯眼的位置,通常緊隨帝紀之後,橫亙在「后妃/外戚」之前。

陳壽《魏書》的順序安排,未知是否受到王沈《魏書》的影響。按曹氏「有后妃而無外戚」的情況看,其《后妃傳》本不該佔據如此顯眼的位置。

個人傾向,曹氏鎮壓外家,因此後族完全淪為了「皇權的附庸」、而不再具備兩漢外戚的威勢。故后妃傳緊隨帝紀,與之共同構成皇權主體,以「完整的皇權政治」的形態出現。

換言之,《后妃傳》位置的提前,反映的不是曹魏后妃地位的上升,而恰恰是后妃地位的下降。

② 漢末群雄傳

《魏書六》至《魏書八》是「群雄傳」,囊括了從董卓、袁紹、公孫瓚到臧洪、陳登、張楊等漢末大小軍閥。

準確說來,這三卷應該歸納為「驅除傳」。即「帝王興業、必有所驅除」。

「驅除」即「王權之路上需要被武力清掃的敵人」。說得白一些,就是「副本中的精英怪」。這些末世群雄,通常用來炫耀開國之君的武功,以此強化「當朝的法統」與「得國的正當性」。

帝王興業,必有所驅除

比如劉邦以嬴秦、項羽為「驅除」,劉秀以綠林、隗囂、公孫述為「驅除」;孫權以關羽為「驅除」,皆屬此類。驅除之作用,就在炫耀開國之君的功績。

秦承周末,為漢驅除。--蔡邕《獨斷》

子敬(即魯肅)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關)羽不足忌。--《吳書九 魯肅傳》

因此《驅除傳》的位置,一般也非常靠前,通常緊隨帝紀之後。

驅除者,一代之所因所勝也。凡斷代史書,列所因所勝,皆在列傳之首。--《三國志知意》

按《魏書》前四卷為帝王本紀,卷五為《后妃傳》,而之後的三卷(六至八)則完全圍繞「漢末群雄」展開,可知其地位之重。

類比者有《吳書》卷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位置更在《后妃傳》(吳書卷五)之前;而《蜀書 劉焉劉璋傳》列於卷首,竟在《先主傳》(即劉備傳)之前。

「驅除」之地位,一目了然。

魏書六至八卷,可探討的書法線索極多。因此對於該三卷的特殊地位,我之後會另開文章詳述。

③ 諸夏侯曹傳

諸夏侯曹傳在《魏書九》,緊隨《驅除傳》(卷六至卷八)之後。

毫無疑問,《魏書九》的定性是「開國功臣傳」。

因為《魏書十》傳主是荀彧、荀攸、賈詡三位策士;可歸類為「開國謀臣傳」;故《魏書九》大抵被看作「開國武將傳」。

其實不然。

卷九的贊語處,清楚提到了曹氏、夏侯氏世代通婚,並為貴重。勳業效勞,不止軍功而已。

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贊語

從夏侯惇、夏侯玄等人的履歷記載看,其「軍功色彩」已經比較淡化,更傾向後方的典農、或中央的臺閣之臣。

《魏書九》之所以被看作「開國武將傳」,恰恰源自曹操對軍權的重視。

曹魏政權的掌兵者,大抵源自「譙沛系」。類似武周、桓範、史渙等人自不必多提,而身為沛國大姓的曹氏、丁氏、夏侯氏,更是掌兵的「不二之選」。

太祖崩洛陽,群臣入殿中發哀。或言可易諸城守,用譙、沛人。--《魏書二十二 徐宣傳》

換言之,諸夏侯曹氏身上濃鬱的「軍功色彩」,並非其喜好典兵;而是出自曹魏「一以貫之」的國策。故《魏書九》不應被單純視作「開國武人傳」,而是「譙沛勳戚傳」。

④ 《魏書十一》的定性

《魏書十一》的人物非常雜亂。傳主來自各個勢力,且仕宦職位亦不相同。

袁渙、張範、涼茂、國淵、田疇諸人中,有高門子弟,有山野武夫,還有知名學者。更不用提、該卷竟然還混進了諸如管寧、邴原一類的「隱居儒生」,使得歸類異常困難。

其實《魏書十一》的定性是「逸民傳」。

從贊語部分的總結歸納,便一目了然。

袁渙、邴原、張範躬履清蹈,進退以道……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張臶、胡昭闔門守靜,不營當世。--《魏書十一》贊語

