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撒謊,只是說了『另類事實』。」
真相:我思故我在;後真相:因為我相信,所以我就是對的!
從《1984》和馬爾科姆·塔克(英劇《幕後危機》中的新聞協調官),到脫歐派和唐納·川普,曲解真相的把戲已從假想變成了現實。
首先要定義一個詞:所謂「後真相」(post truth),強調的並不是謊言、杜撰或欺騙,而是公眾對此的反應——相較事實和證據,公眾的情感共鳴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社交媒體輿論已經取代了事實驗證,因為前者可以告訴我們想聽的東西。
背景資料:「後真相」 牛津字典2016年11月22日宣布「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詞。
牛津字典把「後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簡而言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真相有時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觀點。
詞典編輯表示,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英國脫歐的大背景之下,「後真相」一詞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 。
這裡舉了9個經典的例子,可作為了解「後真相」的入門知識。
1、「另類事實」
川普就職演說後的第二天上午(2017年1月21日),新任白宮新聞發言人肖恩·斯派塞召開了一次特別的新聞發布會,挑釁般地表示:「無論是到場人數還是全球觀看人數,此次觀禮人數規模都史無前例」。斯派塞宣稱,這次就職典禮是史上首次把國家廣場的草坪用白膜覆蓋起來加以保護,所以看起來空白處才特別明顯。
他們的說辭自然是站不住腳的,於是挽回顏面的任務便交到了白宮高級顧問凱莉安娜·康威的手上。次日,即2017年1月22日,康威在NBC查克·託德的節目《會見新聞界》中表示,「不要對此事過度進行戲劇化渲染」,並稱發言人「不是撒謊,只是說了『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參加典禮的人數無法被證實與計算」。
2、「每周省3.5億英鎊」
脫歐派在宣傳英國脫歐期間曾作出這樣的承諾:「一旦脫歐,每周可省下3.5億英鎊,用於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NHS)。」這一承諾是他們強有力的口號。但英國統計管理局指責這一數字「不精確」,因為其未將英國每年從歐盟收到的返款及英國農民和其他領域收到的基金款項計算在內。
公投結束四天後,克裡斯·葛雷林就將這個承諾降級為「一個願望」。另一位重要的脫歐支持者伊恩·鄧肯·史密斯也撇清了自己與這一說法的關係:「我在選舉過程中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脫歐陣營官方組織「投票脫歐」的負責人多米尼克·卡明斯坦言:「如果沒有這一口號,我們能勝利脫歐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不會。」從其「泡湯」的速度就能看出,這個承諾不可能實現。就像川普選舉時許下的諸多承諾在他就職後大部分都沒有履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