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老好人!千辛萬苦做一個"老好人",反而是一種暴力

2021-02-2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友善、彬彬有禮但消極、沮喪;

害怕付出感情,悲傷時不露聲色,以亢奮來填補孤獨;

不熟悉自己的內心世界,不知用什麼詞語來訴說自己的需求與憤怒;

羞怯,抑鬱,懷疑,猶豫不決,喪失生活情趣,世界似乎不停旋轉,等待著能被誰拯救……

如果閱讀這些描述有被戳中的感覺,很可能,你是傳說中的「老好人」。這一形象在我們的辦公室、家庭、朋友之間無處不在,你一定不會陌生:「老好人」願意聽從任何人的意見——除了他們自己的。長期做一個「老好人」是疲憊而痛苦的,因為那意味著長時間忽略自我需求,這無異於對自己實施暴力。這種情感暴力是我們缺乏意識的後果,往往暴力本身也會隨之轉嫁到別人的身上。

在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人際關係培訓師之前,律師託馬斯·德·昂桑布爾就是一位十足的「老好人」。他在近期出版的《醒醒吧,老好人!》一書中,對這一心理現象進行了深入解剖。有多少讀者,與他一樣曾身陷這樣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暴力?

事實上,暴力,無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都源於一種詞窮。當我們沒有將自己的力量用於創造、激勵或保護,而是用於強迫我們自己或別人時,就產生了暴力。這種暴力之所以說不出來,是因為它滲透到了我們每天毫無惡意地使用的話語之中,伴隨我們的日常詞彙而傳播。而我們試圖去說出它:「老好人」為何會產生情感暴力?它的表現是什麼?又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去克服它?

本文整合 | 董牧孜

原作者|(法)託馬斯·德·昂桑布爾

譯者|祝華

 

與一些老好人打交道,也就是說,與那些因為害怕做錯事、給人留下壞印象、變得脆弱、表現出他們的脆弱性和(或)力量而不敢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人打交道,是令人非常不安的。

為了使自己在關係中感到自在,我們需要確定,如果對方說「是」,那就是是,如果對方說「不」,那就是不。如果我們必須不停地想像對方的真實動機是什麼,因為我們不相信它可能是真實的,這會使我們精疲力竭,也會使我們擔心遭到反擊。

《醒醒吧,老好人!》

作者:(法)託馬斯·德·昂桑布爾

譯者:祝華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年7月

如果一個人到處委曲求全,以符合她好女兒的形象,以此取悅她的父親,那麼她很有可能會期望自己的丈夫屈從於好丈夫的形象來取悅她,正如她自己屈從於好妻子和好母親的形象以取悅他。如果我們阻止自己成為自己,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往往是無意識地,阻止對方成為他自己。

我們沒有學習如何按照他人本來的樣子去愛他們,而是按照我們期望中他們的樣子去愛他們。真正的交心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不是角色與角色之間。

 

「停止做老好人,做真實的自己。」在某一天的培訓中,這個句子浮現在我腦海中。當時我正在與一位女學員總結一個角色扮演遊戲,她剛剛意識到,她的暴力常常源於她為了做老好人而掩蓋自己的真實感覺和需求時所感受到的沮喪。由於做老好人,她最終爆發了。

當時,我有點兒心血來潮地提議:「停止做老好人,做真實的自己。」

兒時,我們把自己的憤怒或悲傷裝在口袋裡,以便重新融入家庭圈子,我們無意識地發現,做老好人比做真實的自己更容易。於是我們學會了背叛自己,而從長遠看,這個代價是沉重的!找回自我需要時間和精力。唉!如果我們沒有弄丟自己該多好。幸運的是,儘管我們養成了這個習慣,我們也能夠擺脫這種習慣。

甘地(Gandhi)說,「不要混淆什麼是自然的、什麼是習慣的。」直面自己的自然情緒與那些掩飾的習慣是重要的,不論是恐懼,憤怒,還是那些自我的面具……

 

我們可能大部分時間都活在對他人的反對、批評或無動於衷的恐懼中,活在對他人的反應的不信任和對我們的素質或能力的懷疑中。因此,不信任和懷疑往往被視為生活原則和正常的運行模式。

對方總是或多或少地被視為一個審判官,他的批准或反對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我們因此總是或多或少地擔心自己因「做得不夠」而配不上對方的目光或不足以收買對方的仁慈。我們活在一些「商業關係」中(買進認可,賣出真實),而不是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非暴力溝通》