「逸民」即不肯配合官方徵召、而隱居山野的名士。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人物大抵被歸入「偽君子」的範疇。「終南捷徑」等嘲弄性質的成語、亦是對此類「逸民」的否定與戲謔。

但是兩漢魏晉的語境下,「逸民」與「驅除」(即群雄)一樣,皆是「構建王朝法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末世群雄」是新朝的敵人,那「山野隱居者」便是既不配合舊朝、亦不出仕新朝的「清高者」。在彼時語境下,「讓官不受、讓國不受」不僅是種美德、更是一種不成文的制度。

「許由讓國」、「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等典故波流甚廣,甚至曹操稱王,曹丕稱帝,還得裝模作樣地「三辭三讓乃敢受」。這就是時代的「輿論要求」。

這也是《魏書十一》當中的「隱逸者」可以緊隨「開國功臣傳」(魏書九、十)的原因。因為「隱逸者」是構建「統緒正當性」的必要部分。

隱逸者,是新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構成

更重要的,是《魏書十一》的諸位「逸民」,大多並非拒絕曹氏的徵召,而是拒絕「驅除者」的徵召。

比如卷首的袁渙,先後拒絕了袁術、劉備、呂布的徵召,最後「歸誠曹魏」,這在曹魏官方視角下,不僅是「隱逸名士」,更是「大德之人」。

張範拒絕了袁隗的「婚姻示好」、又不肯曲事袁術,與袁渙性質相同。

涼茂、國淵、管寧等人先後避難遼東。除管寧外,皆不肯出仕公孫家族,最終三子先後接受了曹魏的徵召,與袁、張性質又同。

該卷唯一一位特殊人物是田疇,其拒絕了曹氏授予的官職。考慮到田疇亦曾拒絕袁紹的徵召,且與夏侯惇、荀彧、曹丕相友善,故憑此也擠進了「逸民傳」。

換言之,《魏書十一》的定性,除了「逸民傳」之外,還因諸位傳主最終「投誠新朝」,而有「賢士傳」的味道,大抵可以看作二者合流。

⑤ 雜談

篇幅所限,對《魏書》當中的三十卷紀、傳,不可能一一詳述。謹在卷尾,歸納分享部分粗淺的理解,以便讀者之用。

如何快速判斷每卷的人物性質呢?直接跳到卷尾贊語處,便可以清楚看到陳壽對該卷的歸類。

比如《魏書九》贊語是「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便可看出諸夏侯曹氏並非單純的「武人集團」,而是「左右勳業鹹有效勞」的內外之臣。「武夫色彩」實際來自譙沛掌兵的傳統。

再如《魏書十二》贊語皆圍繞「典選」展開,該卷大致可歸納為「選曹列傳」或「吏部高幹」列傳。

《魏書十三》即「三公名臣傳」,《十四》為「策士傳」,《十五》為「刺史傳」,十六則是「郡守傳」。

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魏書十三》贊語

程、郭、董、劉、蔣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魏書十四》贊語

自漢季以來,刺史總統諸郡,賦政於外,非若曩時司察之而已。--《魏書十五》贊語

抑皆魏代之名守乎!--《魏書十六》贊語

至於軍功色彩比較強烈的《十七》與《十八》,則是「外姓督軍傳」。當然,「五子良將」的地位明顯高過臧霸、李典、李通諸人,故傳記位置也更靠前。

《十九》與《二十》是「宗室傳」。排序比較靠後,反映了皇族地位的沒落。其原因在於曹丕、曹叡父子「壓制宗親」的施政綱領。

如將《魏書十九》中的曹植、曹彰,與《魏書九》的曹真、曹休做對比,又能印證魏朝「重用疏親、防範近親」的特殊之處。

餘者不再一一贅述。

一言蔽之,只要憑文末贊語,即可迅速鎖定該卷性質,閱讀時也會事半功倍,而不必陷入思維混亂的泥潭。

當然,正如開篇所述,陳壽撰《國志》,反映的其實是「西晉的意識形態」。故對每卷性質有所了解的情況下,閱讀時也要儘量保持中立、忽視晉朝的影響問題。

比如《卷二十八》中皆曹魏忠臣(王凌存疑),只因反抗司馬氏,便被歸入 「逆臣傳」;這無疑是來自西晉的政治壓力。這與《蜀書十》與《吳書十九》的「罪臣傳」,性質明顯不同。

