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2020-12-26 騰訊網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下我們要加快建構中國的海洋文化 體系,應當充分利用媽祖文化的海外影響以更有效地踐行有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相信喜歡看神話劇的小夥伴一定看過"媽祖"媽祖偉大、仁慈有帶有神力有著天使一般形象存在在人們的心中。其實"媽祖"不僅是電視劇裡面的神話,史冊記載過媽祖的真實歷史,下面我從不同地方的媽祖與鄭和下西洋之間的關係吧。

鄭和下西洋與湄洲媽祖祖廟

《媽祖圖志》記載:"成祖永樂七年欽 差太監鄭和往西洋水途適遇狂飈禱神求庇遂得全安歸奏上奉旨差官致祭賞其族孫寶鈔各五百 貫。本年,又差內官張悅賀慶送渤泥國王回舟中危急禱神無恙歸奏奉旨差官致祭。本年又差內 官尹璋往榜葛刺國公幹水道多虞祝禱各有顯應回朝具奏遣太監鄭和太常寺卿朱焯貤傳詣湄山 致祭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永樂五年(1407),鄭和第二次下西洋之前, 有感於媽祖顯靈陰護,指令興化府重修湄洲祖廟永樂七年(1409),鄭和回國後,上奏皇帝媽 祖的庇佑,明成祖大為高興,遣鄭和親自前往湄洲祖廟致祭。、

鄭和下西洋與長樂媽祖

太平港原名吳航頭,永樂七年(1409),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後,為答謝海神媽祖的護佑之 恩,同時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順,將此地奏改為"太平港",並建大宏裡文石天妃廟。酸同年,朝廷賜天妃封 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鄭和下西洋之前,都要在文石天妃廟舉行祭拜天妃 儀式活動,祈求海神的護佑航行平安,藉此鼓舞士氣。

長樂南山之天妃宮,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前夕明永樂十年(1412),為酬謝海神媽祖護 佑,奏請明成祖恩準建造的一座"天妃行宮"。另現存福建 南平的鄭和所鑄的大鐘,文曰"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返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 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此鍾是哪個寺 廟所有,為何會出現在福建山區的南平市,目前學界未有定論,但應是鄭和七下西洋前夕所鑄無疑。

鄭和下西洋與泉州媽祖

泉州天后宮自創建以來,香火不斷,尤其在元代對外貿易時期更是興盛,鄭和對此十分了 解,為此,鄭和下西洋為求順遂,上奏明成祖重修,據萬曆《重修泉州府志》載:"天妃宮在 郡城德濟門內……永樂五年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鎮官重新拓之,而宮宇益崇。"

鄭和下西洋與東山媽祖

東山島嶼位於我國東海與南海的交匯處,是鄭和下西洋的必經之地。陳立群(時任東山博 物館館長)、林果(時任福州市考古隊隊長)發現福建省東山縣康美鎮銅缽村村民陳斯民保存 的《舟師往西洋記》碑文的手抄件(原碑已失,據多位村民說上個世紀50年代初見過此碑)。 據傳此碑是明永樂十五年,鄭和舟師經過東山島附近時,為躲避突遇的暴風巨浪來到東山島東 部的銅缽村淨港(現為馬鑾港),在避泊期間由鄭和勒石為記。

鄭和下西洋與上海媽祖

據傳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前,曾到上海高橋天仙弄一帶駐紮過,天仙弄有一座媽祖廟,平日 信眾絡繹不絕,香火旺盛,每逢媽祖誕辰及升天紀念日,善男信女更是紛紛前來祭拜,以求媽 祖庇佑。鄭和對媽祖頂禮膜拜,聞得此事,便帶領左右將領直奔媽祖廟,親自上香,祈求護佑 一路順風。

鄭和下西洋與海南媽祖

始建於宋末元初(1276)的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羅馬村的媽祖廟,是海南歷史悠久的一座 媽祖宮廟。相傳我國古代棉紡織家黃道婆曾在羅馬村居住六年,她崇敬媽祖,每天在廟裡焚香 祈禱漁民平安,又多次捐資修繕天后宮,深受百姓的愛戴。據海南籍女作家蔡葩提供的資料, 永樂三年(1405)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途經海南島補充給養時,得知羅馬媽祖廟十分靈 驗,特駛船入羅馬港謁見媽祖,並捐金百鎰,修葺天后宮,後又讀了《十送情郎》石刻,深受 感動,復捐資修建一座"望夫亭",並在亭匾上題寫"海不揚波"四字。

鄭和下西洋與臺灣媽祖

據臺南市的大天后宮於2005年整建豎立的《臺 灣祀典臺南大天后宮表略》中載:"媽祖香火系三寶太監由湄洲引入臺灣。"大天后宮廟中 "龍目井"旁有石碑,上刻"明宣德年間,命欽差太監鄭和王景弘候顯往西洋,適遇狂飈,禱 神求庇全,安抵臺,虔立廟祀天大井頭,承茲休命永錫嘉祉,明鄭時寧靖王許以所居改廟即此 也……"臺南安平港邊的天后宮,在1994年修建時,有媽祖信眾供奉"聖母護海圖"石雕,上 刻"明鄭和下西洋,海上遇浪得聖母護航"。從官方、廟方或是媽祖信眾均認為鄭和下西 洋時到過臺灣並祀拜過媽祖。

