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的十大「另類事實」

2021-01-07 中國日報網

「他不是撒謊,只是說了『另類事實』。」

真相:我思故我在;後真相:因為我相信,所以我就是對的!

從《1984》和馬爾科姆·塔克(英劇《幕後危機》中的新聞協調官),到脫歐派和唐納·川普,曲解真相的把戲已從假想變成了現實。

首先要定義一個詞:所謂「後真相」(post truth),強調的並不是謊言、杜撰或欺騙,而是公眾對此的反應——相較事實和證據,公眾的情感共鳴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社交媒體輿論已經取代了事實驗證,因為前者可以告訴我們想聽的東西。

背景資料:「後真相」 牛津字典2016年11月22日宣布「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詞。

牛津字典把「後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簡而言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真相有時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觀點。

詞典編輯表示,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英國脫歐的大背景之下,「後真相」一詞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 。

這裡舉了9個經典的例子,可作為了解「後真相」的入門知識。

1、「另類事實」

川普就職演說後的第二天上午(2017年1月21日),新任白宮新聞發言人肖恩·斯派塞召開了一次特別的新聞發布會,挑釁般地表示:「無論是到場人數還是全球觀看人數,此次觀禮人數規模都史無前例」。斯派塞宣稱,這次就職典禮是史上首次把國家廣場的草坪用白膜覆蓋起來加以保護,所以看起來空白處才特別明顯。

他們的說辭自然是站不住腳的,於是挽回顏面的任務便交到了白宮高級顧問凱莉安娜·康威的手上。次日,即2017年1月22日,康威在NBC查克·託德的節目《會見新聞界》中表示,「不要對此事過度進行戲劇化渲染」,並稱發言人「不是撒謊,只是說了『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參加典禮的人數無法被證實與計算」。

2、「每周省3.5億英鎊」

脫歐派在宣傳英國脫歐期間曾作出這樣的承諾:「一旦脫歐,每周可省下3.5億英鎊,用於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NHS)。」這一承諾是他們強有力的口號。但英國統計管理局指責這一數字「不精確」,因為其未將英國每年從歐盟收到的返款及英國農民和其他領域收到的基金款項計算在內。