因為西晉與吳蜀並不存在「繼承關係」,故《吳書》、《蜀書》可秉筆直言,但《魏書》只能昧著良心將諸位「心向曹氏」的督軍歸入逆黨。

確實是迫不得已,因為史官也要恰飯。

漫漫而談,至此而終。希望本文對讀者朋友有所裨益。

我是胖咪,專注三國故事的原創作者。如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點讚加關注。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帝王之路:論《三國志 驅除列傳》的結構暗示
    --《三國志知意》本文就《三國志》中列國《驅除傳》的人物構成及位置特徵,淺談背後含義。魏國的驅除,共分三卷。列於《帝紀》與《后妃傳》之後,《開國功臣傳》之前。且三卷人物構成意味深長。吳國的驅除,共一卷。列於《帝紀》之後,《后妃傳》之前。
  • 曹丕不到40歲就去世了,身為曹魏的皇帝為何如此短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是日夜操勞的人都會容易早早衰老,三國中講的比較多的就是蜀漢和曹魏,這兩個國家在生存時間上來說是差不多的,成立的時間相差沒幾年,結束的時間也差不多,蜀漢的皇帝就是劉備和劉禪,但是曹魏是有五位皇帝,為什麼曹魏的皇帝都是這麼的短命呢?曹丕只活40歲不到就去世了。
  • 譙沛丁氏:被陳壽刻意掩蓋的曹魏外戚家族
    三國漢季,正處於皇權政治向門閥政治的過渡期,地方上呈現嚴重的宗族化、鄉黨化。河北、江東、荊楚等地皆出現大量世家豪族。曹操也不例外。所信、所用者,無外乎宗族曹氏、外戚夏侯氏、以及譙沛舊人(許褚、文稷、史渙等為代表)。丁衝出身譙沛,即曹操同鄉舊交。
  • 《三國志》給出了三種說法
    在《三國志》中,有3種答案。三國志分為兩部分,一為陳壽的正文,二為裴松之的注。陳壽正文並沒有提到這件事: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裴松之的注引用了3種說法,各說各話。然而,陳壽作《三國志》,是在三家歸晉之後。晉承魏,為了晉為正統,魏必須為正統。
  • 三國志幻想大陸香香頭像攤 曹魏猛男五子良將
    這兩名武將如此悍勇,在三國志幻想大陸中自然也當如此!兩人在三幻中能夠結成羈絆巨力虎衛~ 徐晃,同樣是曹魏大將。一生馳騁疆場,徵戰四方,屢立功勳。三國天下中,當之無愧的治軍第一人,有西漢大將周亞夫之風!
  • 能文能武,沒有他可能就沒有曹魏,一個冷血無情的精英主義者
    三國志記載,程昱長八尺三寸,美須髯,一個非常典型的大漢形象。就連威震華夏,被奉為武聖的關羽也只不過才身長八尺。程昱一開始並不叫做程昱,而是叫做程立。據說他少年的時候,經常夢見自己立在泰山上,雙手捧著一輪明日。《魏書》中寫道:昱少時常夢上泰山,兩手捧日。因此,程立在自己名字的立字上加了一個日,改名為程昱。
  • 三國的顏色:從陳壽的《三國志》到光榮公司的《三國志》
    作為群雄割據戰中最後的贏家,曹魏、蜀漢、孫吳分別對應什麼顏色,這些顏色背後又指向哪一種德運?天下雖然三分,但路卻只有兩條。第一條,是繼漢之路。劉備自認為是「炎漢」的繼承人,蜀漢與東漢本為一體,自然無需「變色」,所以蜀漢的代表色依然是紅色。第二條,是代漢之路。曹丕與孫權在此時借火生土之說,均正土德,故曹魏曾改元黃初,而孫吳則分別使用了黃武、黃龍為年號。
  • 龍鳳之兆:論三國祥瑞與災異
    這個系統是統治者為了愚弄百姓而編造的,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皇權。因此,「人間異象」的最終解釋權,不在民間,而在官方。簡而言之,對同一件事,上位者可以根據自身立場,隨意做出解釋,藉以維護統治權威。至於龍鳳之屬,到底是「神物」還是「妖孽」,反倒無足輕重。
  • 說到三國,被冠以曹魏、孫吳這樣的名字,蜀國卻從不被叫做劉蜀?
    司馬光:《三國志》讀過不?劉備:下面燈光太暗,已多日不曾讀書了。司馬光:早就跟你們說過,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劉備:墓裡有點兒灰塵那很正常,跟不讀書有什麼關係?他們祭祀的時候光燒紙錢,也不扎個傭人啥的。聽說秦始皇兵馬俑……司馬光:打住,打住。都竄哪兒去了!我剛才說到哪兒啦?
