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的練習,首先是要從認知的層面,去領悟現有的心理活動模式的局限性,如果不能從此起步,站樁就又成了後天的事隨所願的一個事項,也就失去了回歸先天、重建自然狀態的目的,如此站樁還不如練練外家的強身健體功夫來的有效。一句話,就是恢復大腦、及心理被後天攪亂的秩序,喚醒身心先天具有的自主功能,驅病健身。這裡的功能可理解為是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等,亦或是氣血經絡功能。
道理很簡單,即作為中樞器官的大腦一旦失序、紊亂,先天功能必然會遭到破壞。從而導致慢病纏身,壽命減損。可問題是如何知道大腦處於失序狀態?
具體講,就是以思想為框架所構成的心理活動模式在作祟。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是處於這種心理活動當中,已經成了後天生命的主宰形式。然而這一心理模式充滿了局限,只是由於文化傳承的關係、以及情緒情感的介入,難以被人們發覺而已。但是如果是從一個大的視角來觀察這一點,則會帶來一個全新的認識。咱們推手全是腳上的勁,拳論上沒有廢話。手上接觸點,聽勁在手上,反應在思維上,變化這個勁是從腳底下上來的。從腳到胯,到脊背,胯一進是整體,背一轉到手上。現在好多是力上加功,確能打人,但不是純太極勁。
太極拳要求不用力, 但其實你本來的力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是由分散在全身,集中到了你的腳下。也就是說,練太極拳不是勁沒有了,本來的勁並沒有消失,而是全部松到你腳下,是都集中了,轉移了,都松沉到腳下去了。等用的時候,推手的時候就用腳底下和接觸點的勁,這兩點得能「說上話」,會「說話了」,不丟不頂了,慢慢才能變化無窮。也就是說,手一接觸對方,信息就傳到腳下,由腳下再返回來到這個接觸點上,或拿、或化、或走、或變。
「其根在腳」,你腳底下必須有東西,你腳底下沒根,你要「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勁。腳底下有根了,把腳底下的勁運到手指上,就是太極拳了。所謂太極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極拳。表現在手上,是一個點,必須把腳底下反應到這裡來。如果是你坐在這裡,腳上不合適了,沒法用勁了,這個東西就到臀部上了,換個發力點。搭手的時候,手就是個支撐,不丟不頂。手上再變化,力點就手變萬化了。
不僅太極拳,實際什麼拳術到了高層,都要是如此,只不過太極是突出要求這一點。尚雲祥說,打一寸的拳,他不松不柔不空,腳底下沒東西,丹田裡沒東西,怎麼能打出來?都是一個道理。
因此,你盤拳的時候,時時別忘了你的倆腳掌。你推手的時候,不管碰你身上哪個地兒,都跟腳底下說著話,去那裡找這個東西。簡單說就是拿腳練拳。你看我做這個擠,其實我沒擠,我腳底下做這個擠呢。你碰上我,腳上就過來了,這樣你這個架子算沒盤空。別人一挨你,你就跑,這叫丟。他一挨你,你的勁就到他腳上,你這架子才叫不空呢。這叫「盤勁不盤招兒」。
推手時,你還盤你的拳,腳底下練,這就叫不丟不頂了。要自然,推手和盤拳一個道理,盤拳也跟推手一個道理,這個要結合好了。要點是你還練你的拳,別管他。
另外,有個很關鍵的,氣歸到丹田要自然。不壓不努,讓他通過放鬆,不調而自調,完全自然地下去,這才是真正太極拳的丹田。是自然的沉,而不是有意識的沉。五臟都鬆開了,不提著了。腳底下也不要五趾抓地啊,入地三尺啊,你能入地三尺嗎?真正鬆開,自然就到腳上了。
李亦畲先生曾總結太極拳三步境界:第一步,在水裡練,腳蹬著地;第二步,腳離開地,在水中間了,按遊泳說會踩水了;到了高層,到水皮上來了,這就是輕靈。腳底下有漂浮感,真正有根兒了。腳底下是漂浮著,就像腳和地之間連著有層膜一樣,沒踩到地上,非常靈活,非常整。過去老先生講「腳踩浮蓮」,也是這個意思,這得身上松透了、松淨了才有這個感覺。有人說「五趾抓地上彎弓」,這是一步功夫,不是永久。