公投結束四天後,克裡斯·葛雷林就將這個承諾降級為「一個願望」。另一位重要的脫歐支持者伊恩·鄧肯·史密斯也撇清了自己與這一說法的關係:「我在選舉過程中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脫歐陣營官方組織「投票脫歐」的負責人多米尼克·卡明斯坦言:「如果沒有這一口號,我們能勝利脫歐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不會。」從其「泡湯」的速度就能看出,這個承諾不可能實現。就像川普選舉時許下的諸多承諾在他就職後大部分都沒有履行一樣。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六步原則旨在引導公眾對於新聞事實的本能懷疑轉化為一種理性的思索,對於新聞所呈現的事實「批判性地認識」,從而破除「後真相時代」所體現出的情感高於事實的假象。 在新修訂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20]中,比爾·科瓦齊與湯姆·羅森斯蒂爾重申了網際網路時代下公民的新角色。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在這裡我要引出一個概念——「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度詞就是後真相,它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正如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真相就像萬花筒,換個角度就會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那麼面對這麼多面的真相,我們更傾向於哪一種呢?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原標題:「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辯論結束後的媒體反映和民眾熱議,更多地討論兩人的表現方式、表演技能、儀容儀態。除了少數傳統媒體還在查證事實,監督兩人的言辭是有理有據還是隨意編造,更多的媒體和觀察者更熱衷鑑賞「金句」,看是否一句話就能把對方打趴下。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們在觀看一場辯論戲劇,而不是事關國家前途的政治頭腦風暴。這正是「後真相時代」的西方政治風景。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得看這本《後真相時代》|薦書
    當然不論「真相」或是「後真相」都是考試中常見的內容,如果很不幸已經忘記了,那麼下面的連結可以幫你想起來~戳這→新傳必考熱點知識精講 | 後真相時代在我看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後真相》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我們公認的「後真相」一詞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後真相」的定義一般指「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 2019年高考作文練習:「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真相還沒有來得及展開,便被人們丟到腦後了,真想變得越來越次要。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3)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優秀作文】「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後真相」,這個詞當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學者的議論,德國語言協會還將這個詞評為德國2016年度熱詞。在近日閉幕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以下簡稱慕安會)中,這一熱詞不僅是慕安會年度安全報告的主題詞之一,也成為會議討論的熱點議題。過去一年,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多次提及這個詞。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牛津英語詞典》將「post-truth」(後真相)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後真相」的權威解釋是由牛津大學在2016年定義的:指在一些特定狀況下,客觀事實對公眾意見的影響沒有感性訴求產生的影響大。
  • 傳媒觀察 | 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後真相政治」被當作一種政治文化,是當今國際政壇出現的一種新趨勢。這個表達隨著政治情勢的演變,成為當今政治文化的主要修辭。簡言之,後真相政治剛好與「事實勝於雄辯」相反,強調的是「雄辯勝於事實」,也即意見壓倒事實,立場勝過是非。對待一件事一個人,人們把情感和感覺置於首位,證據、事實和真相反而置於次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的政治生態中,這一表達較為準確地描述了政治派別之爭。
  • 傳媒觀察|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牛津詞典部總裁加斯帕格拉斯沃(CasperGrathwohl)表示,「後真相」(post-truth)或許將成為「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詞彙之一」。「後真相政治」被當作一種政治文化,是當今國際政壇出現的一種新趨勢。這個表達隨著政治情勢的演變,成為當今政治文化的主要修辭。簡言之,後真相政治剛好與「事實勝於雄辯」相反,強調的是「雄辯勝於事實」,也即意見壓倒事實,立場勝過是非。對待一件事一個人,人們把情感和感覺置於首位,證據、事實和真相反而置於次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的政治生態中,這一表達較為準確地描述了政治派別之爭。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後真相時代,主觀臆斷的權重,高於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網絡輿論場中的吃瓜群眾,在媒體和相關機構未查明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斷章取義,造成網絡謠言和輿論走偏、失焦。後真相在當今中國社交媒體傳播的實踐場域下,具有了非理性和情緒化色彩,網民顯露出情感認同宣洩,忽視和缺乏對事實真假的考證,不以事實為依據,主觀化自我表達,形成認知偏執,形成了新的輿情生態景觀。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這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後真相(Post-truth)」的傳播現象,指的是人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真相本身,而被情緒和個人信仰所牽引形成輿論。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
  • 後真相時代,如何避免信息蒙蔽?
    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通過各種媒介,主動或被動地接收著各種信息。但是,對我們來說,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海量的信息裡也摻雜著大量無效、虛假、低質量的信息。因此,有人說,今天的時代,已經成為了「後真相時代」。01什麼是「後真相時代」?
  • 從"湯蘭蘭案」看如何看待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對於此案中,記者的角色究竟是更貼近為探究真相振臂疾呼的正義使者,還是道德抑或專業度缺失的不合格媒體人?今天,我們先跳脫這一場尚未有定論的爭論,轉而從「什麼是後真相時代中的『真相』」看問題——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渠道為自己的觀點發聲。相關報導刊出後,網友迅速站隊。
  • 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後真相」
    牛津詞典日前公布「2016年度英文詞彙」為「後真相」(Post-truth),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  「後真相」的初始含義是指「當真相被披露後」。美國《國家》雜誌1992年在一篇針對海灣戰爭的文章中使用該詞,並賦予「情緒的影響力超過事實」的語義,此後這一含義成為主流。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下機構媒體應對策略研究
    在真相還沒有完全弄懂期間,《人民日報》通過微博平臺發布文章:呼籲大家要堅持等待事實真相的水落石出,避免謠言再次撞車,號召大家期待奇蹟,起到了安撫民心的作用。與此同時,《人民日報》也一直堅持對真相的搜尋,很好的引導了公眾的情緒,從而也很好的避免了公眾對真相的揣測,造成大家的恐慌情緒。最後在事實清楚之後,《人民日報》還發文告誡公眾在今後遇到類似情況應該如何做。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未必說出是詩意》有感
    這次葉匡政老師在西安方所《未必說出是詩意》的報告中談到了「後真相時代」的問題。無疑,真相問題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當下最突出也是最窘迫的問題,整個社會經歷了從未有過的困惑、糾結和撕裂。這其中分歧的源頭就來自對「真相」的認知。
  •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
    【羅玲專欄】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原創作者|羅玲「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