可以看出媽祖信仰是鄭和下西洋強大的精神支柱,每次出發下海時都要先祭拜一下媽祖,當平安歸來時會酬謝祖瑪。祖瑪扶危濟困、拯救海難,在海上成為鄭和等人的保護神,因此媽祖文化不斷的得到傳播,媽祖文化和鄭和下西洋是密不可分的。

相關焦點

  • 海上女神石雕媽祖
    石雕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如今,已經成為海內外沿海地區華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和崇拜偶像。
  • 電影《媽祖回家》原型人物是誰 現實故事是什麼
    如果說國外的「海的女兒」是美人魚,那國內的「海上女神」就非媽祖莫屬了。千百前來,媽祖不僅盡職地守護海域、保佑漁民,而且隨著華人的船帆,媽祖聖像、媽祖文化也遠抵國外,使其成為世界級神仙。那麼這位大神的原身又是誰?最早的傳說又是如何形成現今的文化現象?《媽祖回家》官方放出的一分鐘媽祖文化科普特輯,以動畫形式為大家揭秘。
  • 福建莆田一名漁家女子,如何變成3億人信仰的媽祖?
    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有一個陸域面積約14平方公裡、居住人口約4萬人的小島,叫湄洲島。湄洲島空氣清新,風景秀麗,被譽為「南國蓬萊」。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媽祖祖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媽祖祖廟裡遊人如織,盛況空前,他們都是來瞻仰媽祖。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是指媽祖信仰習俗,又稱神女信俗、靈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媽信俗 、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等等,這是由於歷代民間、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後不同而嬗變 。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 南國蓬萊,媽祖故裡——湄洲島
    具有得天獨厚的濱海風光和自然資源,是難得的旅遊度假勝地。藍天、碧海、陽光、沙灘構成浪漫旖旎的濱海風光。全島海岸線長30.4千米,有13處金色沙灘,還有連綿5千米的海蝕巖。島上有融碧海、金沙、綠林、海巖、奇石、廟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20多處,形成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連、海天一色的奇特的自然景觀。千古絕唱的湄嶼潮音,或如管弦細雨,或如鐘鼓齊鳴,如怨如訴,如歌如吼。
  • 媽祖娘娘: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
    湄洲島上的媽祖神像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而鄭和也非常虔誠地信奉媽祖。鄭和每率船隊出海,出發前都要祭祀天妃,船上中也供奉天妃,遇海難或海盜時,也必求天妃保佑,而且返航回國後還要祭祀天妃。根據《廈門志》記載,明清時期的商船上,工作人員編制中有一名專職香工,「朝夕焚香祀神」,可見當時船員們對供奉媽祖的重視程度。到了今天,我國沿海一帶,包括臺灣地區的漁船上,仍有供奉媽祖神像。
  • 媽祖九寶吉祥物
    媽祖手中的如意是代表女神賜給普天下吉祥如意的福,是媽祖大愛精神的象徵,與佛教的「阿娜律」法具的功用和文化涵義完全是兩碼事。近年來莆田工藝界每年產出五十萬支以上的如意,都被人們作為吉祥物珍藏,可見民間對如意的鐘愛程度。
  • 媽祖原名叫什麼呢?而媽祖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媽祖,是海上的和平女神,其信仰是中國第一個信俗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的廟宇分布於世界上46個國家,共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是一種帶有世界性的民間信俗文化,所以說媽祖是屬於中國的,也屬於全世界,那媽祖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下面來了解一下。
  • 【中華媽祖雜誌】「蓮島」媽祖閣
    我們感悟著源遠流長的媽祖文化,我們還貪婪地吸允著這如此醉人的空氣,沁入心脾。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母親,我要回來……一炷香魂如白鶴,願同媽祖去翱翔。是的,九九歸一啊,遊子回歸已18年!聞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留學間創作的一首組詩《七子之歌·澳門》,澳門容韻琳小姑娘在大三巴牌坊前的領唱仍迴響耳邊。「媽祖」閩語為母親之稱。葉子對根的眷念永永。
  • 福建霞浦「媽祖第一行宮」與臺灣宮廟「雲端」共祭媽祖