  • 山西太原籍曹魏六大名臣:太原市一人,晉源區古城營村五人
    在此期間,王昶總結了前朝的經驗與教訓,先後撰寫了數十篇《治論》與《兵書》,在政治與軍事是都有很大的建樹,青龍年間被召回朝中任職。王昶在曹魏集團後期任徵南將軍,持節督鎮荊州、豫州兩地軍事,後又晉升為徵南大將軍。王昶在職期間向朝廷進獻治國方略,在地方上屯田治軍,抵禦東吳,協助大軍平定淮南毌丘儉等人的叛亂。
  • 【名人百科】文學批評的鼻祖——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名人簡歷】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年),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去世後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諡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由於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
  • 三國志遊戲魅力
    《三國志》系列遊戲是由日本光榮(暗恥)公司開發的,以中國的三國時代為背景的戰爭策略類遊戲。
  • 三國志幻想大陸陣容構成邏輯是什麼 陣容構成邏輯詳情一覽
    三國志幻想大陸陣容構成邏輯是什麼,在三國志幻想大陸中,不管是一開始的女團陣容還是後期的轉型,都存在著各式各樣是邏輯,下面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陣容構成邏輯,一起來看看吧。
  • 戰報184,東吳請求蜀漢出兵攻打曹魏在徐州的下邳城,蜀帝拒絕了
    玩《三國志11》戰報184,東吳請求蜀漢出兵攻打曹魏在徐州的下邳城,蜀帝拒絕了。公元275年12月11日,東吳使者吳綱向蜀漢皇帝陛下劉諶進行了跪拜禮儀後,蜀帝劉諶示意吳使吳綱起身說話。東吳使者吳綱便開門見山地說:尊敬的陛下,外臣此次前來出使貴國,是為了傳達敝國皇帝陛下孫皓對貴國出兵北上討伐曹魏提前表示衷心的祝賀,堅信蜀軍必能凱旋而歸,成功滅魏。還有一點就是我軍主公孫皓的傳言,是想請求貴軍能夠從濮陽城派出一支精銳的蜀軍部隊來配合敝軍一起協力攻打曹魏的下邳,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公元275年12月11日,蜀帝劉諶說:嗯……派出援軍是嗎?
  • 有其父必有其女,曹魏一對極品父女,父親丟了名,女兒丟了命
    後來賈逵因擁立曹丕有功,又得曹丕賞識,賈逵一生忠於曹魏,沒有絲毫二心,但是他的兒子賈充卻完全相反,後來還終結了父親忠心擁護的曹魏政權,早年時,因父親受曹魏器重,賈充也被委任重職,然而,賈充不但不感激曹魏的恩情,反而投向了權臣司馬昭的懷抱,與曹魏對著幹。
  • 麒麟蜀夢戰報43,曹魏的雍涼集團軍都督司馬昭逝世,陳壽加入蜀漢
    玩《三國志11》之麒麟蜀夢假想劇本戰報43,曹魏政權的雍涼集團軍都督司馬昭逝世,陳壽加入蜀漢陣營。公元268年1月1日,蜀漢大將軍姜維親自從成都運輸一批糧食去江州城進行炒糧。儘管大將軍姜維是不認同這種做法的,但是他又不得不做,甚至親自去做。
  • 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曹操去世後,曹丕稱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自然也要提出一個全新的人才舉薦制度,東漢末年的察舉制實際上已經落入了地方世家大族的控制,因為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輿論控制權,這些人有錢,有官場資源,有地方影響力,有良好教育的經歷,把握了地方上的人力資源,通過聯姻的方式形成了一個地方上的政治集團,控制了人才推薦入口,地方上不管怎麼推薦,都是他們的人,雖然曹操在世時,開發了唯才是舉,但並沒有形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