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必需品,比如衣服,鞋子……這些我們生活中必須要用到的東西,每一類人群都有每一類人消費的習慣,以及固定金額。
一些家庭情況一般的人大多會選擇平價衣物,或者某些時候也會購買幾件相對比較貴的衣物。
而如果家裡比較有錢,或者是自己比較有錢的人,那他們很多時候都會選擇購買品牌衣物,也就是價格很貴的商品
在很多人眼裡,貴的東西就是好的,品牌的東西就是有保障的。
畢竟有句老話說道「一分價錢一分貨」。但是不是所有價格高的東西,或者是品牌的東西都如我們想的一般質量好呢?
答案是:不一定。
杭州的李女士在上個月,也就是五月份,在杭州的一家CL門店購買了一雙七千多塊錢的鞋子,5月22號這雙鞋子寄到了李女士的家裡。
但當6月9號李女士穿著這雙鞋從外邊回到家時,她發現鞋子的腳後跟處破了。
於是李女士在微信上聯繫了店家,店家告知李女士一個公眾號,讓李女士自己去進行報修。
李女士認為可能是自己穿鞋的問題,才導致鞋子腳後跟破了。
可當第二天李女士再想穿這雙鞋時,卻發現破的不僅僅是腳後跟,鞋裡邊的腳掌和腳底處都有破了的地方。
李女士便再次聯繫店家,表示這雙鞋肯定是存在質量問題,店家給出的回應是,鞋子沒有質量問題,因為鞋是消耗品,所以只能保養。
還表示鞋子裡邊是塗銀的,比較容易掉。可李女士表示買鞋時工作人員並未告知這個信息。
造成這樣的結果,李女士只想要店家給換一雙其他的鞋子,或者是把這雙鞋退掉。
可品牌方表示這是正常磨損,只能進行修復。
最終在李女士的幾次聯繫,以及第三方的調解之下,品牌方表示除了修鞋,還會額外送李女士一些小禮品。
對於這種結果,李女士當然是不接受,她表示自己會考慮給鞋子做質量鑑定,拿鑑定來說話。
這難道就是七千多塊買了個糟心嗎?
本來奔著品牌鞋的時尚,舒服,質量好,去購買的這雙鞋,可如今這樣看來,這七千多的鞋子,質量怕是還比不過幾十塊錢的鞋子耐穿啊。
我們平時買的幾十塊錢,或者幾百塊錢的鞋子,基本也是可以穿個一年半載的,總沒有出現穿第二次就有壞掉的情況。
雖然說李女士買的這雙鞋比較貴,七千多,但可能也是因為它使用了比較貴的材料,比如像鞋內部的塗銀,這也是一個成本。
不過或許也是因為材料而忽略,或是影響了工藝,從而影響到了鞋子質量。
但拿這件事來看,關於品牌方表示鞋子不可退換,只能修復這個回應,站在品牌方一方看問題,這也是情有可原。
畢竟被穿過的鞋子即使是被修復成原樣,也是不可再二次包裝賣出去的,這是在欺騙消費者。
如此一來,這雙七千多塊的鞋子就算是報廢了,那就意味著品牌方白白損失了七千多塊錢。這無疑是白扔錢,這種事情想必也沒人會去做。
但是如果拿李女士一方,也就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這店家的做法確實太不盡如人意。
這其實一看就應該鞋子質量的問題,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畢竟哪一款鞋能夠穿第二次就壞,而且還是在正常走路的情況之下。
對於塗銀處壞了的地方,再進行修復還是很容易就壞,所以這將會是一個死循環。
因此其實店家表示修復鞋子這一舉措,並非是恰當且最合理的一個解決辦法。
或許因為設計師又或是製造商認為,有錢人衣物眾多,並不會經常穿一件衣服或是一雙鞋,才將這些價格貴的東西製造的比較金貴,言下之意也就是容易壞。
可能這也是店家不承認鞋子質量有問題的原因吧,但這也只是一個猜測,真相是如何,或許等李女士鑑定結果出來,一看便知。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喜歡去買一些品牌的,知名度高的商品,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買的質量,而非是這個品牌呢?
很多人為了光鮮亮麗,為了不輸他人,為了不丟面子,而去選擇大眾認可的知名品牌。
但買之前質量看了嗎,適合度看了嗎?我想忽略的人很多。
並非是阻止大家去購買這些比較貴的品牌商品,畢竟貴必定有貴的道理,一個品牌如此受眾也並非是無憑無據。
一個品牌的爆紅也並非是一蹴而就,這其中一定有我們認可,有比得過其他商品的地方。
所以,在此只是勸告大家,不要被品牌二字蒙蔽了雙眼,對一個品牌持有刻板效應。
要明白,我們買東西,買的是舒適,而非是品牌,以及品牌的知名度賦予我們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