作者:  [美] 馬歇爾·盧森堡 

譯者: 阮胤華 

版本: 華夏出版社  2016年1月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闡述了這個問題:「由於習慣了一種以收買、贏取和配得上為傳統交換模式的文化,我們常常在簡單的給予和得到時感覺不自在。」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懷疑區內煎熬:我們害怕得到我們的位置,害怕真實地存在,害怕肯定我們的身份,因為我們不確定我們是否會因為自己的本來面目而被喜歡和接納。

反之,我們害怕對方得到他的位置、真實地存在、肯定他的身份,因為我們不確定在這之後我們是否能夠繼續在他面前存在。對方,即使親近如配偶,也總是或多或少地被視為一個妨礙者——我不敢說他是一個敵人,儘管我時常聽到這樣的比喻:某人妨礙我們去做自己。

妨礙我們做自己的,是我們看待「所有這一切」、經歷這些關係的方式,是我們內心的安全感和信任的需求還沒有得到必要的關注,從而沒有發展壯大,使我們能夠更加自如地經歷「所有這一切」。我們或許不能根除恐懼。恐懼和信任,以及痛苦和歡樂,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能夠解放我們的,是我們不再因恐懼而害怕的心態。

 

    

有兩個原因使我們的憤怒難以承受,無論是表達它,還是理解它。第一個原因與我們對說「不」猶豫的原因性質相同:害怕被拒絕。我們已經聽到足夠多的「當你生氣的時候,我不喜歡你」這類話,從而認為在社會交往中,生氣是不受歡迎的。

使我們壓抑自己的憤怒或者躲避對方的憤怒的第二個原因是某些憤怒導致的悲劇:侮辱、毆打、犯罪……在世界各地,憤怒在以悲劇性的方式爆發,而因為這些後果是破壞性的,我們就以為憤怒本身是破壞性的。實際上,我們始終混淆了憤怒的感覺和我們每個人在這種感覺下所做的事。

延伸閱讀

《狡猾的情感: 為何憤怒、嫉妒、偏見讓我們的決策更理性》

作者: Eyal Winter 

譯者: 王曉鸝 

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8月

儘管它的影響是悲劇性的,但憤怒本身是一種有益健康的感覺,它表現了我們內心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如果我們的感覺是儀錶盤上閃爍的指示燈,那麼憤怒就是閃著藍光的緊急指示燈。它說明某些生死攸關的需求未被滿足,我們急需放下手裡的一切事情去關注它們,因為駕駛員已不在車上。「我不在狀態」這個相關的表達方式清楚地說明首要的事情是找回「我自己」。於是,憤怒引導我們「密切注意」傾聽我們自己,同情我們自己。

當我們在報上讀到一個瘋狂的殺手掏出一把防暴槍在人群中掃射,或者殺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自殺,而同一樓層的鄰居卻往往肯定這位先生平素和藹可親,從不說話,非常安靜……我們由此可以想像是這位先生被壓抑許久的憤怒一下子爆發了,因為這種情緒沒有機會時不時地表達出來。

實際上,如果我們從兒時起就一次接一次地埋藏了我們的憤怒,如果我們從三四十歲起就小心翼翼地偽裝、隱藏了我們的憤怒,這就好像一顆接一顆、一顆挨一顆地埋藏了許多地雷。從外部看,一個美麗的地方被維護得很好,而它的內部,就是一個雷場。

生意人或同事之間的辦公室禮節往往包含微笑,通過語調、表情甚至幽默來表達熱情。這些舉動實際上掩蓋了一種內心的冷漠,以及只關心達成生意或和平共處的心態。某些人可能對所有人都和藹可親,卻根本不知道他們自己究竟是誰。馬歇爾•盧森堡用「一個友善的死人」來指稱這種人,他們沒有自我認同,沒有存在感,沒有生命。

延伸閱讀

《取悅症》

作者: [美]哈麗雅特•布萊克 

譯者: 姜文波 

版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5年7月

如果我們戴著面具,而對方也戴著面具,那麼我們彼此間存在的則不是一種關係,而是一場假面舞會。如果這很滑稽,而且大家都開心地戴著面具做遊戲,那麼我看到的只是一個享受快樂的機會。不幸的是,經驗表明這些假面舞會是悽涼的:它們不是把人們聚在一起,而是把人們隔開;它們沒有讓人們做美夢,而是讓人們輾轉反側……至於殷勤,望文生義,我在這裡談到的是討好式的殷勤——一種態度上的殷勤,則沒有被真正的心靈衝動承載,沒有發自內心深處的為他人的幸福而給予和奉獻的興趣,而是被害怕失去、害怕拒絕、害怕批評、害怕承擔的恐懼感所驅動。

