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下我們要加快建構中國的海洋文化 體系,應當充分利用媽祖文化的海外影響以更有效地踐行有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相信喜歡看神話劇的小夥伴一定看過"媽祖"媽祖偉大、仁慈有帶有神力有著天使一般形象存在在人們的心中。其實"媽祖"不僅是電視劇裡面的神話,史冊記載過媽祖的真實歷史,下面我從不同地方的媽祖與鄭和下西洋之間的關係吧。
鄭和下西洋與湄洲媽祖祖廟
《媽祖圖志》記載:"成祖永樂七年欽 差太監鄭和往西洋水途適遇狂飈禱神求庇遂得全安歸奏上奉旨差官致祭賞其族孫寶鈔各五百 貫。本年,又差內官張悅賀慶送渤泥國王回舟中危急禱神無恙歸奏奉旨差官致祭。本年又差內 官尹璋往榜葛刺國公幹水道多虞祝禱各有顯應回朝具奏遣太監鄭和太常寺卿朱焯貤傳詣湄山 致祭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永樂五年(1407),鄭和第二次下西洋之前, 有感於媽祖顯靈陰護,指令興化府重修湄洲祖廟永樂七年(1409),鄭和回國後,上奏皇帝媽 祖的庇佑,明成祖大為高興,遣鄭和親自前往湄洲祖廟致祭。、
鄭和下西洋與長樂媽祖
太平港原名吳航頭,永樂七年(1409),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後,為答謝海神媽祖的護佑之 恩,同時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順,將此地奏改為"太平港",並建大宏裡文石天妃廟。酸同年,朝廷賜天妃封 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鄭和下西洋之前,都要在文石天妃廟舉行祭拜天妃 儀式活動,祈求海神的護佑航行平安,藉此鼓舞士氣。
長樂南山之天妃宮,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前夕明永樂十年(1412),為酬謝海神媽祖護 佑,奏請明成祖恩準建造的一座"天妃行宮"。另現存福建 南平的鄭和所鑄的大鐘,文曰"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返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 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此鍾是哪個寺 廟所有,為何會出現在福建山區的南平市,目前學界未有定論,但應是鄭和七下西洋前夕所鑄無疑。
鄭和下西洋與泉州媽祖
泉州天后宮自創建以來,香火不斷,尤其在元代對外貿易時期更是興盛,鄭和對此十分了 解,為此,鄭和下西洋為求順遂,上奏明成祖重修,據萬曆《重修泉州府志》載:"天妃宮在 郡城德濟門內……永樂五年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鎮官重新拓之,而宮宇益崇。"
鄭和下西洋與東山媽祖
東山島嶼位於我國東海與南海的交匯處,是鄭和下西洋的必經之地。陳立群(時任東山博 物館館長)、林果(時任福州市考古隊隊長)發現福建省東山縣康美鎮銅缽村村民陳斯民保存 的《舟師往西洋記》碑文的手抄件(原碑已失,據多位村民說上個世紀50年代初見過此碑)。 據傳此碑是明永樂十五年,鄭和舟師經過東山島附近時,為躲避突遇的暴風巨浪來到東山島東 部的銅缽村淨港(現為馬鑾港),在避泊期間由鄭和勒石為記。
鄭和下西洋與上海媽祖
據傳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前,曾到上海高橋天仙弄一帶駐紮過,天仙弄有一座媽祖廟,平日 信眾絡繹不絕,香火旺盛,每逢媽祖誕辰及升天紀念日,善男信女更是紛紛前來祭拜,以求媽 祖庇佑。鄭和對媽祖頂禮膜拜,聞得此事,便帶領左右將領直奔媽祖廟,親自上香,祈求護佑 一路順風。
鄭和下西洋與海南媽祖
始建於宋末元初(1276)的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羅馬村的媽祖廟,是海南歷史悠久的一座 媽祖宮廟。相傳我國古代棉紡織家黃道婆曾在羅馬村居住六年,她崇敬媽祖,每天在廟裡焚香 祈禱漁民平安,又多次捐資修繕天后宮,深受百姓的愛戴。據海南籍女作家蔡葩提供的資料, 永樂三年(1405)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途經海南島補充給養時,得知羅馬媽祖廟十分靈 驗,特駛船入羅馬港謁見媽祖,並捐金百鎰,修葺天后宮,後又讀了《十送情郎》石刻,深受 感動,復捐資修建一座"望夫亭",並在亭匾上題寫"海不揚波"四字。
鄭和下西洋與臺灣媽祖
據臺南市的大天后宮於2005年整建豎立的《臺 灣祀典臺南大天后宮表略》中載:"媽祖香火系三寶太監由湄洲引入臺灣。"大天后宮廟中 "龍目井"旁有石碑,上刻"明宣德年間,命欽差太監鄭和王景弘候顯往西洋,適遇狂飈,禱 神求庇全,安抵臺,虔立廟祀天大井頭,承茲休命永錫嘉祉,明鄭時寧靖王許以所居改廟即此 也……"臺南安平港邊的天后宮,在1994年修建時,有媽祖信眾供奉"聖母護海圖"石雕,上 刻"明鄭和下西洋,海上遇浪得聖母護航"。從官方、廟方或是媽祖信眾均認為鄭和下西 洋時到過臺灣並祀拜過媽祖。
可以看出媽祖信仰是鄭和下西洋強大的精神支柱,每次出發下海時都要先祭拜一下媽祖,當平安歸來時會酬謝祖瑪。祖瑪扶危濟困、拯救海難,在海上成為鄭和等人的保護神,因此媽祖文化不斷的得到傳播,媽祖文化和鄭和下西洋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