    中新社寧德10月25日電 (記者 葉茂)25日,農曆九月初九,福建寧德市霞浦縣松山天后行宮舉行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秋祭活動,並連線臺灣宮廟共祭媽祖。當天的祭祀大典上,霞浦縣松山天后行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梅月以主祭人的身份主持媽祖祭典,並代表海內外媽祖敬仰者以傳統的「三獻之禮」敬獻媽祖,祈求兩岸和平、社會和諧。與往年不同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此次祭典增加了網絡連線互動,通過網絡視頻與臺灣新港奉天宮、臺灣北港朝天宮連線,共同祭拜媽祖。
  • 情系「媽祖魚」
    在大堡礁,精裝修的別墅、流線型的跑車、一流設備的實驗室應有盡有,中國國內的幾個保護區,雖說是國家級的,但都不過是一幢海邊的簡易房子和幾個標本室而已,一些保護區,連一艘能出海的科研船隻和一個象樣一點的實驗室也沒有,這樣的工作條件如何能跟澳洲相比。沃爾德博士說什麼也不讓娜拉和可愛的外甥回到中國。但江暉對媽祖魚的情愫,對媽祖魚的那份關切,同樣是沃爾德博士難以體會和理解的。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傳奇之旅彰顯媽祖大愛
    電影《媽祖回家》海報由蒲劍執導,林黎勝監製,演員趙亮、葛玟希、關德輝、方清平、赫林等傾情出演的正能量劇情片《媽祖回家》今日發布了「庇佑版」定檔手繪海報和預告片,正式定檔11月20日。作為一種傳承千年的民間文化,媽祖文化不僅對於當地的居民,甚至對每一個揚帆遠行的中國人,都是一種精神的寄託,更是一種鄉情與共的深厚感情。大力推進媽祖文化傳承 弘揚媽祖文化世界影響力俗話說: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作為東方海洋文化的代表,自宋代以來,媽祖信仰就貫穿於華人航海乃至海外移民的始終。
  • 觀看電視劇《媽祖》有感,遊媽祖影視文化城,遊客:門票有點貴
    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小i帶你旅遊」的景點推薦間,這裡有你不在意的或者不了解的景點特色等你閱讀,願你在文字與圖片構成的美景與知識海洋中遨遊。小夥伴們看過幾年前火爆全國的電視劇《媽祖》嗎?媽祖影視文化城建築物媽祖升天那一集電視劇,小i每次一看到都會莫名地感到激動,回顧電視劇中媽祖的一生,為救百姓和海妖鬥智鬥勇,為治病而刻苦研習醫術,為漁民們能夠在好天氣出海打漁
  • 大愛媽祖】天津人愛穿紅,源於媽祖文化
    當患兒病癒之後,人們還必須到天后宮還願,謂之「謝奶奶」,要請來扎彩匠依照天后宮所供的主司痘疹各神扎制扎彩,包括他們的衣履、冠帶、輦、儀仗和其使用的器物等。在舊時天津,凡事求媽祖是天津人的一個獨特心態,媽祖成了老城和天津人的依靠。媽祖文化影響天津人的不只是女性著裝,尚潔介紹,在年俗方面,天后宮是天津的民俗文化中心。
  • 東南沿岸的一座小島,有著「南國蓬萊」之稱,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
    位於福建莆田市的湄洲島,是莆田市第二大島,媽祖的成神地,這裡有著豐富的自然風光,有大大小小風景名勝30多處,還有著媽祖祖廟,每年媽祖誕辰日和升天日都有很多人來朝聖,被譽為是「東方麥加」。是國家4A級景區。
  • 媽祖文化擴大中國「藍色朋友圈」
    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二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1日在「媽祖故裡」福建省湄洲島舉行。因新冠肺炎疫情所隔,不少「老朋友」以視訊方式「現身」,湄洲島也迎來更多「新面孔」。中國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在致辭中指出,媽祖文化倡導友好包容和諧的精神,弘揚媽祖文化,有助於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發展「藍色夥伴關係」。「媽祖文化近年在海外欣欣向榮,是因為中國富強了。」
  • 聽劉克莊講媽祖故事
    文章一開頭劉克莊就講故事,講一個有趣的媽祖神跡奇事:  說是媽祖信仰自湄洲發祥之後,到了南宋已經傳遍莆田各地了。不論是大鄉鎮還是小村落,幾乎都可以看到媽祖分靈廟。  風亭(今仙遊縣楓亭鎮)距離郡城(市中心)約有60裡遠。
  • 媽祖賜福 共享福祉
    莆田網訊 11月6日至9日,為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慶祝廣東深圳龍崗天后古廟媽祖駐蹕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10周年,深化閩粵兩地媽祖文化交流,深圳龍崗天后古廟理事會組團470人舉行第三次媽祖回娘家謁祖進香並與福建媽祖文化機構代表開展相關系列文化交流活動。
  • 媽祖「龍女」小議
    《天妃顯聖錄》《敕封天后志》等古籍,都提到媽祖是「九牧林」的後裔。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媽祖信俗」的決議相吻合。 宋光宗紹熙元年加封媽祖「靈惠妃」的詔書中,就稱讚「林氏靈明丕著」;元代鹹淳四年,潛說友的《臨安志》載:「(媽祖)神為五代時閩王統軍兵馬使林願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人稱龍女。」宋末元初莆田名士黃仲元的《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釐殿記》中稱讚媽祖「赫赫公家,有齊季女」的官家女顯赫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