在這副彬彬有禮的殷勤的乾枯面具後面,我們可能習慣於經歷一些貧血的、無菌的關係,而我們很可能把它們當作真正的人際關係。同樣,如果我們永遠只喝可口可樂,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想像我們需要去嘗一嘗葡萄酒。

 

「為了做老好人」,我們常說「是」,而我們想的卻是「不」。這樣做大多數時候是為了避免衝突:「如果我挑起了衝突,他們還會愛我嗎?如果我不同意,我還會一直可愛嗎……」

我看到如此多的夫妻和家庭,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各自封閉在自己的角色中,同時也因此停止或竭力限制個人和人際關係發展的一切過程。他們很快就習慣了麻木的狀態。於是,當一方想要改變,想要發展,想要重新審視他的存在方式時,另一方(或其他人)就會恐慌:「你不再像以前一樣了,你變了(言下之意是:這樣行不通,你應該一如既往),你這樣做不合情理,不要扔下我一個人。」

沒有了尊重,愛又算什麼?愛對方本人,也就是說我們對他感興趣,我們接受他正在成為或可能成為的樣子——這就是愛對方,包括愛他的成長、開放和多樣化的全部潛力。

我們抑或出於叛逆或害怕喪失自我而始終說「不」,因為這是我們找到的保護我們自我認同、安全感或被認可的需求的唯一方式:「我反對,故我在。」學會說「不」是我特別重視的一個階段,因為它引導我們必須去研究我心中堅守的四個價值:

1)尊重對方的感覺和需求,就像尊重我們自己的;

2)必要的自主性,以便花時間去確認我的感受和我想做的事;

3)傾聽不同問題和嘗試關注所有相關需求的責任感,不只是為了對方的需求而損害我的需求,也不是為了我的需求而損害對方的需求;

4)表達我的反對意見並建議一種可能與別人對我的要求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或態度的力量。

延伸閱讀

《可愛的詛咒》

作者:  [英] 雅基·馬森 

譯者: 王麗 

版本: 九州出版社·陽光博客 2016年2月

結婚時,如果伴侶雙方互相做出這種承諾:「我向你保證永遠不對你客氣,始終做真實的自己」——雖然它與新婚夫妻傳統的「永不」和「始終」的承諾相比可能是不同的或不合慣例的——但這對於二人生活的安全和舒適而言卻是基本的。於是,當懷疑對方的動機時,當擔心對方因為「客氣」而做了某事時,就可以互相「拆穿」:「你是客氣還是真的?」這使得伴侶們在開玩笑的同時給了自己一個機會去調整要做的事和做這些事的動機,從而使任何一方都不會出於責任或「因為應該做」「因為沒有其他人去做」而去做任何事,而是出於給予和為共同生活的幸福做貢獻的興趣去做。

如果不關注真相和真實性,就難以建立起持久而令人滿意的關係。當然這並不簡單,短時間內,實事求是往往令人不自在,這需要警惕性和練習,從而獲得表達自己的力量和接納對方的寬容。

交心,意味著首先要做自己,而我們對於對方的關心也不等於為對方全權負責。關心是幫助對方經歷他需要經歷的,而不是阻止他這樣做,也不是試圖儘量減輕對方正在經歷的痛苦,進而使他忽略這一痛苦。關心,是幫助對方走進他的困境,深入他的痛苦,以便從中走出來,同時意識到這條路是屬於他的,除他以外,沒有任何人能替他走完。關心,是相信對方如果能夠自我傾聽或在適當的場所得到傾聽,他往往會掌握所有必要的資源來擺脫困境。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已經獲得了這種自信和自尊。如果我們不相信我們自己,我們又如何能相信對方呢?

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我們通過話語的載體來表達思想和意識,因此,一種「非暴力溝通」也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必要方法。昂桑布爾借鑑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一書的觀點,認為如果弄清楚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們將更容易找到既表現我們的力量,又不侵犯彼此的機會,以消除那些由幹擾溝通、產生日常暴力的意識和語言。

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其實並不新鮮。或許就如同昂桑布爾在自序中所寫,經營一種充滿信心和喜悅的情感關系所要做的其實不難:

「我承認我是有需求的,我能夠傾聽並區分這些需求,在它們之間確定優先等級,由我自己關照它們,而不是抱怨沒有人對它們負責。我把從前花在抱怨、反抗和傷感上的所有能量一點一點地搜集起來,並關注它們,使它們服務於內心的轉變、創造和各種關係。同時我意識到並且承認,他人也有需求,而我不一定是唯一有能力並有時間滿足這些需求的人。」

——當我們不再以他人期望的樣子被愛,而是學會作為我們自己被愛,或許才能收穫一段段真正有益的關係。

 

