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天發現,買了很多年的品牌實體店關閉了,一代「鞋王」達芙妮,退出的那麼無聲無息。
90後女生們的青春回憶裡,就有一雙達芙妮小高跟。
它是剛上大學時,第一次送自己的禮物。
曾經由S.H.E代言,有自己專屬廣告曲的達芙妮,讓我們記憶猶新。
當年的達芙妮真的是,遍布大街小巷。
如今,達芙妮實體店大量撤櫃,這意味著昔日的一代「鞋王」正悄然沒落。
讓人不得不感到惋惜。
定位太高 遙不可及
曾經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中國女性的鞋櫃裡,平均五雙品牌女鞋中,一定有一雙來自達芙妮」。
由此,我們可以想像的到, 達芙妮在巔峰的時刻,有多麼的受歡迎啊!
但是,近幾年,它的經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自身的戰略定位太高。
之前,達芙妮這個企業線下發展的過程當中,發展的步子太快了,導致它的整個運營,出現了困難。
除此之外,整個品牌的定位,也發生了混亂,一開始出現的時候,這個品牌定位於高端、時尚。
但是,在發展擴張的過程當中,這個品牌形象,慢慢的沒有跟隨上這個定位,甚至是偏離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會導致消費者,對它的喜愛程度,發生了一定變化。
盲目擴張 積壓嚴重
2003年以後,達芙妮增加了6000多家店鋪,到2012年,總店鋪數達到了6881家。
無論是任何品牌,在一、二線城市永遠銷售的更多、更快,小城市則反之。
達芙妮這樣的大肆誇張門店,必將會導致庫存的積壓。
庫存積壓嚴重,這是達芙妮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步子邁得確實太大了。
除此之外,現在電商平臺的興起,也對實體店的經營,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儘管達芙妮宣布大面積撤出實體零售,轉移到線上銷售,但其電商銷售情況也不是很理想。
網上旗艦店的粉絲數量低於其他品牌鞋子的粉絲數量,其店內單品最高銷售量也僅在1000單左右。
沒有量力而行,不計後果的跨步,想要自救,真的是太難了!
一成不變 跌落神壇
曾經風靡全國的一代「鞋王」,黯然離場。
達芙妮,僅僅在2019年門店總數,從2820家收縮至425家,業績也節節敗退,五年時間裡,共計虧損40億港元。
截止到今年6月30日,達芙妮國際的實體銷售店關停至剩餘293家,與去年同期的門店數相比,大幅度削減將近九成。
受這次困難影響,達芙妮2020年上半年業績收入僅為2.12億港元,同比去年大跌百分之八十五,淨虧損達1.41億港元。
從實際情況來講,品牌老化也屬於正常現象,而品牌老化如同家電老化是一模一樣的道理,除非你學會了一種新的語言,就是活在當下的語言,跟現代的新的消費者溝通的語言。
老的品牌,如果跟不上發展的節奏,被淘汰真的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老是佔著位置,又不產出新品,不給顧客有價值的產品,不給顧客有體驗感的門店,所以,這個品牌的價值觀不與時俱進,現消費者就不會一直喜歡的。
我們不妨把時間撥回,就會發現在電商迅猛發展的時代,達芙妮卻是後知後覺,依然固守著實體零售,這個曾經引以為傲的舒適區。
等到達芙妮意識到危機四伏時,卻發現時代的車輪已滾滾向前,留給它的只有背影。
因此,打敗達芙妮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這個時代。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例如,柯達被顛覆,是因為數位相機的出現;泡麵銷量下滑,是因為外賣平臺的興起;收費站的收費員減少,是因為ETC的普及。
然而,對於學習來說,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
許多小學生在小學階段是佼佼者,到了初中就泯然眾人矣了。
有時候就在於這些孩子,固守著小學的那一套學習模式,後來發現,不論是課程的廣度還是深度,小學的那一套學習方法,根本無法應對初中的學習。
因此,看來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要永遠保持進步、與時俱進。
如果你不進步,時代會拋棄你,連聲招呼也不會打!
達芙妮品牌風光不再,恍然間,勾起自己的青春記憶。
一代「鞋王」達芙妮,似曇花一現,用短暫的生命劃出最絢麗的色彩,如同逝去的青春,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