本文為獨家內容。整合自《醒醒吧,老好人!》一書,作者:(法)託馬斯·德·昂桑布爾;譯者:祝華;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整合較原書章節順序有調整及刪節。

整合:董牧孜;編輯:走走。題圖素材為電影《芳華》劉峰人物劇照。未經新京報或出版方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相關焦點

  • 你可以做個善良的人,但不要總是傻傻的做「老好人」
    「老好人」,在很多人眼裡,就好比一塊純綠的玉,當中沒有半點瑕疵,倘若有一天,這玉上不小心染上了一粒塵土,那「老好人」就不再是「老好人」了,而是別人眼中的「假好人」。而這個「壞事」,並不是你自己認為的壞事,而是別人眼中的的所謂的壞事,而別人眼中的所謂的壞事,究竟是什麼事,沒有人知道,就和圓周率究竟有幾位數,一樣難猜!電影《芳華》的主人主:劉峰,就是一個「老好人」!
  • 為什麼不能做「老好人」
    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來樣樣好,像中藥裡的甘草,每個方子都用得著它,可是對於一件事情,問他有什麼意見時,他都說有道理;又碰到另一方的反對意見,他也說不錯。反正不著邊際,模稜兩可,兩面討好。只要你是生活於一個群體,那麼你總會和別人有利益衝突,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老好人並不見得如他本人所願——討好一切人的願望是不切實際的。
  • 心理學:永遠不要做一個老好人,否則你會喪失自我
    人們對於「老好人」的評價都是——挺好的。每個人都喜歡老好人,卻不願意做老好人。 如果老好人真的那麼「好」,為何都不願意去做呢?答案很明顯,因為當老好人太累了,為他人之憂而憂,想他人所想。
  • 千萬別做老好人,不然,一不小心你也許就成了壞人
    千萬別做老好人,不然,一不小心你也許就成了壞人。工作上的老好人,最後很容易成為打雜的那個人在工作上,一但你做慣了老好人,不懂得適當地拒絕他人,你的奉獻將被無視,你的遷就將被視為理所當然,你的憋屈也就無處可訴。人的精力有限,因此才有了8小時制,而這個工作時間是要給你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 為什麼我勸你不要和老好人做朋友?
    有一種男人,是全世界的大好人,卻是家人的「壞人」,這就是老好人。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我勸你永遠不要碰,那就是老好人。小時候覺得,老好人是一種特別友善的人,他們對誰都彬彬有禮,他們懂得人情世故,給人如沐春風的溫暖。
  • 「老好人」不適合當領導
    老好人表面溫柔,容易接近,人際關係較好。但當老好人走上管理崗位,帶領團隊時,容易把隊伍帶溝裡面去,我就親身經歷過一段艱苦的管理過程,感謝那一段痛苦不坑回首的老好人的管理經歷,讓自己大徹大悟,明白了自己的致命的老好人的缺點,痛定思痛的改變。下面就說說為什麼老好人成不了好領導。
  • 好人沒好報,我還是做壞人吧!職場上的你不要被「老好人」毀了
    「你可以憤怒、難過、失望、痛哭、破口大罵,咋的都行,但是你不能說好人沒好報,那我還是做壞人吧,那我們就真的徹底輸了!」,這一段話是最近讀到的,一段特別有感觸的小短文,當然,這段話和今天的話題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今天米糊要告訴大家,在職場中不要做「老好人」。
  • 職場心理學:爭做老好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做事情要有原則、有底線,不要爭做老好人,不然吃虧的只有自己。」朋友聽完之後說到:「我害怕不幫助他們就會得罪他們!」瞧!這就是職場老好人心理造成的,「害怕不幫助他們就會得罪他們」真正好的同事之情,懂懂得包容與理解對方,而不僅僅是索取與付出。
  • 別做沒有原則的老好人,因為交不到真朋友(原創)
    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做一個好人,但堅決不要做一個沒有原則的老好人。做人的原則是這個人三觀正不正的具體體現。沒有原則地對什麼人都好,也就是對什麼人都不好。對敵人好,就是對自己的同志不好,敵我不分。對非正義的人好,就是對正義的人不好,是非不分。對邪惡的人好,就是對善良的人不好,助紂為虐。
  • 人生潛規則:老好人的下場,通常會很慘
    可能你表達一個觀點時,會有人反對,但如果你連表達立場的勇氣都沒有,身邊人也不會多麼尊重你。有的人,就只敢做個老好人。其實誰不懂這個道理,人活著,不輕易傷人是智慧,但一旦涉及你核心利益的時候,還做老好人,就是錯。
  • 你以為我想做「老好人」?不過是覺得這樣更輕鬆罷了
    公司的同事經常也會因為偷懶,讓他跑個腿、做個文件什麼的,小李倒也樂在其中,沒事多走動走動,也算鍛鍊身體;看看其他文件,也能了解一下公司其他部門的運作。突然有一天,一個同事在茶水間閒聊時跟他說:「每天做『老好人』,活得累不累啊?」「怎麼說?」「你這種叫『討好型』人格你曉得伐?」同事吹開了飄在杯子水面上的茶葉說道。「怎麼討好了?
  • 「老好人」的幾大特徵,你佔了幾條?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可否認,寬恕的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很多老好人卻一味地迎合巴結他人,做任何事情的時分,都會優先考慮他人的觀點,即使自己受到了冤枉,或許打破了原則,也願意一味的依從他人,希望對方高興,讓自己有一個好名聲。
  • 為什麼感覺在職場中的老好人,反而沒有太多朋友?
    人們不喜歡老好人的原因1.沒特點不容易引起注意老好人在職場存在感最低,並非老好人沒個性,而是不敢展現自己的個性,被主導價值觀所影響,怕尷尬,怕得罪人,沒有個性,沒有特點,不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更別提能有認真交往的同事了
  • 孩子,一輩子最長也不過36500天,希望你活得率真,不做老好人
    而每一個老好人內心又住著一個唯唯諾諾的小孩。小時候學會扮乖取悅大人,長大了就自然變成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年少成名的蔣方舟,在外界看來她是一個善於說大人話的小孩,可這對於被萬眾矚目的蔣方舟而言,說大人話,走大人圈,只是被成名強制催熟的詛咒。
  • 職場老好人,我的心酸你不懂
    大學生初入職場無非兩種狀態:一種人是硬剛上線,只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不高興我就離職。第二人是對同事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像個乖乖小綿羊,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那麼我今天就來講一講,第二種人「職場小綿羊」,也稱為職場老好人。
  • 職場上,千萬別去當「老好人」,4條原因,讓你明白什麼是現實
    老好人在我看來 ,就是一碗水端平,為了得到別人誇獎,別人讚許,感到開心,往往這樣的人過得是最累的,耽誤了別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時候我們答應別人事情往往不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這樣會把事情做得更差,所以吃力不討好事情,千萬不要去做,不然受傷害的那個人,往往就是自己。
  • 做人有底線,不做老好人,你的善良也需要鋒芒
    善良是一種品質,主要是指和善而不懷惡意的人。老好人指的是隨和厚道,性格溫柔,不願得罪人,不會拒絕別人,缺乏原則性的人。其實說白了就是懦弱,總想取悅別人,是一種性格缺陷。不善良的人總是把別人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所以說,你的善良要有鋒芒,學會拒絕,老好人當不得。在工作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底線,懂得適可而止,不要做沒有原則的老好人,否則,你幫過的人非但不會感謝你,還會認為你傻,你的付出是理所當然。01.
  • 《情緒勒索》 | 如何才能不做「老好人」
    我們原以為自己是尊重對方感受,但久而久之,自己終於累壞了,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都是「老好人」。周慕姿的《情緒勒索》非常適合敏感又不懂得拒絕的「老好人」,書裡闡明了情緒勒索是如何達成的,我們為什麼會成為情緒勒索的對象,以及我們如何擺脫情緒勒索。唯有你接受勒索,這場交易才成功。
  • 做人千萬別做「老好人」,以下3種原因,讓你瞬間明白什麼是現實
    導語:做人千萬別做「老好人」,以下3種原因,讓你瞬間明白什麼是現實金錢不是人生奮鬥的目標,而是創業美好人生的手段,致富的終極目標不是發財,而是借著財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老好人」在別人看來,就像是傻子一般,不管是誰有什麼事有什麼活都會讓他們去幹,總感覺他們不會拒絕更不會推脫,那麼這些老好人真的就沒有怨言嗎?他們內心不會感到委屈嗎?其實大多數人會覺得吃虧就吃虧點吧,畢竟吃虧是福,而有些人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對朋友向來是有求必應,就算自己的腰包很緊,也會將其掏盡,只為了完成朋友的心願。
  • 老好人個性面對迴避型人格
    這種所謂的好人是屬於害怕製造矛盾的人,他會讓自己充當一個和事佬的身份,哪怕對方已經傷害到自己的利益,這種人也會害怕因為爭論而傷了和氣。這種人在一段戀愛關係中,如果對象是一個比較作的人,就會手足無措。為什麼呢?比如對象作,製造了矛盾,明明不是自己的錯,老好人卻還是會主動去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